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第一個日軍俘虜是如何抓獲的?活捉他的又是哪位開國上將?

2020-12-12 中國網文化

▲陳士榘(左)和陳賡在洛陽

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宣布陝北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下轄第一一五、第一二○、第一二九師,共4.6萬人。10月21日,又宣布將南方八省十三個地區堅持遊擊戰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北伐名將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1萬餘人。

平型關大捷卻沒有活捉一個日軍戰俘

為挽救華北危局,八路軍改編後立即舉行了誓師大會,在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率領下誓師出徵,由陝西三原、富平經韓城地區東渡黃河,日夜兼程,挺進山西抗日前線。

八路軍沒有辜負民眾的期望,入晉不久便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

第一一五師下轄兩個旅,即陳光為旅長的第三四三旅和徐海東為旅長的第三四四旅。陳士榘時任第三四三旅參謀長。第一一五師在開赴山西北部雁門關一帶後,準備與日軍進行一次大規模戰鬥。他們正巧遇上準備奪取太原的日軍坂垣師團向山西平型關一帶進發。第一一五師師長當即決定發起平型關戰鬥。

平型關戰鬥發起時,陳士榘被臨時從第三四三旅抽調到師部參與制訂作戰計劃及指揮。按照對付國民黨軍的慣例,事先甚至都考慮好戰鬥結束後將日軍戰俘送到戰區國民黨方面去展示,因此戰前給戰士們作動員時,強調要優待俘虜,準備抓1000個俘虜。這時的日軍還真有點兒武士道精神,死也不投降。戰鬥結果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000多個日軍全部戰死,一個活著的都沒捉到。這麼大的伏擊戰沒有抓到一個俘虜,在紅軍戰史上尚無先例。

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抓到一個日軍俘虜,中國軍隊的許多官兵為此付出了代價。平型關戰鬥時,有一位副營長背起一個半死不活的日本傷兵,準備送往急救站,半路上傷兵稍稍緩過勁兒來,一口咬掉了那位營長的耳朵,氣得旁邊的一個排長一刀把那個日本兵的腦袋給砍了下來。還有一位通信員在收電話線時,發現汽車底下躺著一個日軍傷兵,受了重傷,呻吟不止。通信員掏出紗布準備為他包紮傷口,那個傷兵卻揚手用刀刺進了通信員的腹部。由此可見日軍頑抗到了何等的地步,雙方搏殺的殘酷程度由此可見一斑。此役,第一一五師發揮了善於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保證了戰鬥的突然性,以劣勢裝備一舉擊斃日軍坂垣師團輜重隊和坂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共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多輛、馬車200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輕重機槍20多挺、步槍1000多支以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

戰後總結的《平型關戰鬥經驗》中曾專門對俘虜問題指出:「日本兵至死不肯繳槍,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平型關一戰沒有一名日軍被俘不能不說是第一一五師一大憾事。曾擔任過紅一軍團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的陳士榘,深知抓獲日軍俘虜對了解日軍作戰特點的重要性。從此以後,活捉日軍俘虜就成了陳士榘最大的心願。他把日語「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等戰場喊話背了個滾瓜爛熟,為抓日軍俘虜做好了準備。

廣陽戰鬥中終於如願以償

平型關大捷後,聶榮臻率領師獨立團、騎兵營、第三四三旅的兩個連留下開闢晉察冀根據地。此時,日軍川岸文三郎第二十師團已突破晉東門戶娘子關,並於11月4日拂曉由平定直撲榆次,企圖直下太原,迂迴忻口方面的閻錫山、衛立煌主力,以解陷入忻口的坂垣師團之圍,結果一頭撞進了從五臺山南下的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在昔陽縣以西廣陽地區設置的伏擊圈內,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陳士榘(右一)與陳毅夫婦和劉瑞龍(右二)

