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團前身為1936年初組建的陝北紅29軍。
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特務營。
1937年10月,改編為八路軍警備第2團。
1940年,編入留守兵團第385旅為警備第2團。
1942年12月,與陝甘寧邊區保安司令部獨立第5營(1938年4月由慶環保安司令部第5保安大隊改編)合編為留守兵團第385旅警備第4團。
1945年8月,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385旅警4團。
1946年4月,與第385旅警5團(警備第7團與合水縣保安大隊合編成385旅警備第5團)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3旅警備第5團。
1947年2月,編入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為警備第3旅警備5團。
1947年3月16日,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3旅警備5團。
1947年9月21日,編入新組建的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為警備第3旅警備5團。
1949年2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11師31團。該團是紅軍團隊,戰鬥力強,是軍、師主力團。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宜川、瓦子街、西府隴東、澄邰、荔北、陝中、扶郿、蘭州等重要戰役戰鬥。建國後先後參加了西北剿匪、甘南平叛和西藏平叛作戰。
彪悍善戰的青馬騎兵
該團真正打出威名,是在1948年8月蘭州戰役中。蘭州,北臨黃河,東、西、南三面環山,抗戰時期就構築了國防工事,國民黨守軍稱該城為「不可攻破的鐵城」。鑑於蘭州決戰的勝負是青馬(指青海軍閥馬步芳的部隊)存亡的關鍵,所以馬步芳集中全部主力,妄圖依託蘭州的堅固城防和黃河天險,擊退第一野戰軍於蘭州外圍。青馬士兵雖然武器較差,但作戰兇悍頑強,在戰鬥中敢於近戰格鬥,如果火力弱,工事不堅固,是很難阻擋青馬尤其是青馬騎兵的死命衝鋒,從而在近戰格鬥中被其擊潰。通過多次交手,我軍的共識是,青馬除了武器裝備差以外,戰鬥力等同於日軍。在歷史上青馬造成了紅西路軍的全軍覆沒,在西府戰役中又讓我軍吃了大虧,所以在蘭州戰役中,面對青馬主力,這著實是一場硬仗。
在1949年8月21日首次攻擊失利後,第一野戰軍於8月25日又發起了第二次攻擊,第4軍第11師31團正面主攻沈家嶺。沈家嶺是南山諸陣地中離黃河鐵橋最近的陣地,被稱為「蘭州鎖鑰」,我軍一旦拿下沈家嶺,就打開了蘭州門戶,可以直搗西關,控制黃河鐵橋,截斷青馬西逃之退路。清晨5點50分進攻開始後,31團用炸藥破壞了青馬的人造峭壁,打開了缺口,接著以極為銳利的攻擊,連續突破敵兩道防線,在沈家嶺寬300米的正面戰線上落腳。隨後雙方在沈家嶺南部高地展開激烈的爭奪,31團打退敵人進攻30多次,湧現出捨身堵機槍口的英雄李應邦和「特等戰鬥英雄」王立功等一批戰鬥英雄。當戰鬥進入最後關頭,31團團長王學禮帶著陣地上所有的戰士與敵人展開白刃格鬥。當該團只剩下不到300人,營連幹部大部傷亡,彈藥即將告罄時,31團團長王學禮以「人在陣地在」的精神,組織團機關幹部投入戰鬥,他動員戰士們說:「彈藥不足我們從敵人身上去拿,手榴彈、子彈打光了,如果敵人再衝上來,我們就用刺刀拼,人在陣地在,不堅持到最後就不是我們這個紅軍團。」戰至最後,31團只剩下170多人,仍然牢牢堅守住了陣地。當我軍增援部隊10師30團(詳見前文百面榮譽戰旗解讀(44)長攻善守英雄團)趕到時候,一發炮彈落在陣地上,王學禮團長倒在了血泊中,犧牲在勝利的前夕……
戰至黃昏,我軍攻克沈家嶺等陣地,接著乘勝追擊,攻佔蘭州西關,搶佔黃河鐵橋,切斷青馬退路。至26日午時,肅清城內守軍,馬步芳部2萬7千餘人被殲,蘭州戰役順利結束。彭老總在蘭州戰役結束後說:「打蘭州,有的團1500餘人,戰鬥結束時只剩下幾百人(指的就是11師31團)。這些英雄們為人民的事業,粉身碎骨,光榮獻身,為萬世師表,永遠值得紀念和學習。蘭州戰役是解放大西北戰鬥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因在蘭州戰役中表現突出,第4軍第11師第31團被第2兵團授予「真正頑強英雄團」榮譽稱號,同時被第1野戰軍授予【勇猛頑強英雄團】榮譽稱號。
1953年4月,11師31團改番號為第11師第32團。
1962年,該團參加中印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在我軍取得第一階段作戰勝利後,印軍不甘心失敗,大舉增兵,沿達旺至邦迪拉僅有的一條簡易公路,在西山口、德讓宗和邦迪拉呈一字長蛇陣分段布防。劉伯承元帥提出「打頭、切尾、斬腰、擊背、剖腹」的戰術,將印軍分割殲滅。為阻止印軍南逃,插入敵後切斷邦迪拉和德讓宗之間的公路進行圍殲是成敗關鍵。32團(原31團)隨11師擔負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在當地藏民的指點下,11師選擇了貝利小道(1913年,英國情報軍官貝利上尉偽裝成探險家勘察地形時發現了這條路,因此命名)作為穿插路線,歷經7天5夜,連續強行軍250公裡,翻越4000至5000米海拔的5座冰雪達坂,深入敵後180公裡,截斷了德讓宗至邦迪拉之間的公路。印軍完全沒想到插入貝利小道的是11師整整兩個團的部隊,瞬間崩潰,全線動搖。11師33團窮追猛打,一口氣幹到了查庫,再向前就是無險可守的阿薩姆平原,印度邊境城市提斯普爾的燈火清晰可見,這是1962年中印戰爭我軍打到的最南端位置。
11師貝利小道穿插作戰要圖
戰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毛澤東主席匯報情況時,毛主席說:「這次仗打得很好,前面防守,後面不防,繞到屁股後面它就完了。古今中外誰都怕抄後路,這次還擊戰,主要是11師跑到它後面去了。」這場被西方稱為「小刀切黃油」的戰鬥,讓一貫欠收拾的印軍領教了什麼是中國陸軍的穿插分割戰術,中國陸軍的威名響徹雪域高原,11師也成為阿three心中永遠的噩夢。
1985年11月,該團整編為新疆軍區步兵第11師(西北紅軍僅存的一支成建制的紅軍師)第32團。
80多年來,「勇猛頑強英雄團」及所在的新疆軍區第11師的英雄兒女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保衛和建設祖國的邊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所有這些,將永遠鐫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為後人所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