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古剎萬年寺,始建於東晉,山門內有米芾書「第一山」碑(圖1),高235釐米,寬95釐米,碑石右上角殘缺。字徑二至三尺,氣勢壯觀。左側偏下落款「米芾書」。此碑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1 峨眉山翻刻碑
然而,此碑書法卻非米芾為峨眉山所題寫,碑陰有楷書題記為證:
……丙午歲,餘客江陽,偶約同人散步於土主山,獲睹米襄陽先生石刻「第一山」三字。縱橫變化,儼有龍跳虎臥之勢,遂凝睇久之。則見玉屏列於前,瑪瑙峙於後,左右復有湖光蕩漾,名曰第一,不誣也!然而滄海曾經難為水,巫山以外不是雲。因思峨眉天下秀,釋氏稱為震旦第一山,誠名實之易位,則南宮妙筆以之坐鎮此山,有不嘆為觀止乎?爰採佳石覓良工,照石刊就,移豎於峨之萬年寺。非欲還福於山靈,或山靈不至笑我耳![1]
落款在碑陽右側:「□□戊午歲孟夏月念八日,樂邑增生龍田謝文明謹志並書。」
從這段碑記可知,此碑系樂山人謝文明翻刻,時間在某一戊午年孟夏,其來源是江陽土主山「第一山」三字石刻。
江陽即四川富順縣。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封趙相蘇嘉為江陽侯,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四川瀘州市境內)設置江陽縣。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213)置江陽郡。宋代改名富順後,一直襲用「江陽」為其別稱。如晚明學者錢謙益說:「富順,故江陽地,今屬敘州。」[2]清人段玉裁說:「江陽縣,今富順縣,直隸瀘州也。」[3]
再說土主山。在中國西南各地,普遍存在著土主崇拜和土主廟,並有定時舉辦「土主會」的習俗。富順縣西湖西側、縣衙之北有鍾秀山,因山上有土主廟(亦名十聖廟),俗稱土主山。清康熙年間陳祥裔《蜀都碎事》載:「富順縣治後山上文昌宮,有米元章題第一山三字,字如大輪,遒媚可愛。」[4]道光《富順縣誌》載:「米芾第一山三字碑,在鍾秀山麓,邑人韋蕃立。」[5]故可以確定江陽土主山即富順鍾秀山,「第一山」碑立於山上文昌宮。
謝文明在峨眉山「第一山」碑記中所說「玉屏列於前,瑪瑙峙於後」,「玉屏」當指富順城南沱江對岸的翠屏山(亦名掛榜山),「瑪瑙」即鍾秀山後的瑪瑙山;「左右復有湖光蕩漾」指西湖、少湖分列左右。如果在鍾秀山上舉目四眺,除少湖已經填沒(地名尚在),其餘山水景觀與謝文明記述完全符合,確實是「一江環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絕佳美景。
峨眉山「第一山」碑的刻石時間究竟是哪一個戊午年?因謝文明生卒年不詳,難以推斷。查康熙《峨眉山志》[6]未載此碑,而光緒十七年(1891)刊刻的譚鍾嶽《峨山圖說》所繪萬年寺圖上有說明文字:「直上又一亭,豎有第一山碑,進聖壽萬年寺。」說明這塊碑的刻制時間應在康熙之後、光緒十七年之前。
自貢市文化局編《自貢名勝古蹟》小冊子刊有《富順「第一山」石碑》文,雲「樂山的謝文明又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蒞臨富順,見『第一山』三字『縱橫變化,有龍跳虎躍之勢』,拓去刻在峨眉山萬年寺之前。」[7]道光二十六年即農曆丙午年,這和謝文明碑記中「丙午歲,餘客江陽」句是相符的。照此推算,落款「戊午歲」則應是鹹豐八年,即公元1858年。
在富順縣鍾秀山文昌宮,「第一山」碑作為縣級文保單位,已經用玻璃全部罩住。碑身高239釐米,寬111釐米,上有半圓形碑額,通高329釐米。石色深暗,確實年代久遠。右側落款「米芾書」,左側為「邑人韋蕃立」。韋蕃是富順本地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天啟五年(1625)罷官回鄉。前揭《富順「第一山」石碑》文中說,韋蕃因喜愛米芾書法,自武當山拓回「第一山」三字,刻於鍾秀山。
這下情況更加複雜。峨眉山「第一山」碑摹刻自富順鍾秀山,而鍾秀山「第一山」碑又摹刻自千裡之外的武當山。那麼武當山「第一山」碑呢?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古稱太和山,是中國道教名山,道觀建築在明代盛極一時。米芾「第一山」大字碑刻立於明代,晚明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曾經見過它。《徐霞客遊記》云:
十三日,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裡,越一石樑,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為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8]
