顧工:米跡爭摹第一山——米芾「第一山」題字的翻刻與流傳考(上)

2021-02-19 欲善樓書院

四川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古剎萬年寺,始建於東晉,山門內有米芾書「第一山」碑(圖1),高235釐米,寬95釐米,碑石右上角殘缺。字徑二至三尺,氣勢壯觀。左側偏下落款「米芾書」。此碑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1 峨眉山翻刻碑

然而,此碑書法卻非米芾為峨眉山所題寫,碑陰有楷書題記為證:

……丙午歲,餘客江陽,偶約同人散步於土主山,獲睹米襄陽先生石刻「第一山」三字。縱橫變化,儼有龍跳虎臥之勢,遂凝睇久之。則見玉屏列於前,瑪瑙峙於後,左右復有湖光蕩漾,名曰第一,不誣也!然而滄海曾經難為水,巫山以外不是雲。因思峨眉天下秀,釋氏稱為震旦第一山,誠名實之易位,則南宮妙筆以之坐鎮此山,有不嘆為觀止乎?爰採佳石覓良工,照石刊就,移豎於峨之萬年寺。非欲還福於山靈,或山靈不至笑我耳![1]

落款在碑陽右側:「□□戊午歲孟夏月念八日,樂邑增生龍田謝文明謹志並書。」

從這段碑記可知,此碑系樂山人謝文明翻刻,時間在某一戊午年孟夏,其來源是江陽土主山「第一山」三字石刻。

江陽即四川富順縣。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四川瀘州市境內)設置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置江陽郡。宋代改名富順後,一直襲用「江陽」為其別稱。如晚明學者錢謙益說:「富順,故江陽地,今屬敘州。」[2]清人段玉裁說:「江陽縣,今富順縣,直隸瀘州也。」[3]

再說土主山。在中國西南各地,普遍存在著土主崇拜和土主廟,並有定時舉辦「土主會」的習俗。富順縣西湖西側、縣衙之北有鍾秀山,因山上有土主廟(亦名十聖廟),俗稱土主山。清康熙年間陳祥裔《蜀都碎事》載:「富順縣治後山上文昌宮,有米元章題第一山三字,字如大輪,遒媚可愛。」[4]道光《富順縣誌》載:「米芾第一山三字碑,在鍾秀山麓,邑人韋蕃立。」[5]故可以確定江陽土主山即富順鍾秀山,「第一山」碑立於山上文昌宮。

謝文明在峨眉山「第一山」碑記中所說「玉屏列於前,瑪瑙峙於後」,「玉屏」當指富順城南沱江對岸的翠屏山(亦名掛榜山),「瑪瑙」即鍾秀山後的瑪瑙山;「左右復有湖光蕩漾」指西湖、少湖分列左右。如果在鍾秀山上舉目四眺,除少湖已經填沒(地名尚在),其餘山水景觀與謝文明記述完全符合,確實是「一江環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絕佳美景。

峨眉山「第一山」碑的刻石時間究竟是哪一個戊午年?因謝文明生卒年不詳,難以推斷。查康熙《峨眉山志》[6]未載此碑,而光緒十七年(1891)刊刻的譚鍾嶽《峨山圖說》所繪萬年寺圖上有說明文字:「直上又一亭,豎有第一山碑,進聖壽萬年寺。」說明這塊碑的刻制時間應在康熙之後、光緒十七年之前。

自貢市文化局編《自貢名勝古蹟》小冊子刊有《富順「第一山」石碑》文,雲「樂山的謝文明又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蒞臨富順,見『第一山』三字『縱橫變化,有龍跳虎躍之勢』,拓去刻在峨眉山萬年寺之前。」[7]道光二十六年即農曆丙午年,這和謝文明碑記中「丙午歲,餘客江陽」句是相符的。照此推算,落款「戊午歲」則應是鹹豐八年,即公元1858年。