廣陽附近山路縱橫交錯,四周山巒重疊,有的山溝長達數十公裡,利於伏擊作戰,加上時有山洪暴發,巨大泥石流的衝擊,公路已被破壞得不成樣子。這時第一一五師的全部人馬就只有陳光第三四三旅的兩個團(缺6個連)共4000人。在第三四三旅指揮部,陳光對大家說:「這種地形十分有利,對於我們這些經常搞運動戰的人,這太重要了。你們看,這裡地形複雜,又有些樹木,便於部隊隱蔽,而日軍都是機械化部隊,槍炮在這裡派不上大用場。他們雖然武器精良,但不靈活,我們在這裡伏擊他們,既便於隱蔽又利於撤退。」參謀長陳士榘接過話頭:「川岸文三郎對自己估計過高,而對我們估計又過低,這正好給了我們一次機會,因為他們必然是疏於戒備,而我們打的是有準備之仗。」

伏擊圈是在拂曉前部署的,具體分工是:第六八五團由團長楊得志和旅長陳光帶領,負責堵截。第六八六團由第三四三旅參謀長陳士榘指揮,負責殲滅伏擊圈內的日軍。11月3日,戰士們從拂曉一直等到下午3時,待日軍大部人馬通過後,對其後續輜重部隊發起攻擊。陳士榘指揮第六八六團從兩側的高山上不斷向狹長的谷底投彈射擊。日軍輜重部隊的騾馬受驚後亂蹦亂跳,將大車拉得東倒西歪。在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的時候,陳士榘果斷地命令司號員吹響了衝鋒號。指戰員們如猛虎下山,迅速衝向公路將敵人切成數段。剎那間,吶喊聲、刺刀碰撞聲響徹了整個山谷。

從廣陽戰鬥中日軍第二十師團的抵抗程度來看,遠不如平型關戰鬥中第五師團的表現。陳士榘深知俘敵了解軍情之重要,此時不禁又產生了抓俘虜的念頭。正在這時,有一夥驚慌失措的日軍逃到公路北面的一個窪地頑抗。陳士榘轉身將警衛排長叫來,指著窪地說:「你帶兩個班衝下去,抓幾個俘虜!」他從望遠鏡裡目送警衛排朝窪地撲去,心裡暗暗高興。他對這些戰士們充滿了信心,因為這些人都是旅長陳光從部隊一個一個挑選出來的,不僅體格健壯,而且作戰勇敢。但是在一陣激烈的槍聲過後,警衛排很快就回來了,儘管繳了不少三八大蓋,卻沒抓著一個俘虜,排長氣呼呼地說:「他們受武士道精神毒害太深,頑固不化,只好把他們消滅了!」陳士榘聽後不免有些失望,隨著戰鬥的展開,日軍不斷被殲滅,只怕是活捉日軍俘虜的願望又要落空。

當夜幕降臨時,戰鬥已基本結束,第六八六團共殲敵500人以上,陳士榘讓團長李天佑將指揮所移進了廣陽鎮。此時,鎮內還有不少殘敵在負隅頑抗。陳士榘進入鎮子,聽到零星的槍聲後,又一次激起了抓俘虜的強烈願望。他順著槍聲,來到了一個小院門口,看到已有不少戰士將院子團團圍住,一個戰士正準備向院子裡投手榴彈。「慢著!」陳士榘連忙制止,「有多少鬼子?」「報告參謀長,就一個,鑽進了院子,老朝我們打槍。」陳士榘一拍大腿,將手槍拔出:「那還不抓活的,扔什麼手榴彈?!」他側身閃進院門,師偵察科長蘇靜也跟了進去。陳士榘貓著腰悄悄摸到窗口旁邊,用剛剛學會的日語喊道:「繳槍不殺,寬待日本俘虜!」這時院外的戰士們也跟著陳士榘用剛學會的日語向裡喊話,那名日本兵隨後又胡亂放了兩槍。陳士榘耐著性子,儘量用溫和的口氣又喊了幾遍。屋裡不再放槍,但仍然沒有人出來。忽然,從屋裡傳來生硬的中國話,那聲音裡充滿了恐懼。

