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登基稱帝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肯還政於他,上朝時還要帶甲士百人

2020-12-14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出名的政治家,終生奉獻給了蜀漢和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證了諸葛亮的一生。

在《諸葛亮傳》和《出師表》中有體現,劉恩必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是的諸葛亮年僅27歲,出山後的諸葛亮為劉備建言獻策,四處謀劃,直到54歲在五丈原因勞累過度病逝。

諸葛亮輔佐劉備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告訴他若劉禪才能不夠,可取而代之,劉備把蜀漢的未來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後世一直在解說劉備的臨終之言,其實不管劉備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試探,諸葛亮始終如一,為了實現劉備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遺願,一直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明知北伐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上朝為何帶甲丈百人上殿?

首先諸葛亮上朝時帶甲士百人是否屬實?帶甲士百人有何作用?

《晉書.桓溫列傳》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從這段記載來看,東晉皇帝簡文帝曾經下詔讓權臣桓溫效仿諸葛亮的故事,意思讓桓溫做一個想諸葛亮一樣的忠臣。帶甲仗百人入殿,說明諸葛亮上朝時帶甲士百人應該屬實。而從這一段話來分析應該是皇帝允許和賞賜給功勳卓著的大臣,因為後面還記載了賞賜眾多布匹。

蜀漢丞相諸葛亮

甲仗百人入殿更能說明是皇帝對忠臣安全的一種考慮,這是一種賞賜,與漢初的丞相蕭何「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是一樣的。

再來解釋下帶甲士百人有何作用?很多人認為是諸葛亮為了震懾群臣和後主劉禪,我想說的是有必要嗎?諸葛亮是劉備臨死前的託孤重臣,也是蜀漢一品大員丞相,還是益州牧、武鄉侯,更是皇帝劉禪的「相父」,最後還兼著司隸校尉這一系列官職,劉禪可以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諸葛亮和跟隨劉備的舊臣。

後主劉禪與丞相諸葛亮

言歸正傳,劉備死後,劉禪已經年過17歲了,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與他,而且帶甲士百人上朝?

1.劉禪年紀尚幼,才能還擔當不起恢復蜀漢的重任

劉禪的資質才能平庸,劉備清楚,整個蜀漢的官員也清楚,如果諸葛亮過早地交出大權,無疑對蜀漢政權是有致命打擊的。到了後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劉禪奉行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策略,劉禪當起了甩手掌柜,把國家大事全都丟給了諸葛亮,而不是想著去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國事。

諸葛亮安排了一批優秀的學者和才能的人去輔佐和培養劉禪,但劉禪終究是扶不起的阿鬥。換句話說,在劉禪沒有真正成熟成長起來、在沒有治國之能之前,諸葛亮是不會輕易把大權還於劉禪的,這裡面的風險太大了。

2.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朝可以保護自身的安危。

蜀漢內部的權力和組織太過複雜,有各種勢力交錯,諸葛亮治理蜀國,靠著的依法治國和自身清廉正直,由此可以想像追求公平、公正的諸葛亮難免會得罪一些人。在那些人眼中,有人對其恨之入骨,有些人想除之而後快。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安危時刻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諸葛亮有意外的話,後果不堪設想,而帶著甲士百人可以警告那些人,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安全的係數。

3.蜀漢的內憂外患比起魏吳兩國更加嚴重。

劉備建立蜀漢不僅靠著軍事力量佔有益州,更靠的是各種權謀和拉攏人心的辦法,把益州各種勢力糅合到一起得到了支持,才勉強在益州站穩了腳跟。

劉備死後,經過丟失荊州和夷陵慘敗後,剛經歷的蜀漢政權,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叛亂不止,恢復和穩定蜀漢政權是需要傑出的政治家,劉禪尚且不具備這些能力,諸葛亮也是花了近5年的時間才把岌岌可危的蜀漢穩固起來,並恢復了益州的民生,更是組建了足以自保和北伐的軍事力量。

總結:劉禪登基稱帝後,年紀尚幼加上資質平庸,還不具備治國的才能,諸葛亮在有生之年未把大權歸還於他,是從蜀國的綜合國情考慮的,同樣帶甲士百人也是從大局著想保護自身的安危。

