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昌出於無奈被迫登基稱帝,後雖還政於趙構,為何仍不得善終?

2020-12-22 觀文殿大學士

一、初登帝位

1127年三月七日,汴京。一場冊封大戲正在上演,主角張邦昌痛哭流涕,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去獻祭的,實際上,這正是他的登基大典。百官、僧道都早早地來到尚書省,等待著冊封大典的開始,金朝也派遣了五十多位使者,帶著數百隨從騎馬趕到,他們還帶來了許多禮物,以示對新政權建立的祝賀。

張邦昌身著皇帝服飾,在御街上朝北面拜謝,表示認可金國的正統身份,自己雖然貴為皇帝,也只是金國冊封的附庸而已。按照禮儀,他將在文德殿接受百官的朝賀,在殿門口,有人給他送上皇帝專用的輦子,但他拒絕了,選擇步行進殿,在大殿上,面對百官,他沒有坐皇帝的正座,而是在西側放了一把椅子坐下,接受百官的朝賀,就這樣,張楚政權建立了。

張邦昌還做了一系列規定,他不登正殿,對於皇帝居住的大內更是門都不進,所有皇帝專用的稱謂他都不用,這些舉措似乎表達著他無心帝位,那他為什麼又會被金人選中做傀儡皇帝,而他本人怎麼又冒天下之大不韙接受了呢?帝國原來的皇帝又去哪了呢?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十天前說起。

二、靖康之恥

1127年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將軟禁一個月之久的宋徽宗、宋欽宗廢為庶人,詔書中也寫明了廢帝的理由「背義,則天地不容,其孰與助?敗盟,則人神共怒,非朕得私。」不僅極盡嘲諷之能事,還指責北宋二帝屢次敗毀盟約,金國是不得已為了維護道義才出兵討伐,廢帝也只不過是順應天理。當然,這只是金人為自己的入侵找的藉口而已。

人們往往以為,戰爭的結果只有吞併一種方式,事實上,另一種方式更常出現,那就是將原來的君主廢掉,換上一個聽話的人。金人看中了主和派高級官員張邦昌(他當時擔任北宋的少宰一職),當然名義上還是由宋朝的大臣推選他們的新皇帝。當時汴京已在金人的控制之下,大臣們推選出來的人自然與金人「暗合」,就這樣,張邦昌被推上了帝位。

張邦昌當時正出使金營,對此一無所知,金軍也沒有立刻放他回去,直到金軍把大臣們寫的推戴信給他看,他才知曉此事,如果應允下來,做了金人的傀儡皇帝,恐怕會留下千古罵名,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三月初一,金人把張邦昌送回汴京,以便他完成登基大典,結束宋帝國沒有皇帝的生活,張邦昌的命運就此註定,事實上,他也別無選擇。

三、登基前的鬥爭

入城的當晚,張邦昌並沒有進入皇宮,而是住在尚書省內,在尚書省安頓下後,百官們請求張邦昌當皇帝。張邦昌隨即稱病,他想跳出,但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是不可能的,大臣們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輪番勸說,張邦昌也以絕食甚至自殺作為回應。

第二天,金軍來信催促,表示只給三天時間給張邦昌,否則就屠城,百官們只好說張邦昌已經答應了,三月初七就可登基。在百官的勸說和金人以屠城相威脅的壓力下,張邦昌最終同意了,於是便出現了開頭那一幕。

四、註定了的命運

即位後,張邦昌臣禮俱備,始終與朝廷官員以平級相處,但金人在場時,張邦昌又不得不開始演戲。有時候,張邦昌身著常服與大臣議事,突然間,金人來了,他立刻換上皇帝的服裝,連門口的守衛都說:「以前戲子演戲時都裝作假官家,今天張太宰就是這樣的一個假官家。」張邦昌的窘迫,可見一斑。

張邦昌無心帝位,他明白這是一個火坑,所以在金人撤軍後,他立刻派人尋找當時遠在濟州的康王趙構,也就是後來的宋高宗,還政與他,可就算還政也還是改變不了他的命運,當時的宰執王時庸、徐秉哲都告誡張邦昌騎虎難下,還政必無善終。可張邦昌還是毅然還政,獻大宋國璽、擁立康王。大楚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天就宣告滅亡。

五月初一,康王趙構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張邦昌受封為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同安郡王,這些職位聽起來很大,其實都沒有實權,這表明他已經受到了新皇帝的猜忌,哪怕他已經還政。