陳士榘聽後一陣驚喜,可等了老半天仍不見屋裡有任何動靜,忍不住一腳踹開了房門,借著月光一眼就看見了明晃晃的刺刀,迅速伸手抓住槍管用力一拖,那個日本兵嚇得尖叫一聲連忙鬆手,槍被奪了下來。陳士榘定睛一看,那個日本兵縮在牆角一個糧食筐後,糧食擠得他動彈不得,看來掙扎了好一陣,加上緊張恐懼孤身一人抵抗,累得汗水把軍衣都浸透了。陳士榘上去一把揪住那個日本兵,費了好大勁兒才將他硬拖了出來。這個日本兵腰上挎著軍刀,居然還是官佐,只見他嚇得渾身發抖,汗珠從額頭上淌下來,將陳士榘的軍衣也浸溼了一大片。月光從門窗射進來照在那個日本兵的臉上,別看他沒了槍,可雙手仍死死握著軍刀不放,並稱刀是日本天皇所授不能交。陳士榘用手槍指著他,毫不客氣地伸手一把奪下他的軍刀,嚴肅地告訴他:「你現在是我的俘虜,必須交出所有武器!」這時蘇靜等人衝進屋子,興奮地大叫起來:「陳參謀長抓住俘虜了!」

陳士榘在回憶錄中說:陳參謀長一奪長槍,二奪軍刀,活捉日軍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鎮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跑來看,因為這是八路軍捉到的第一個日軍俘虜,當時在第一一五師引起了轟動。經審訊,這個俘虜是日軍第二十師團第七十九聯隊輜重兵曹加藤幸夫。

