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大維:蒙古帝國治下的種族融合

2021-02-15 文化客廳

撰文 | 魯大維

蒙古帝國的興起構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紀中期帝國的衰落同樣在歷史長河中影響深遠。進入14世紀,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隨著蒙古帝國的式微,出現了大範圍的騷亂。14世紀60年代,東北亞各方勢力,即帝國皇室、高麗王室、中原地方武裝和叛軍首腦在跌宕起伏、暗潮洶湧的風雲中此消彼長的變遷過程。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於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後帝國」時代大有裨益。

 

近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引進出版了《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歐美蒙古史大家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從全球史的視野審視14世紀的東北亞局勢,勾勒蒙古帝國在東亞文明圈衰亡的全貌。書名中的暮光,寓意著蒙古帝國時代輝煌與夕陽西下的晚景在東亞文明圈中的折射。魯大維重構了14世紀國際秩序中開京、遼東和大都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介紹了東亞版圖上的東部高麗王朝與中南部南宋、金、西夏、大理國的聯動,特別是蒙古大軍如颶風般橫掃東亞之後,揮師東進朝鮮半島的精彩歷史。

 

在如此遼闊的帝國疆域之下,各民族之間又是如何聯動的呢?東亞各方勢力之間又是怎樣的存在形態呢?下文選自《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講述了在蒙古帝國統治下的種族融合問題,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刊發。

《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美]魯大維著,李梅花譯

甲骨文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2月

日本學者杉山正明提出,從經濟角度而言,蒙古打造了「歐亞貿易圈」。在蒙古人的頭腦中,通過全球貿易來擴大財富的觀念一直根深蒂固。為此,他們致力於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在帝國境內根據銀本位制發行紙幣,密切加強與國際商業群體(如突厥、畏兀兒等商人聯盟)的聯繫。這種泛歐亞大陸的發展局面,不僅加強了元朝和高麗的貿易關係,而且讓東北亞地區之間的聯繫空前緊密。

 

在蒙古時期,和過去朝鮮半島與元朝以前的中原王朝進行的經濟文化交流(國家貿易為主)不同,當時的貿易形式更加多樣。在蒙古帝國治下,朝貢貿易仍在繼續。高麗朝廷向蒙古進獻瓷器、乾果、毛皮、扇、紙、銀、金等物品。和帝國其他地區一樣,高麗也向蒙古進獻宮女(更多內容見後面的章節)、宦官、佛僧等。通常情況下,蒙古朝廷以賞賜的方式回禮高麗王室。

 

然而,與此前的中原王朝不同,元朝皇帝賞賜的回禮總價往往只是高麗朝貢品的一小部分。而且正如尹彼得所言,高麗使團向蒙古朝貢的次數,幾乎是向遼國和金國朝貢次數的八倍。蒙古之所以對被徵服國家大肆盤剝,增加後者的朝貢次數,主要是因為在帝國皇室和諸王之間,存在廣泛的「禮物交換」。禮物交換是蒙古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13、14世紀東北亞經濟的顯著特徵。另外,高麗和元朝的經濟關係還包括為大都高麗王室府邸提供各種需要,如保障安全、提供服務以及在儲備金短缺時為在元高麗商人貸款。

 

這些經濟往來的後果之一,就是高麗部分加入了「元朝紙幣聯盟」。元朝的紙幣通過帝國的賞賜、物品和服務費用的支付等方式流入高麗。這意味著,在14世紀中葉,元朝的通貨膨脹會直接影響高麗大部分地區,特別是開京的王室經濟。高麗王室成員、政府官員以及與大都保持密切關係的新興精英,最有可能得到元朝的紙幣。他們在元朝的活動經費可能也是用蒙古的紙幣支付。高麗國王在居留大都期間,一方面與蒙古皇室交往,另一方面也積極參與太廟的貿易活動,而這些都有可能影響他們的商業理念,特別是富商代表國家從事海外貿易的理念。

 