但高宗還是下不了決心處理這個當過皇帝的人,但有一個人送上了一記漂亮的助攻,也正是他的一句話最終置張邦昌於死地,這個人就是主戰派大臣李綱。在宋代,主戰派和主和派向來是死對頭,這也就不難理解李綱的動機了,李綱乘高宗猶豫不決時,戳了一下他的痛處,說以後如果繼續把張邦昌留在朝廷,人們見了,會說這是那個「故天子」。這自然是這位剛剛登基的皇帝所不能容忍的,於是張邦昌被降為昭化軍節度副使,貶往潭州。

此刻,張邦昌的命運就註定了,只要他立刻皇帝身邊,就喪失了活路。諫官們會一刻不停地尋找他的錯處,以迎合皇帝,而他身在遠方,連辯白的機會都沒有。最終,藉口找到了,張邦昌玷汙過皇帝的女人,在張邦昌還是皇帝的時候,有一個華國夫人李氏由於不想被金人擄走,(順便提一下,她是宋徽宗的女人)一直向張邦昌示好,也可以理解為色誘,在一次酒後,二人進行了身體上的交流,這足以使張邦昌喪命。

1127年九月,高宗籤發了張邦昌的死亡令,逼迫他自縊於潭州平楚樓,這個被歷史旋渦裹挾的男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並在歷史上留下了求和僭主的罵名,這對張邦昌本人來說是不太公平的,歷史沒有給過他選擇的機會,死亡除外,人們只記住了他被金國立為傀儡皇帝,而我看到的,是他充滿孤獨與無奈的背影。