在富順縣鍾秀山文昌宮,「第一山」碑作為縣級文保單位,已經用玻璃全部罩住。碑身高239釐米,寬111釐米,上有半圓形碑額,通高329釐米。石色深暗,確實年代久遠。右側落款「米芾書」,左側為「邑人韋蕃立」。韋蕃是富順本地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天啟五年(1625)罷官回鄉。前揭《富順「第一山」石碑》文中說,韋蕃因喜愛米芾書法,自武當山拓回「第一山」三字,刻於鍾秀山。

這下情況更加複雜。峨眉山「第一山」碑摹刻自富順鍾秀山,而鍾秀山「第一山」碑又摹刻自千裡之外的武當山。那麼武當山「第一山」碑呢?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古稱太和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道觀建築在明代盛極一時。米芾「第一山」大字碑刻立於明代,晚明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曾經見過它。《徐霞客遊記》云:

十三日,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裡,越一石樑,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為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8]

徐霞客所見這塊米芾「第一山」碑,在迎恩宮前。迎恩宮久已不存,其原址位於武當山北麓、石板灘大橋南岸,在古均州城南40裡。此宮毀於清朝早期。1968年丹江水庫大壩截流後,包括迎恩宮在內的一百多座古建築遺址俱被水庫淹沒。據《武當山金石錄》雲,此碑系「明萬曆李柏齡刻石」,又注云:「共有兩通,一在州南三十五裡朝陽洞口側;一在州南四十裡的周府庵內。朝陽洞的佚,今存的一通為周府庵的,現在老營東嶽廟內。」[9]。而《武當山志》說米芾「第一山」碑原存朝陽洞,後遷元和觀,1987年移至玉虛宮前泰山廟。[10]二者對現存泰山廟(即東嶽廟)「第一山」石碑遷自何處說法不一。據筆者實地考察,現存泰山廟的「第一山」碑(圖2)決非徐霞客所見碑,而是清代利用一塊舊碑石的背面翻刻的。至於明代李柏齡刻石的來源,武當山歷史上未有記載。

圖2 武當山翻刻碑

在西嶽華山,玉泉院位於「自古華山一條道」的登山起點。在這座著名的全真道觀的大殿右側,也立著一塊米芾書「第一山」碑(圖3)。碑高210釐米,寬85釐米,平頂。碑石右側有行書一行:「米芾書。華陰令燕山董盛祚刻。」碑石左下側有清初陝西名士康乃心(1643-1707)篆書題記云:「南宮此刻向在盱眙,摹刻於茲永壯名嶽。康熙戊辰清明後六日,有莘康乃心太一氏雲臺觀記。」可知此碑系華陰縣令董盛祚命人摹刻,立於康熙戊辰年(1688)。在全國各地二十多處米芾「第一山」石刻中,大多不提字跡的來源,唯有華山這塊碑石上明確指出「南宮此刻向在盱眙」。

圖3 華山翻刻碑(楊君攝影)

無獨有偶,陝西終南山古樓觀臺也有米芾「第一山」石刻。趙崡《石墨鐫華》云:「宋米芾第一山大字。此刻在盱眙縣中,南樓觀石乃摹刻耳。縱逸飛動,殊有一夫當關之勢。」[11]趙崡是晚明陝西著名學者、金石學家,又是終南山所在地盩厔縣人,他說終南山「第一山」石刻摹自盱眙縣,必有其據。

盱眙既非名城,也無名山,米芾「第一山」石刻怎麼會在此呢?

圖4 大運河形勢圖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從盱眙的地理位置說起。今天的江蘇盱眙縣位於蘇北平原、淮河下遊,與眾多的蘇北縣城相比無甚特別之處。但在唐宋時代,那可大不一樣。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其中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穿過安徽,到泗州注入淮河,從此溝通了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圖4)。唐宋時通稱其西段為洛水,東段為汴水。汴水、淮水交匯處稱為汴口,北側為泗州(城址在今盱眙縣淮河鄉地下),南側為盱眙,兩城隔淮相望,相距七裡。這裡遂成為東南地區水運交通的咽喉要道,上通洛陽、長安,下達淮安、揚州。雖然泗州、盱眙的行政區劃和隸屬關係經常變動,但它們的繁華在唐宋時代是一以貫之的。紹興十一年(1141)「紹興和議」後,宋、金以淮河為界,南宋在盱眙、金國在泗州分別設置榷場,開展邊貿活動。雙方使臣進出,皆通過此地。