儘管遼東地區的商業化水平滯後於以江南地區為首的經濟中心,但是考古挖掘資料和文獻資料表明,遼東南部地區已經較好地融入元朝的經濟活動中。當時,高麗人學習漢語口語的入門教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大致情節是:一名高麗商人在遼東商人的陪同下到大都去做生意,這位遼東的商人對元朝和高麗的市場情況非常熟悉,如數家珍。這也並非巧合。

魯大維(David M. Robinson),美國柯蓋德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講座亞洲研究暨歷史教授、富布萊特(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研究方向包括蒙古帝國史、軍制史以及近代東亞的外交實踐等。著有《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匪徒、宦官與天子:明中期的政治叛亂與經濟暴動》、《明朝宮廷的尚武展示》、《亂中求治:韓國理學家鄭傳道及其時代》等論著。

在蒙古帝國治下,無數族群如洪水般湧入東北亞地區。在13世紀,成千上萬民眾離開高麗北方地區,他們中大多數人是在13世紀中葉蒙古軍隊的50破壞性入侵中被劫掠到東北亞地區,有些人是主動投降,而有些人則是被迫遷移到蒙古南部地區和中原地區。不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遼東地區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在元朝中原地區的主要城市(通常是大都或上都),高麗宦官、通事和文人不遺餘力地尋找發財和成功的機會。在高麗北部邊境地區,普通百姓及其家人則利用朝廷的管控鬆弛,跑到遼陽和瀋陽周邊地區,以逃避賦稅和勞役,他們在那裡形成規模龐大的高麗移民群體。當時,在整個中原地區散居的高麗人大約有25萬。

 

遼東地區原本就生活著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及人口較少的畏兀兒人、欽察人和渤海人等諸多族群,他們中的一些人,早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前,就已經在這裡生活。但是如前文所述,由於蒙古的行政政策和軍事政策,許多人被迫遷居到這裡。遼陽周邊地區的女真部落在生活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組織方面與遼陽北部和東北部地區有很大差異。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之間的差異可能因為融入蒙古帝國而大大減少。

 

在蒙古帝國治下,歐亞大陸開始大規模建設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依照過去慣例,蒙古要求被徵服地區以各種(有形)方式來證明其臣屬地位。例如,要求地方統治者到大汗的宮廷(無論身在何處)朝拜,地方統治者的兒子作為質子前往大都擔任大汗的護衛,地方統治者要向大汗繳納賦稅和戶口登記簿,設立和維持廣泛的驛站網絡,所有這些措施都旨在把新徵服地區及其統治者與蒙古帝國綁在一起。

 

驛站的主要功能是促進貿易往來、信息傳遞、官令傳達和軍隊流動。當時,驛站遍布於歐亞大陸(包括東北亞)主要陸路交通線。在遼東地區,蒙古建立了約200個陸路驛站,其中有數十個驛站見證了高麗王朝的興衰沉浮。在公路沿線,坐落著許多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如大都、上都、遼陽、西京和開京。在連接這些中心城市的公路上,驛站的分布最為密集。此外,其他的公路分支一直延伸到女真部生活的地區。馬匹是陸路交通的首選動物工具,但在驛站以北地區,由於暴雪和漫長的冬季,狗和馴鹿仍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蒙古人雖然來自大草原,但也知道應該充分利用並擴大橫貫歐亞大陸的海上交通線。連接東亞和西亞的海上貿易交通線,構成了元朝這一貿易帝國的基本框架。儘管海路比起陸路更為危險,但在東北亞地區,海上交通線在迅速裝運大宗貨物(如糧食)和士兵方面仍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至少在13世紀70年代中期,每逢乾旱和饑饉之際,朝廷就會派船定期往返於遼陽和高麗,運送賑災救濟糧。另外,海上交通線把高麗和山東、直沽港(直通大都入口)等地連接起來。

 

1295年,一名高麗官員把14000匹麻布運到山東沿海地區,在那裡他把這些物品經由陸路運送到益都。在益都,東道諸王的影響力仍然十分強大,他們通過代理人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其中包括益都的部分稅收,這是元朝皇帝授予諸王,並且諸王共同持有的蒙古帝國這一大家產的股份之一。在益都,高麗人以紡織品兌換元朝紙幣,並將紙幣提供給寓居大都的高麗世子。運送山東的高麗物品,沿著大運河運送到大都。14世紀中葉,恭愍王的一位密友在從大都返回高麗的途中由於船隻失事落水而死。

