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行書就照這個來——行書十大名帖欣賞

2021-02-19 書法易

歡迎書法人士免費開通書法專欄,開通請聯繫微信shufayi02


一、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 ­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蕭翼計賺蘭亭」的傳說……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此列出的唐代馮承素的摹本 ­

二、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 《祭侄文稿》 ­


       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釐米,橫72.3釐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採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張敬晏題跋云:「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

三、天下第三大行書 《黃州寒食詩帖》 ­

        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

       釋文: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

       詩中陰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烏銜紙、 墳墓……渲染出一種沉鬱、悽愴的意境。表達出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黃州的灰暗煩悶的心境。 從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可以想見他窘迫的生活。這兩首詩放在蘇軾三千多首詩詞中,並非是其上乘之作。而當作者換用另一種藝術形式——書法表達出來的時候,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釀造出來的悲涼意境,遂使《黃州寒食詩帖》成為千古名作。   ­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

四、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 ­

       王珣,(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護。臨沂( 今山東臨沂縣 )人。官至尚書令。他是「書聖」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個精於書法,幾代不衰的名門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導均善書,所以史稱「三代以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其草書《伯遠帖》,一直被後代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是因為它是十分難得的東晉名人書法真跡。伯遠帖東晉王珣真跡。歷來為後世書法家,鑑賞家,收藏家視為瑰寶。《伯遠帖》是王給親友的一通書函。它行筆峭勁秀麗,自然流暢,是我國古代書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被列為「三希」之三。它的筆畫寫得較瘦勁, 結體較開張,特別是筆畫少的字顯得格外舒朗,飄逸,真有點「如升初日,如清風,如雲如霞,如煙,如幽 林曲洞」的晉人韻味。 ­

五、天下第五行書——楊凝式《韭花帖》 ­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釐米,寬28釐米, 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飢之時,恰逢有 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韭花帖》,被稱天下第五行書。儘管《韭花帖》無論在用筆還是在章法上都與《蘭亭序》迥然有別,但其神韻卻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黃庭堅賦詩盛讚其說:「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清曾協均《題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觀此真跡,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入聖」,非虛議也。」 ­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為清內府藏本,今藏無錫博物館,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為裴伯謙藏本,見於《支那墨跡大成》,今已佚;一本為羅振玉藏本。據考證,三本中只有羅振玉藏本為真跡。此帖歷來作為帝王御覽之寶深藏宮中,曾經入宋徽宗宣和內府,和南宋紹興內府。元代此本為張宴所藏,有張宴跋,明時歸項元汴、吳楨所遞藏。乾隆時鑑書博士冒滅門之罪,以摹本偷換,摹本留在宮中,即為清內府藏本;真跡後來流入民間,清末為羅振玉購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六、天下第六行書——柳公權《蒙詔帖》 ­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中書舍人,書法初學王羲之,後學顏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勁豐潤,自成一家,米芾曾評其書:「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相傳穆宗皇帝曾問他筆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筆諫也。」他所寫的碑版極多,以致當時公卿大臣家的碑誌,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會被人們罵為不孝子孫,但行書流傳極少,因此,就越發顯示《蒙詔帖》的彌足珍貴了。 ­

      《蒙詔帖》,墨跡紙本,又名《翰林帖》,高26·8釐米,長57·4釐米,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於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當時柳公權四十四歲,年富力強,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顛峰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遊 獨弋,後人曾疑其偽,但明詹景鳳《玄覽編》說:「柳誠懸墨跡帖一卷是真。筆法勁爽而縱橫悉如意也,蓋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帖後鈐有「紹興」、「韓世能印」、「馮氏鹿庵珍藏圖書籍印」、「安岐之印」等鑑藏印,說明曾經宋內府、明韓世能、清馮銓、安岐收藏,以後又入清內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

       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致,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錚錚,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誠如周必大說:「沉著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後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隨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非復世能仿佛。」 ­

