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每月二個,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為「節氣」,每月第二個節氣為「中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十五天,現代人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的3月6日前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驚蟄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圖片由鷺島老賀拍攝
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大自然不管人世間的喜怒哀樂,總是按它自己的規律循序漸進,並交換著一年四季。春天隨著驚蟄第一聲響雷,就如期地來到了祖國大片地區,清明節前後,氣候驟然間轉暖,陽光和煦地照耀著解凍不久的大地。小河對岸的山灣裡,桃花又一次紅豔豔地盛開了。河兩岸的緩坡上,剛出地皮的青草芽子和枯草夾雜在一起,黃黃綠綠,顯出了一派盎然的生機。柳絲如同少女的秀髮,在春風中搖曳。燕子還不見蹤影,它們此時大概還在北返的路上,過一兩天就能飛回來。小河早已解除了堅冰的禁錮,歡騰地唱著歌流向遠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驚蟄並不是節慶,沒有形成固定統一的慶祝儀式,但在各個地方上也有些獨特的民俗活動,人們會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同時在一些地方還會『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打小人』寓意驅趕黴運,祈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