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知乎上曾經有這麼一個話題:
「長高十釐米和瘦十斤,你會選擇哪一個。」
在接近三萬條的回覆中,幾乎所有人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想要長高十公分。很多網友都說,體重可以通過減肥來控制,牙齒可以做整形來矯正,可是對於從出生就被定下來的身高,以後再想有所改變,真的是比登天還難。
再加上現在還有「身高不足=半殘廢」的說法,孩子的身高自然而然就成為父母最關心的內容,但凡出現孩子身高比不上同齡人的情況,寶媽的神經就會瞬間達到200%的緊張。
孩子身高比不上同齡人?別緊張,你家孩子可能是「晚長型」
閨蜜曉琳這段時間正在為自家閨女的身高發愁,她們也搞不懂,明明自己和丈夫兩個人身高並不算矮,為啥自家的閨女卻總是被同齡人落下「一大截」。
特別是前兩天女兒過生日,曉琳貼心地為女兒舉辦了一個生日會,邀請了很多和女兒玩得好的同學在家裡慶祝。可不看不要緊,同學們一來,曉琳這才察覺到自己女兒和同學們之間的身高差距。
個子矮小的女兒扎在同學堆裡,像是小雞走進了鶴群中,不少小女孩明顯比自家閨女高出了大半頭。
曉琳很鬱悶,帶著女兒去醫院檢查,可檢查結果卻清清楚楚地表示寶寶屬於正常發育。醫生在聽到閨蜜的擔憂後,解釋說,孩子的身高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有早長和晚長的說法,孩子很可能是晚長型。
閨蜜這才意識到,自己小時候的身高好像也是「後發制人」。
「晚長型」寶寶有啥特點?一般在腿上藏著「大長腿」的發育潛力
1)膝蓋位置較高,小腿纖細修長
前面已經提到,寶寶的下肢發育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寶寶最終的身高終點。如果說寶媽觀察到寶寶的膝蓋位置較高,這說明,小腿在腿部整體佔據的比例會更大,為今後省長為一條大長腿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而小腿纖細修長則說明孩子體型較好,相比小腿短粗的孩子有更大的發育空間。別看現在孩子的發育比較慢,體內卻隱藏著將來身高發育的無窮潛力。
2)腳踝處修長
一般來說,父母還可以通過寶寶腳底到小腿的連接處,即腳踝。來判斷寶寶是不是晚長型發育。如果寶寶腳踝處更加修長,則說明寶寶的踝關節的發育會更加完整,也能為寶寶的身高提供更多的助力。
3)腳掌比同齡人更加寬大
腳掌和孩子的身高有關係?
你沒有聽錯。一般來說,身高的改變會帶來人重心的變化,而腳掌的發育就像是身高發育的探索者。只有當腳掌發育到足夠大,才能保持重心,支撐人的直立行走。
同時,由於人長高后,心臟的位置也會隨之提高,對於身體血液循環的要求也會加快。而腳掌上集中了人體器官的大部分經脈。如果腳掌足夠大,則說明能夠為人的心臟提供足夠多的血液循環,心臟的位置也能隨著身高進一步變化。
對於長得慢的孩子,父母更應該抓住孩子身高發育的「黃金期」
因為孩子自身存在著「先長型」和「後長型」的自然差別,父母在面對那些發育較晚的寶寶,也應該採取不同的應對辦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孩子身高發育的「黃金期」,為孩子後期的「一飛沖天」積累充分的能量。
那這種能量主要來自於什麼呢?沒錯,就是飲食。
一般來說寶寶的身高發育最突飛猛進的時期就是幼兒期。特別是0~3歲的寶寶,他們的身高發育可以說是坐著火箭一樣急速往上竄:
0~1歲,寶寶平均每年增加25cm;1~2歲,寶寶平均每年增加10~12cm;2~3歲,寶寶平均每年增加6~8cm。
這種身高的快速發育就要求父母要注重孩子的營養補充。對於0~3歲的寶寶來說,就是飲食中的營養補充。
0~6個月:以母乳為主;6個月~1歲:以母乳為主,適當添加輔食;1~3歲:輔食逐漸佔據主要地位。
不難看出,輔食在0~3寶寶的身高發育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可怎麼才能保證輔食的營養呢?不少寶媽都表示一臉懵。
在這裡推薦一本《兒童每周輔食吃什麼》輔食書,這本書專門為0~3歲的寶寶設計編寫。涉及了寶寶的輔食添加時間,輔食和奶的混合比例,以及吃輔食的次數。最突出的優點在於,它還有詳細的輔食製作菜譜。
這本書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貼心地為寶媽整理了寶寶應該添加的輔食內容,甚至於每周的輔食內容都在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幫助新媽媽們,更好地掌握寶寶的發育過程。
現在市面上的輔食選擇花樣百出,但是質量卻很難讓人放心,孩子又不能一直吃母乳。選擇自己為寶寶做輔食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
現在這本書正在折扣中,感興趣的寶媽點擊卡片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