七、天下第七行書——歐陽詢《張翰思鱸帖》 ­

       歐陽詢《張翰思鱸帖》 亦稱《季鷹帖》,歐陽詢書。行楷書,無款。紙本,縱25.2釐米,橫33釐米。 ­

  後紙有瘦金體書跋:「唐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張翰帖。筆法險勁,猛銳長驅,智永亦復避鋒。雞林嘗遣使求詢書,高宗聞而嘆曰:「詢之書遠播四夷。晚年筆力益剛勁,有執法廷爭之風,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虛譽也。」此帖的風格與歐陽詢的楷書風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險取勝。字的重心壓在左側,而以千鈞之勢出一奇筆壓向右側,使每個字的結體形成一種逆反之勢,然後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險為夷,真可謂「險中求穩,別有樂趣」。清乾隆帝評論道:「妙於取勢,綽有餘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八、天下第八行書——米芾《蜀素帖》 ­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此卷相傳為邵氏 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 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而米南 宮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 得水一般。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 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米芾用筆如畫竹,喜「八面出 鋒」。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 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 動態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當為生平合作」。 ­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初居太原,繼遷襄陽(今屬湖北),後室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以其才華橫溢,狂放不羈,故人又稱「米顛」。據《宣和書譜》說:「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請求碑榜,戶外之履常滿。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為寶晉齋」。其於書法各體兼善,尤精行書,大刀闊斧,獨往獨來,沉著痛快,奇縱變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代表作是《虹縣詩》、《多景樓詩帖》、《研山銘》、《苕溪詩》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為得意。 ­

      《蜀素帖》,絹本長卷,有烏絲欄,高29·6釐米,長284·2釐米,計71行,658字,內容是自作五七言詩八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交互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採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 ­

九、天下第九行書——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

       《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釐米 橫219.2釐米,全文計29行,153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松風閣詩》的結體、用筆、章法都很奇特,其結體有兩個特點: ­

        一是內緊外放,緊處亦見奇肆,放處倍添神採,其規律是主筆儘量向外輻射,橫畫向左,豎畫向下,撇捺則左右縱橫開張,一緊束的中宮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形式雖取法於《瘞鶴銘》,但此帖中宮較《瘞鶴銘》更緊,四圍也更放,顯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

       二是欹側多姿。其字如風枝雨葉,偃蹇橫斜;又如謝家子弟,不冠不履。欹側本是王羲之行書的特點,黃庭堅則把這個特點進一步予以誇張,橫畫斜度更大,豎畫虯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沒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絕對不敢如此弄險的。《松風閣詩》的用筆亦十分精到。縱觀全篇點畫,渾厚勁挺,擒縱得體,濃纖剛柔,盡如人意,長筆遒逸,短畫緊潔,抑揚頓挫,提按分明,雖然如遊龍舞鳳,處處飛動,卻也筆筆著實,沒有絲毫的懈怠和軟滑。《松風閣詩》的章法奇詭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間,穿插爭讓,出沒奔軼,超逸絕塵。故康有為說:「宋人書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昧,至於神韻絕俗,出於《鶴銘》而加新理。」 ­

       松風閣,是西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

        「落筆巧妙,至性天成,題額復吟詩,閣外松風聽不絕;煙起寒溪,雲深箬谷,吳宮連晉寺,山中勝跡景常新。」這幅鐫刻在松風閣大廳廊柱上的楹聯,出自當代著名書法家、邑人周華琴先生之手,道出了古閣的人文景觀及歷史價值。 ­

       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哲宗時以校書郎為(神宗實錄》檢討官,遷著作佐郎,後以修史「多誣」遭貶。文學上師從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文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開創「江西詩派」,在宋代影響頗大。書法與蘇軾、蔡襄、米蒂齊名,為「宋四家」之一。

       徽宗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黃庭堅結束了黔、戎二州「萬死投荒,一身弔影」的放逐生活,赴太平州(今安徽當塗)任職。不料只當9日知州,再度罷官,只得暫往鄂州(今武漢市武昌)流寓。是年9月途經武昌(今鄂州)。此時,蘇軾已病歿常州,朝廷新舊黨爭餘波未息,其好友張耒因「聞蘇軾訃,為舉哀行服」再遭貶斥,又即將第三次貶官黃州。庭堅聞此訊,便繫舟武昌,一則遊覽西山、赤壁勝景,憑弔蘇軾遺蹤;二則專候張耒,以便與之晤面。 ­