通過帝國的政治軍事統治地位,以及遍布全境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蒙古的習俗也滲透到東北亞大部分地區。在高麗王宮和精英家庭,蒙古的辮髮、氈帽、服飾和靴子等極為盛行。通常認為,草原遊牧的生活方式,重視畜牧業的蒙古飲食習俗,廣泛且持久地影響了高麗的飲食。另外,漢人和高麗人開始起蒙古名。也許是為了仕途順遂,也許是為了趕個時髦,一些漢人也起蒙古名字。另外,一些漢人、契丹人、女真人和高麗人也憑藉自己在帝國軍事、行政、技藝、飲食、醫藥和文化等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了朝廷的嘉獎,獲賜蒙古名字。

 

文化交流,並不是自上而下地向被徵服者傳播蒙古文化的唯一方式。在蒙古統治者的廚房和宴會廳,擺滿了羊肉、馬奶酒和奶油等典型的大草原食物。然而,伴隨帝國擴張,蒙古的飲食習慣也日益多元,特別是在精英家庭的餐桌上,波斯和突厥的香料和烹飪技巧以及漢人傳統飲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另外,地方的流行時尚在帝國的傳播速度也加快了。13世紀初,蒙古名將木華黎的一個(至少)兒子和他的女真妻子、蒙古妻子頭戴西亞頭巾,身著西亞服飾。通常,在大都舉辦的盛大宴會上穿戴的著名服飾——質孫服可能源於西亞。馬可·波羅也對質孫服讚嘆不已。13世紀至14世紀初,高麗服飾成為大都許多精英追捧的時尚。

 

高麗物品的流行和傳播與高麗女性息息相關。第一批來到蒙古帝國的高麗女,是13世紀中葉血腥戰場上的戰利品,她們或者被賣為奴隸,或者被許配給剛剛投降的南宋士兵,或者作為戰利品被賞賜給蒙古勇士。自13世紀末起,忽必烈和其他蒙古貴族開始從高麗精英家族女性中物色妻妾人選。起初,高麗朝廷極力迴避這些要求,但最後卻不得不滿足蒙古,通過設立相關部門,來組織和控制高麗女流入蒙古帝國。

 

起初,高麗女只是戰利品,但後來進獻高麗女成為高麗王室和蒙古帝國之間官方朝貢的一部分。元朝使節代表皇帝定期到高麗挑選女人,而高麗則把女人作為禮物送給元朝的重臣。駐守高麗的元使和大臣,也經常物色高麗女作為自己的妻妾。

 

13世紀末、14世紀上半葉,大都的高麗女越來越多。據《元史》《高麗史》記載,大都的高麗女約有1500名,而事實上大都的高麗女遠遠多於這一數目,因為在精英高麗女身邊總是跟隨一群侍女和隨從。很多高麗女默默無聞,鮮為人知,沒能在正史中留下痕跡。許多高麗人把他們的女兒嫁到元朝的精英家庭,以此作為升官發財和光耀門楣的捷徑。蒙古、穆斯林和畏兀兒的精英們也特別喜歡高麗美女。娶高麗女為妾,成為當時的流行風尚。

 

據14世紀一位熟知大都宮廷生活的漢人文人的記述:京師達官貴人必得高麗女,然後為名家。高麗女婉媚善事人,至則多奪寵。自至正以來,宮中給事使令大半為高麗女。以故四方衣服鞋帽器物,皆依高麗樣子。也許是因為帝國的賞賜,高麗的服飾也廣為人知,甚至流傳到代表中原生活和文化最高水平,文化內容最豐富的地區——江南。自然,這些高麗美女成為收集元朝內部情報的寶貴「線人」,她們通過接近元朝權勢家族獲得大量可靠情報。

 

