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眼底疾病分會牽頭髮起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主任,眼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專委會副主委,國際玻璃體視網膜疾病知名專家,2014年起任廣東省眼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副組長,2015年被評為首屆「羊城好醫生」稱號,2015年「嶺南名醫」,「2016年中山大學名醫」。
獲得中華醫學會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等多項國家省部級獎勵。受邀在New Engl J Med 雜誌撰寫眼底鏡檢查技術規範和標準。發明的「可松解環扎新術式治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 發表在眼科頂級期刊Ophthalmology,被同領域美國專家Klufas MA教授在Ophthalmology 述評為「近20 年來視網膜手術材料和技術的重要進步」;自主研發黃斑兜帶手術材料,用於治療高度近視黃斑劈裂及黃斑裂孔,成果發表於Retina及Acta ophthalmology等國際期刊。擅長各種複雜眼底病的診治,在複雜性視視網膜脫離、高度近視眼底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各種遺傳性眼底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文革」期間,作為學生的呂林曾經到氣象臺、煉鐵廠、製藥廠參觀實習,呂教授回憶說,那段歲月儘管很苦,但是讓他了解了各個階層的生活,並且培養了廣泛的科研興趣。「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文革」結束後,郭沫若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發表了《科學的春天》的主題演講。當時該演講廣為傳播,點燃了年輕的呂林成為像陳景潤一樣的科學家的夢想。高考結束後,一直對科學研究非常有興趣的呂林,在父母的支持下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醫學,做實驗、搞科研、治病救人,從此在從醫的道路上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呂林說到,八十年代的中山醫科大學整個校園的學習風氣尤為濃重,每一個大學生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天圖書館幾乎都是滿的,自習室也需要提前佔座位。呂林在中山醫科大學求知若渴地學習了六年,並決定繼續深造。本科畢業之後,呂林考取了北京協和醫院血液病專業的研究生,因為檔案在郵寄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未能及時送到北京,讓他錯過了前往北京學習的機會。在北京協和醫院老師的推薦下,毛文書教授親自將呂林招到了中山眼科中心,從此與眼科有了不解之緣。當時的中山醫科大學的教授大多嚴肅專注,讓呂林最為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山眼科中心的創始人毛文書教授。毛教授教書治學都十分嚴謹,對青年人的培養更是重視,呂林回憶說,每當青年學生們做得不夠好時,毛教授首先批評的是一對一的帶教老師,然後耐心教導青年醫生,從最基本的理論到最基本的操作。在這樣的壓力下,老師們全力地教學,學生們也不敢懈怠,從而教學相長,醫學的基本功都打得十分紮實。
「中山眼科中心有著濃厚的底蘊,在業界的存在感極強,能來到眼科中心是一件非常榮譽的事情。」呂林先後在眼底病、角膜病、眼肌等專科學習,並且跟著醫療隊前往海豐等鄉鎮義診。「下鄉義診的經歷對眼科知識和手術訓練學習最有效」,呂林回憶當時和鍾國慶、葉天才教授等在鄉下義診的歲月,大量的病患都要動手術,每一個下鄉的醫生都需要上手術臺,在半年多的下鄉義診中,呂林很快掌握了手術的要領並熟悉操作,這為後來呂林進行手術的創新提供了基礎,做好了準備。在經過兩年多的住院醫師和下鄉義診醫生的鍛鍊後,呂林將自己的方向定在眼底病專業,在中山醫科大學完成了碩士、博士研究生課程,高汝龍教授、吳樂正教授分別是呂林的碩士、博士導師,導師的言傳身教,使呂林逐漸成為我國最著名的眼底病專家之一。他擅長各種複雜眼底病的診治,在複雜性視網膜脫離、高度近視眼底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溼性老年性黃斑變性、各種遺傳性眼底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勤勉守護光明,助力眼科創新「我曾經看到一個26歲的獨生子因為患糖尿病而致雙目失明,看著他年老的父母絕望地扶著兒子走路的時候,我……」當呂林教授說起他接診過的這位患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年輕患者時,他的眼圈突然紅了。他說這個病可能毀了一個家,患者年邁的父母又能扶兒子走多久……帶著這份對於病人的憂心,呂林更加勤勉地守護光明,呂林年門診量達六千五百多人次,年手術例數八百多例,已為成千上萬的患者帶來了光明。
眼底是人體唯一能夠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部位,也被稱為「映照全身疾病的窗口」,從初生的嬰兒到銀髮蒼蒼的老人,都有可能遭遇眼底病的困擾。眼底的疾病,包括視網膜、視盤玻璃體和脈絡膜的疾病,通稱為眼底病。「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從開始確定眼底病方向的那一天起,呂林立志與病患攜手,為了光明,一直堅持用科學家的思維去研究眼底病,將臨床和科研結合,取得了眾多創新成果。
