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通貨膨脹,你們能不能想像買一斤大米需要帶上十斤錢的情景,當一張紙幣印出來還不夠紙張本身的價值時,你們就知道什麼是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了。很不幸,這樣的通貨膨脹就發生在曾經的中國,準確的說叫中華民國,而這種比辛巴威幣更不值錢的紙幣叫法幣。
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在基本統一中國後,逐步進行經濟建設,於1935年起實行法幣制度。法幣制度就是由國民政府組建的中央銀行印發法定紙幣,利用行政力量強制市場交易時使用法定紙幣作為流通貨幣。用政府發行紙幣這一制度如果用得恰當確實有利於國計民生,可惜國民黨行政官員監守自盜,真當紙幣印出來就是錢。
在1940年以前,通貨膨脹速度還維持在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法幣發行數量基本符合國內貨幣需求總量,當時重慶的物價指數是1.77。從1940年後,抗日戰爭的爆發嚴重破壞了中國經濟基礎,各種生活物資奇缺;同時戰爭的持續進行導致國民政府軍費大幅增加,為了緩解軍費壓力,國民政府開動印鈔機印發了巨額法幣衝抵軍費。一方面是市場上物資短缺,另一方面是大量法幣流入市場,國民政府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是市場進入惡性通貨膨脹的階段。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時,重慶物價指數猛增到1795.00。
1940年還沒有通貨膨脹之前,重慶的大米是一塊多錢一斤,到1945年時,大米已經漲到9百多元一斤,而當時國民黨省部級的高級官員一個月工資才五千多元。湖北軍政界的元老,戰時任軍委會軍法執行總監的何成濬,因為牙痛想去治療,卻被高達兩萬元的治療費嚇退。如果不是國民政府有廉價生活物資向公務員特供,估計大部分國民黨公務員都會餓死。
到1947年,國民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通貨膨脹率達到頂峰,法幣系統基本崩潰,在當時提著十幾斤的錢去買幾斤的大米是正常現象。1937年的時候,100元法幣還可以買兩頭牛,1945牛隻能買到一個雞蛋,到1947年,100元法幣只能買到一粒大米的千分之二。
在民國法幣政策實行前,一個擁有三千萬塊銀元的大富翁,如果他是個安分良民,將他所有的現款總是放在家裡,既不活動圖利,亦不注意保持幣值,則到了1947年,他所有的錢折合成原來本位銀元的話,他便只有一分二釐五毫了!連買一個燒餅都不夠。
到1948年8月,上海物價指數達到了驚人的5714270.30,法幣徹底崩潰,國民政府改發金圓券,300萬法幣只能兌換金圓券1元。
民國時期極端惡劣的通貨膨脹起因在於抗日戰爭的爆發破壞經濟基礎,導致市場是物資緊缺。而真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的,則在於部分國民黨上層統治者通過大量發行法幣攫取底層百姓財富,並且囤積居奇,徹底引發了法幣的系統性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