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書,走進《史記》中的人物

2021-02-19 商務印書館

《史記》內容豐富,貫通古今,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用五十二萬多字,寫了三千年歷史。文字簡練而知識包羅萬象,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

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說《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讀的一部奇書,一部國學根柢書。

說到《史記》的結構,它是司馬遷精心創建的一個人工系統工程,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史記》由五體構成:一、本紀十二篇;二、表十篇;三、書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傳七十篇,總計一百三十篇。

五體,名稱不同,寫作方法也不同。記載的內容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系統。合起來構成一個大系統。具體說:

(1)本紀提綱挈領記載國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為中心內容,記事按年月排列。

(2)是分門別類的文化專史,按專題內容從古到今敘述源和流,形成貫通的歷史。

(3)世家與本紀一樣按年月編年記事,只是對象為列國諸侯。

(4)列傳是人物傳記,著重寫人的言行,或歷史事件,生動精彩,最有文學性。

(5)是聯繫紀、傳的橋梁,它把眾多的史事與幾千個人物,用簡明的表排列起來,勾畫歷史發展的線索,反映歷史階段的遞進,是十分精細的創作。

《史記》五體內容,都以人為中心寫歷史,把從古到今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活動勾畫出來。其中既有帝王將相、公卿貴族,也有士農工商、醫卜遊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物與生活都寫進去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這樣豐富的內容,由於體例完備,即五體的分類記載,因而十分有條理地反映了出來。

司馬遷認為世間一切都在「變」,應該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探索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歷史興衰治亂的規律,所以司馬遷不守舊、不循古。他對古今關係的處理是詳今略古,認為離當代越近的歷史越應當總結,目的是以古為鑑,著眼現世和未來。這些都是進步的思想。「成一家之言」,即在敘述歷史中,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司馬遷的一種創新。

由於《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體大思精,因而熔鑄在其中的思想體系,也是宏闊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觀、政治觀、經濟觀、歷史觀、戰爭觀、民族觀、道德觀、人才觀等,都體現了司馬遷的看法,代表了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司馬遷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來回答歷史是怎樣變化發展的,所以他不與聖人同是非,突破了舊的思想傳統和官方哲學的框架。這種創新思想,集中地表現在讚揚道家以及為商人、遊俠立傳這幾個方面。

班固在其所著《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說:「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評的司馬遷之「敝」,恰恰是司馬遷思想中光彩奪目之「長」。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是肯定文景之治的昇平而否定漢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敗。述貨殖為商人立傳,是肯定商人促進生產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繁榮所做的貢獻。頌遊俠,是肯定這一類人能夠犧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

從寫人的文學角度看,《史記》創造了各色人物的專傳、合傳、類傳,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閱讀《史記》,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可從中找到對照的鏡子。不僅增長知識,增長智慧,還能提高修養,使自己的品德更趨於完善。

《史記》語言,精妙無比,還採用許多俚語俗諺,寄寓平凡的真理,啟迪人的智慧。如讚美人才濟濟,越多越好,司馬遷說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劉敬叔孫通列傳》)意思是說,貴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張狐皮製成的;高大的亭臺樓閣,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個人治理好的。講條件轉化,司馬遷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講一個人不要貪利,說「利令智昏」,用今語說就是「見利會使人頭腦發昏」。講吸取教訓,說「鑑於水者見面之容,鑑於人者知吉與兇」。(《殷本紀》)意思是說,用水作鏡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為鏡子才可以知道吉兇禍福。這些例子,舉不勝舉。

總之,《史記》是一部開卷有益的書。從古到今許多大文學家、大歷史家,都學習《史記》,從中得到益處。近現代知名文學家茅盾,據說能背誦《史記》的許多篇章,可見是讀得滾瓜爛熟的。

