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2020-12-22 騰訊網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

上世紀80年代,新加坡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然而在1969年至1979年間,還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準,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然而,漢字在新加坡的繁榮景象,也僅僅維持了短暫的十年,但在之後的「去中國化」運動中,陷入了低迷期。

新加坡「去中國化」運動,發起人正是當時的總統,「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李光耀是新加坡華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正是這樣一位華人總統,在新加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切要害,從漢字教育入手,直接廢除了新加坡課堂漢字教育。在此期間,新加坡唯一一所漢漢語言大學「南洋大學」被關閉。

南洋大學牌坊

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在新加坡建國早期對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所以他本人在新加坡聲望和名譽很高。在上世紀80年代,這位華人總統高舉「廢除漢字」運動,在新加坡國內掀起了一場文化大洗牌,將英語列為第一語言,在國內推行全面學習英語。

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截至2019年時,新加坡總人口570萬,華人佔比達74%左右,因此,中華文化在新加坡影響深遠。

新加坡去「中國化」的原因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加坡是去中國化最徹底的國家。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但在之後的各種摩擦和矛盾之中,「馬來人至上」的觀念逐漸走上了政治舞臺的中心,當時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擔心華人會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於是決定將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給獨立出去,以保證馬來族的統治。馬來西亞經過國會投票以後,全票通過,將新加坡獨立出去,就這樣,新加坡被馬來西亞給拋棄,被迫獨立出去。

新加坡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

新加坡被馬來西亞拋棄,獨立出去後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出於生存危機和文化侵略上的考慮,因此新加坡在建國之後,便極力打壓中國文化,打壓華人。中華文化在新加坡衰退之後,西方文化趁虛而入,成為了新加坡的官方文化。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加坡的去中國化運動較為徹底,中華文化在新加坡的地位已不如從前。

由於中華文化在新加坡影響甚大,當地又以華人為主,到處都能見到漢語。然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害怕漢化過於嚴重,以至於失去自己國家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害怕華人和中華文化統治新加坡,所以去中國化,也就不可避免。

新加坡位置

將目光放回「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身上,他掀起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大致是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個人認識四個方面分不開。雖然李光耀是華人,祖籍廣東梅州市,但他身為客家人,對漢文化的認識和情感存在一些差異。

如今的漢文化在新加坡的發展

新加坡去中化運動後,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得到了飛速發展,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高,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學習漢文化風熱潮。歐洲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出現了許多漢語高校。新加坡也同樣如此,如今的新加坡已經意識到了漢語對自己的重要性,又已經開始學習漢語。

新加坡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為什麼掀起「去中國化」運動,廢除漢字教育?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如今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時至今日,新加坡通過的不斷發展,已成為相當富裕的國家,被世界譽為「亞洲四小龍」。雖然漢語在今天仍是新加坡官方語言,但漢語的地位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加坡相比,顯然下降了許多。

