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2020-12-11 墨品風雅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組成書法藝術的三要素是「人」「寫」「漢字」,漢字是基本的框架,通過書者(人)的書法寫,賦予了漢字以藝術形象。一般的漢字書寫比如硬筆,要求字體結構合理,筆畫平(不是水平)直,就算是好字了。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書法的「寫」首先是技能,有技能才能書寫,才能產生書法作品,才能顯現書寫者的能力。

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通俗地說,就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

書法筆法,方與圓

書寫書法的核心是筆法,即用筆方法,就是用什麼方法書寫每一個筆畫。漢字的基本點畫,點、橫、豎、撇、捺,在書寫時,是露鋒起筆還是逆鋒起筆,是中鋒行筆還是側鋒、偏鋒行筆,行筆的過程中是提筆還是按筆,轉折處是頓筆還是折筆,是方還是圓,等等筆法不一而足從而書寫的漢字呈現不同結體和面貌,體勢方還是圓,還有是用內擫還是外拓筆法,漢字也誠信不同的結體造型,結體取橫勢還是縱勢……等等,因人而異,千人千面。

唐懷素《自敘帖》

不同的用筆方法,產生各種不同樣式筆畫,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方與圓,這裡不規則可歸為方,因此,方圓被認為是運筆之綱領。在書法的書寫中沒有絕對的方圓,如寫草書,如果一味地用圓筆,筆畫呈現是纏繞的線,那就是畫圈圈;相反,如果一味地用方筆,那就稜角多,方折生硬。

崔瑗《草書勢》「方不中矩,圓不副規」

書法藝術講變化,避免過多運用規則的形式,方圓並用,多姿多態,才富有生氣和生動的藝術效果。

方圓,不僅是書法用筆的方法,筆畫的方圓在視覺效果上產生動靜關係,《文心雕龍·定勢》裡說:"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轉。"這裡從勢的角度論述了方與圓和動與靜的關係。

不過在中國書法草書的書寫上,圓筆多於方筆。寫草書,恣意揮灑,激情奔放,形容是流動的音樂,是舞者的奔放,這些都要由圓筆產生圓線條來呈現,這樣草書圓轉靈活,富於動感,書法史上草書草書大家如唐代懷素、明末清初的傅山都是圓筆的代表,尤其是傅山,其圓筆用到極致。圓轉用筆速度更快,節奏更加流暢,有連綿不絕的草勢。而方筆,形式單一,不易寫書多變的點畫,我想這就是傅山多用圓筆的原因吧。

傅山草書

圓筆變化最大

圓筆具有更大的創新性。「圓」,從矢量方向上具有極大豐富性,具有最大變易及向外轉化變易的可能性最大,360°之間都有可能。比如,篆書、草書創新的可能性大於法度謹嚴的楷書,行書學王羲之可出新米芾,花卉學吳昌碩可出新齊白石。太極圖既是一個圓,圓中兩級便可變化無窮,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中國書法書體線條性的古文字,要比隸書、楷書等點畫新體書變化要大。清·傅山云:

「楷法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

從書體本身的變易來說,從金文大篆到小篆、隸書、楷書的演變,是一個書寫愈來愈規範、法度愈來愈完備謹嚴,而變易愈來愈小的過程,創新的可能性也就愈來愈小,要創新就須上追隸篆。比如八大書法,熔篆隸楷行於一爐,新異多姿。在這一規範化過程中,也同時孕育著另一條路線—愈來愈自由化、藝術性的傾向,這就是隸篆的草寫,直到章草再至今草、大草。這是一個與楷書幾乎並時演進但方向不同的兩個過程,篆書的圓筆變易轉移為楷書幾乎不可改變的規範點畫和可以變易的結體(這意味著楷書創新難創新的方向也更多集中於結體的變化),同時轉移為草書可以變易的點畫和亦可變易的結體和章法(創新方向多可能性大)。

在大草中,三種變易幾乎都集中於線條本身的變化(尤集中於使轉、線條方向角度變化),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草書是篆書的一個否定之否定。懂得了這些變易規律,將有助於從宏觀上把握不同書體、書法的創作規律。比如,清中期碑學興起直至現當代,無不得益於不同書體之間的相互借鑑融會,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無限的書法創新空間。

