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書法造詣如何?為什麼說米芾篆愛《詛楚》

2020-12-16 回鋒收筆

除了黃庭堅之外,米芾是尚意書家中另一個對篆書傾心頗多又積極投入到篆書創作中的重要書家。《宣和書譜》稱「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他本人在《自敘帖》中自述:

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先焉。(《學書帖》)

看來,米芾鍾情先秦篆書是一個不爭之實。關於米芾接觸《詛楚》之時間,據蘇軾言,米芾鍾愛的《詛楚文》於嘉祐六年「獲於開元寺土下」,我們可以米芾最早於嘉祐六年接觸《詛楚》。又,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稱「古秦《祀巫鹹》神文,今流俗謂之《詛楚文》」,可知米芾可能在治平年間或之前通過交遊熟知《詛楚》。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包括米芾)所見到的《詛楚文》應該是宋人翻刻。

蘇軾稱《詛楚》「古碑埋不爛」、「詛書雖可讀,字法嗟久換」(《詛楚文詩》);而稱《石鼓》「六句可讀,其餘多不可通。」「細觀初以指畫肚,欲讀嗟如箝在口,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後。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石鼓》)。兩相比較,我們發現蘇軾僅可讀《石鼓》六行,但卻能完整釋讀《詛楚》。而相對《石鼓文》來講,《詛楚文》不僅易讀,而且碑石完好如新,這顯然與《石鼓文》的整體面目相牴牾。況且,《詛楚》發現的嘉祐、治平年間,正是地不愛寶的金石學大興時段,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士大夫甚至官方都在為古器物收藏競相奔走,誰也不能排除射利之徒從中牟益的可能。

再者,稍後的周必大(《益公題跋》)、都穆、萬斯同也都將其與《石鼓文》的相較,質疑《詛

楚文》書風、殘剝面貌,推斷為偽作。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蘇軾、歐陽修甚至趙明誠等人所見之《詛楚文》並非原刻,應為宋人重刻本。那麼,米芾見到的《詛楚》文面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雖然在《詛楚文》出土之後,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曾著錄《詛楚文》,但他們都將考證文辭內容作為用力方向,廣徵博引,但卻漠視了其書法風格的描述與分析。現在看來,幸好稍後的《汝帖》中收錄了《巫鹹文》與《沈厥湫文》兩篇,才使我們得見最接近米芾所見的《詛楚文》面貌。董逌稱此碑:

書盡奇古,間存鐘鼎遺制,抑或雜有秦文,蓋書畫始變者也……文辭簡古,猶有三代餘習,非《之罘》、《琅邪》可況後先,此其為可傳也。

從《汝帖》所收《詛楚文》來看,其篆書結體欹側多變,奇譎詭秘,用筆收放自如,率意自然。這與宋初二徐、中期的王壽卿、李康年、文彥博等所書寫的玉箸類篆書相比,區別十分明顯。《詛楚文》擁有奇譎詭秘的字法和端莊流美的結體,一派樸茂自然之感,想必這也是米芾深愛此物的緣由之一。

米芾除了師法《石鼓》、《詛楚》之外,還不斷與好友互相把玩古器物篆書銘文。在與米芾交往頻繁的眾多書畫、金石收藏名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李公麟。李公麟為舒城大族,家世業儒,嘗作《考古圖》,惜不傳。鄧椿盛讚李公麟「平日博求鐘鼎古器,圭璧寶玩,森然滿家」。劉跂在《題古器物銘贈德甫兼簡諸友》中也大肆稱讚其收藏:

家多古時器,羅列供客玩。爵觚屢飲我,鼎鬲貯餚膳。

《宋史》亦稱他「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紹聖末,朝廷得玉璽,盛請李公麟斷定。李氏從材質、圖案、字法角度以及《初學記》等史料逐一分析,促成了「受傳國寶」大典。可見李公麟收藏之影響力非同一般。米芾在《書史》中還記載其「賞閱」過李公麟所藏古器物及其篆書銘文:

宗室仲忽、李公麟收購亦多,餘皆嘗賞閱。如楚鍾刻字則端逸,遠高秦篆,鹹可冠方今法書之首。

「皆嘗賞閱」,可知米芾當十分熟悉李公麟所藏古器物銘文。據米芾《畫史》載,李公麟曾觀摩過米芾藏品並題寫「古篆」:

