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 黎裡
英國脫離歐盟,不僅是英國近代以來歷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歐洲特別是歐盟歷史上的一件顛覆性的重大事件,它引起了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和英國人的不斷爭議。
四年前的英國公投
四年前的6月23日,英國在時任首相卡梅倫精心算計後的積極推動下,在現首相詹森的大力煽動下,英國舉行了一次引起世界轟動和股市劇烈波動的全民公投。
資料圖片:英國前首相卡梅倫。 (來源:新華社記者 韓巖 攝)
投票持續了整整15個小時,公投的最終結果是支持英國脫歐的總票數17,176,006票,佔52%;支持英國留歐的總票數15,952,444票,佔總數的48%。52%:48%,雖然差距不大,但「脫歐者」佔了上風,從此,英國開啟了脫歐進程。四年來,英國各種政治風波、經濟動蕩、社會分化、民心裂變,市場波動,始終都圍繞著「英國脫歐」這根主軸在運轉,也由此演繹了無數的悲劇與戲劇,乃至各種鬧劇與荒誕劇。
英國《衛報》6月23日的評論指出,「四年過去了,人們很難不被隨之而來的政治變革所打動。然而,實質性政策方面的後果卻明顯有限。到目前為止,英國脫歐改變了一切,但也什麼都沒有改變」。此話一語中的,這既讓世人看到了英國政治與社會的種種殘酷與複雜,也讓英國人感受到了英國所謂民主政治制度的荒唐與無奈。
客觀地說,脫歐公投4年來,英國的變化還是有的,至少位於倫敦唐寧街10號的英國首相府,主人接連換了三撥。幸好,被病毒傳染而住院搶救的詹森首相,從死亡線上被包括美國醫生在內的英美頂級醫生全力以赴搶救過來,否則現在唐寧街10號的主人就成了第四撥。
遠景被渲染但相信者上當
公投之前的各種演說充滿了煽動鼓惑,推動者著力渲染的是英國脫歐很容易,而且脫歐之後的英國將從此脫離「歐盟的苦海與束縛」,走上英國內政外交自主和再現大英帝國「昔日輝煌」的光明大道。英國派屈克明福德教授設計的英國脫歐模型甚至預測,即便英國無協議「硬脫歐」,也將促使英國年度經濟激增4%。
多數人信了,但美景至今沒有兌現,因此深深地感到了失望和失落;少數了不信,但抵制毫無作用,即便後來一些人高舉標語,打著橫幅,冒著嚴寒風雪,從英國北部和中部長途跋涉到倫敦街頭抗議,也無濟於事。因為票決制,他們依然屬於少數。英國的國家利益、國家形象和國際信譽,在一些政治家的操弄和極端派的鼓惑下,裹挾著所謂的公投多數票,在迷濛中一次次遭受拷打和損益。
其實,當初卡梅倫首相併不想英國真正脫歐,而不過是企圖以英國脫歐和英國公投相威脅,逼迫歐盟對英作出讓步,沒曾想歪打正著,卡梅倫無顏面對保守黨主流和國民,不得不在公投事與願違後迅速掛冠而去,「留下一地雞毛」,讓繼任者特雷莎·梅去打理。
資料圖片:2019年2月7日,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抵達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當日,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與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舉行會談。(來源:新華社記者 鄭煥松 攝)
梅首相很認真,或者說過於動情執著,她對外與歐盟苦苦談判,對內與黨內右翼強硬分子搏鬥,並與主要反對黨工黨首領科爾賓勢力爭鬥,但因為態度過於固執而不夠圓滑,結果在黨內外遭孤立,最後不得不含恨離開唐寧街10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足智多謀的鮑裡斯·詹森早就瞄準了英國保守黨主席和英國首相的寶座。經過一番巧妙運作,在逼走梅後,又依靠黨內的保守派主流和英國的民粹主義勢力,入主了唐寧街。老資格的英國工黨主席科爾賓,同樣不是他的政治對手,因為工黨在隨後的英國提前大選中不敵詹森和保守黨,科爾賓也只能讓位於人。
只有詹森贏了
詹森贏了,而且是迄今為止英國脫歐進程中最大的獲勝者,或者說英國政壇曾經的頭面人物中唯一的獲勝者。不服不行,詹森的政治手腕確實高超,因為他從小就與眾不同,發誓要出人頭地,改變世界。至少目前,他是得手和得意的。
裹挾著英國去年底提前大選中的又一次支持脫歐民意,詹森在去年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刻,帶領英國脫離了從1973年以來與歐盟建立的關係。但去年底的脫歐,不過是英國與歐盟「離婚」的法律兌現與形式體現,更為錯綜複雜的英國脫歐協議,卻遲遲無法達成。歐盟希望實事求是,雙方適當延長英國脫歐協議的談判和籤署,以便把彼此之間的經濟、貿易、市場、人員流動、關稅和邊界管理等諸多事務,全部談得清清楚楚,以免日後再起爭執和風波。
圖片說明:2020年2月5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離開首相府前往議會。(來源:新華社發 蒂姆·愛爾蘭 攝)