在元末的宮廷,高麗女不僅影響服飾的流行,而且還左右兩性政治的走向。在人際關係至關重要的環境裡,掌握一定程度的高麗語可能會成為一種優勢。在張昱的《輦下曲》中有這樣一句詩句:「衛兵學得高麗語。」可見掌握簡單的高麗會話,有利於元朝士兵和高麗宦官、高麗貢女以及蒙古精英家庭的高麗侍妾和僕從交流,所以,對大都衛兵而言,即使是略知高麗語,也會讓他們興奮不已。

14世紀中葉,大都的高麗色彩給詩人迺賢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於中原鄉村農民的貧困潦倒和大都高麗女豪華奢侈的生活進行了比較。1355年,迺賢從家鄉即港口城市慶元(今寧波)出發,北上大都。這首詩的靈感來自他抵達黃河北岸後的第一個地方——新鄉。通過描述新鄉百姓饑寒交迫、賦役沉重、逼債騷擾不斷,他揭示了帝國大都荒淫放縱的生活。

 

蓬頭赤腳新鄉媼,青裙百結村中老。

日間炊黍餉夫耕,夜紡綿花到天曉。

綿花織布供軍錢,倩人輾谷輸公田。

縣裡公人要供給,布衫剝去遭笞鞭。

兩兒不歸又三月,只愁凍餓衣裳裂。

大兒運木起官府,小兒擔土填河決。

茆櫩雨雪鐙半昏,豪家索債頻敲門。

囊中無錢甕無粟,眼前只有扶床孫。

明朝領孫入城賣,可憐索價旁人怪。

骨肉生離豈足論,且圖償卻門前債。

數來三日當大年,阿婆墳上無紙錢。

涼漿澆溼墓前草,低頭痛哭聲連天。

恨身不作三韓女,車載金珠爭奪取。

銀鐺燒酒玉杯飲,絲竹高堂夜歌舞。

黃金絡臂珠滿頭,翠雲繡出鴛鴦裯。

醉呼閹奴解羅幔,床前爇火添香篝。

 

在迺賢的另外一首詩中,他也對中原中部農村生活的慘狀和大都朝廷的奢華生活作了比較。如同前詩,他也提醒人們,在鄉野平民的苦難和首都精英家庭的富有之間,橫亙著一條巨大的鴻溝。如果說新鄉老婦真的曾經羨慕過大都的高麗女,那麼這也可能正如迺賢詩中所言,表明在普通百姓的想像中高麗女已經成為帝國精英家庭的重要標配。

 

與此同時,漢文化也通過蒙古帝國傳入高麗。高麗文人前往大都和中原其他地方,向新儒學諸派大師學習請教,併購買儒家經典帶回高麗。至少有一次(1314年),蒙古皇帝愛育黎拔力八達贈給高麗17000卷南宋帝國的典籍。在大都和江南,高麗人不僅對元朝朝廷刊行的朱熹經典評註,而且將其作為參加元朝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另外,通過一條更直接的路徑,即與元朝政府派往高麗行省的漢人官員的學術交流,高麗學者得以分享他們的學術成就和文學取向(包括新儒學的發展)。新儒學的思想和學術也深刻影響了高麗社會。

 

在蒙古帝國治下,女真人、漢人、畏兀兒人和高麗人等被徵服民族之間,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加強。早在蒙古入侵以前,一些女真學者就開始深入接觸漢人的思想、藝術和文學。在蒙古帝國治下,女真和漢人互動交往的條件更加便利。元朝時期,女真族中湧現出幾十位學者、劇作家、詩人、畫家和書法家,大大提升了他們的文化形象。在一本14世紀的家庭百科全書中,我們發現女真的烹飪傳統也影響到漢人的飲食口味。另外,與金國時期相比,女真人和漢人之間的通婚現象也日益普遍。

 

在蒙古社會,宗教贊助網絡也得到拓展。當時,宗教贊助網絡橫跨東亞大部分。元朝皇帝就極力推崇和贊助藏傳佛教,並將其廣泛傳播到東方和西方。早期波斯伊爾汗國大汗就非常推崇藏傳佛教。據說,高麗王宮,特別是高麗王宮的蒙古女性,捐資鑄造了許多藏式大鐘和銅像。