徐霞客所見這塊米芾「第一山」碑,在迎恩宮前。迎恩宮久已不存,其原址位於武當山北麓、石板灘大橋南岸,在古均州城南40裡。此宮毀於清朝早期。1968年丹江水庫大壩截流後,包括迎恩宮在內的一百多座古建築遺址俱被水庫淹沒。據《武當山金石錄》雲,此碑系「明萬曆李柏齡刻石」,又注云:「共有兩通,一在州南三十五裡朝陽洞口側;一在州南四十裡的周府庵內。朝陽洞的佚,今存的一通為周府庵的,現在老營東嶽廟內。」[9]。而《武當山志》說米芾「第一山」碑原存朝陽洞,後遷元和觀,1987年移至玉虛宮前泰山廟。[10]二者對現存泰山廟(即東嶽廟)「第一山」石碑遷自何處說法不一。據筆者實地考察,現存泰山廟的「第一山」碑(圖2)決非徐霞客所見碑,而是清代利用一塊舊碑石的背面翻刻的。至於明代李柏齡刻石的來源,武當山歷史上未有記載。
▲圖2 武當山翻刻碑
在西嶽華山,玉泉院位於「自古華山一條道」的登山起點。在這座著名的全真道觀的大殿右側,也立著一塊米芾書「第一山」碑(圖3)。碑高210釐米,寬85釐米,平頂。碑石右側有行書一行:「米芾書。華陰令燕山董盛祚刻。」碑石左下側有清初陝西名士康乃心(1643-1707)篆書題記云:「南宮此刻向在盱眙,摹刻於茲永壯名嶽。康熙戊辰清明後六日,有莘康乃心太一氏雲臺觀記。」可知此碑系華陰縣令董盛祚命人摹刻,立於康熙戊辰年(1688)。在全國各地二十多處米芾「第一山」石刻中,大多不提字跡的來源,唯有華山這塊碑石上明確指出「南宮此刻向在盱眙」。
▲圖3 華山翻刻碑(楊君攝影)
無獨有偶,陝西終南山古樓觀臺也有米芾「第一山」石刻。趙崡《石墨鐫華》云:「宋米芾第一山大字。此刻在盱眙縣中,南樓觀石乃摹刻耳。縱逸飛動,殊有一夫當關之勢。」[11]趙崡是晚明陝西著名學者、金石學家,又是終南山所在地盩厔縣人,他說終南山「第一山」石刻摹自盱眙縣,必有其據。
盱眙既非名城,也無名山,米芾「第一山」石刻怎麼會在此呢?
▲圖4 大運河形勢圖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從盱眙的地理位置說起。今天的江蘇盱眙縣位於蘇北平原、淮河下遊,與眾多的蘇北縣城相比無甚特別之處。但在唐宋時代,那可大不一樣。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其中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穿過安徽,到泗州注入淮河,從此溝通了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圖4)。唐宋時通稱其西段為洛水,東段為汴水。汴水、淮水交匯處稱為汴口,北側為泗州(城址在今盱眙縣淮河鄉地下),南側為盱眙,兩城隔淮相望,相距七裡。這裡遂成為東南地區水運交通的咽喉要道,上通洛陽、長安,下達淮安、揚州。雖然泗州、盱眙的行政區劃和隸屬關係經常變動,但它們的繁華在唐宋時代是一以貫之的。紹興十一年(1141)「紹興和議」後,宋、金以淮河為界,南宋在盱眙、金國在泗州分別設置榷場,開展邊貿活動。雙方使臣進出,皆通過此地。
盱眙縣城中心有一山,臨近淮河,海拔僅百餘米,古名南山。山雖不大,卻是歷代縣治所在。光緒《盱眙縣誌稿》云:「自此山迆東至鬥山,宋以前皆目為南山,以在淮水南也」[12]。其實此山古稱「南山」,並不因其在淮河南岸,而是緣於在泗州城南。山上出產都梁香草,當地人稱為都梁山[13];而泗州人因為此山在泗州之南,稱之為南山。盱眙縣曾經多次為泗州所轄屬,人們站在泗州南望,很自然地就把都梁山稱為「南山」。如宋人蘇軾多次經過泗州並留下詩詞,有時稱此山為「都梁山」,有時稱「南山」。明人李東陽《南山草亭記》云:「泗之盱眙有山焉。南直縣,北枕淮,在州之南,故亦曰南山。」[14]他準確地指出這座山的位置,南面是盱眙縣治,北面是淮水,在泗州之南,故名南山。而自從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遭遇特大洪水,整個城市連同明祖陵永沉水底,清人已不知南山得名之真正原因。
下面,該說說米芾與盱眙的關係了。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湖北襄陽人,宣和年間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官階不算高,但書法名聲很大,朝野皆知,為宋代四大書家之一。米芾因為母親侍奉英宗皇后,恩蔭入仕,先後任職於汴京、浛光、長沙、杭州、雍丘、漣水、無為、淮陽等地,中年以後定居潤州丹徒。他一生中多次往來江淮,當然也多次泊舟盱眙,現知留下墨跡的有三次:
紹聖四年(1097),米芾知漣水軍(今江蘇漣水縣),由汴京(今河南開封)經汴水南下就任。這一路上兩岸皆平原,無甚風景,至汴口入淮時忽見對岸一山,蔥蘢奇秀,如翠屏聳峙。米芾精神一振,棄舟上岸,在當地官員陪伴下登山覽勝,並作詩一首:「京洛風沙千裡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衡霍撞星鬥,且是東南第一山。」。此詩後來收入其《寶晉英光集》[15],題為《題泗濱南山石壁曰第一山》。由詩題可知,米芾明確地知道此山名為「南山」,但他還是要稱之為「第一山」。詩中通過「京洛風沙」和汴口「翠屏」的對比,表達出米芾看見此山時的欣喜心情。「衡霍」即湖南衡山和安徽天柱山,在米芾看來,儘管盱眙南山比不上衡山、霍山高聳入雲,但它卻是東南第一山!