李公麟見之,賞愛不已,親琢白玉牌,鼎銘古篆「虎頭金粟」字,皆碾雲鶴以結緣也。

可知在這次交流活動中,米芾目睹了李公麟在「白玉牌」上書寫「古篆」的過程。需要指出,北宋後期的收藏家與書家的關係已經與中期歐陽修、劉敞之間不同。雖二者之目的都是致力於古器物收藏、研究的推進,但從篆書認知的角度看,前者明顯是收藏家「補給」書法家,書法家再將此應用於書法創作;而後者乃雙向平等之交流、唱和關係,在他們眼裡,古器物銘文的宿命就是徵補史籍

相關焦點

  • 米芾書法集字古詩10首,神採非凡!
    又稱「米襄陽」、「米南宮」,是書法宋四家之首。今選米芾行書集字古詩10首,無論從集字安排、章法、行氣、氣韻等方面來看,皆為上乘,是臨帖、創作必備的好素材。《相思》王維 (唐代) 米芾書法運筆凝重沉著,瀟灑凌厲,點畫富於變化,筆筆不同。
  • 藝林小札:米芾書法學古釋例 | 李躍林
    ——海嶽名言此言出,儘管有黃伯思說他「愛觀古帖而議論疏闊,好摹古帖而點畫失真」,則凡世間流傳臨古帖似是而非的,如王獻之《中秋帖》、顏真卿《湖州帖》等,都被認為是米芾的臨本。而直接的「集古字」的例證,是《張季明帖》中「氣力復何如也」數字。
  • 米芾書法鑑賞(上卷)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雖然畫跡不傳於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傑出代表。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
  • 米芾為什麼寫不好草書?
    對米芾的草書,歷來就有諸多評論。與米芾同時代的黃伯思評論他「但能行書,正、草殊不工」;明代孫鑛對米芾草書九帖評曰:「第是行家、非利家,使付之不知書人,恐未有贊其佳者」;如果直截了當地說,那就是「米芾在草書上基本無所作為」。元豐五年,年僅三十二歲的米芾懷抱大卷書法作品千裡迢迢來到黃州,拜訪了傾慕已久的蘇東坡。
  • 走進北宋——米芾書法(全集)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詩帖》等。米芾所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 他是米芾後人,出生於錦衣衛世家,他的書法和董其昌齊名
    米萬鍾多才多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在詩文、篆隸、造園藝術等方面,也都有不俗的造詣。他的書畫更是「馳名天下四十年」,在晚明文壇上,他和董其昌齊名。他是米芾後裔,徙居北京宛平縣,做過太僕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職。米萬鍾為政清廉,關心民眾疾苦,注重文化教育,所到之處,官聲很好,有"水境慈母" 的美稱。米萬鐘的書名掩蓋了他在政治上的名聲。曾在京城購有三座宅邸園林,一曰勺園,在海澱;一曰漫園,在德勝門積水潭東;一曰湛園,在皇城西牆根下。
  • 顏真卿和柳公權書法傳承千年,被後人稱為字帖,米芾:都是醜書
    米芾書法局部說這句話的人就是米芾,米糊作為宋四家之一,一生瘋瘋癲癲,經常口無遮攔,但是對於他評價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後人褒貶不一。米芾書法局部米芾批評顏真卿和柳公權,他自己的書法造詣如何呢?米芾的書法可以說是宋代書法的巔峰,王文治曾經這樣形容米芾,他認為米芾的書法是集大家之所成,自創一體,他雖然點評了歷代名家,其中也不乏經典語句,但是有些觀點有失偏頗。
  • 書法欣賞,米芾行書《千字文》,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千字文》也是歷代書法家的熱門創作素材,著名版本有智永、文徵明、趙孟頫六體版等,也有大量諸如顏真卿、王羲之等集字版本,備受書法學習者青睞。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米芾集字版本。 米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
  • 米芾晚年的一幅狂作,有人說:即便王羲之復生,恐怕也沒這水平!
    生平謹小慎微的人,往往是不會寫出了開張大氣的書法的,性格疏狂的人,他的書法也必定不會是精微而細膩的,所以我們常說「字如其性」,而不是「字如其人」!在「宋四家」當中,蘇東坡書法以「書卷氣」見長,黃庭堅則是頂級的草書大師,而蔡襄則是在楷書方面極有造詣,而米芾則是直接古法的一個人,也是後人跡近晉唐書法之門最為重要的一塊敲門磚。
  • 「返晉卑唐」——米芾書法審美追求
    由於崇尚晉人書法, 米芾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收集和臨摹晉人的書帖, 特別是對於「二王」的法帖更是苦心鑽研。與推崇晉人相反, 米芾對唐人的書法強烈貶斥, 尤其是楷書和草書。如說「柳公權師歐, 不及歐遠甚, 而為醜怪惡札之祖。自柳出, 世始有俗書。」又說「柳與歐為醜怪惡札之祖」。他評顏真卿, 認為「行字可教, 真書便入俗品。」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師法、集古——推陳出新與食古不化