王羲之行書(左)與米芾行書(右)比較

從書法的創作來說,追溯古人出新的可能性更大。比如,從王羲之《蘭亭序》開始下到米芾,就比從米芾開始再上到《蘭亭序》要容易得多,出新的可能性也更大。因為《蘭亭序》的變易(特別是點畫極其細膩豐富的變化)高於米芾(點畫變易小於王),米芾行書即從《蘭亭序》化出。也正因如此,師學入手米芾要比王羲之更容易,愈往下也愈容易(如沿著帖學主線:二王,宋米芾,元趙孟、明文徵明)。唐孫過庭《書譜》云:

「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

其意一也。

現代書法創新之弊

現代所謂書法創新,無不是把古人更多的變化改變為更少的變化,只不過是變易的幅度增加了(視覺衝擊力大),但變易量卻減少了(不耐看)。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現代書法創新和形成風格的規律:把古人極儘可能的變化,演變為少而對比幅度更大的變化。比如一筆線條或不同點畫大幅度的粗細變化,側鋒、偏鋒的大量運用等等,從而造成空間大對比分割,刺激人的視覺。書法史上這種變化從明季開始愈來愈明顯,而清季碑版書法是這一變化的極致形態,所謂非「正統」書法,無不是於此尋求突破創新,典型如明徐渭、清鄭燮書法(有「野狐禪」之嫌)。尤其是碑學,包括當代對歷史上民間書風(漢簡等)的吸收和借鑑,加大了點畫粗細、方圓的對比變化以及結體倚仄取勢的對比。再早始於宋代(蘇、黃、米)已有此跡象,以康有為的觀點(見《廣藝舟雙楫》),唐代即是分水嶺。當代這樣的書法比比皆是。從書法的演變過程,確實不難看出這一點。

八大草書

以此而論,儘管碑學承帖學之壞,改變了正統書法衰微的命運,給圓潤流暢的帖學書法注入了生抽厚重的活力,為中國書法的現代演進開拓了無限的空間,但是,這一改變卻是以減少變易而增加變易幅度為代價的,由此可能導致的後果是因過分強調視覺的對比(變易幅度)弱化了耐讀性,失之含蓄,狂怪力亂。矯正的路徑只有一個一在碑學基礎上再一次回歸帖學(魏晉)。其意義不僅僅是形式(技法)的上溯,還有是文化意義上的傳統回歸。

因為帖學作為傳統中國書法的主體,主流和顯學,其文化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為以碑版、簡牘等為代表的民間書法(多維多向變易),儘管也是傳統的一個部分,給帖學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且因清季的發現起到了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作用,具有文化的意義和相應價值,但是,它的文化指向卻是不明確的,只能一俟帖學的發現、吸收和轉化,作為積澱了的民間審美形態和審美意識(可簡稱「民意」有別於黃賓虹所言「民學」)來滋養帖學,以此為用但不以此為體。我們這裡無意貶抑民間書法,而是說對此我們尚未從更深遠的文化(包括審美)意義上進行深入的梳理(清代碑學並沒有涵蓋或釋儘其所有意義也不能替代今天對碑學的重新解讀和釋義),以至於面對當代流於狂怪甚至荒誕的書法和書風我們無法進行有說服力的批評,相反卻作為「視覺衝力」創新論的例證,對中國書法起到了反向作用。