十、天下第十行書——李建中《土母帖》 ­

       《土母帖》,行書,紙本,縱三一·二釐米,橫四四·四釐米。凡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四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點擊瀏覽大圖) ­

釋 文 :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諮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歷頭,賢郎未檢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諮。孫號西行少車,今有舊車,如到彼不用,可貨卻也。 ­

  此帖原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兩字之間有「畏」字編號,原為明代項元汴(字子京,號墨林)所藏。據《大觀錄》所載,六帖為《土母帖》、《同年帖》、《貴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齋古帖》。 ­

  建中一生經歷了五代、宋幾個時期,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唐詩文體凡屢變,晚季雖不逮,但書歷三百年,猶有貞觀、永徽以來的風骨氣韻。建中雖在宋初,其書法去唐未遠,猶有唐代餘風,達到從五代至宋過渡時期的高峰。宋初書壇已顯殃復歸晉人的風氣,始肇於五代書家楊凝式和對宋初書法有影響的李建中。楊李二人書法均已有追蹤晉人、融合晉唐書風為一體的跡象。其後經蔡襄以已意融晉、唐人書為一爐,不拘一法而法自在,達到「以意馭法」境界。宋書至蘇軾、黃庭堅始一大變,承唐繼晉,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書風才真正成熟。 ­

  建中學歐陽詢書而不寒瘦,《土母帖》行書,少數字用草法,用筆中鋒,行筆沉著穩重,法度嚴謹,深得歐書神韻。結體凝重,字形以縱長為主,因勢縱橫,功力嫻熟。章法行距寬疏,字距拉開,行氣清新濃鬱,格調高雅,氣度雍容。字裡行間虛實得體,字形大小、長短、疏密有致。線條粗細交出,枯筆運用自然。「耳」字字形修長,懸針渴筆,欹斜略左,獨具韻味,在全篇中有點睛之妙。書風與唐、五代相近,上追晉韻而清麗圓潤,姿態橫生,甚得二王筆意。但仍稍見拘謹,右見建中初合晉唐書風而尚未成熟,但對開啟宋代書法亦自有功,建中傳世墨跡甚少,此帖是其行書佳筆,頗為後世所珍重。 ­

       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字得中,號嚴夫民伯。後隨母遷居洛陽。官至工部郎中。性怡淡,簡靜,風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臺。被人稱「李西臺」。好遊山水,多留題。自稱嚴夫民伯,善書札,草、隸、篆、籀俱妙。是當時無人敢望其項背的名書法家。《宋史》謂其「善書札,行草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習,爭取以為楷法。」李建中一生由於經歷了唐、五代、宋幾個時期,他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元趙孟頫說:「西臺書法去唐未遠,猶有唐人餘風。」傳世書跡有行書墨跡《土母帖》。傳世書跡還有《李西臺六帖》,石刻有翻刻《嶧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土母帖》,行書墨跡,紙本。縱31.2釐米,橫44.4釐米,10行,共104字。後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珊瑚綱》、《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是傳世的《西臺六帖》之一。此帖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結構淳厚謹嚴,論者認為此帖清麗圓熟,恣態橫生,深得「二王」筆法。李建中墨跡傳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頗為後世珍重。 ­