——摘編自《黨史博覽》2013年07期

來源:文匯網

相關焦點

  • 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父親學日語 妙計活抓日軍(圖)
    圖為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烈士陵園,陵園弔唁大廳保存有陳士榘上將的遺像。 劉佔昆 攝中新網井岡山5月5日電 (劉佔昆 王姣)「第一個活捉日本俘虜的抗戰八路軍就是我父親。」日前,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向記者講述了其父英勇抗日,學說日語妙計活捉八路軍第一個日本戰俘的經歷。今年是朱毛會師井岡山85周年。連日來,朱德外孫劉建、陳毅之子陳昊蘇、開國上將陳士榘之子陳人康等眾多開國元勳、將領後裔齊聚江西井岡山,重溫父輩、祖輩英勇事跡。
  • 八路軍中,是誰第一個抓到了日軍俘虜?為抓俘虜他還專門學日語
    相信大家在抗日戰爭影視劇中都會看到這樣一幕:戰敗的日本將領將刺刀刺中了自己的腹部。可見軍國主義教育對他們的洗腦有多嚴重,戰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要剖腹自殺來謝罪。並且日本士兵絕不會讓自己成為俘虜,在戰敗的時候誓死不肯繳槍。這也給八路軍的抓捕俘虜帶來了難題,既然日本士兵如此蠻橫,那麼八路軍中誰第一個抓到了日軍俘虜?
  • 抗戰中抓日軍俘虜有多難?開國上將苦學日語抓到一個卻被暗算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士兵都是非常頑固的,他們一個個都深受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的荼毒,加上日本人本身就用虐殺戰俘的方式來警告日本兵成為俘虜之後的後果,所以日本士兵都對成為中國軍隊的俘虜非常恐懼,更多的時候寧願選擇直接自殺。
  • 抗戰時日軍俘虜罕見照:圖2被俘日軍一臉不服氣,圖5的女護士表情麻木
    即使你武器再精良,裝備再先進,也擺脫不了被活捉或受傷的可能。抗戰時,日軍武器好,設備精良,但仍擺脫不了被我軍活捉的命運。圖1就是我八路軍士兵醫生正在給1日本俘虜進行治傷的畫面。從這圖可看出來,咱們對敵人也十分照顧,尤其那名軍醫在給對方治療的時候態度十分認真負責,這些都可體現我軍寬容對待俘虜的政策。
  • 孫子憶祖父陳士榘:勤學日語擒日本俘虜
    中新網9月7日電 香港文匯報7日刊發系列文章稱,中國著名軍事家、開國上將陳士榘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他參與指揮的平型關大捷是中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場勝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時任旅參謀長的他更在業餘學習日語、親手抓獲八路軍的第一個日本俘虜。
  • 抗戰時日軍寧死不做俘虜,並非是武士道精神,原因說出來你別不信
    在戰鬥中,115師充分發揮了八路軍擅長山地作戰和近身搏鬥的優勢,利用伏擊給敵人致命一擊,全殲日軍1000多人,繳獲物資無數。作為抗戰爆發之後,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大捷,平型關大捷震驚了世界,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這麼大的伏擊戰沒有抓到一個俘虜,在紅軍戰史上尚無先例。
  • 抗戰中我軍抓個日俘為何這麼難?日軍:寧願自殺,也不能淪為俘虜
    如果大家對抗戰史有所了解,就會發現抗戰中我國軍民很少能抓到日俘。日軍很難俘虜,這是大家的共識。日俘有多難抓?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抗戰之初的首次大捷,八路軍消滅了1000多名日軍,結果一個俘虜也沒抓到。
  • 開國上將假意醉酒矇混敵軍,夜半時分,他配合部隊活捉全體敵軍
    開國上將假意醉酒矇混敵軍,夜半時分,他配合部隊活捉全體敵軍文/無計讀史都說喝酒喝的豪邁的人不容易和別人耍心眼,因為這種人比較重情義重原則。在如的今社會我們都還會處處保留一個心眼,更何況以前抗戰時期。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靠喝酒活捉了全部敵人的張愛萍將軍了。張愛萍將軍,出生於四川達縣,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也是久經時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和無產階級革命家。自1925年開始,張愛萍就開始參加了革命活動。
  • 此人抗戰滯留蒙古,對外稱國軍俘虜才確保安全,解放被評為副兵團級!
    在新中國的開國將領中,去蘇聯留學的將領不在少數,單單抗戰初期就有一批指揮員奔赴蘇聯治病留學,像劉亞樓、李天佑、鍾赤兵、楊至誠等。但由於蘇聯衛國戰爭,他回國途中無奈滯留蒙古,他們為了掩護身份,想盡了各種辦法,像鍾赤兵對外稱是國軍俘虜。
  • 開國上將陳士榘:「失蹤」六年帶領特種工程兵建成兩彈基地
    編者按:7月22日是開國上將陳士榘逝世25周年紀念日。陳士榘,湖北武昌黃土陂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在革命生涯中,先後參加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徵、廣陽戰鬥、山東抗日根據地歷次戰鬥、孟良崮戰役等戰役戰鬥。
  • 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這三個師,是抗戰初期共產黨的主力部隊。57位開國上將中,出自這3個師的有28位。其中又以八路軍第115師居多,有11位。八路軍第115師走出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我們接著往下看。
