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絡傳言,前不久,中國航空工業試飛院在西安郊區某機場,完成了運-20型運輸機某個改進型號的成功首飛。同樣是根據傳言,這個運-20的改進型號相比基本型,在動力系統上有了較大的更新,換裝了某型國產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當然,此消息咱們等官方消息出來後再解讀。
換裝新型渦扇發動機的運-20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運-20型運輸機從今年年初「抗疫」開始,其裝備規模開始迅速擴大、「亮相」次數開始越來越多,相應的性能潛力也被挖掘得越來越充分了:截止目前,根據公開消息,中國空軍起碼已經有兩個戰區航空兵列裝了多架運-20型運輸機,且這兩個戰區航空兵在今年的國內「抗疫」、支援南亞與東南亞「抗疫」行動、赴俄羅斯組織軍事演習等行動中均有較好表現。同時,運-20型運輸機在今年還首次飛出國門、首次運載ZBD-04A型步兵戰車這樣的重裝備出國參加軍事演習,多次演練了重裝空投與三門四路離機等實戰科目,這一切已經證明:「鯤鵬」足以振翅高飛。
ZBD-04A履帶式步戰車
而伴隨著運-20型戰役運輸機的成熟,帶來的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優勢:為殲-20的「快速威龍」戰術帶來更大的助力。
畢竟,咱們之前就曾經說過,當前對殲-20型戰鬥機來說,其裝備數量、列裝速度、形成戰鬥力的進度等雖然已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放在中國這麼一個巨大的國土、放在中國空軍這樣一支規模龐大的空軍面前,依然是四個字:「杯水車薪」。裝備數量的不足,就意味著殲-20無法在每個戰區都確保足夠的列裝數量,意味著殲-20無法在某個空中戰役方向上形成綿亙有力的防空攔截線或戰鬥巡邏區,意味著殲-20在實戰中只能以分隊的形式快速部署、跨區部署到某個主要的戰役方向上,也意味著殲-20戰機在具體的兵力運用中往往只能採取地面待戰的模式、將寶貴的出擊架次用到打擊對方的空中高價值戰役目標上。
故而,「數量少、任務重、各個戰區都想要」,可以被認為是殲-20型戰鬥機在列裝之初所面臨的基本問題與基本矛盾,而要解決這一基本矛盾,可以採取的基本策略也就不言自明了,即所謂的「快速威龍」戰術。
「快速威龍」的概念以及跟美軍的區別
「快速威龍」戰術,簡單的說就是將殲-20分隊模塊化編組,形成可以快速機動部署的小隊。將配套的武器裝備、航材設備等均實施模塊化收納,由運-20型戰役運輸機實施運輸。
組建的「快速威龍」小隊將視戰略方向的變化、現地戰略態勢的發展,實施全域機動、靈活部署、靈活配置,既能夠在戰略上確保「改變戰略天平朝向」,又能夠在空中進攻戰役上增加我方的進攻手段、提高我軍的致勝概率,還能夠在戰術上增加多個第四代戰鬥機的出擊架次、負責某一最主要戰術方向上的制空作戰、兼顧地面待戰以對付對方的高價值目標。
當然了,作為「快速威龍」戰術的「美國版本」,F-22A型戰鬥機與C-17A型運輸機相配合的「快速猛禽」與咱們的「快速威龍」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快速猛禽(Rapid Raptor),C-17負責運輸油料、彈藥、維護設備等
從戰略上來說,「快速猛禽」戰術解決的是美軍在第一島鏈內部、作為前沿戰役支撐點的空軍基地戰時難以持續運作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將打擊與保障單元「分散部署」,利用第一島鏈多個島礁上的小型機場、甚至日本韓國的民用機場實施轉場機動。在轉場中使用F-22A戰鬥機對假想敵的空中進攻實施攔截,體現出來的是一種較為先進、甚至較為激進的「分布式殺傷」、「機動部署」作戰理念;
而「快速威龍」戰術沒有這麼多的花哨,由殲-20型戰鬥機和運-20型運輸機的組合解決的問題很簡單,就是解決中國空軍在第四代戰鬥機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怎樣兼顧多個戰略方向的空中戰役、最大化四代戰鬥機打擊效果的問題。
運-20擔負類似「快速猛禽」中C-17的任務
而從戰役上來說,「快速猛禽」戰術在兵力運用上主要強調的是儘量維持較高的出擊強度、實現較高的制空作戰效率,並在最初72小時內通過高效的、多批次多架次出動,儘可能構築更多的殺傷鏈,給假想敵組織空中戰役的戰役、戰術航空兵造成重大損失,迫使假想敵在「快速猛禽」分隊尚未損失全部戰鬥力之前就因為損失過大、無法承受而放棄戰役企圖;
而「快速威龍」戰術在大多數情況下,依然不會將寶貴的第四代戰鬥機架次全部投入到與普通第三代戰鬥機爭奪制空權的戰場上,運-20保障下的殲-20快速機動到某個戰略方向上之後,預計殲-20型戰鬥機依然將採取地面待戰的模式,僅在首個戰鬥日維持高出動架次、以確保整體空中戰役態勢有利於我,後續則視情採取地面待戰的模式、以敵方高價值戰役目標作為主要兵力運用對象,以儘量維持在某個戰略方向上軍事存在的時間,其兵力運用模式並非「涸澤而漁」式的,而是與中國空軍列裝四代機的現狀、賦予四代機的任務比較吻合。