吳志的書法雲記專欄推薦

歡迎全國書法人士免費開通書法雲記專欄

點擊「閱讀原文」訪問書法雲記專欄

相關焦點

  • 100大書法名帖之: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不只是漂亮那麼簡單
    為了更好地和大家分享書法,今天開始,會陸續和大家介紹歷史上的那些書法名帖,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了解經典,繼承經典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希望對大家的書法學習能有點滴幫助。既然是談經典,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呢?
  • 行書字帖如何選?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這裡統統告訴你
    《書道拍案驚奇》觀點:不管是硬筆行書還是軟筆行書,都不要選擇現代人的字帖。有老師點撥可以直接上手《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自學的話建議用行楷過渡下,推薦趙孟《前後赤壁賦》和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字數多,且平正的行楷字帖。
  • 張萬忠書法行書作品欣賞
    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出現的一種書體。相傳是後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西晉時期的衛恆的《四體書勢》裡講:「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於劉德升。」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什麼叫行書呢?簡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
  • 當代十大美女書法家劉玉婉,精品行書橫幅欣賞,氣韻靈動幽蘭芬芳
    中國當代十大美女書法家分別為孫曉雲、周慧珺、林岫、胡秋萍、解小青、胡朝霞、韋斯琴、蔡夢霞、韓寧寧、張改琴。劉玉婉並沒排列在這個十大美女書法家之內,但是絕對是屬於上乘美女的書法家。劉玉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欣賞,學習和修煉都有自己的見識,詩詞歌賦,箏舞書法,都很刻苦。
  • 學行書,中國書法史上五大行書你總要選一個!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那麼,我現在問你天下第四、第五行書的名字,你可能就啞口無言了。在百米賽跑的時候,第一名和第二名差之毫厘,甚至成績只相差幾毫秒,可至今你只記得百米賽跑冠軍博爾特和中國飛人蘇炳添,第二名不曉得是誰?今天就帶大家欣賞一下另外四大行書的魅力吧!!!
  • 他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譽為「最美行書」,比王羲之如何
    梁詩正書法梁詩正,被譽為「最美行書」之一,也是乾隆最欣賞的書法家,他主持了《三希堂法帖》書法巨著中,臨寫百家名帖,書法瀟灑飄逸,博彩眾長,自成一家。梁詩正尤其善於楷書、行書,他吸納前人筆法基礎上,結合當時盛行的館閣體實用性,把漢字實用性和藝術性發揮極致,啟功先生非常欣賞梁詩正,他曾經說過:書法,200多年來,我只服他!
  • 當下行書創作的巔峰大師馮彬,行書作品欣賞,行雲流水,自然疏朗
    按時間順序主要書體大致上是: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籒文秦一統前)小篆(秦漢官體)簡書(已經有隸書雛形)隸書(漢早期纖細而後漸粗)草書行書小楷(漢末)魏碑(南北朝北方)正楷(唐代,早期偏細,顏柳融碑去隸到現在)。我覺得行草書算是性情書,接近純粹的書法,其他書體更多兼顧的是造字之法寫字之法,文字作為承載工具,科普功能強些。
  • 沙孟海《行書魏武帝詩》欣賞
    來源   書法字帖沙孟海《魏武帝詩》行書,尺寸232.5釐米×52.5釐米×2。「三希堂」內部照片自魏晉至明末書法大家的名帖盡收其中。按年代順序編次的一部書法通史。作為我國古代最高藝術成就的精品,它是我國古代書法家為我們留下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集中國傳世書法之精萃。
  • 把行書寫得如此精美,當今書壇有幾人能做到?連啟功都非常佩服他
    行書,起源於漢代,在魏晉時期,開始逐漸成熟,由王羲之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行書發展元明時期,由趙子昂、董其昌等人進一步繼承和發展,無疑成為一座最為絢爛多姿、豐富厚重的寶藏。
  • 著名書法家胡問遂,精選31幅簡體立軸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必選
    根據你的要求你可以找一本喜歡的行書字帖臨。結構歸納就是類似於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這種說結構的書,看懂並且融會貫通到寫字中,其實這種方法並不比臨帖快多少。這兩種方法雖然看著進度稍慢,但永遠不會浪費時間,你一直是在進步的。外面現在有一些所謂速成,學個一年半載完事了,感覺挺快看到效果了,但是停止練習沒多久字又恢復原樣了。你這一年時間白搭。但這一年要是踏實下來臨帖,字也會有比較大的進步。