  • 57位開國上將中,來自北方的9位都是誰?分別擔任什麼職務?
    57位開國上將中,除了3位起義將領之外,其餘54位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標誌著他們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優秀分子。走出開國上將最多的是湖南省,共有19位。其次是湖北省,走出了14位開國上將。按照地域分布,南方上將有48位,北方上將有9位。
  • 八路軍活捉岡村寧次的侄子,和日寇換50個俘虜和一批武器,吃虧不?
    在抗日戰場上,據了解,日軍被中國軍隊俘虜了將近一萬人,抗戰結束後,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的人數達到105萬人。其中,這些被俘虜的日軍中國將於日寇互相交換俘虜,而在抗戰時期,中古軍隊俘虜了一個日軍,這個日軍不惜讓日寇下血本也要交換過來,這個日軍就是山田井馬。
  • 他是開國上將,生活瀟灑自如,請警衛員吃西餐,開摩託車兜風
    新中國的成立歷程艱辛也精彩,這其中受不了各位開國將領的努力。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精彩付出,也成就了新中國的精彩歷程。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有57位開國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在這其中有一位最年輕的開國上將,他就是劉震將軍,在授銜上將的時候,他才40歲,是所有上將中年紀最小的。革命歷程劉震將軍是湖北孝感人,他在1915年出生,家庭貧寒,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在他15歲的時候,他的家鄉革命爆發,劉震就想著參軍另尋出路,於是就加入了赤衛軍。
  • 李天佑:英勇善戰、戎馬一生的開國上將
    新華社發  新華社南寧8月18日電(記者黃耀滕)「風雨中走出一位年輕人,他看見國土破碎心如焚,毅然離開家鄉去把那救國救民的道路來尋找……」在廣西桂林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文藝表演上,演員用當地傳統清唱藝術「文場」吟唱了一首《將軍賦》來紀念一位將軍,他就是開國上將李天佑。  李天佑,廣西臨桂人,1914年出生在臨桂六塘鎮一個貧農家庭。
  • 龐炳勳:從抗日名將到日軍俘虜,抗戰勝利後在臺灣開餐館度日
    文/王國棟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俘虜的最高職務的中國軍事將領是誰?很多歷史愛好者都不甚了解,此人名叫龐炳勳,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簡單的介紹一下龐炳勳將軍。臺兒莊戰役中,雜牌弱旅第三軍團迎戰日軍第一主力板垣師團(即日軍第五師團),以傷亡1萬餘人的代價,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為戰役勝利立下大功。龐炳勳本人也因此功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一枚。1939年9月,龐炳勳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27軍、第40軍和新5軍(孫殿英)三個軍,戰鬥力一般。
  • 唯一被兩次授銜的開國上將是誰?為何要對他進行第二次授銜?
    以洪學智將軍的資歷和戰功,55年授銜上將完全是實至名歸,如果他的資歷再高一點兒,甚至可以被授銜開國大將。洪學智,安徽金寨人,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讀完小學,就被送去當學徒,為家裡分擔壓力。他作戰勇猛,指揮果斷,多次出色完整作戰任務,擔任黨支部書記時,所領導的黨支部被評為紅四方面軍3個模範支部之一。擔任政治部主任時,他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顯著,多次受到方面軍領導的稱讚。
  • 共和國開國最後的中將、上將、大將、元帥
    這樣的提問風格與他在部隊視察時類似,張震不喜歡長篇大論作報告,而愛見縫插針提問題。他任中央軍委副主席時,要求保證士兵一天吃一個雞蛋,並規定必須是煮雞蛋,炒、蒸、煎均不行。張震最喜歡一方印章,上刻「普通一兵」四字。最後一位開國上將:呂正操(1904~2009)
  • 綏遠抗戰的時候,此上將帶著騎兵部隊衝鋒了七天,抓住日軍指揮官
    綏遠抗戰的時候,此上將帶著騎兵部隊衝鋒了七天,抓住日軍指揮官文/無計讀史1936年的時候,綏遠抗戰爆發了,當時的侵華日軍扶持了蒙古的部隊,想要藉助他們的力量繼續發起對中國的侵略。很多愛國將領挺身而出,英勇地抗擊著日軍侵略者。其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將領,叫做董其武。1 生平董其武出生在十九世紀的末期,他是山西人。
  • 抗戰時期,俘虜一名日軍,我軍能繳獲多少戰利品?
    古詩中提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自1840年之後,我國近代歷史就充滿了各種曲折和侮辱,而在1911年之後,我國又經歷了內憂外患的局面。在內戰停止之後,中國國軍和紅軍連起手來共同抗敵,從1931年到1945年期間,中國人民戰勝了日本侵略者,摘下了抗日戰爭勝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