八大草書字放大:品線條的變化。提按、使轉、園中有方。

質與文之間,不是一概沒有取捨。其實,民間書風除了形式的價值之外(古人之跡),更重要的是他們那種無拘無束、自然自為的狀態(古人之心),這才是更值得今人學習的地方。然而,由於當代人(因於功利和創新之需)已經沒有古人那種一如天籟的心境,很容易在摹寫創作中或者流於放任(江湖市井)或者相反為之刻意(匠人碑版刻蝕效果),這兩者都不是書法的本質—一自然書寫,去了民間書風與主流傳統唯一相通的地方—自然自由,而這恰是中國藝術的至高境界。(一者)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談書法入門:學篆書
    這是在大量書法培訓班或書法老師推薦使用的「土方法」,高效有用,其實本質上是篆法的提煉。此事充分說明了篆法的重要性。那麼,學篆書為什麼這麼重要?篆刻家尤其要先學篆。有人身為知識分子,或者還是書法家,卻對篆書知之甚少,甚至一竅不通,常常鬧出許多笑話,以致鑄成人生大錯,悔之不及!是否學篆書?否先學篆書?於一個有志於書法的人來說,是一個值得十分慎重思考的重要問題。
  • 學行書,想3個月,創作入展的優秀作品,首選趙子昂,而非王羲之
    書法大家白蕉先生說過:學書法,首重選帖,就像選老婆,選錯了,可不得了!歷代名家碑拓眾多,作為想學習行書的初學者,該何去何從?學書法,不是要「取法乎上」嗎?王羲之筆法高妙,非常人所能學王羲之是行書集大成者,其筆法高妙,後人能得一種,便可開宗立派,自成一家!比如:宋代的米芾得王羲之的迅疾,獨創「刷」字,行書被譽為「宋朝第一」!
  • 八大山人有深厚書法功底,黃賓虹曾說八大山人書法第一,繪畫第二
    說到八大山人很多人會想到他的繪畫,風格冷逸,獨樹一幟,其實八大山人在書法上的成就在明代無出其右者。黃賓虹曾經評價八大山人的書畫:書法第一,繪畫第二。看懂了,八大山人的書法也就看懂了他的藝術,因為他的繪畫很多用法布局來源於書法。八大山人書法在早年的時候學習歐陽詢,行書學習黃庭堅和米芾,到了晚年又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後來喜歡用禿筆寫字。他的書法呈現的筆畫粗細均等,但是字形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呈現出一種圓潤剛健之氣,也體現了一種桀驁不馴的氣韻。
  • 米芾送給皇帝的一幅字,瀟灑而痛快,不愧是天賦異稟的書法奇才
    米芾行書《梁簡文帝梅花賦》就像郭靖跟隨「江南七怪」學習武藝,難有成就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師不高明,而跟隨洪七公學習天下至高境界的武功-「降龍十八掌」,很快便成為了一代高手。而具備了這樣的武功之後,再去學「江南七怪」的武功,也會更高而更強!學習書法也是如此,要向高明的人學習,才能真正領會書法真諦。書法的最高境界的代表便是王羲之了,但是很多人直接學習「二王」的書法往往很難有大的進步,這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存世數量較少,在這極少的非真跡的作品當中,很難掌握其書法的規律,所以難以學出成就來。
  • 八面生姿,米芾視書法如生命,深受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
    米芾書法對於書史的貢獻在於他的行書。蘇東坡對他的行書頗為激賞,贊其「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宋史》本傳說他「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沉著」與「痛快」、「飛翥」本是對立的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米芾書法能合二為之,如果沒有深厚的書法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是無法實現的。
  • 他的書法與王羲之並駕,為何不能學?皆因他說「學我者死」
    李邕《雲麾將軍碑》 所謂優劣互見,李後主褒貶李邕的書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米芾也說「舉動崛強,禮節生疏」,誠然。當然「書以氣為主」,方能得勢。李邕以行書入碑,在書學意識上或與李世民「不學形勢,惟求其骨力。
  • 八大山人:眼高百代古無比 書法畫法前人前
    禿管中鋒運筆的推移使轉似易實難,如其在處理彎折處的弧線。這正是孫過庭所謂的「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這便是八大山人楷法兼通草意的高妙所在,其結字是以草入行,大小、長扁、蓄放、挪讓、對比明顯,楷書可以有篆、隸筆意又兼具行、草筆意,而無傷其為楷書。
  • 藝林小札:米芾書法學古釋例 | 李躍林
    宋人當中,對後世書法理論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蘇軾和黃庭堅,而在書法實踐上影響最大的,則是米芾。米芾書法的最大特點,他自己總結為: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了。
  • 4句話、16個字,王羲之《聖教序》4種少見的行書技法,一學就會!
    《大唐三藏聖教序》,簡稱《聖教序》,由唐太宗撰寫由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碑原在陝西西安弘福寺,後移西安碑林。筆者前期分享過很多關於《聖教序》的技法文章,現在補充總結4種比較少見的行書技法,供書友們參考:技法一、空際擺宕,彩練當空這種技法,是把一個字的線條連續快速地抖動出來,猶如一條紅絲帶,連綿不絕,層層疊疊,很靜態的字,一下子滿盤皆活。