    這裡先說米芾。米芾幼年便致力學書, 由下而上, 順序漸進, 泛濫各家。《群玉堂帖》中有其自敘學書之經歷:「餘初學顏 (真卿) 、七八歲也, 字至大, 一幅寫簡不成。見柳 (公權) 而慕緊結, 乃學柳《金剛經》。久之, 知出於歐 (陽詢) , 乃學歐。久之, 如印板排算。乃慕褚 (遂良) 而學最久。又慕段秀轉折肥美, 八面皆全。
  • 【名品賞析】北宋米芾 行書 《天馬賦》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註:「宋四書家」指蘇軾、米芾、黃庭堅、蔡京(或蔡襄,此處有爭議)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雲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
  • 米芾:書法內在美不是楷書,也不是隸書。但另外兩種書體必須要學
    人們對書法的審美是隨著認知程度的不斷提升而逐漸升華起來的。北宋書法家米芾在初學書法時也是七八歲,首先接觸的也像是現在的人一樣,都是以唐楷為師法對象,但隨著對書法認識的提高,又介入到魏晉書法,這時,他便認為魏晉書法才是皈依。
  • 米芾為何口出狂言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米芾,作為「宋四家」之一,除了高超的書法造詣之外,其亦識文,擅書,精鑑別,特別是他狂傲不羈的性格也人盡皆知,當時人稱之為「米癲」。除此此外,米芾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顏真卿頭號黑粉。米芾自幼學習書法,和當時宋人習書模式相同,是從顏真卿的楷書入手。【餘初學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米芾《自敘帖》】
  • ——米芾 | 內含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 米芾,宋代書法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生於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終年57歲。初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鹿門居士、無礙居士等。41歲更名為芾,室名寶晉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居江蘇鎮江。曾任內廷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刷字」與「勒字」
    以上米芾所說勒字、排字、描字, 皆是做作之詞, 自己說刷字, 刷便是揮灑自如, 一無做作。雖然顯得有些刻薄, 但卻概括了各家書法的主要特徵。鄧散木在《臨書偶得》中對米書的「刷」字做了這樣的分析:「竹葉有正背偏側, 竹枝長短粗細, 一叢竹子, 從枝到葉, 絕不相同。所以畫家畫竹, 也運用不同的筆法來畫出它的不同姿態。米南宮的字就跟畫家畫竹一樣。
  • 八面生姿,米芾視書法如生命,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
    米芾書法對於書史的貢獻在於他的行書。蘇東坡對他的行書頗為激賞,贊其「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沉著」與「痛快」、「飛翥」本是對立的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米芾書法能合二為之,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是無法實現的。
  • 米芾練字——永|漢字故事
    1米芾練字——永宋代有一個著名畫家叫米芾(fú),他不但繪畫聞名古今,書法也很有造詣。米芾小時候曾經在私塾裡學習書法,私塾先生拿出一本字帖給米芾說:「你每天照著字帖寫,寫好再送我批閱。」米芾學字三年,不知用了多少紙,可是字仍然寫得普普通通。先生拿著戒尺敲了敲他的腦袋責備說:「笨小子,我是教不了你了,你還是回家放牛吧!」米芾作的《蜀素帖》但是,米芾不甘心,總想學習寫字。一天,一個秀才進京趕考,路過米芾家鄉。米芾聽說這秀才的字寫得極好,就跑去求教。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書法的「寫」首先是技能,有技能才能書寫,才能產生書法作品,才能顯現書寫者的能力。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通俗地說,就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
  • 一卷900年前的米芾真跡,如今在美國問世,許多都是書壇罕見之作
    上個世紀的一些書壇大家也是如此,我們常說學習書法要懂得「取法乎上」的道理,但是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講,不能直接學「二王」,這些因為「二王」的書法存世量太少,極難從中發現規律,並且「二王」的技法體系太過高深,初學者很難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