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內容豐富,貫通古今,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用五十二萬多字,寫了三千年歷史。文字簡練而知識包羅萬象,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
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說《史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都達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讀的一部奇書,一部國學根柢書。
說到《史記》的結構,它是司馬遷精心創建的一個人工系統工程,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史記》由五體構成:一、本紀十二篇;二、表十篇;三、書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傳七十篇,總計一百三十篇。
五體,名稱不同,寫作方法也不同。記載的內容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系統。合起來構成一個大系統。具體說:
(1)本紀提綱挈領記載國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為中心內容,記事按年月排列。
(2)書是分門別類的文化專史,按專題內容從古到今敘述源和流,形成貫通的歷史。
(3)世家與本紀一樣按年月編年記事,只是對象為列國諸侯。
(4)列傳是人物傳記,著重寫人的言行,或歷史事件,生動精彩,最有文學性。
(5)表是聯繫紀、傳的橋梁,它把眾多的史事與幾千個人物,用簡明的表排列起來,勾畫歷史發展的線索,反映歷史階段的遞進,是十分精細的創作。
《史記》五體內容,都以人為中心寫歷史,把從古到今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活動勾畫出來。其中既有帝王將相、公卿貴族,也有士農工商、醫卜遊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會方方面面的人物與生活都寫進去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無所不包。這樣豐富的內容,由於體例完備,即五體的分類記載,因而十分有條理地反映了出來。
司馬遷認為世間一切都在「變」,應該用「變化」、「發展」的觀點去探索事物的發展規律,掌握歷史興衰治亂的規律,所以司馬遷不守舊、不循古。他對古今關係的處理是詳今略古,認為離當代越近的歷史越應當總結,目的是以古為鑑,著眼現世和未來。這些都是進步的思想。「成一家之言」,即在敘述歷史中,闡明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是司馬遷的一種創新。
由於《史記》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通史,體大思精,因而熔鑄在其中的思想體系,也是宏闊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觀、政治觀、經濟觀、歷史觀、戰爭觀、民族觀、道德觀、人才觀等,都體現了司馬遷的看法,代表了當時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司馬遷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獨到見解來回答歷史是怎樣變化發展的,所以他不與聖人同是非,突破了舊的思想傳統和官方哲學的框架。這種創新思想,集中地表現在讚揚道家以及為商人、遊俠立傳這幾個方面。
班固在其所著《漢書·司馬遷傳》中批評說:「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評的司馬遷之「敝」,恰恰是司馬遷思想中光彩奪目之「長」。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是肯定文景之治的昇平而否定漢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敗。述貨殖為商人立傳,是肯定商人促進生產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繁榮所做的貢獻。頌遊俠,是肯定這一類人能夠犧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
從寫人的文學角度看,《史記》創造了各色人物的專傳、合傳、類傳,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閱讀《史記》,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可從中找到對照的鏡子。不僅增長知識,增長智慧,還能提高修養,使自己的品德更趨於完善。
《史記》語言,精妙無比,還採用許多俚語俗諺,寄寓平凡的真理,啟迪人的智慧。如讚美人才濟濟,越多越好,司馬遷說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劉敬叔孫通列傳》)意思是說,貴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張狐皮製成的;高大的亭臺樓閣,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個人治理好的。講條件轉化,司馬遷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講一個人不要貪利,說「利令智昏」,用今語說就是「見利會使人頭腦發昏」。講吸取教訓,說「鑑於水者見面之容,鑑於人者知吉與兇」。(《殷本紀》)意思是說,用水作鏡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為鏡子才可以知道吉兇禍福。這些例子,舉不勝舉。
總之,《史記》是一部開卷有益的書。從古到今許多大文學家、大歷史家,都學習《史記》,從中得到益處。近現代知名文學家茅盾,據說能背誦《史記》的許多篇章,可見是讀得滾瓜爛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