盱眙縣城中心有一山,臨近淮河,海拔僅百餘米,古名南山。山雖不大,卻是歷代縣治所在。光緒《盱眙縣誌稿》云:「自此山迆東至鬥山,宋以前皆目為南山,以在淮水南也」[12]。其實此山古稱「南山」,並不因其在淮河南岸,而是緣於在泗州城南。山上出產都梁香草,當地人稱為都梁山[13];而泗州人因為此山在泗州之南,稱之為南山。盱眙縣曾經多次為泗州所轄屬,人們站在泗州南望,很自然地就把都梁山稱為「南山」。如宋人蘇軾多次經過泗州並留下詩詞,有時稱此山為「都梁山」,有時稱「南山」。明人李東陽《南山草亭記》云:「泗之盱眙有山焉。南直縣,北枕淮,在州之南,故亦曰南山。」[14]他準確地指出這座山的位置,南面是盱眙縣治,北面是淮水,在泗州之南,故名南山。而自從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遭遇特大洪水,整個城市連同明祖陵永沉水底,清人已不知南山得名之真正原因。

下面,該說說米芾與盱眙的關係了。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湖北襄陽人,宣和年間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官階不算高,但書法名聲很大,朝野皆知,為宋代四大書家之一。米芾因為母親侍奉英宗皇后,恩蔭入仕,先後任職於汴京、浛光、長沙、杭州、雍丘、漣水、無為、淮陽等地,中年以後定居潤州丹徒。他一生中多次往來江淮,當然也多次泊舟盱眙,現知留下墨跡的有三次:

紹聖四年(1097),米芾知漣水軍(今江蘇漣水縣),由汴京(今河南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這一路上兩岸皆平原,無甚風景,至汴口入淮時忽見對岸一山,蔥蘢奇秀,如翠屏聳峙。米芾精神一振,棄舟上岸,在當地官員陪伴下登山覽勝,並作詩一首:「京洛風沙千裡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衡霍撞星鬥,且是東南第一山。」。此詩後來收入其《寶晉英光集》[15],題為《題泗濱南山石壁曰第一山》。由詩題可知,米芾明確地知道此山名為「南山」,但他還是要稱之為「第一山」。詩中通過「京洛風沙」和汴口「翠屏」的對比,表達出米芾看見此山時的欣喜心情。「衡霍」即湖南衡山和安徽天柱山,在米芾看來,儘管盱眙南山比不上衡山、霍山高聳入雲,但它卻是東南第一山!

圖5 陳敏米芾題名 46+60cm

建中靖國元年(1101),米芾任發運司屬官,與蘇軾同遊鎮江金山。次年即崇寧元年(1102)二月與陳敏同遊盱眙南山,題雲「發運使□□□字陳敏米芾崇寧壬午二月同來」,刻在秀巖(圖5)

崇寧五年(1106),米芾三遊南山,同遊者張大亨,題雲「張大亨米芾丙戌歲」(圖6),亦刻在秀巖。

圖6  張大亨米芾題名 45+48cm

其實,泗州、盱眙作為從汴京通向東南各省的水路必經之地,米芾經過這裡遠不止這三次。他先後遊歷了盱眙各處名勝,賦詩十首,合稱《都梁十景詩》。米芾還為盱眙書《繡巖堂碑》,見載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

米芾稱盱眙南山為「第一山」,是否得到世人的認可呢?根據現存盱眙第一山題刻中的若干宋人題名,答案是肯定的。米芾首次遊南山並題詩,時在紹聖四年(1097)。在此之前的元豐七年(1084)蘇軾填詞《行香子·與泗守遊南山》稱作南山,而在此之後的靖康元年(1126)《高元亮等題名》即已改稱第一山,其餘如「□子副等題名」(年份不詳)、《王尚之等題名》(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張釜等題名》(南宋慶元二年,1196)均稱「第一山」,而南山之名從此幾乎廢棄。可見南山改稱「第一山」確實發生在北宋末年,即米芾題字之後。米芾題字題詩不但改變了盱眙此山的名稱,而且成為這一方山水之靈魂。

