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我們中華文字語言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儘管都是中國人,但是各地所說的話術卻各有不同,這也是普通話的由來,我們現在在手機平臺上也經常能夠看到,許多外國友人也紛紛學習中國的語言,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對於從小就用漢語交流的我們肯定會認為漢語其實很簡單吧,其實不然,很久以前世界就有一個說法,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
1965年,新加坡剛從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候,因華人佔其中的大多數,所以許多華人希望能將漢語定為新加坡的國語,但開國元首李光耀並沒有同意,這讓眾人不解,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為何要拒絕這樣的提議呢?首先李光耀認為雖然華人在新加坡總人口佔百分之七十以上,但還有百分之三十的的印度人和馬來人,我們不能忽視其他種族的存在,如果將國語定為新加坡的語言,勢必會引發其他民族的不滿,嚴重的話還可能引發暴亂。
所以為了國家的穩定李光耀並沒有這樣做,還有一點便是,他認為漢語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當時新加坡的周圍都是馬來人,為了吸引馬來人來新加坡進行建廠投資,新加坡的民眾就必須說一種他們能聽懂的語言—英語。所以李光耀就採取了雙語教育政策,要求所有的學校都要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同時學習自己國家的母語,例如華人學生要學習英文和漢語。
李光耀認為學習漢語的難度非常大,自己年輕的時候也不會漢語,因要與華人打交道才學了漢語,但學了50年仍感覺自己沒有掌握要領,相比而言,英語就會簡單很多,並且佔有很大的優勢。在當時李光耀的雙語政策實施後,引起各國的關注,許多其他國家的居民紛紛來到新加坡定居,關鍵原因便是,希望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政策實施後也具有顯著的效果。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學習兩門語言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英校生就沒有華校生團結,有自信。因為教英語的老師,僅限於語言的交流,在語言中一些微妙的表達學生很難學會。
而華校的老師,在用中文講述的時候,同時傳承的還有中國民族的文化,這也是華校生自信的原因。李光耀還曾說道,如果把漢語當作新加坡的國語,是十分愚蠢的,因為現在中國人從小到大也在學習英文。這讓我有所懷疑我們現在學習英語的目的?難道不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呢?不得不承認漢語在國際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雖然我們現在國家發展迅速,但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一些方面的劣勢,這也讓我們不得不需要學習英語,來進行學習交流,不過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它的魅力也是無窮的,它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