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城市的發展和它的經濟腹地是分不開的,所謂經濟腹地,就是支撐該城市發展並受該城市輻射的經濟區域,經濟腹地越廣闊、富裕,這個城市就越發達繁榮。安慶經濟發展並不是建立在其腹地的經濟發展之上的,而是依靠政治軍事力量發展起來的。
對於安慶來說,主要經濟腹地為其所轄的懷寧、桐城、潛山、太湖、宿松、望江6縣以及長江沿岸地區。這些腹地給安慶能提供的主要有兩方面——資源和市場。資源主要為各地的土產,如糧食、麥、菜籽、竹、麻、墨等。安慶作為省府,來往官員和客商、各級官僚機構的存在都促進了安慶商業的發展,各類飯館、酒肆、茶樓等服務均是為了滿足這些人員和事務的需要而大量存在和繁榮,諸多下層人民也是依靠這些服務業和其他行業的繁榮而謀的生計。
服務業和從業人員的增加,一方面吸引客商的到來,另一方面這些客商的到來也促進了安慶商業的發展。安慶商業發展需要來自腹地的支持與經濟聯繫,各地客商以安慶為集散地,收購當地產品和銷售外來商品。客商收購的產品是建立在腹地與安慶的經濟聯繫上的,首先是相對剩餘的糧食。所謂相對剩餘糧食,是指農民為了繳納賦稅、償還債務或是因為婚喪嫁娶等急需所被迫出售的糧食,而非市場上所指的絕對剩餘。
以安慶的自然地理環境,安慶地區並不是大型農業發展適宜地,它地勢並非平原,農產品種類雖多,但是數量有限,主要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耕地面積,人多地狹一直是安慶地區的人地關係模式。同時因為境內水系繁多,雨季頻繁,水災以及次生災害不斷發生,對傳統農業有著嚴重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到1948年的108年裡,安慶地區共發生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達50多次,基本上每隔一年就發生一次旱災或洪災。
由於安慶地處長江,雨量充沛,又是丘陵地帶,因此,水澇時常發生。而丘陵地勢導致蓄水性差,旱災也經常發生。近代對安慶影響最大災害即屬1931年的江淮大水災和隨後1934年發生的旱災,這場旱災波及了南北十多個省,以浙、蘇、皖、贛、鄂、湘等地為主要受災地,據估計,損失達十三億多元。
但是水災所造成的嚴重性是更深的,它不僅直接對農業生產造成直接的損失,同時衝毀城市建設如房屋、堤壩、田地等,並且對人畜生命都造成傷害。1931年的洪災造成的影響是嚴重的:「1931年特大水災,全省60個縣中,有48個縣受災。全省大小野堤淸決3950餘處,受災田畝3282萬畝,佔全省農田的67.3%。災民107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49.4%。災民死亡4277人。懷寧的房屋不能居住時間長達90天,桐城為80天以上。
根據當時的調查,131個縣夏季作物損失83%,直接導致水稻產量的大幅度減產,造成大量洋米的進口。其他經濟作物如棉花、桐油等都因為水災而大量減產,對城市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上文提到安慶的主要出口商品就是農產品,水災和後來的旱災都會影響農作物的收成,對安慶的商品貿易同樣造成影響。安慶附近城市如九江、蕪湖都受災嚴重,城市之間相互影響,既有擠壓也有共贏,安慶本身和附近城市聯繫密切,這些地區的受災和經濟的衰退同樣也會牽連安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