相關焦點

  • 李光耀廢除新加坡漢語教育,建議中國全面學習英語,最終被打臉了
    漢語和漢字經過了數千年歷史的沉澱,承載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祖先留給咱們最重要的財富。不過近代以來不少人都主張廢除漢語和漢字,魯迅曾經這麼主張過,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也曾經建議中國廢除漢語。
  • 李光耀:漢字影響雖大,但「缺陷」明顯,不可能成新加坡通用語言
    韓國1945年解放後想要有自己的東西,上層社會的人呼籲韓國廢除漢字,1948年韓國國家公文改用拼音文字諺文書寫,到了1970年以後,韓國幾乎看不見漢字了。不過韓國人自己吃了廢除漢字的虧,由於現在的韓文是表音字,不用漢字表意很多文字都會讓人產生誤解,韓國法律為了嚴謹起見,還是用漢字書寫。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漢語絕不會成為官方語言,除非你們把我打倒!
    ——羅伯特·B·西奧迪尼 每個國家都有這個國家標誌性的人物,這個標誌性人物帶領著這個國家走向了一個新的臺階,同時也是諸多民眾敬仰的對象,李光耀就是一個人,他是新加坡的國父,同時也帶領了新加坡從一個貧困潦倒的國度帶走向了亞洲四小龍,同時他的名字在某一時期已經和新加坡畫上了等號。
  •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成長軌跡
    童年李光耀與父親李光耀被譽為新加坡「國父」,他將彈丸島國打造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政治生涯可謂波瀾壯闊。
  • 新加坡的「國父」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
    新加坡是個看起來很中國化的國家,十幾年前中央電視臺還引進了不少新加坡拍的電視劇,因為演員和劇情都很中國化,很多人看完劇集長大後才反應過來這是「進口產品」。而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在上位之初就搞得風生水起,「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便是漢語。
  • 先在新加坡廢漢語,後又扶持漢語學校發展,李光耀果然是老狐狸
    去中國化新加坡是一個看上去非常中國化的國家,十幾年前中央臺還進口過不少新加坡拍攝的電視劇,因為演員和劇情都非常中國化,很多人直到長大之後看了劇集介紹才反應過來這是「進口產品」。可是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卻在上位初期就搞起了轟轟烈烈的「去中國化」,首當其衝的就是漢語。時至今日,不得不說李光耀的這一政策做得非常成功,如今漢語在新加坡已經從幾十年前的通用語言退居二線,很多新加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認識中文,張口便是英語。李光耀為什麼對漢語看不順眼,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 李光耀直言:漢字「缺陷」明顯,不可能成為新加坡的通用語言
    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為七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漢字的起源可見,《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從上古倉頡造字開始,中國漢字在不斷演變中形成了今天所用的方塊字,作為世界上最古來的漢字,中國漢字影響力是巨大的。
  • 精選一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名言
    李光耀,漢族客家人,祖籍廣東梅州市大埔縣高陂鎮黨溪鄉。(李光耀祖居)李光耀1923年09月16日出生於新加坡,自幼接受英式教育,初高中都在新加坡就學,二戰結束後,李光耀榮獲大英帝國女王獎學金,並開始赴英國留學。
  • 華人佔新加坡人口74%,為何李光耀拒絕將華語定為新加坡國語?
    當政者如果懂的如何去改造一個國家,那麼這個國家必定會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就好像新加坡一樣,1964年長期被殖民和壓迫的新加坡獲得了重生,謀取了當家做主的權利。但剛剛獨立的時候,新加坡不過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很多的經濟設施和武器裝備都比不上馬來西亞。為了發展新加坡的經濟,當政者李光耀費盡心血不僅帶著新加坡加入了聯合國和大英國協。
  • 新加坡基本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是什麼使新加坡獲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呢? 那麼則不得不提一個人——新加坡最偉大的總理李光耀;那麼則不得不提一項重大的政策——廢除漢語,將英語作為國語。新加坡一實現獨立便廢除漢語,在上個世紀的世界裡,可以說是一項極具積極意義的決策,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巨大進步。
  • 新加坡華人佔七成,李光耀卻堅持將英語作為官言:除非你們打倒我
    新加坡是中國之外唯一以華族人口佔多數的國家,其華人數量佔國民總人口的70%以上。早在獨立之初,不少華人富商為更好傳承中華文化,興辦中文學校;英國殖民期間基於華人在新加坡的影響力,也未強制新加坡人拋棄漢語改學英語。
  • 為了攀結西方,李光耀把漢語廢除了,用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這時候新加坡的總理李光耀就站了出來。他深刻的知道人民需要他,國家需要他,和馬來西亞聯邦分隔後,新加坡作為獨立的國家,迫切的需要一個新的模式去管理。而為了這個新的模式,李光耀花了31年的時間。在這31年裡,他讓新加坡變成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的國家。 新加坡的穩定繁榮離不開李光耀的努力奮鬥,他在建國後首先尋求了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加入大英國協,協立東協,一陣操作的去擁抱西方,吸引外資。
  • 新加坡大多是華人,為何一獨立就廢除漢語?李光耀:漢語有個劣勢
    1965年8月9日上午10點,新加坡廣播突然播放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李光耀以新加坡總理的身份宣布新加坡獨立。這是無比悲傷的時刻,李光耀晚年也承認了這是生平最大的一次挫折。  而獨立之後的新加坡,積極開始了自己的改革,而其十分重要的一項政策就是廢除漢語,以英語作為國語。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新加坡此舉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從多方面推動了新加坡綜合國力的進步,加強了新加坡與世界的聯繫,尤其是身處東南亞腹地,它需要更為激進的政策來為自己謀發展。
  • 新加坡華人佔7成,為何英語是官方語言?李光耀直言漢語劣勢明顯
    去新加坡旅遊跟生活的話,基本上漢語就可以了,畢竟街上大部分都是華人。不過許多人可能不知道,新加坡的華人佔了7成,但是漢語卻不是他們的官方語言,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則是英語。這一點可能許多中國人都想不明白了,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自己也是華人的後代,為何不把漢語定為官方語言呢,而是要選擇英語呢?
  • 為什麼馬來西亞要把新加坡踢出去,難道就沒有其他辦法了呢?
    世界各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要求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東南亞的英國殖民地非常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只好讓其殖民地一步步整合,又一步步走向了自治甚至獨立。馬來西亞首相便建議汶萊、砂勞越等地聯合起來,這樣更有實力對抗印尼的擴張。這個建議看起來非常美好,汶萊是拒絕了,不過新加坡舉行了全民公投,加入了馬來西亞。
  • 韓國「去漢字」化,連首都都改名了,為啥大部分人還是中國名?
    但隨著近代西方的崛起,漢字文化圈的國家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中國近代也是非常黑暗的一段歷史,於是中國周邊的國家紛紛開始西化,希望能夠擺脫中國的影響,各國都掀起了漢字廢止的活動。韓國「去漢字化」,連首都都改名了韓國1948年施行的《諺文專屬用途法》,給廢除漢字以法律依據,法律全文如下:「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
  • 新加坡有超過7成的華人,為何李光耀說,漢語永遠不會成為國語
    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華人佔比最多的一個國家,佔比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之多。在新加坡在剛剛獨立的時候,就有著不少的富商為了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創辦了許多的中文學校。就是在英國殖民期間,他們也從未規定讓新加坡人民必須使用哪種語言。但是在李光耀上臺之後,他直接廢除了漢語,並且禁止了漢語的相關學習,更是將南洋大學停辦了。他只主張將英語作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
  • 寫下133首漢詩的胡志明,為何下令廢除漢字,只在春聯中留一漢字
    比如說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他們的文字就和漢字有一些關聯。比如大家在看日文的時候,有一些文字幾乎和漢字沒有差異。如果我們單純聽日語,會發現根本聽不懂,但看漢字的話可以看出它大致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正是因為日本在古代學習我國文化,他們在語言方面也有所學習,在日本人東渡唐朝之前,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後來學習了漢字,用以發展出本國的文字。
  • 廢除漢字 漢字拉丁化運動戛然而止 留給我們哪些反思和啟示?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漢字,我們生活和工作中應用漢字,我們的孩子們學寫漢字,漢字在中國古代還升華為書法藝術,世代流傳,供我們學習欣賞。漢字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血脈裡,成為我們身體裡難以割捨的,除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 民國初年,中國漢字差一點被廢除掉,提倡全民說拉丁字母!
    提到漢字,每一個人都感覺到很自豪。然而,在民國初年,漢字差點被廢除掉,很多人提倡中國人用拉丁字母代替漢字。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