在盱眙第一山題刻最集中的秀巖,至今保存著宋代以來大量摩崖石刻,除了蘇軾《行香子》、米芾兩次題名,還有宰相蔡京及文學家賀鑄、楊萬裡等名人題刻。這是由於,南宋時淮河是宋、金兩國邊界,「時聘使往來,旁午於道。凡過盱眙,例遊第一山,酌玻璃泉,題詩石壁,以紀歲月。遂成故事,鐫刻題名幾滿。」[16]地處南宋邊境的第一山,竟成了北望故國的名山,題詠累累,如楊萬裡「第一山頭第一亭,聞名未到負平生」[17]、閻蒼舒「要渠天下無雙手,題作東南第一山」、王渥「亭聳東南第一山,登臨身在白雲間」、顏師魯「聞說淮南第一山,老來方此憑欄幹」、蔡戡「自古東南第一山,於今無異玉門關」[18]。南宋陸遊在《盱眙軍翠屏堂記》說,諸多名聞天下的邊郡勝跡,都不能與淮水、南山相比,並嘆曰:「我之文不足稱也!」[19]

未完待續

[1]李先定:《峨眉山萬年寺第一山碑》,見《峨眉文史》第三集,四川峨眉縣政協文史委編印,第144-145頁。

[2](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七十一,明崇禎本。

[3](清)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七,清嘉慶十九年刻本。

[4](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5](清)黃靖圖:《富順縣誌》卷三十六《金石志》,道光七年刻本。

[6](清)蔣超:《峨眉山志》,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

[7]《自貢名勝古蹟》,自貢市文化局編印,1988,第43頁。

[8](明)徐霞客:《徐霞客遊記》遊太和山日記,清嘉慶十三年葉廷甲增校本。

[9]張華鵬等:《武當山金石錄》第三卷,丹江口市文化局內部圖書,1990,102-103頁。

[10]武當山志編纂委員會編:《武當山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第181頁。

[11](明)趙崡:《石墨鐫華》卷六,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12]光緒《盱眙縣誌稿》卷二,《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誌輯第58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3]蘇軾《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有「偶隨樵父採都梁」之句,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山出都梁香故也。」見《蘇軾詩集》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1297頁。

[14](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卷三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北宋)米芾:《寶晉英光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明正德刻本。

[17](北宋)楊萬裡:《誠齋集》卷二十七,四部叢刊影宋寫本。

[18](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卷四十五,清影宋鈔本。

[19](南宋)陸遊:《陸遊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2166頁。

顧工,1973年6月生,江蘇淮安人。東南大學文學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

書法作品曾獲世界華人書畫展金獎,篆刻作品入展全國第四、六、七屆篆刻展,論著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優秀論文。2008、2014年兩次被提名為「江蘇省十大青年書法家」,2016年獲評《青年文摘》讀者喜愛的十位青年書家。

現為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全國)教育書畫協會篆刻藝術分會副會長、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出版著作多種。