 

自忽必烈時期開始,和羅斯、中原以及其他地區一樣,高麗的精神資源也受制於蒙古統治。忽必烈及其繼承人把高麗的高僧大德召集到大都和上都,讓其神聖的才能服務於帝國的皇室。一些高麗僧侶在大都的寺廟寄名。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通常是皇帝的生日或閏年的第一天),高麗國王和百官往往前往寺廟,為元朝的皇帝祈福,祈禱元朝的統治永續昌盛。通過初步分析松廣寺(禪宗中心之一)收藏的一份破損嚴重的元代藏文旨令,我們發現高麗佛教機構可能也受到元朝帝師的監管,儘管非常鬆散。帝師,主要負責監管帝國佛教寺院和人員。一些學者指出,元朝皇帝曾經試圖通過(一定程度上)統一佛經製作來促進帝國的政治統一。

 

宗教贊助和範圍也跨越了元朝的邊界。很多元朝的宗室成員賜給高麗寺廟免稅特權和庇護特惠,以此換取祈福和宗教活動。在元朝宮廷服務或嫁給政治精英的高麗女性,也慷慨地資助大都的佛教機構。在元朝宮廷,高麗宦官或者代表自己,或者代表高麗貢女,出資捐助首都及其周邊地區的佛寺。在大都,高麗貢女和宦官還向高麗的佛寺贊助元朝紙幣和黃金。

 

蒙古統治也深刻地影響到高麗的軍事體制。蒙古在13世紀末徵服高麗之後,為確保對高麗的統治和高麗的國內穩定,進行了一系列政策調整。在很大程度上,蒙古成了高麗的軍事保護傘。在高麗北方地區,防禦力量遭到嚴重削弱,常備軍也被取締。高麗在面臨軍事危機的時候,會根據實際需要隨時動員普通百姓替常備軍出戰。也許更重要的是,元朝駐守在鴨綠江北岸、受制於元朝雙城府的軍隊,成為高麗北方地區的防禦堡壘。宿衛軍的盛名更多的是來自大量閒職,而非戰鬥力。結果是,在14世紀中葉,面對國際上的紛爭不斷和國內的暗潮洶湧,高麗國王束手無策。14世紀,高麗國王為了確保百姓、王氏家族和王宮的安全,建立了一定規模的貼身護衛。顯然,這是仿效蒙古的怯薛制度。一些關鍵的宮廷衛隊番號也採用蒙古名字。

高麗還引進了元朝的萬戶府制度。萬戶府,通常位於首都附近和南方沿海。一般情況下,萬戶府配備高麗士兵,錄用高麗官員,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但在14世紀中葉,蒙古通過保持對官員的任命權來有效控制萬戶府,進而控制整個軍隊。高麗國王再也不能理所當然地得到軍團的政治效忠。為滿足蒙古的各種需要(包括發動戰爭),高麗武裝力量和人力資源都任由蒙古朝廷驅使。

 

就這樣,至14世紀中葉,東北亞的政治關係、經濟關係、文化關係和軍事關係空前緊密地聯繫起來。人員、物資、貨幣、時尚和理念,輕易地跨越了政治的邊界。高麗、遼東南部地區和中原東北地區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過去的傳統蕩然無存。新事物也許會在地方社會得到重新闡釋,並在傳播過程中常常發生變異。同樣,在蒙古時期,原來的政治邊界越來越具有滲透性。當然,在危機時刻,昔日的明爭暗鬥和潛伏的緊張衝突也會死灰復燃。

 

關於蒙古帝國治下的整合,在高麗朝廷內部引發了較大的爭議。金炯秀等學者認為,高麗內部曾就在多大程度上與蒙古帝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軍事結構保持一致展開激烈的爭論,而且這一爭論貫穿於整個14世紀。一些人提議,引進元朝的法典、軍事組織形式和新儒學。忠烈王(1298—1308)為了獲得忽必烈的認可,同時也為了有效阻止元朝向高麗提出更加貪得無厭的物資和人員要求,穿戴蒙古服飾,頭剃蒙古髮式,默許蒙古重新命名高麗行政機構的要求,以表明高麗作為帝國藩屬的地位。

