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家講國語的華人廠牌
它至今還未成為熱門製作商
它至今還未盈利卻仍在堅持
小小的它一直有個大大的夢
它就是【麻豆】,一個到目前為止還未被大家所熟知的華人廠牌
關於【麻豆】的介紹,其實早在上個月就想做,但一直存在著一些顧慮,可能會產生一些與規範相悖的問題,我也有立場尷尬的擔憂,直到昨晚找到了【麻豆】主創通過網絡結識,一番交流之後我還是想介紹一下這一家「特別」的廠牌。
【麻豆】這個名字其實音譯「Medel」,也就是模特的意思,會選用這個名字為廠牌的意思也不難理解,寓意要推出顏值身型俱佳的女演員,事實上【麻豆】的做法非常「膽大」,所邀約過來的也確實有數位氣質不同,有御有顏的模特小姐姐,不僅採用國語對白,還大膽的展現了顏值。
【麻豆】製作的視頻畫面精良,運鏡流暢,也有較為明朗的劇情導向,從製作畫面來說,它的鏡頭穩定,可以看出有專業的打光,畫面光線均勻,在一些細節處理上雖然還有一些不足,但相較於我們以往所見的盜攝,【麻豆】的製作要精良得很多,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麻豆】也將會是一個像【汝工作室】一樣在華人市場中冉冉升起。
當然,意外肯定是會有的,【麻豆】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市場的衝擊也是避免不了的,就目前來說擺在【麻豆】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版權的問題,相比於【汝工作室】所要面臨的盜版問題,【麻豆】要更艱難。
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受眾面更廣,【汝工作室】沒字幕的話可能會讓很大一部分人云裡霧裡從而被勸退,但是【麻豆】的劇情走向全程用的都是國語,大家都聽得懂,且目前因為是唯一一家華人廠牌,有著特殊光環。
另一方是【麻豆】的投放平臺很少,也未曾開啟會員付費訂閱,甚至沒有自己的專有平臺,而是跟APP合作賺取分成,對於盜版者來說,【麻豆】的盜版成本太低了。
也因此呢,【麻豆】現在所面臨的一個現象就是:剛把視頻更新到合作的APP,過一會兒便有人「冒名頂替」將視頻打包放在論壇或一些社交圈裡進行PY交易~更流弊的則是一些影帝級別的大佬,塗改一下水印,假裝自己是「主人公」建立起了自己的飯圈~
對於這個痛點我是感同身受的,雖然我只是個十八線小編,但我也是帶著自己的偏執在搞原創,每當被洗稿被抄襲,有心想要去掰扯兩句,人家不鳥我我也無計可施,就比如今天早上有人告訴我油管上有人用我的稿在做視頻,本以為我的文上了Twi已經是極限了,沒想到油管也出現了我的粉,上去一看,還別說,視頻剪得還不錯,旁白如果用人聲的話就更好了
任何一個創作者,不管是創作什麼,其實都挺不容易的,像我這種不做付費內容的還有個正職作為穩定收入,至於【麻豆】這種只能依託於合作APP分成的盈利還需要投本的方式則要尷尬得多,它的付出其實更多是在打白工,關鍵是這還沒法去維權。
【麻豆】至今都還沒有做出自己的會員付費體系,且知名度也沒有鋪開,至今成立了數個月時間,【麻豆】依然還未能達到收支平衡,從粉絲數量來說呢,這家製作商的粉絲其實都不算多(甚至沒我多~~)。
既然連收支都沒辦法做到平衡,又為什麼要投錢去做這個呢?其實說到這個得說一個背景:
提起「國產視頻」這個話題,想必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的畫面是【某先生】、【X仔】等網絡人物採用的盜攝方式製作的視頻,亦或是某個直播平臺上的抓取的視頻,在那談不上高清又晃動的畫面中,所呈現的更多是一些的標題作品,而這些方式還有個很坑的點,就是女性權利的問題,盜攝和抓取畫面肯定是沒經過女性同意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Swag】平臺就成了近年來比較受歡迎的業界UP主平臺,其實在【Swag】平臺之後,在2019年的下半年【麻豆】也就這麼橫空出世。
【麻豆】的出現其實和《【汝】工作室》的誕生緣由很相似,都是一個市場從0-1的那一步,但又有本質上的差別,【汝】工作室是立志提升亞洲男性形象,由於環境的不同,【汝】工作室所要攻克的問題只是市場問題而已,而【麻豆】則是要創造一個華人業界文化,除了要攻克市場問題之外,還要面臨限制的問題。