相關焦點

  • 遍布大江南北的書法「第一山」
    泰山岱廟漢柏院「第一山」碑「第一山」三字是米芾書法傑作,千年來為世人所稱讚,但屢遭翻刻。米芾為谷山書寫的「第一山」碑拓片谷山也叫少岱山,位於谷城,也就是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許多人認為「第一山」是米芾為谷山書寫的,而不是為泰山書寫的,米芾盛讚的第一山是「谷山」,而不是泰山。
  • 盱眙第一山,真的是天下第一山嗎?
    名稱由來第一山踞淮水南岸,原名南山,又稱都梁山。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米芾赴任漣水知軍,由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一路平川。入淮忽見南山奇秀,詩興勃發:"京洛風塵千裡還,船頭出汴翠屏間。十景:第一山懷古,瑞巖庵清曉,杏花園春晝,玻璃泉浸月,清風山聞笛,龜山寺晚鐘,寶積山落照,會景亭陳述,五塔寺歸雲,八仙臺招隱。而第一山獨佔6景。吳承恩認為這裡的勝境堪與與蓬萊仙島的瀛洲仙山媲美,他在《西遊記》中寫道:"樓觀峰頂崢嶸,山凹裡澗泉浩湧,巍峨怪石,盤秀樹松。
  • 冬日賞第一山題刻
    2020年1月13日,我來到了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面臨長淮水,背靠清風山,左擁翠屏峰,右攬鳳坡嶺,因環境幽雅,歷代來都是文人學習的好地方,早在漢朝,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為臨淮太守時,就在此創立了「崇聖書院」。
  • 從米芾《研山銘》手卷,看古人賞石背後的尚志情懷
    《研山銘》是宋代米芾的一個手卷,為水墨紙本,高36釐米,長138釐米,一共分為三段。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和外甥王庭筠的題跋,另外還有清代陳浩的題詞;第二段則為《寶晉齋研山圖》,上有篆書題款「寶晉齋研山圖」,此圖用濃墨勾勒、淡墨暈色,用筆精準遒勁,將一方峰巒靈秀的靈璧研山,描繪得玲瓏剔透、雅韻十足;第一段則為米芾用南唐後主「澄心堂」紙寫的銘文。
  • 米芾南官石刻考及其風格特徵
    據此推斷米芾南官熙寧三年(一〇七〇)末至熙寧五年(一〇七二)初,應在浛光(今廣東英德)做官,流傳七件石刻:《藥洲》《九曜石詩》《第一山》《寶藏》《且看山齋》《古壁石》《北山養疾記》,其中多流失或無從考證其真跡。  據廣西桂林留存熙寧年間米芾遊山石刻題名及方信孺題跋,推測米芾應於熙寧六年(一〇七三)末或熙寧七年(一〇七四)初遷廣南西路桂州臨桂縣尉,熙寧八年(一〇七五)離桂任長沙掾。
  • 伏波山中遺藏墨寶 解密一段米芾與桂林的歷史奇緣
    在來桂林任縣尉之前,米芾已經在廣東浛光任縣尉,他的書法也在官場上小有聲譽。米芾後來書法名揚四海,他也自我總結道:「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畫中的米芾素衣寬袍,伸出兩指,神採飛揚,與大多數畫家正襟危坐的自畫像截然不同。有意思的是,米芾的這幅自畫像,與旁邊的米芾題字,相隔了上百年才刻到巖壁上去。
  • 看完米芾《研山銘》,範曾說是偽作,石開卻說字字精彩、筆筆神奇
    研山是一塊山形硯臺,在研山奇石圖的各部位用隸書標明:「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嵐"、「玉筍」、「上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遊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經旬不竭」。第三部分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書題跋:「右研山銘,先臣米芾真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題跋:「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黃華老人王庭筠」。
  • 中國十大名山之二:天下第一山泰山
    泰山泰山(東嶽),亦稱「岱宗」,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稱。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 米芾書法造詣如何?為什麼說米芾篆愛《詛楚》
    《宣和書譜》稱「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他本人在《自敘帖》中自述: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先焉。(《學書帖》)看來,米芾鍾情先秦篆書是一個不爭之實。關於米芾接觸《詛楚》之時間,據蘇軾言,米芾鍾愛的《詛楚文》於嘉祐六年「獲於開元寺土下」,我們可以米芾最早於嘉祐六年接觸《詛楚》。又,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稱「古秦《祀巫鹹》神文,今流俗謂之《詛楚文》」,可知米芾可能在治平年間或之前通過交遊熟知《詛楚》。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包括米芾)所見到的《詛楚文》應該是宋人翻刻。
  • 米芾為何口出狂言