相關焦點

  • 張邦昌只幹了一個月,就把皇位還給了趙構,為何最終還是被賜死了
    所以在金人撤退了之後,他就將這個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好兄弟趙構,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主動將皇位讓出去的皇帝,最後卻還是被殺死了。金人為什麼要選擇張邦昌去當一個皇帝?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在宋朝與金國議和失敗後,金國佔領了北宋,他們為了能夠從已經滅亡的北宋的百姓收刮百姓們的錢財,於是不得不扶持一位傀儡皇帝,以便讓他們能夠達到目的。
  • 大楚皇帝張邦昌之死-上
    雖然各種資料在這裡的記述紛紜,但關於張邦昌是如何「上位」的原因已經是比較清晰的了,並非出於張邦昌主動請纓或者更「賣國」,也不是出於金人喜歡他,而是北宋一班留守大臣們把他「推」了出來,以及他自己的無奈接受之舉。至於宋齊愈被問及金主意向時為何手書「張邦昌」三個字,恐怕這就不是金太宗的意向,而是宋齊愈自己的意向。
  • 唯一不稱朕不坐龍椅的開國皇帝,登基33天後讓位,不久被處死
    金軍主帥完顏宗望經過仔細篩選,最終決定由張邦昌承擔「重任」。完顏宗望之所以選中張邦昌做傀儡皇帝,無非是覺得他膽小聽話,用起來很放心(張邦昌先前曾與趙構出使金營,其懦弱性格給完顏宗望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在張邦昌看來,僭號稱帝乃是十惡不赦的重罪,而且是替金國人做事,不僅會被中原軍民戳斷脊梁骨,而且還會有滅族之憂。
  • 你所不知道的阜城人張邦昌
    官員們也進言張邦昌,三日不就,夷宗廟殺生靈,相公宜從權,他日為伊尹、為王莽皆在相公。邦昌說,諸公怕死,為什麼要掇送邦昌,我不能背負篡逆之名,寧可死。說畢,引刀自裁,眾人慌忙奪下,有人勸說,相公城外不死,今欲塗炭一城耶!邦昌無奈,仰天長嘆,我食宋家俸祿,忠於趙家皇帝,何曾想到僭越兩字,此時此勢,我不得不為之,蒼天可鑑,百姓周知。三月七日,邦昌即位。
  • 金人南下建傀儡政權,32日後張邦昌還政反被殺
    金朝就是不希望南邊再有合法繼承人復闢,給金朝帶來麻煩 當然,金人也知道此時,他們還沒有實力徹底控制整個中原,各地的勤王兵馬正在趕來,所以他們決定在此處建立一個不姓趙的傀儡政權金軍的刀劍之下,宋朝百官也只能商議另立異姓天子的問題。為了不讓金軍屠城,他們只能妥協,推一人應命此人便是張邦昌,靖康元年做過兩個月的宰相。
  • 最慫皇帝:在位33天,不稱朕不坐龍椅不碰后妃,主動退位後被處死
    《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張邦昌傳》記載,張邦昌當上偽楚皇帝後,自稱時不用「朕」只用「予」,公文不稱「聖旨」只稱「手書」,辦公地點不設在皇帝專用的紫辰殿或垂拱殿,而只設在文德殿一角,對於金人安排的後宮佳麗,他更是避之如瘟疫,不敢靠近,更不敢觸碰。
  • 劉禪登基稱帝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而從這一段話來分析應該是皇帝允許和賞賜給功勳卓著的大臣,因為後面還記載了賞賜眾多布匹。很多人認為是諸葛亮為了震懾群臣和後主劉禪,我想說的是有必要嗎?諸葛亮是劉備臨死前的託孤重臣,也是蜀漢一品大員丞相,還是益州牧、武鄉侯,更是皇帝劉禪的「相父」,最後還兼著司隸校尉這一系列官職,劉禪可以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諸葛亮和跟隨劉備的舊臣。
  • 南宋有中興4大名將,為何只有嶽飛不得善終,趙構:我真的忍不了
    北宋時期,遼國實力非常強大,一直對宋朝虎視眈眈,後來雙方籤訂了澶淵之盟,這讓對方100年來沒有發生大的戰事,但北方的女真部落突然崛起,這給了北宋一個希望,於是宋徽宗聯合金國籤訂了海上之盟,雙方約定一起瓜分遼國,可金兵拿下遼國後卻趁勢南下
  • 宋朝偽皇帝張邦昌的灰色人生
    張邦昌是北宋末年大臣,在金兵圍開封時,他力主跟金國議和,和康王趙構一起作為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偽楚」皇帝。金國撤兵後,遜位還政於趙構,後被賜死。張邦昌在靖康元年是少宰,奉命出使金國,在金國呆的太久了。曾經做個了夢,夢見一個術士寫了十六個字:六六三十六,陽數自然足;二二二,不墜地。
  • 趙構若不發12道金牌召回嶽飛,而是全力進攻,嶽家軍能否直搗黃龍
    由於深感其害,趙匡胤登基後,便開始「重文輕武」,從此,宋朝的文化發展迅速,但軍事力量卻遠遠不夠。隨著歷史的發展,外族勢力逐漸崛起,邊境地區動蕩不安。公元1127年,太原陷落於金軍之手;公元1128年初,金人廢除宋欽宗,將宋徽宗押到金人營帳,屠略後宮,立張邦昌為王,建立「大楚」這個自行其是的傀儡王朝,史稱「靖康之恥」。
  • 宋高宗趙構從熱血青年,到苟且偷安的轉變
    趙構起初以皇子身份,滿懷抵禦外虜之心。此後做了皇帝,出於捍衛權力、保住皇位的考慮,趙構最終完全轉變了心態。權力的魔力,由此可見一斑。 宋高宗趙構 一、亂局登基,立場漸變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趙構曾入金營議和,毫不畏懼,以至於金人懷疑其皇子身份。
  • 宋高宗趙構年輕時膽識過人,可歷史評價卻不高,這是為什麼?
    可是誰能想到,金兵得寸進尺,說你們不光要賠錢,還得拍一個宰相和一個親王到我這當人質。宋欽宗一想,大臣的就派張邦昌去吧,因為他是主合派的代表人物。 可這親王人選就比較麻煩了,要知道這去金國當人質,那就是送死啊,所以點誰去都不合適。於是乎,宋欽宗就以這個商量的口氣問道,「各位親王誰願意替我大宋分憂啊?:當時,整個朝堂可以說是鴉雀無聲。
  • 趙構應該與秦檜同跪在嶽飛墳前,最終逃不掉歷史的審判
    一說起宋高宗趙構,人們自然就會想起民族英雄嶽飛和千古漢奸秦檜。嶽飛精忠報國,「檢閱五千年之歷史,能有堅韌不拔之氣者,唯宋之時嶽飛雲耳 」。秦檜遺臭萬年,「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至今跪在那裡被人唾罵。嶽飛和秦檜一直都在歷史的聚光燈下,人們往往忽略了在嶽飛和秦檜的後面站著一個趙構。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李淵在造反的第二年,就登基稱帝。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卻只能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李淵造反第二年就稱了帝,而朱元璋卻要廣積糧,緩稱王呢? 一 首先,對於朱元璋來說,大約在公元1353年參加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從而反抗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