▲圖5 陳敏米芾題名 46+60cm
建中靖國元年(1101),米芾任發運司屬官,與蘇軾同遊鎮江金山。次年即崇寧元年(1102)二月與陳敏同遊盱眙南山,題雲「發運使□□□字陳敏米芾崇寧壬午二月同來」,刻在秀巖(圖5)。
崇寧五年(1106),米芾三遊南山,同遊者張大亨,題雲「張大亨米芾丙戌歲」(圖6),亦刻在秀巖。
▲圖6 張大亨米芾題名 45+48cm
其實,泗州、盱眙作為從汴京通向東南各省的水路必經之地,米芾經過這裡遠不止這三次。他先後遊歷了盱眙各處名勝,賦詩十首,合稱《都梁十景詩》。米芾還為盱眙書《繡巖堂碑》,見載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
米芾稱盱眙南山為「第一山」,是否得到世人的認可呢?根據現存盱眙第一山題刻中的若干宋人題名,答案是肯定的。米芾首次遊南山並題詩,時在紹聖四年(1097)。在此之前的元豐七年(1084)蘇軾填詞《行香子·與泗守遊南山》稱作南山,而在此之後的靖康元年(1126)《高元亮等題名》即已改稱第一山,其餘如「□子副等題名」(年份不詳)、《王尚之等題名》(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張釜等題名》(南宋慶元二年,1196)均稱「第一山」,而南山之名從此幾乎廢棄。可見南山改稱「第一山」確實發生在北宋末年,即米芾題字之後。米芾題字題詩不但改變了盱眙此山的名稱,而且成為這一方山水之靈魂。
在盱眙第一山題刻最集中的秀巖,至今保存著宋代以來大量摩崖石刻,除了蘇軾《行香子》、米芾兩次題名,還有宰相蔡京及文學家賀鑄、楊萬裡等名人題刻。這是由於,南宋時淮河是宋、金兩國邊界,「時聘使往來,旁午於道。凡過盱眙,例遊第一山,酌玻璃泉,題詩石壁,以紀歲月。遂成故事,鐫刻題名幾滿。」[16]地處南宋邊境的第一山,竟成了北望故國的名山,題詠累累,如楊萬裡「第一山頭第一亭,聞名未到負平生」[17]、閻蒼舒「要渠天下無雙手,題作東南第一山」、王渥「亭聳東南第一山,登臨身在白雲間」、顏師魯「聞說淮南第一山,老來方此憑欄幹」、蔡戡「自古東南第一山,於今無異玉門關」[18]。南宋陸遊在《盱眙軍翠屏堂記》說,諸多名聞天下的邊郡勝跡,都不能與淮水、南山相比,並嘆曰:「我之文不足稱也!」[19]
未完待續
[1]李先定:《峨眉山萬年寺第一山碑》,見《峨眉文史》第三集,四川峨眉縣政協文史委編印,第144-145頁。
[2](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七十一,明崇禎本。
[3](清)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七,清嘉慶十九年刻本。
[4](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
[5](清)黃靖圖:《富順縣誌》卷三十六《金石志》,道光七年刻本。
[6](清)蔣超:《峨眉山志》,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
[7]《自貢名勝古蹟》,自貢市文化局編印,1988,第43頁。
[8](明)徐霞客:《徐霞客遊記》遊太和山日記,清嘉慶十三年葉廷甲增校本。
[9]張華鵬等:《武當山金石錄》第三卷,丹江口市文化局內部圖書,1990,102-103頁。
[10]武當山志編纂委員會編:《武當山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第181頁。
[11](明)趙崡:《石墨鐫華》卷六,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12]光緒《盱眙縣誌稿》卷二,《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誌輯第58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13]蘇軾《泗州南山監倉蕭淵東軒二首》有「偶隨樵父採都梁」之句,自注「南山名都梁山,山出都梁香故也。」見《蘇軾詩集》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1297頁。
[14](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卷三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北宋)米芾:《寶晉英光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二,明正德刻本。
[17](北宋)楊萬裡:《誠齋集》卷二十七,四部叢刊影宋寫本。
[18](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卷四十五,清影宋鈔本。
[19](南宋)陸遊:《陸遊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2166頁。
顧工,1973年6月生,江蘇淮安人。東南大學文學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
書法作品曾獲世界華人書畫展金獎,篆刻作品入展全國第四、六、七屆篆刻展,論著獲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優秀論文。2008、2014年兩次被提名為「江蘇省十大青年書法家」,2016年獲評《青年文摘》讀者喜愛的十位青年書家。
現為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全國)教育書畫協會篆刻藝術分會副會長、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研究員。出版著作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