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吹牛】李光耀在自己的書中曾經這樣描述過一件事:新加坡剛剛獨立的時候,中華總商會的代表建議,把華語選為新加坡的國語。這件事並不奇怪,當時新加坡絕大部分人都是華人,大部分人用的都是漢語。
但是李光耀卻回答說「你得先把我打倒!」李光耀的回答讓外人看來非常不解,身為華人的李光耀為何會如此排斥華語呢?
如果我們聽一下李光耀的這種心聲,恐怕就不會感到奇怪了。李光耀在自己的書中這樣寫到,
「很幸運的是,過去統治新加坡的是英國,它留下了英語。假如統治我們的是法國,那麼我們就必須拋棄法語轉頭再學英語。」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並非是李光耀的親英思想,更無關所謂的批判李光耀的「奴性」想法。就論事而言,可以說,在李光耀的心中,英語是英國殖民者留給新加坡最為重要的財富。
李光耀這樣說,也自有他的理解和想法。
新加坡獨立之後,作為一個彈丸小國,新加坡夾在數萬個被穆斯林群體佔據的島嶼中,猶如一葉小舟,風雨飄搖,一個不小心,就會徹底覆滅。
為了挽救新加坡,李光耀曾經推動了新馬合併,結果卻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李光耀只能留著淚帶著新加坡重新開始。
當時李光耀就下定了決心,要向歐美看齊。一方面,新加坡與英國的關係比較親近,再加上新加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英國也願意通過新加坡來對東南亞施加影響。
再者,當時的世界經濟浪潮仍舊由歐美國家掌控,而世界貿易的語言就是英語,所以,保留英語能夠讓新加坡與外界進行廣泛的交流。
在李光耀心中,新加坡這個國家太小了,自己根本就不能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新加坡要想活下去,那就只能融入世界,和世界各國打交道,做生意。
事實也證明,李光耀的選擇就新加坡本身的發展來說,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新加坡依靠自己的優勢地理位置,成為了遠東地區的貿易中心。
而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世界通用語言,英語無疑成為了新加坡發展的最大助力。保留了英語,那麼就能夠鞏固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也能從文化上靠近西方,以此獲得西方國家的信賴。
李光耀在評價新加坡獲得成功的發展歷程時說到,將近50年過去了,歷史顯示能講英語並與世界溝通的能力,已成為新加坡的成長故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李光耀的一生中,他不止一次提到了英語的重要性,他甚至曾經說過,即便中國在未來崛起,哪怕成功在經濟上超越了美國,新加坡也不會放棄英語。因為新加坡賴以生存的貿易往來,靠的仍舊是那些英語國家。
所以,選擇英語也是新加坡必須做出的決定,這與其他無關,只與新加坡的生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