但詹森是個既強硬又急性子的首相,他堅稱英國脫歐協議不能再拖,談判必須儘快進行,協議必須在今年6月底前就達成,以便英國徹底擺脫歐盟。據說詹森不僅有算計,而且有人為他託底,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川普,早已在不斷向他微笑招手。儘管很多人都看出,川普至少在經貿和談判上,比詹森更有心機,有更多的「交易藝術」,倫敦不會得到比從布魯塞爾更多的好處,但詹森看好美國,相信川普,因為他們臭味相投。
英國與歐盟的脫歐協議,早已開始談判。因為詹森已經揚言,即便今年6月不能如期達成協議,英國也要硬脫歐。歐盟雖然懷疑倫敦是又在玩弄強硬咋呼的一手,但對詹森的脾性,布魯塞爾的掌權者多少是有些領教和擔憂的,因此也一直都在加快與英國的談判。
脫歐協議談不攏
彼此「結婚」了近47年,要馬上徹底分割,談何容易。問題在於,詹森既想繼續享受英國在歐盟時的各種經貿特別是關稅和市場一體化的優惠條件,又不願意受歐盟經貿特別是市場一體化管理的準入標準等條件,但布魯塞爾豈能輕易讓步,而且這不是歐盟領導人一句話就行的事,按照規定,歐盟的所有對外談判和協議,最終都必須經過27個成員國的同意。
但詹森不關心這些,而歐盟也對英國無所畏懼,因為談判拖延下去只會對英國不利。如果詹森果真無協議「硬脫歐」,在6月後與歐盟在經貿上一刀兩斷,英國馬上就會自討苦吃,至少英國再想順順利利地把大量工業、農業和漁業等產品和金融服務等無關稅而且不按歐盟標準輸入到歐盟國家,已經不可能了。
從年初到現在,英國與歐盟的談判一直都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即便遇到疫情,也沒有停頓。至少在態度上,雙方還是想首先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分手。據英國國家審計署聲稱,到2020年3月,大約有27,500名英國公務員在為英國脫歐工作,而且長期以來他們「被視為歐盟內部最有效的政府公務員」,但因為談判複雜艱難,彼此立場懸殊,特別是在涉及一些彼此核心利益的問題上,雙方都不願作出讓步,談判總是傳出令人悲觀的消息。
因為歐洲的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尤其是英國的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不斷增加,倫敦和布魯塞爾,都不得不陷入與疫情的抗爭之中。詹森雖強硬,但疫情更強硬,容不得他談判。由於疫情肆虐,倫敦和布魯塞爾的英國脫歐協議談判爭吵之聲被掩蓋了或衝淡了。
英歐又到十字路口
但詹森設置的最後期限即將到來,下一步怎麼走,是英國無協議脫歐,還是雙方再延長談判期限,英國與歐盟又到了抉擇時刻,但主要看英國的態度了。英國《衛報》評論說,別看詹森表面上非常強硬,那不過是一種示強的手段和交易的藝術,頗像川普總統,實際上「鮑裡斯·詹森喜歡掉頭」,因此這次也希望他能「將掉頭技術延伸到英國無協議退歐」的談判決斷之中。但詹森要做到這一點,他必須擺脫派屈克明福德教授為他設計製作的英國脫歐經濟增長預測模型。
疫情之下,世界各國經濟都不可避免地遭受了重大衝擊。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英國正在遭遇「歐洲最嚴重的經濟衰退——GDP下降11.5%」。這個數據讓詹森不得不著急,因為相比之下,OECD預測德國經濟在疫情之下只萎縮了6.6%。
更為嚴重的是,疫情之下的英國失業率將進一步惡化,「有可能會導致出現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為嚴重的失業情況」。如果英國再強硬脫歐,打擊將會更大。由於英國堅持脫歐,加上倫敦疫情和英歐經貿協議談判不順利,據報導最近倫敦金融城的高級人才「正在流水般地轉移到歐洲他國」。
對於英國脫歐,詹森首相是有深層次戰略考慮的。英國的評論指出,詹森政府似乎不僅致力於完成英國脫歐,而且致力於以符合英國標準和利益考量需要,從歐盟中收回對英國資金、法律和邊界的控制。但歐盟官員同樣很敏感和固執,他們不可能讓詹森隨心所欲地佔便宜,否則如何向歐盟27個成員國交代。
《衛報》評論說,英國推動脫歐以來,當政者一次次地描繪和許諾了美好的前景,「似乎真的會發生什麼好事」。特雷莎·梅宣布,她打算讓英國成為「一個為所有人服務的國家」,而不是「繼續讓少數特權階層」驅動利益,她在2017年3月啟動英國計劃時表示,英國脫歐「將改變我們國家的工作方式」,並「通過改善生活在英國貧困地區人們的福祉來提升英國」。梅的話很有誘惑力,可她現在已經離去,「語言只是語言」,人們回過頭來通過統計數據發現,「在2016年至2018年間,倫敦人均可支配家庭總收入增長了1700英鎊,但在英國中部、威爾斯、東北部地區以及約克郡和亨伯郡,人均可支配家庭總收入的增長僅有上述水平的三分之二。在約克郡、亨伯和中東部地區,人均交通支出在2017/18年度實際上低於2015/16年度」。
英國參與脫歐事務的官員說,「現在採取行動比公投以來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和緊迫。迄今為止,四年的承諾幾乎沒有導致任何有意義的行動」。一場空洞的承諾和遠景,帶來了一片空洞的現實。疫情的肆虐和脫歐談判的艱難,正在把英國推向更加艱難的境地。
(作者黎裡為東方智庫研究員)
東方智庫原創稿件受法律保護,轉載請聯繫電話。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