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提國貨、愛國,總少不了各類國產的爭論,無論是在消費領域、生產領域、農業領域,亦或是科研教育領域。特別是今年提出經濟內循環後,」閉關鎖國「的論調更是喧囂。
筆者認為,無論是提倡國貨,還是倡導經濟內循環,其宗旨主要是促進內需,讓經濟資源儘量在國內流轉,避免過於依賴出口。
但是,追求純粹國產是一種病,並不是愛國,更不是經濟內循環的意思。對於經濟內循環,官方的原話是「經濟內循環為主、雙循環促進發展的新格局」。說的清清楚楚今後要搞雙循環。借用某知友的話:」如果哪個博主上來就跟大家聊我國今後要閉關鎖國了,這種沙雕大家離他遠點,小心下次他的腦子被驢踢時不小心踢到你。「
回到原題,國產是一個相對的定義。
筆者給國產的定義是:如果產品或者服務中有一項以上主要技術或原料來自於國內,即可認定為國產。依照這個定義,咳咳,某米手機、某眾汽車、某想電腦等,都不算是國產,只能說是在國內生產的產品。
為何強調國產這個定義呢?無論是憤青,還是普通人,要爭論一個問題前,都需要定義好爭論的基礎。那國產的定義就是爭論的基礎。
在全球化進展到2.0階段,要純粹的國產(即100%國產)的想法,跟想要喝100%純水是一樣,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更不可取。技術是迭代的,離不開古今中外的積累和前人的努力。為了純國產,脫離實際另開一條技術路線,是死路一條。
我們只需要在現在和未來的技術或者材料的某個關鍵環節能做到自主可控,就可以與國外機構合作,以實現更快的產品和技術更新,給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不受要挾,保護國內經濟。
當然,在受到封鎖時,我們就不得不自力更生,要有勇氣去突破。突破後,還是要有合作的姿態,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搞閉關鎖國。
為何要寫這篇文章,皆因遇到太多無腦的人,張口閉口要國貨,要抵制某國云云,雖然知道他們基本不看文字,只看視頻,也要發表一下,沒準他們家的大人能看到,也好教育教育他們,別弄得家裡沒大人管一樣。
本文由 旻圩投資 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增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