  • 學行書就照這個來——行書十大名帖欣賞
    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
  • 「三大行書」欣賞: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誰的書法最驚豔?
    (註:「三大行書」的簡稱分別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董其昌……中國歷史的大牛書法家那麼多,優秀作品更是數不勝數,為什麼偏偏是《蘭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三篇被捧上最高神壇呢?書法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以下,我們不妨一一揭曉。
  • 252集王羲之行書教學視頻,純乾貨!|王羲之|行書|蘭亭序|筆法|書法|...
    筆法是書學中的核心內容,而魏晉時期的筆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以王羲之為代表,古代書法家大都取法王羲之,如張旭、褚遂良、顏真卿、趙孟頫、米芾等。王羲之確立了書法藝術的獨立品格,使書法具有了「以形寫神」的表達功能,因此,王羲之書法成為了後世各代取法的源頭活水。
  • 王羲之的神妙,解構主義書法思維,我們為什麼學不到?
    假借於書學領域,我們 用它來描述對字體常規間架結構的拆解。如果把字體常規間架結構比作「七寶樓臺」的話,那麼,「解構」之後的表象便成了「七 寶樓臺」拆碎下來,不成片斷,王羲之行書中,這種打碎了的結構形散而神凝,險中求穩,妙趣橫生,其本質仍是和諧之美。讓我們一同來細細體味一番王羲之行書常規結構與解構並置的這五組字例。
  •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
    寫行書都學王羲之,但王羲之書法風格是怎麼形成的卻極少有人知道。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書聖之地位當之無愧, 他對書法藝術的貢獻尚無人能夠取代。他的書法造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吸收民間新風, 並不斷提升境界, 從而成就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的定型, 並使之成為後世文人流派書風延續的不竭源泉。
  • 學歐易板,學虞易平,那麼就學禇和王
    學楷書有個經驗總結,學歐易板,學虞易平。下面來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歐體太過森嚴,用筆如勒字,筆畫基本是筆直的,結體雖險峻,但過猶不及,學之不精,就容易僵硬、生硬,容易學死,於是有了「《九成宮》,十有八九不成功」的慨嘆。
  • 這一結構變化是王羲之行書的典型特點,學王字書法必懂
    行書無論是書寫速度還是結構變化較楷書有很大差別,包括疏密變化,穿插變化等等,筆畫組成的漢字結體,結構上的疏和密的對比變化,增加了行「行」的變化與神採。王羲之在《集王聖教序》中,幾乎每一個字在結構上都有疏密變化,這就是王字行書結構的重要特色。學習王羲之行書不是亦步亦趨的臨摹他的每一個字,要仔細研究、揣摩,找出一般規律。疏密變化目的就是來調節字體空間布白關係。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法理論家已提出書法的空間概念。書寫書法就是在一個時空中造型,既有時間軸也有空間軸。
  • 王羲之多次告誡其子王獻之,書法這樣學更容易成功,不要對外說
    這位朋友的意思是要先學楷書認識字,然後才能學書法。嘉強表示理解,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還不認識字並不阻礙開始學習書法的,因為學書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控筆能力。 比如畫一條長長的中鋒線,或畫一個飽滿的圓圈,這不需要認識字的,但這兩個動作是很多認識很多的字人都做不好的,不信,隨便找幾個人來試試。
  • 硬筆行書怎麼選擇字帖?有這幾本就夠了,王羲之領銜,值得珍藏
    各位大家好,這裡是落筆齋,我是安和,關注我,持續分享硬筆書法知識和經驗。相比於楷書,很多人可能會更加有意願練一練行書,畢竟行書相對自由,比較實用。但是其實,寫一手好的行書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初學者不知道如何選擇字帖,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大家分享幾個硬筆行書可以練習的古帖。
  • 【名品賞析】北宋米芾 行書 《天馬賦》
    北宋米芾 行書 《天馬賦》     米芾(fú ㄈㄨˊ)(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
  • 他學米芾,幾可亂真!
    」(蘇、米、黃、蔡)之一,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他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於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