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鐘,熟悉一座旅遊城!
—— 《一日一城一文旅》系列
旅遊人的文化必修課
河湟海東,海藏咽喉
海東市,因位於青海湖以東而得名;屬於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鑲嵌地帶。別名,河湟間、海藏咽喉。
海東歷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河湟地區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遊牧狀態進入較發達的農耕文明。
147.08萬(2017年常住人口)
歷史文化
遠古時期
據考古發掘,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民和縣陽窪坡曾發掘了與中原地區相同的仰韶文化遺址,其它地方多處發現類似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的遺址。
秦漢以前,這裡居住著羌人。據傳說,遠在帝舜時,舜「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相傳三苗部落原住在今湖北、湖南或河南南陽至陝西商洛一帶地區。
漢代時期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擊敗河西匈奴,並進入湟水流域,在(今甘肅省永登縣)境設置令居寨,以御防羌人入侵。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率兵徵討河湟羌人,在「湟中」設置「護羌校尉」,筑西平亭(今西寧市),開始經略「湟中」。
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後將軍趙充國奉命擊敗注水流域的先零羌,招撫黃河沿岸羌人歸降,罷兵屯田,在今海東市先後設置一郡三縣,即移金城郡治於允吾縣(今民和縣下川口)、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區)、破羌(治所在今樂都區)、允吾(治所在今民和縣)等縣,均屬金城郡,這裡被正式納入漢朝的郡縣體系。安夷縣曾長時期為漢護羌校尉治所。
獻帝十八年(213年),析金城郡西部置西平郡(治所在今西寧市),河湟各縣改屬西平郡。
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河湟地區曾被前涼、前秦、後涼、南涼、西秦、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相繼統治過。這一時期,曹魏曾在中川、官亭一帶設 置白土縣,晉惠帝在允吾置晉興郡,北魏廢晉興、左南、白土、允吾縣,在龍支城(今古部)設置金城縣,西魏改名龍支縣;在化隆、循化縣境,北魏設置石城(治所在今群科)、廣威(治所在今甘都)二縣, 屬洮河郡,隸鄯州(治所在今樂都區)。
隋唐時期
隋唐時,今海東市曾盛極一時,所處地位舉足輕重。樂都先後為西平郡、部州、隴右道治所,一度成為隴右乃至西北地區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地。
隋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率兵親徵吐谷渾,四月渡黃河於臨津關(今民和官亭),經古鄯到達西平郡,陳兵講武,五月大獵於拔延山(今拉脊山之馬陰山),「詔虞部量拔延山南北周二百裡並立表記」。
唐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行政區為十道,其中隴右道則統轄今甘、青、新部分地區。道置隴右節度使和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理部州,都管兵七萬五千人,馬一萬六百匹;河西節度使理涼州,都管兵七萬三千人,馬八千八百匹。安史之亂後,唐軍內調,無暇西顧,吐蕃乘機東進至甘陝,河湟地區被控制近百年。五代十國青海吐蕃不復統一,唐末,一度控制河湟。
宋元時期
宋元時,(今海東市)曾先後被角廝羅、宋、金、西夏和元朝統治。宋初,河湟吐蕃之一部膃末人角廝羅興起,先以宗哥城(今平安縣)、後以邈川城(今樂都區)、再以青唐城(今西寧市)為統治中心,建立角廝羅政權並臣屬於宋,歷時近百年。
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角廝羅政權勢力日衰,宋軍遂進佔河湟地區,改邈川城為湟州,改廓州為寧塞城。崇寧三年(1104年),角廝羅政權滅亡,宋改鄯州為西寧州。宣和元年(1119年),改湟州為樂州。北宋亡後,金和西夏佔有河湟地區約一個世紀。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春,蒙古成吉思汗進軍洮、河、西寧州,河湟地區納入蒙古汗國。