相關焦點

  • 讀《史記》長大的孩子,人生必定不會平庸!
    孩子們確實該讀《史記》,那麼問題來了——部頭太大,孩子沒時間讀?人物繁雜,篩選起來有困難?經典文言文,孩子讀起來有障礙?怎麼辦?一套《少年品讀史記》這些問題全搞定!妥妥滴!《少年品讀史記》這一套書是專門為青少年編寫,取材史書和歷史文獻所講述的正史故事,內容貼近歷史事實,更能彰顯人物的本來面貌。
  • 《史記》的成書過程、藝術特色與他的地位、影響
    《史記》並不是一開始就叫這個名字,在司馬遷從司馬談手中接過這個任務時,《史記》還叫做《太史公書》。《史記》一共創作了14年,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遭受了不少困難,如身陷監牢、遭受宮刑等,但這並沒有使他放棄。《史記》不僅只是對歷史的總結,還帶有司馬遷個人看法,《史記》中包含有怨刺之情。
  • 《史記》寫的像故事書?這些細節不了解,就別假裝你看過《史記》
    司馬遷是一個永垂不朽的人,他的《史記》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作品。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從五帝到武帝,一字之差,卻是相隔三千年的歷史,一百三十個個性人物紛紛登場,真是亙古未有,後世史傳皆不能比。但是,對於《史記》的真實性,歷來非議不斷。
  • 《史記》裡有一細節,透露出藺相如完璧歸趙,是一場失敗的外交!
    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提升自己,今天,依舊會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故事——曠世史學巨著《史記》。《史記》中的人物——藺相如。藺相如原本只是一個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門客,地位小的不能再小,那麼為什麼藺相如被寫入《史記》呢?
  • 日本文學中的《史記》投影
    如江戶時代末期的漢學家南摩綱紀曾如此評價《史記》:「敘事精簡,明如日星;行文靈妙,幽泣鬼神,為古今史編之冠。」當代小說家伴野朗則說:「這一生能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遇,是莫大的幸運與快事。」《史記》大約在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平安時代,《史記》已成為日本宮廷講書制度中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當時的天皇還常在宮廷中舉辦宴會研讀《史記》。
  • 千古絕唱《史記》,書中三句話,說透人性,說透世間冷暖!
    千古絕唱《史記》,能靜下心來讀這樣厚重的書,就是我今年最大的進步,而書中三句話,說透人性,說透世間冷暖!很多人說喜歡讀歷史的人,往往充滿著智慧,因為能從歷史中發現規律,又能從這些規律中,找到現實中問題的處理方法,並且能透過歷史的本質,看清更遠的未來,而在所有歷史書中,有一部歷史巨著堪稱大名鼎鼎,它就是被稱為千古絕唱的《史記》!
  • 沒讀過這套書,就別說孩子對歷史不感興趣!
    往遠了說,歷史成績如何,關係到孩子的中高考。我們的古代史時間長、朝代多、人物關係繁雜,最要緊的就是要幫孩子搭好框架。比如,在歷史課本上,關於唐朝的內容非常簡潔:而在這套書中,具體到每個故事的講解,非常細緻,穿針引線,層層深入,把事件的來龍去脈講得異常清楚,補充了課本中缺失的背景知識。
  • 《史記》成書後,太史公司馬遷,去向何處了?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史記》的高度評價,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廣傳於世,從側面也證明了它的價值。 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史記》也成就了司馬遷,使他成為聞名於世的人物。
  • 【復旦陳正宏《史記》精講】這才是真實的《史記》,暴露了每一個中國人必須要懂的人性
    ,書中眾多人物的複雜關係,經常讀到後面就忘了前面。結果在研究生的第一堂課上,他剛走進導師、復旦古籍所所長章培恆先生的家,看到的,就是豎排、繁體、無標點的《史記》,還是線裝書。很久以後他才知道,「給《史記》點標點」,是章培恆先生從他的老師蔣天樞先生那裡,師承而來的獨門心法。古籍整理領域卷帙浩繁,也非得用這一套水磨功夫,一個句號一個逗號地點下去,才能把基礎打紮實。
  • 秘書工作者能從《史記》中學到什麼?
    《史記》是矗立在我們眼前的一座高山,要品讀它,首先要認識它的體貌特徵。《史記》由5種體例組成,具體地說,即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130篇。「本紀」用來記載帝王的歷史;「表」就是大事年表;「書」主要記載每一時代的典章制度;「世家」主要記載王侯貴族的歷史;「列傳」主要是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傳記,其中若干篇也記載著漢王朝周邊民族的歷史。