 

14世紀忠宣王王璋(忠烈王之子、忽必烈之外孫)在位時期,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王璋以世子身份在大都度過了大部分青年時代。在大都,他和蒙漢精英建立了人際關係,切身體驗到大元兀魯思的統治生活。忠宣王和他的幕僚同意引進元朝法典,這意味著,高麗的社會經濟基礎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關於是否減少高麗奴隸數目的爭論,最為激烈。奴隸是高麗社會經濟的核心。忠宣王,作為高麗國王和帝國子孫,認為通過改革可以改善高麗和元朝的關係,增加高麗朝廷的收入,進而削弱眾多潛在的政敵的經濟基礎。

 

但是,這種改革遭到了強烈反對。精英分子擔憂這種改革會帶來變化,而變化則會造成社會混亂和經濟危機。一些官員啟奏,高麗和元朝之間的親密關係意味著高麗主權的終結。他們提醒國王,忽必烈曾下旨稱尊重高麗「王朝的習俗」。他們堅稱,14世紀這種高麗社會及司法機構與元朝保持一致的做法違逆了忽必烈的旨意。而那些希望保留高麗傳統婚姻、社會身份習俗以及國王與世家貴族權力平衡的人則如履薄冰,這是因為過分堅持高麗的風俗習慣可能會被視為對抗蒙古的權威。這樣,在元朝官員、高麗朝廷、部分高麗官員以及「王朝習俗」的捍衛者等各方勢力的博弈下,改革高麗傳統社會、法律和經濟的進程不得不放慢腳步。

 

金炯秀極具說服力地論證了從高麗對蒙古統治的反應來看過去學界關於高麗末期特點的認識並不盡如人意。通常,學界以二分法來說明高麗末期特徵,例如,新興士人崛起和世家元老貴族、國王和貴族、親元派和新士人。金炯秀認為,如果重點研究當時的個體對社會問題的反應,相關解釋可能會更有說服力。樸仁浩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高麗「附元派」,他也強調當時個人選擇的重要性。在第八章,我們將會繼續探討蒙古時期的高麗問題。

 

高麗和遼東被納入大元兀魯思,這並不意味著徹底的、真正的統一,更不意味著政治、社會、經濟、軍事和精神生活的同質化。元朝的法律體系與高麗和中原南部被徵服地區的法律體系大相逕庭。雖然高麗的行政管理模式深受元朝的影響,但卻與大元兀魯思截然不同。在13、14世紀,與中原隔絕的遼東地區被視為「異地」,而這種認識也反映在14世紀初帝國命人編寫的《大元混一方輿勝覽》中。在這本圖冊中,遼東地區顯然位於長城北側,是中原北部邊界的標誌。紅巾軍戰爭表明蒙古治下的東北亞地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但同時紅巾軍戰爭也讓東北亞各方勢力承受了巨大壓力。

本文選自《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美]魯大維著,李梅花譯,2019年12月)由甲骨文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刊發。