【麻豆】想要做的是在亞洲市場上打造出一支帶有中國文化標籤的華人廠牌,由於一些道德觀念以及常理限制問題,作為媒體人我無法評價這個想法的好壞,也無意引導支持或反對,各位以自己的觀點去判斷這事的好壞就行。
我就表述一下【麻豆】主創們的想法吧:
【麻豆】主創一直認為文化是會產生衝擊與碰撞的,業界電影也是一種不同的文化,剛好主創也有接觸到這方面的資源,所以他想打造一個與華人場景有關的情景市場,亞洲的業界市場中有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然而卻缺少了一支能以中文為主的作品,當然,因為道德觀念和常理束縛,【麻豆】所要面臨的問題和難點非常多,他們所要走的路也將比很多製作商都要困難得多。
所以【麻豆】優先將市場放在國內也不難看出,這家製作商心理上還是有著得到認同的急迫感,這種認同感並不單純來源於盈利基礎,更是作品的認可,畢竟我也是個創作者(所以盜版先不說,塗抹水印這種做法是真打擊)。
就目前來說,【麻豆】前前後後也出了數十部短視頻,因為成本的控制,每一部的時長都只能歸類為單元劇短片,目前【麻豆】一共延伸了兩個系列,之前是以MD為主的橫屏劇,最近又新開了一個Mds適合手機瀏覽的豎屏系列,兩個系列的製作都是比較專業的,從場景布置到補光等都做得比較精緻。
比較不同的就是【麻豆】的兩個系列並沒有像日本製作商那樣根據劇情內容進行細分,因為才剛剛轉型為製作商,【麻豆】也在進行著各種劇情嘗試,主創也透露了如果繼續運營下去的話,【麻豆】將來也會製作一些內容豐富的作品以及創新節目出來,目前【麻豆】還是以一些網絡腳本進行製作,未來也考慮能否從生活類入手,進行一些包含生活環節的創作。
所以也希望【麻豆】未來能成長為一家擁有劇情分類的廠牌吧,其實我個人也很希望看到【麻豆】能出一些幻想類的作品,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想必武俠類的劇情線也是一條非常有趣的劇情線。
不過這些都是比較久遠之後的事,目前擺在【麻豆】面前的問題還有不少。
排除掉限制因素,單純以一家劇情線製作商來說,隨著題材越來越豐富,【麻豆】的作品對於演員的演技也將有較高要求的,雖然【麻豆】的主創也表示有在針對演員之間的表達方式做培訓工作,但是相比於日本業界經紀事務所的造星式管理和企劃能力,【麻豆】的起點要低不少,這也就讓它的提升要更艱難得多,演員除了需要與劇本契合的演技之外,臺詞功底和語言情感也需要更細膩,因為這語言我們是能聽懂的,所以我們的要求標準也會更高。
另外就是,【麻豆】的演員需要的除了演技之外,還需要很強的抗壓能力,至於原因就不細說了,人言可畏,最接受不了的或許是看完了還要道德譴責幾句,下次還接著看。
比較有意思的是【麻豆】的封面,他們的封面會也是採用寫真方式去呈現,獨特就獨特在它們並不會像香社一樣對於人物進行修圖大改,封面是什麼樣的,基本上女主就是什麼樣的,這一點來說倒是脫離了封面埋雷的範疇,倒是挺讓人驚喜的
最後呢,對於【麻豆】的創立,我的態度其實蠻矛盾的,可能是我自己職業的原因,【麻豆】的願景和想法在我感覺有好也有壞。
這一家製作商是比較特別的,比如它要做的對國內來說是一個閉環市場,也是一個在某些方面註定無法得到正面認同的,另一方面是我能理解業界市場的需求以及人性本身是無法避免靈欲需求的。
【麻豆】的出現必然也是網際網路普及之後,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大膽行為」之一,這個情況一直都有,只是由「麻豆」走到了臺前,作為第一家且唯一一家的【麻豆】,未來也會相繼出現一些「大膽效仿者」,只是對於它們來說,這一切的開頭是屬於【麻豆】。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標尺吧,不管未來怎麼發展,隨著盜版以及搬運的推波助瀾,如果沒有出現第二家「大膽效仿者」,這家華人廠牌必定也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在不同的成長環境和觀念中,支持者有之,厭惡者有之,覺得是國產創作也好,覺得是文化抹黑也罷。
是非的評斷無非是來源事物的兩面
沒有絕對的正義
也不存在道德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