    米芾《自敘帖》局部但是隨著米芾在書法之路上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提升,他發現顏真卿等人的書法存在一些詬病,於是對當時人們追捧的唐人書法產生了質疑。但是,雖然米芾一生輕蔑顏真卿的楷書,但對於《爭座位帖》卻一反常態的推崇備至!他《書史》中對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不吝讚美之詞:【《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想其忠義憤發,頓挫鬱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於此書。】
  • 一字百萬金 米芾罕見大字書法珍品《研山銘》
    米芾《研山銘》,絹本手卷,行書,卷縱36釐米,橫136釐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帖》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米芾《研山帖》,行書墨跡。在明代張醜的《真跡目錄初集》、《清河書畫表》和清代吳其貞的《吳氏書畫記》中都有記載,據推創作於1101年至1102年間,作品沉雄蒼勁、揮灑縱橫,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
  • 苦心孤詣 清風灝氣——鹿山居士米芾
    同年,米芾八歲,初遇良師,苦學書法。米芾學書十分刻苦,臨池不輟,逐漸在書法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宋神宗元豐五年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為人率真的蘇軾與米芾相談甚歡,米芾在蘇軾的啟迪下潛心魏晉,在書法上頗有造詣,後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 桂林「最高」的山火了,乃是華南第一高峰,人稱「山海經第一山」
    但是大家都知道這裡的風景很美,那麼你知道這裡的「最高」山嗎?今天我要說的是桂林「最高」的山火了,乃是華南第一高峰,人稱「山海經第一山」。今天帶來的是這裡的「最高」山,叫貓兒山,聽起來有點萌萌,但是很雄偉,更不用說桂林了,是整個華山地區最高的,這是資江和灕江的住院費,從這裡可以看到這裡的風景有多美,這裡平均山峰海拔1500米左右,但很多地方已經達到海拔1800米,主峰海拔2141.5米,是廣西最高的山峰,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為山頂有一塊巨大的花崗巖,像一隻趴著的小貓,所以叫貓兒山,這裡地理位置很好
  • 南雁蕩山在宋元時稱「浙東勝處第一山」
    「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中國「東南第一山」。原來,雁蕩山「東南第一山」稱號最早出自北宋溫州知州宋石牧之《迎趙清獻公遊雁蕩》詩句:「雁蕩天台路險艱,多應特地隔塵寰。不辭登陟來千裡,為是東南第一山。爭望臺星從海上,方知蓬島在人間。武林二老圖中見,重惜官師遠莫攀。」石牧之(1015-1093)北宋越州新昌(今屬浙江)人,字聖諮,石待旦之侄。
  • 米芾最囂張的一幅字,霸氣側漏、力能扛鼎,不愧為「宋朝第一」!
    米芾行書《梁簡文帝梅花賦》南宋的書法逐漸式微,高宗皇帝繼承前人衣缽,在「入古」與勤勉上達到了一個小高峰,末年的張即之,魄力宏偉,成為了「宋朝的殿軍」。如果從宋代的書壇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意義的人物的話,那麼這個人也一定會是米芾。米芾不論在書法的造詣還是對於後世的影響,以及對於前人的繼承方面,都足以稱得上的「宋朝第一」!
  • 【國畫】米芾 米友仁--米氏雲山
    今天的第一條講的是灕江畫派的謝森先生,最早與桂林山水結緣的畫家,據目前接觸到的資料,是北宋時期的米芾。
  • 走進北宋——米芾書法(全集)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詩帖》等。米芾所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 中國道教第一山是哪裡,至今仍世外高人?不是武當,也不是龍虎山
    說起中華道教第一山,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武當山,或者是張天師所在的龍虎山。實際上,中華道教第一山,既不是武當山,也不是龍虎山,而是這一座鮮為人知的山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這座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神秘面紗。
  • ——米芾 | 內含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三吳帖》所書寫的內容為米芾送給即將前往江西地區任官友人的詩作。米芾稱讚他為三吳(古代蘇州、湖州、吳江一帶的通稱,今江蘇南方)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氣度和胸襟。
  • 嬉笑怒罵間的友情,純樸而厚重——米芾《淡墨秋山詩》
    ,凡是喜歡書法的人,應該沒有不知道米芾的,只是他的名字有時候被人念錯,我真聽到過有人念「米肺」音的,應該念「米福」的音。米芾七、八歲時就開始學習書法。十六歲的時候,和母親閻氏到了京都開封,母親進宮侍奉英宗高皇后。十八歲時,宋神宗因米芾母親的舊情,被賜秘書省校字郎,相當於給米芾找了個工作,一份校對員的職業。從此也算步入官場,陸續當了一些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