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奠定了查理·卓別林最經典的銀幕形象:黑色的圓頂禮帽,翹頭的大皮鞋,一隻手杖和一撮小鬍子,搖搖擺擺地邁著「鴨步」。這個名叫「夏爾洛」的人物,極具親和力的平民造型,一出場便頗受觀眾的喜歡。影片講述了一個落魄街頭、心地善良的流浪漢,偶然遇到一個農民的女兒,在幫助這個女孩的過程中,發生了一連串意想不到的故事。
卓別林借流浪漢的形象針砭時弊,諷刺了資本家和統治者,在歡笑和滑稽的背後散發著人生的悽苦與悲涼。在日後的諸多作品中,卓別林延續了這一經典形象。1960年和1974年,本片分別在芬蘭和西班牙重映時,依舊取得可觀的票房收益,足見其永恆的藝術魅力。
卓別林早期極為重要的作品。三段式結構中的表演完全奠定了未來他在不同類型和風格電影中的基調,這是一次很了不起的嘗試與摸索,結尾處默然離開也已經融入了笑中帶淚的平民思想。
攝於1915年。這是卓別林在1919年自行斥資建廠成為好萊塢第一個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之前的作品。從這部影片開始,流浪漢不再單純的挨打出醜,而是表現更深沉的情感,體現現實中無處不在的小人物的悲劇生活。
從他的首部電影開始,卓別林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描繪吸引了左翼知識分子,但與此同時,這在保守的美國引發了右翼人士的警覺。聯邦調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開始記錄有關他的活動和他助手的檔案。
長期擔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視他是一個特別目標,指派特工們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和監視,但卻未發現卓別林支持美國共產黨的任何證據。肥褲子、破禮帽、小鬍子、大頭鞋,再加上一根從來都不捨得離手的拐杖,卓別林用他的表情和動作將美國默片帶到最高峰。
卓別林的黑白默片不斷在觀眾中激起強烈反響,儘管《凡爾杜先生》招來美國富裕階層物議譁然。他的藝術情結,凝聚的是對貧賤者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