相關焦點

  • 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是如何被紅巾軍起義所傾覆的?
    美國柯蓋德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講座亞洲研究暨歷史教授、富布賴特學術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魯大維在其所著的《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一書的重要看點是對元朝末年
  • 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也是關於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
    研究主題本書的四個研究主題——區域視角而非王朝(或政權)視角研究的必要性,蒙古治下的大融合及其影響,個人和家族利益凌駕於王朝、政權或語言認同趨勢,高麗是大蒙古帝國組成部分——貫穿於筆者置紅巾軍戰爭於更廣闊的東北亞地區、大蒙古帝國視野的嘗試。
  • 周六薦書 | 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治下的東北亞
    《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蒙古帝國的興起構成了全球史的一隅,14世紀中期帝國的衰落同樣在歷史長河中影響深遠。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於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後帝國」時代大有裨益。全書介紹了東亞大陸上的勢力版圖,如東部的高麗王朝、中南部的南宋、金、西夏、大理國的聯動,特別是蒙古大軍如颶風般橫掃東亞之後,揮師東進朝鮮半島的歷史。
  • 蒙古帝國的「帝國前傳」
    蒙古帝國的「帝國前傳」(註:視頻中「朱元璋」應為「朱棣」)圍繞蒙古帝國國祚的後續討論立志:既然行省制協調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導致800年來的超穩定狀態,那么元朝為什麼只有「區區89年」的國祚?說到蒙古帝國的國祚,要看人們怎樣去計算。蒙古帝國是不足百年的王朝,還是千年歷史的汗國?如果從建立Hamug mongol olos的合不勒汗開始,算到1634年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客死青海,蒙古帝國的國祚是500多年,如果從孛端察兒徵服兀良哈剔人建立蒙古政治實體開始,算到最後一個孛兒只斤黃金家族政權亡於1920年,那麼說蒙古帝國是擁有千年國祚的汗國也絲毫不為過。
  •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概述
    更不可思議的是,帖木兒後裔巴布爾1526年又建立了莫臥兒(莫臥兒為突厥語「蒙古」諧音之譯)帝國,長期統治印度,直到1858年才告結束。由於諸多蒙古政權和汗國的建立,蒙古人及其後裔成了這些汗國和領地上的主人。他們在這些土地上勞作耕耘,創造了這一時期的人類文明。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政權把蒙古人像種子一樣撒向了歐亞大陸,孕育出了當今世界蒙古民族及其後裔。
  • 論蒙古帝國對世界文明交流的影響
    隨著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種在全球史觀的影響下形成的新的蒙元歷史敘事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本文將持著全球史觀,秉承著客觀公正的態度,去分析蒙古帝國的徵服戰爭及其對文化傳播、民族交流與融合等方面的世界文明交流的影響。
  • 印度的莫臥兒帝國——蒙古與突厥、伊斯蘭文明與印度教文明的融合
    就像「土耳其」(Turkey)本就是「突厥」的另一個翻譯一樣,「莫臥兒」(Mughal)也就是「蒙兀兒」,「蒙古」的意思。突厥人和蒙古人是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兩個遊牧民族,其中突厥人以「突厥語」廣泛影響了中亞和小亞細亞,蒙古人則以徵服的廣袤領土而震撼了世人。
  • 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國的後人(下)
    阿爾泰人早期操衛拉特蒙古語,由於受到突厥人的影響,後來改操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吉爾吉斯-奇普恰克語,可以和維吾爾人、哈薩克人進行語言交流,但是他們不信仰伊斯蘭教,而信奉原始薩滿教,有部分人在俄羅斯人的影響下,已經改信東正教。  到1938年為止,阿爾泰人一直使用託忒蒙古文,1938年以後開始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
  • 世界歷史上的十大帝國,蒙古帝國位列其中,還有哪些代表性帝國
    蒙古帝國——橫跨亞歐 無獨有偶,在中國歷史上也有著一個足以震懾世界的古代帝國——蒙古帝國。它也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橫跨亞洲和歐洲兩大陸。 最初的蒙古帝國的建立離不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個野心勃勃的人,好在他的實力配得上他的野心,他帶著他的子孫們四處徵戰,蒙古帝國迅速擴張。
  • 【原創】蒙古帝國
