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3分鐘,熟悉一座旅遊城!
—— 《一日一城一文旅》系列
旅遊人的文化必修課
渭水源頭 李氏故裡 當歸定西
定西,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取「安定西邊」之意而得名,通稱「隴中」。
定西不僅孕育了李氏文化,同時也是馬家窯、齊家、寺窪、辛店等史前文化交匯地和全國重要的書畫作品集散地,境內保存著以馬家窯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代表的多處人文歷史遺蹟。
282.58萬人(2019年常駐人口)
歷史文化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轄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於隴水之西,故名「隴西」。此後定西長時間屬隴西、秦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岷州為和政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岷州。上元二年(761年),吐蕃攻陷岷州,後臨州、渭州相繼陷於吐蕃。吐蕃統治今定西地區長達300多年。
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收復西夏故地,宋神宗賜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區),為「定西」得名之始。
金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縣為定西州。元代定西屬陝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為安定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清定西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鞏昌府。
民國三年(1914年),改安定縣為定西縣,屬甘肅省蘭山道。解放後,1949年,設定西專區,專署駐定西縣。2003年4月4日,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地級定西市。
定西的文化旅遊資源主要有「三張名片」
「渭水源頭」。成語 「涇渭分明」的典故中,渭水的源頭就在甘肅定西。這裡書寫了「大禹導渭」的雄壯史詩,這裡孕育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這裡更有我國唯一古典臥式懸臂拱橋——灞陵橋綰轂著秦隴大地,可謂集山水之大成、佔文脈之精髓。
「李氏故裡」。天下李氏出隴西。自秦置隴西郡,李氏傳宗之祖李崇任隴西郡守兩千多年來,隴西李氏不僅昌盛隴原,而且遍及九州四海,至今李姓者大都以隴西為根基,祭祀堂都冠以「隴西堂」號。
「當歸定西」。定西是黃河上遊文明的發祥地,先民們孕育了距今五千年的馬家窯文化,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長城西起臨洮,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洮岷花兒嘆為觀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巴當舞、洮硯、書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彩紛呈,當歸定西就能聆聽歷史的迴響。
風景名勝
定西這一片古老、廣闊、美麗的土地,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其歷史悠久,環境秀麗。擁有眾多名勝古蹟和自然風光,新石器時代著名的馬家窯、齊家、寺窪等文化遺址,戰國秦長城遺址,漢代新莽權衡、唐明皇御筆「哥舒翰記功碑」、元代墓葬群、明代銅鐘等國家重點文物,同時還有渭源灞陵橋、隴西威遠樓等古老建築。
貴清山
史稱「貴清仙境」,由貴清山、貴清峽兩個景區組成,景區內群峰聳立、千姿百態、古木參天、林海蒼鬱、匯集了諸多的飛瀑流泉,棲息著多種珍禽異獸。
李家龍宮遺址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
馬家窯遺址
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遺址。1924年首次發現並進行考古挖掘。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包含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馬家窯文化的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等,其中以馬家窯類型最為豐富,馬家窯文化或馬家窯類型由此得名。
威遠樓
始建於北宋仁宗年間。孟卜有詩讚曰:「韓公安撫來秦風,威遠樓築在渭濱,憑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塵。」 皇佑四年,出於加強武備,韓琦在城東一裡處建一樓,起名威遠樓,是威震遠方之意。
渭河源景區
在金風送爽的秋天,步入渭河源,放眼望去,一片片層林盡染的景象。曲徑通深山,遠處那一層泛黃的樹林穿插在有點蕭瑟的山景中,有種別樣的美,屬於定西秋天的美。
狼渡灘溼地草原
狼渡灘溼地草原上,牛羊成群,平靜安逸。這裡的河溝百折彎繞,從天空上看,白色的羊群和黑色的犛牛群,點綴著整個草原,一片高原牧歌的景色。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木鹿策劃
場景創意 ● 驅動旅遊
中國旅遊界4A場景營銷策劃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