  • 中書協副主席高惠敏,精選66幅傑出行書字帖欣賞,學行書的好範本
    高惠敏的行書真的功力深厚,氣韻十足,筆法輕重的掌握已經是出神入化了,非常值得去學習。行書是以至簡的形式表現出漢字的魅力,有些人寫得又比常人快,是有可能既快又雅的練書法有」眼高手低」之說,浸淫此道,看的好帖好字多了,領悟了更多細節,才知道自己的字有哪些問題,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 最漂亮的毛筆行書欣賞 一個字「妙」
    最漂亮的毛筆行書欣賞 一個字「妙」時間:2018-11-08 17:26   來源:中華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漂亮的毛筆行書欣賞 一個字妙 中國人常說字如其人,可見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字跡和本人的內在息息相關。 字跡端正娟秀的人,必然心思細膩、謹慎負責。
  • 天下第二的真跡行書,你卻欣賞不來?
    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 ▲《黃州寒食帖》 北宋,蘇軾 為何說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下第一真跡行書?
  • 米芾行書手札9幅:險而不怪,肥而不膩,穩而不俗,老而不枯
    米芾行書手札9幅:險而不怪,肥而不膩,穩而不俗,老而不枯「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在書法史上的影響力不需多言。早期的米芾,遍臨前人名帖,且用功頗深,能達到真假難分的精準度。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傳世名帖,有很多就是米芾的臨摹版本。
  • 清代最美行書,這字寫得超凡脫俗,少有人能做到
    梁詩正書法集到清代後,書風基本固定,主流書風以董其昌、趙孟等人為主,書體多是楷書、行書,其中也有一些優秀書家,向宋、唐、晉的大師們取法,代表人物有林則徐、林則徐等等。,被譽為「清代最美的行書」!單從藝術上講,相對王羲之而言,梁詩正的行書沒有那麼多複雜的筆法,他的筆法多用側鋒取妍,筆致翩翩,結構舒展秀逸,縱橫揮灑,實為難得精品,實在太美了
  • 為什麼歐體名家普遍寫不好行書?
    所以,我們很疑惑:為什麼如此優秀的歐體大家,寫不好行書?直到現代,田氏兄弟也沒能汲取這個教訓,以清代歐體為宗,成也歐敗也歐,嚴重啃歐啃老,歐體禁錮了他們的行書,寫得也是沒法看——均勻等同,筆斷氣斷,貌離神離。有時甚至讓人懷疑是不是他們寫的,名不副實。
  • 行書臨創訪談——以古為徒體悟經典的魅力
    行書的學習也和其他書體一樣,要掌握行書的用筆和結字規律。掌握了用筆方法,我認為從行書入手也是學習書法的一條路徑,而且在今後的書法學習中不容易把字寫呆板。相反,楷書寫得好的不一定能很好過渡行書。初學行書,要從歷代經典行書法帖中選擇,所謂「行大道、選名帖」,比如魏晉時期的王羲之《聖教序》/《蘭亭序》/《二王手札》\唐代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誌》、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墨跡、元代趙孟墨跡、明代董其昌墨跡、清代王鐸臨《集王聖教序》、近現代白蕉/沈尹默手跡等,都是經典名帖。特別是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是解決用筆和結字的經典法帖,學書者是繞不過去的。2.
  • 著名書法家朱春和行書作品欣賞
    著名書法家朱春和行書(榜書)作品欣賞 朱春和對書法、國畫有獨特的研究,其行書也風格獨具,他潑墨揮毫,瀟灑超逸,其墨跡蒼茫渾厚,力能扛鼎。可見其筆墨功夫深厚。其字內情,字外功在毫端激情勃發,其浩蕩之氣韻,氣貫長虹,以極大的視覺衝擊力,使觀者如沫春風,愛不釋手,必欲藏之而後快!其作品深受海內外藏家歡迎! 作品欣賞:
  • 著名書法家田英章,行書點畫運筆演示字帖欣賞,學行書的必修課程
    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漢的篆書隸書草書、漢代以後的行書楷書,還有處於這些形態之間的各種過渡樣式,各種歷史形態和過渡樣式之間,又是既有區別更有聯繫的,彼此之間進行溝通的可能性極大。著名書法家田英章行書點畫運筆演示字帖欣賞:書者介紹: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法家。
  • 硬筆書法教學模式:如何練習硬筆行書?
    行書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 它不像楷書那樣工整規範。行書筆畫較楷書稍放縱, 點畫之間往往以纖細的遊絲牽連, 結構隨字賦形, 多據上下文需要而誇張變形, 布局參差錯落, 生動活潑。另外, 行書書寫簡便快捷, 比草書易認, 適合社會實際工作需要。還有, 行書少有森嚴的法度規則, 創作比較自由, 能充分發揮書寫者的個性。因此行書有很強的實用性, 又有較強的藝術性, 適合追求個性發揮的青年學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