    拖雷鐵木真幼子,在哥哥們死後管理蒙古帝國。核心人物速不臺蒙古帝國傳奇名將,也是第一名將。曾參與第一、第二次西徵,令帝國版圖擴展至俄羅斯一帶。其徵戰所及東至高麗,西達波蘭、匈牙利,北到西伯利亞,南抵開封。是古代世界徵戰範圍最廣的將領,幫助蒙古帝國徵服亞歐大陸。
  • 走進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
    「哈拉和林(蒙古文:ᠬᠠᠷᠠᠬᠣᠷᠣᠮ,西裡爾轉寫:Хархорум,拉丁轉寫:Kharkhorum;英文:Karakorum 或 Qara-Qorum),簡稱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蒙古帝國第二代大汗窩闊臺汗七年(1235年)在此建都。由於蒙古帝國的強盛,成為當時世界著名城市。但1260年爆發的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中,該城市一度遭受重大破壞。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而本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可以算是這波風潮下的首部成果。廣大的中國讀者群也得以一窺這位日本史家對於世界史的另類思考與觀點。  本書的日文原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日文初版於1992年發行,1999年再版。
  • 拖雷:蒙古帝國的靈魂
    論文治和武功,成吉思汗的子孫,都好過於他,而蒙古帝國的強盛,正是因為他的子孫們的一起努力。今天,我們就講講,成吉思汗的傳人。拖雷是成吉思汗最愛的兒子,也是蒙古帝國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傳承的時候,最重要的人物,可以說是承上啟下,能夠保持著蒙古帝國的穩定和發展,全靠拖雷。但是成吉思汗並沒有把大汗的位置傳給拖雷,而是給了老三窩闊臺。關於皇位的傳承,條哥之前寫過,參考皇位繼承的奧秘,雙子座的成吉思汗,知道自己的缺點,就是缺乏專注和沉穩,所以他把大汗的位置傳給了和自己更加互補的天蠍座的老三窩闊臺。
  • 蒙古帝國最後的影子:莫臥兒帝國黃金時代的建築藝術鑑賞
    突厥帝國逐漸從恆河流域往外擴張,將恆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地區和南亞次大陸西海岸和南部的一部分地區也納入帝國版圖,儘管後者從未完全被帝國徵服。然而,14世紀末,一支由另一位來自中亞的徵服者帖木兒領導的軍隊沿恆河而下,大肆劫掠,所過之處全被破壞。帖木兒率領的蒙古人於1398年攻佔德裡,突厥帝國滅亡了。最終,蒙古人撤退,到別處進行劫掠,蘇丹國得以復國,但實力大不如前。
  • 蒙古帝國留給世界的遺產,打破野蠻與殘暴的謠傳!
    除將商人的地位排在知識分子之前外,蒙古人自成吉思汗時就鼓勵商業貿易,給予來蒙古經商的商隊各種便利的條件,比如維護商品買賣程序、派軍隊保護商隊安全,在驛站供給過往商隊等等。同時稅制也進行了改革,商人只需在商品售賣地繳納3.3%-7%的所得稅即可,不必像以前一樣要繳納各種苛捐雜稅。且因船舶的運輸能力比陸地上的馬車要大得多,在忽必烈的治下,造船業興旺發達,與阿拉伯半島、埃及等地都建立了貿易聯繫。
  • 世界最血腥歷史:蒙古軍屠2億、絕種族、滅國家!
    看看思友們怎麼看吧?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損失率高達91%。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尋思幹(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口;滅西夏,屠八十餘萬。蒙古人數次西徵,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數百城,包括屠殺了巴格達的數十萬人口,整個中亞一片廢墟。忽必烈屠殺了中國人1800萬人,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
  • 蒙古帝國崛起的終極秘密
    蒙古,這個獨特民族的崛起到底有哪些秘密呢?01生存之道盛夏的豔陽高掛在湛藍的天空,那藍是如此透徹,如此深邃。碧綠的草原隨著山丘起伏無邊無際伸展開來,綿綿不絕。陽光灑在遠方巍峨的大陰山上,讓青色的山體披上了金色風衣。這裡是陰山下的蒙古草原。
  • 元朝滅亡之後的蒙古帝國
    這得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元朝的版圖只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宗主權。元朝的滅亡,只是使蒙古帝國失去了中國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 蒙古元朝帝國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四)中華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 1、民族大融合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自春秋時代以來,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嚴重障礙。
  • 忽必烈是不是「蒙古帝國」的大汗?西方史學家:他只是元朝皇帝
    大治景象促進了權威的提升,而權威的提升又促使權力集中。嘗到甜頭的忽必烈,繼續大刀闊斧地改造他的領地,以期實現自己和張德輝、姚樞等人描繪的美好藍圖。蒙哥汗察覺到弟弟忽必烈「大逆不道」的行徑,一些蒙古貴族也彈劾忽必烈是「蒙奸」。很快,忽必烈的大權被擼奪,漢人幕僚或被殺或被流放,十去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