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蒙古汗國在河州設置「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甘、青吐蕃部落。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撤廢樂州、廓州,改屬西寧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設甘肅行中書省(治甘州,今張掖),轄西寧州。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下令「以甘肅曠土賜回回昔賽赤、哈散等俾耕種之」, 回族先民遂進入青海,一部分在(今海東市)墾荒種地,定居下來。
明清時期
明清兩朝,今海東市除循化縣較長時間屬河州管轄外,其餘屬西寧衛、府轄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元甘肅理問所土官祁貢哥星吉在冀寧大都途中歸附明朝,被授於副千戶之職,令守碾伯。洪武四年(1371年),元甘肅行省右丞朵爾只失結和西寧州同知李南哥及一批元朝官吏紛紛歸順明朝,元在青海的統治結束。
1644年(崇禎十七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將賀錦攻克西寧,捕獲衛指揮使祁廷諫和衛指揮同知李天俞等並押送西安。
清順治二年(1645年),英親王阿濟格率兵擊敗了李自成軍入西安,釋放了押在獄中的祁廷諫、李天俞等人,仍授其原職,令回西寧招撫各族部眾歸清,同時清軍孟喬芳部進入青海,今海東市歸屬清朝。
1725年(雍正三年),改西寧衛為西寧府,新置西寧縣,廢碾伯、古部 千戶所置碾伯縣。今海東市又屬西寧府的西寧縣和碾伯縣管轄。乾隆九年(1774年),在(今化隆縣)置「巴燕戎格撫蕃廳」,隸西寧府。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河州同知於循化,改置循化廳。明清時期,明在青海確立了土司制度,遂成為一種正式的地方政治制度,清朝襲之,一直延續到民國二十年(1931年)才被完全廢止。
風景名勝
海東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有植物王國孟達自然保護區、有青藏高原「綠寶石」之稱的互助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受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而建的瞿壇寺、文都大寺、班禪故居等著名景點、撒拉族的珍貴歷史文物駱駝泉等,是青海湖邊一個充滿滄桑歷史和文化特色的美麗城市。
李家峽水庫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雙排機水電站,黃河上遊第二個高峽平湖,昔日那洶湧澎湃、桀驁不馴的「大黃龍」終於被鎖定在李家峽。遊覽李家峽水庫最好是坐遊艇,在南宗溝門口有遊艇碼頭,可乘坐往返李家峽北岸碼頭。需要注意的是,李家峽水庫只有在每年五一至十一期間開放,其他時間只能遠遠觀望。
北山國家森林公園
這裡流水潺潺,蒼松翠柏,原始生態保存完整,植被茂密,動物資源豐富。這裡雖為國家森林公園,但未過度開發,再者交通不便,使得來這裡的遊人並不多,每年的7、8月間是最佳旅遊時間。
白馬寺
古稱金剛崖寺,藏語稱瑪藏觀,建於11世紀。相傳它的創建與藏傳佛教史稱之為「下路宏傳」的復興佛教活動的首創人喇勤·貢巴饒賽有關。寺內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山崖下現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雕像古樸渾厚,左手託缽,右手做推移狀,佛像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消除水患的願望。綠蔭全中的白塔與古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體。
瞿曇寺
樂都瞿曇寺是青海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瞿曇」是梵語,意為「佛祖」。瞿曇寺的建築風格與青海大多數藏傳佛教寺院大不相同,它更像內地漢傳佛教寺院,素有青海小故宮的美稱。
夏瓊寺
夏瓊寺始建於1394年,是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宗喀巴大師在此啟蒙學經,歷時9年,後於拉薩創立格魯派,所以稱它是格魯派之源也不為過。如果不是因為位置太偏,沒能成為格魯派一目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否則夏瓊寺在藏區的影響力還會更大。寺裡平時很安靜,遊客很少,不需要門票。夏瓊寺建在峭壁上,在寺廟的頂上,可以看到黃河水的九曲十八彎。據說寺內藏有舍利子,夏瓊寺周圍住有幾個活佛。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木鹿策劃
場景創意 ● 驅動旅遊
中國旅遊界4A場景營銷策劃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