在臨床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呂林在國內首先開展視網膜切開與切除術治療複雜性視網膜脫離,明顯改善了難治性複雜性視網膜脫離的預後,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自2002年起呂林教授開始研究亞洲人群高度近視的病例特點及治療,對手術方法進行了改良,其手術方法在2014年亞太眼科會議及歐洲眼科會議上進行了報導,受到國際同行的讚譽。在小兒眼底病方面呂林教授做了大量工作,對家族性滲出性視網膜病變的特點、手術治療進行了總結,首次利用B超和彩色都卜勒對永存玻璃體增生症進行病例分型,對於研究疾病的病理特點具有重要意義。在視網膜脫離的病變特點及治療方面,呂林教授利用UBM將合併脈絡膜脫離的視網膜脫離進行分類分型,並首次將傳統鞏膜環扎手術進行改良,發明了可松解鞏膜環扎術,在不影響手術成功率的前提下,使環扎帶適時松解,解決了傳統環扎手術後眼球變形、眼軸增長、前房變淺、屈光度增加、對眼球血管神經造成壓迫等問題,國外學者認為該技術是鞏膜扣帶術過去二十年的重要發展。
作為醫生、教授、眼底病中心主任,呂林最喜歡的事是將臨床和科研結合,搞科學研究,三十多年來醫學科學家的夢想一直在激勵著他在眼科臨床研究領域不斷探索。「中國眼科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突破,但是與國際頂尖的眼科研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主要是中國眼科太缺乏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缺乏對於疾病的新治療新認識。」呂林認為中國人口多、基數大,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醫生大多數臨床手術水平都不錯,整個國際的醫療水平也越來越趨於均質化,但是真正原創性的科研型成果還是多來源於國外。這個時候,中國更是應該發揮病人多、病種多的優勢,研究出一批影響眼科學和醫學的原創性成果。
此外,呂林在科室建設和日間病房的建設管理方面也一直在創新。呂林按中山眼科中心領導的部署,將分散的眼底病外科和眼底內科以及輔助科室如雷射室、OCT室、螢光造影室進行資源整合,成立眼底病中心,集中了資源管理,方便了患者,使病人能當天完成相關眼底檢查並制定治療方案。在呂林的指導下,中山眼科中心在國內首先對眼底病手術進行了日間病房改革,使眼底病手術每年有20~30%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病人「看病難」的問題。
與病患溝通:良心、耐心、平常心「呂教授,好醫生」,「非常感謝呂林教授,讓我重見光明」,「呂林醫生醫德高尚、醫術高明」,在網上的醫生介紹上和評價欄,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患者的留言,患者們真誠的感謝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呂教授滿滿的醫者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談到近年來醫患矛盾嚴重時,呂教授表示,做醫生最重要就是要有「良心、耐心、平常心」,這樣就可以相對比較好地與病患進行交流溝通。
「我們做醫生就是要有良心,要時刻想著方便病患,不要總想著方便自己。」呂林說,很多病患都是請假來治病,有的甚至是千裡迢迢慕名而來,這個時候要是停診,就會耽誤病患的時間和病情,出門診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該請假停診的。「我們要對每一個病患多點耐心,把病患當作是自己的家人、朋友。」 呂林認為,沒有誰生病了還會開心快樂地與別人聊天,當病人過來找醫生看病的時候,心情一定是不好的,這個時候要換位思考,理解病人的心情,「哪怕病人有一些不正常的行為,這時候醫生也是要理解的,他是病人呀,不能和病人較勁呀」,要把病人當作家裡人一樣去認真細緻地看護治療,這樣才可以讓病人相信醫生。此外,呂林認為,作為醫生,在和病患的溝通中,還應該放低身份,以平常心與坦誠聊病情。醫生作為普通人生病的依託,這個時候不能因為病患可能聽不懂醫學名詞而不告知病情詳情,而要坦誠布公地告訴病患病情的實際情況,並且商量出最好的治療方案。「良心、耐心、平常心」,成為呂林與病患一直保持良好互動關係的法寶。
搭建眼底疾病精準診療平臺,打造眼健康生態圈眼底病是我國致盲的三大病因之一,多發於中老年人群。有關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群的眼底檢查異常率均高於21.39%,即每5個60歲以上的人群中就有1個眼底異常的人。由於其病因複雜、病期長等原因,醫生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挽救、保留患者現有的視力,已經喪失的視力往往難以恢復,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通過新技術、新設備等挽救更多眼底病患者的視力,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之一。
為全面推進構建眼健康生態圈,2020年8月29日,由呂林牽頭髮起的、跨專科多領域的眼科醫學交流、共享、合作平臺——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眼底疾病分會獲批成立,並於9月3日召開第一次籌備會。
呂林表示,融合眼內液檢測、病理、分子診斷、影像、手術等專科,以及基礎研究、基因檢測、生物醫藥、大數據、人工智慧、幹細胞、疾病模型等相關領域技術力量的眼底疾病分會,將重點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標準制訂、技術推廣、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果轉化等工作,進一步推進眼底疾病精準診療的研究和應用,減少眼底疾病發生及其對視力可能產生的損害,最大程度上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以及傳統醫學成果,實現保障眼部健康的終極目標。
眼底疾病分會召開第一次籌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