  • 通讀《史記》:讓你的視野穿越兩千年
    第一,我講的不是《史記》的名篇節選,而是涵蓋全體的《史記》。也就是不光講本紀、世家、列傳,連表和書都會講。為什麼連表和書也要講呢?因為表是《史記》的骨架,書則是中國最早的制度史,不講這兩體,你就看不清《史記》的整體脈絡。同時,我不光講《史記》本身的文本,也講《史記》的著作編刊史,還會講《史記》在中國和海外的影響。總之,通過這套書,你對《史記》的把握不是平面的、片面的,而是立體的、完整的。
  •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 讀《白話史記》,知曉人性人心,得待人處世智慧
    自古至今,但凡想要了解中國人自己的歷史文化,《史記》是必讀書。作為中國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最大的特點,是它視野開闊、文筆生動,故事情節像小說一樣有趣傳神。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這就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一唱三嘆、反覆申說的「發憤著書」說。受李陵之禍,司馬遷立場發生了重大轉變。他從個人的悲怨中解脫出來,發憤撰述。出獄後任中書令,雖任尊寵之職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憤懣和不平傾注在《史記》中,成為「一家之言」,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難,揭露專制統治的黑暗,留下了寶貴的實錄作品。這一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 淺談史記的寫作手法
    《報任安書》說:「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流俗之所輕也。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因此他發憤著書,希望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建功立業,名垂青史。明朝有些人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在《史記》中塑造了很多懲惡揚善,重信重義的布衣俠士,主要是因為他在遭受責罰之時,竟無一人為他辯白。
  • 白話版《史記》,文章不失原文意味,打開你的歷史視野
    司馬遷的《史記》,貫穿經傳,整理諸子百家,為我中華民族保存了紀元前千餘年的歷史文化。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無可相比的。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自家的歷史文化,必讀史記。《史記》共1300篇,分別為:30世家、70列傳、12本紀、10表、8書。世家——諸侯國之事。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跡。本紀——帝王的傳記。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敘帝王的言行政績。列傳——除帝王諸侯外,代表人物的生平。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摘自司馬遷《報任安書》浩如煙海的書海裡,總有極少數的書是比較難讀的、要求比較多的書。閱讀這樣的書,會增長我們的心智,讓我們變得有智慧,也更有知識,甚至於直到我們生命的盡頭,它仍然能提高我們的心智。這樣的書籍就是偉大的作品。
  • 讀《史記》1
    上一本讀完的書是古文觀止(讀後寫了這篇:一部書,讓你深愛……),通讀一遍已經痛心自己多年無知。之後開始讀《史記》,再次醒悟刻板印象害人不淺。我所說的刻板印象,不是對某人、某事,而是對一類書。這類書就是熱火朝天的國學典籍。就如同被國人無數次翻炒的諸子百家,聽多了自然不願意花更多心思了解。總也忍不住鄙夷:仁義禮智信,說來說去不就是那一套嗎?《史記》也在我的刻板印象範圍內。
  • 睡不著的時候,可以試著讀一讀《史記》,裡面藏著寧靜!
    史記最近正在看《史記》,第一遍看得太過匆忙。說實話,《史記》我已經非常熟悉,王立群的《史記》講座我已經聽了好幾遍了。《史記》中的許多篇章我也看過好幾遍了。所有故事的梗概你一提我馬上就能說出下文。但還是有很多故事我記得不太清楚,連故事的梗概也沒記住。第一次看的時候,凡是什麼書的,什麼事的篇章我都一跳而過,覺得枯澀難懂。尤其是天文部分,看不懂天象,弄不懂,覺得不知所云。
  • 你不了解的《史記》《史記》記載周亞夫的故事 能讓我們學到什麼
    《史記》記載,「景帝居禁中,召條侯,賜食。獨置大胾,無切肉,又不置櫡。」說是請客,可是席上只放了一大塊肉,既沒有切,也沒有筷子!其意不言而喻,我看你怎麼辦!果然,周亞夫非常不滿,呵叱內侍說:「沒筷子讓我怎麼吃,趕緊給我拿雙筷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