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然而在1969年至1979年間,還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在此期間,新加坡唯一一所漢漢語言大學「南洋大學」被關閉。
南洋大學牌坊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在新加坡建國早期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他本人在新加坡聲望和名譽很高。在上世紀80年代,這位華人總統高舉「廢除漢字」運動,在新加坡國內掀起了一場文化大洗牌,將英語列為第一語言,在國內推行全面學習英語。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截至2019年時,新加坡總人口570萬,華人佔比達74%左右,因此,中華文化在新加坡影響深遠。
新加坡去「中國化」的原因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加坡是去中國化最徹底的國家。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但在之後的各種摩擦和矛盾之中,「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於是決定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給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馬來西亞經過國會投票以後,全票通過,將新加坡獨立出去,就這樣,新加坡被馬來西亞給拋棄,被迫獨立出去。
新加坡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
新加坡被馬來西亞拋棄,獨立出去後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出於生存危機和文化侵略上的考慮,因此新加坡在建國之後,便極力打壓中國文化,打壓華人。中華文化在新加坡衰退之後,西方文化趁虛而入,成為了新加坡的官方文化。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加坡的去中國化運動較為徹底,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地位已不如從前。
由於中華文化在新加坡影響甚大,當地又以華人為主,到處都能見到漢語。然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害怕漢化過於嚴重,以至於失去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害怕華人和中華文化統治新加坡,所以去中國化,也就不可避免。
新加坡位置
將目光放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身上,他掀起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大致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個人認識四個方面分不開。雖然李光耀是華人,祖籍廣東梅州市,但他身為客家人,對漢文化的認識和情感存在一些差異。
如今的漢文化在新加坡的發展
新加坡去中化運動後,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得到了飛速發展,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學習漢文化風熱潮。歐洲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出現了許多漢語高校。新加坡也同樣如此,如今的新加坡已經意識到了漢語對自己的重要性,又已經開始學習漢語。
新加坡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如今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時至今日,新加坡通過的不斷發展,已成為相當富裕的國家,被世界譽為「亞洲四小龍」。雖然漢語在今天仍是新加坡官方語言,但漢語的地位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相比,顯然下降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