最後,從空戰戰術上,「快速猛禽」戰術在主要作戰對象上,估計不會集中於藉助假想敵的陸基ISR(情報-監視-偵察)體系、地導部隊、前線攔截機掩護的高價值目標。這些目標的保護極其嚴密,以單個F-22A小隊實施偷襲很難一擊得手,反而會空耗自己寶貴的出擊架次。相反,即使能夠對假想敵前出實施縱深攻擊、戰場遮斷的戰術飛機機群實施大規模殺傷,甚至一次出擊就能擊落兩位數的戰術飛機,給假想敵造成的震撼、給假想敵組織作戰造成的損失並不小。如果「快速猛禽」在兩三天的出擊中就能廢掉假想敵一兩個航空兵旅的軍力,則足以給假想敵的組織作戰造成極大的混亂了;
相反,「快速威龍」戰術並不會將寶貴的出擊架次損耗到與對手的戰術飛機纏鬥上,殲-20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當前的戰術體系內部,依然是一種「一根針破一張網」、用來擊破體系的裝備,在實戰運用中也大概率會在殲-16、殲-10C等戰鬥機的協助下,作為「擊破體系」的裝備,以對手的高價值空中戰役目標,如預警機、電子對抗機等ISR/ELINT機型作為目標,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己方全部參戰兵器的作戰效能、瓦解對方空中戰役體系的主要作戰節點,並一舉奠定空中戰役的勝利。
運-20:後勤中堅
而作為殲-20型戰鬥機的有效「助力」,運-20型運輸機在「快速威龍」戰術中承擔著與美軍的C-17A型戰役運輸機相似的任務。
運-20擔負類似「快速猛禽」中C-17的任務
按照美軍C-17A型運輸機的裝載方案,在遂行「快速猛禽」任務時,一般是以一架運輸機保障兩架F-22A的作戰,將F-22A作戰需要的武器彈藥、航材備件、維護設備等以模塊化貨櫃的形式裝載在C-17A的貨艙裡,所有的航材設備等足以確保兩架F-22A連續作戰三天,並在西太平洋前沿機場來迴轉場。
相應的,中國空軍的「快速威龍」任務大概率也是以一架運-20保障兩架殲-20的作戰,同樣將殲-20型戰鬥機所需的航材武備保障設備等採用模塊化裝載的形式裝在貨櫃裡。但有所不同的是,相比美軍的F-22A加上C-17A堪稱「無後方作戰」,需要準備大量的航材特設、甚至要做好在部分設備不完善的小型機場運作的準備。中國空軍的殲-20與運-20的組合估計暫時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只需要達成快速出動、快速跨區機動、快速抵達戰區以改變現地態勢的目的即可。
總之,伴隨著運-20型運輸機裝備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伴隨著運-20型運輸機開始換裝新型動力系統,殲-20和運-20的組合必將在中國的領空上展翅高飛,成為中國空軍新的「驚嘆號」。
內行談後勤
其實無論是美國的「快速猛禽」戰術還是中國的「快速猛龍」戰術,其實都印證了軍事圈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那些表面上的戰略戰術調動,其背後都有複雜的後勤物資的調度。
隨著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軍隊現代化程度越高,對後勤的依賴性越大,後勤的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類似F-22A、殲-20等這種高技術含量的現代航空主戰兵器,需要伴隨極為複雜和細緻的維修、維護、保養、補給以及武器彈藥有料的供給,並不是簡簡單單飛到哪個機場就能夠長期駐紮在那個機場,更不能簡簡單單的認為只要有四代機在就能有無限出動架次去應付任何數量的三代機機型。當我們看到某某機型「輕輕鬆鬆」的進駐到某空軍基地,其背後伴隨的是後勤力量已經快「跑斷腿」了。
而在古代戰爭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在說明後勤的重要性。在古代戰爭條件下,交戰雙方基本不存在技術上的差距,戰爭的勝負往往就取決於兵力的多寡以及支撐這些兵力的後勤資源的供給。在三國策略手遊《鴻圖之下》中,為了避免讓玩家過快進入資源州,提升遊戲體驗感,玩家們必須從外圍最低等級的城池開始攻打,然後逐步向內陸資源州推進。
此外,《鴻圖之下》還有著「所見即所得」的即時戰鬥模式。在戰鬥前,玩家還可以靈活調整武將站位和所帶兵種。每個武將除了直接上陣殺敵之外,都可以拆解各種技能為其他武將所用。
跟其他遊戲不同的是,武將的技能還會受到環境以及天氣的影響。想減少自身戰損的玩家,要更加關注遊戲內的地區天氣預報系統,這樣才能做出最佳的選擇。
值得一提的是,遊戲還原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略要地,並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地理風貌,整體氛圍讓你置身三國古戰場的感覺。
《鴻圖之下》使用虛幻引擎4極佳的性能表現,打造了一個全3D的真實三國大世界。有高山丘陵,有平原河流,400萬地格建構宏大的沙盤,想像中的三國應有盡有。山地可以阻礙人馬通行,佔領了這個地方,其他玩家只得繞道而過。不僅如此,遊戲中還擁有獨特的地格謀略技能系統,可以讓不同的武將或軍隊,在特定地點釋放出特殊技能。
《鴻圖之下》由影帝梁朝偉先生代言,梁朝偉曾經在三國電影《赤壁》扮演過周瑜,憑藉精湛演技贏得諸多獎項,完美詮釋「演技也是一種謀略」,他的形象非常契合《鴻圖之下》以謀略取勝的遊戲特質。
梁朝偉先生為《鴻圖之下》拍攝的TVC主題是「人心之戰」。在影片中,梁朝偉先生化身三國政治家,仿佛是自帶千軍萬馬,運籌帷幄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