相關焦點

  •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劉禪一件事;劉禪非常鬱悶,千年後世人恍然大悟
    然而,諸葛亮自從出山開始,一直效力於劉備的麾下,不管在面臨多麼危機的時刻,他從沒想過跳槽,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及後主劉禪,其忠心令人佩服,成為歷代名臣之楷模。 蜀漢政權建立後,曹魏依舊是三國中勢力最強的一個,諸葛亮深知,如果想要實現恢復漢室的心願,必須繼續與東吳聯合,一起對付曹魏,否則不可能一統天下,對於這一點,劉備的心裡也應該非常清楚。 但是,劉備在登基稱帝後,自信心瞬間爆棚,對諸葛亮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再也不會對他言聽計從。
  • 劉禪如此「扶不起」,為何還要傳位給他?劉備臨終前說出事情起因
    可是,在那樣一個環境當中,劉備為什麼會選擇傳位給「扶不起」的劉禪,就沒別人了嗎?    劉禪能力還算湊合  雖然在我國的史書裡面並沒有對劉禪的智力情況有明確的描述,但是通過當時的一些名人對他的評價不難看出:劉禪並沒有民間傳說那樣不堪。
  • 諸葛亮病重而逝,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七個字
    誰也沒有想到,原本一直被人看不起的劉禪,其實背後有著大智慧。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他立即派人清點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脫口而出7個字!那麼,他為什麼要查諸葛亮的家呢?這背後又有什麼的計劃呢?二、劉禪繼位劉禪在劉備去世後正式繼位。上臺後的劉禪第一件事情便是重用諸葛亮。遇事不決便去問諸葛亮,等到諸葛亮給出中肯意見後,再做決定。很多不了解,為什麼要如此做。對此,劉禪說,自己是後輩,在治國方面,還是武侯比我更加懂,於是我要虛心向武侯請教。
  • 諸葛亮一旦北伐成功,是不是會取代劉禪自立?曹操臨終前道明了答案
    三國裡英雄輩出,曹操殺伐果斷,關羽忠義不移,諸葛亮智謀無敵。後來劉備早逝,將蜀國的儲君劉禪和北伐大業都交到了諸葛亮的手裡。諸葛亮為其鞠躬盡瘁,多次率軍北伐,最後星落五丈原。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會不會就取代劉禪稱帝,曹操在臨終前給出了答案。
  • 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對於擔任太子中庶子這一官職的司馬懿,自然可以稱之為曹丕的心腹了,司馬懿不僅輔佐曹丕即位稱帝,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之一。而就本文所要說的後主劉禪,其還在太子時期,也擁有了三位可以稱之為心腹的屬官。對於太子劉禪的三位心腹來說,伴隨著後主劉禪的即位,日和都成為蜀漢的朝廷大臣。其中,兩人和諸葛亮齊名,一人鎮守一方。
  • 都知道劉禪「扶不起」,劉備為何還要傳位給他?
    劉禪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比起劉禪這個本名,劉阿鬥這個小名大家則更要熟悉一點。常言道「扶不起的劉阿鬥」就是形容的劉禪。當年劉備當年登基後,親自立劉禪為接班人,其中的無奈也不足為外人道。而且在劉備在世期間,他就已經曉得了劉禪的資質平庸,做人也是普普通通難堪大任,但他為何還要立劉禪為接班人呢?這是很多人都想搞清楚的事情。劉禪是劉備的長子不錯,但並非劉備的嫡長子,史書記載劉禪的生母是甘夫人,甘夫人只是劉備的一個妾室,所以立儲立嫡長子的規矩在劉禪身上並不適用,比較古代嫡出和庶出之間還是有天壤之別的。
  • 諸葛亮北伐前,為何不肯向劉禪提及趙雲?只因趙雲這一仗太要命
    三國是將星璀璨的一個年代,而在三國年代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物,應該要數諸葛亮,也就是諸葛武侯了。很多人都覺得諸葛武侯是在《三國演義》中被過度神化了,但其實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明朝之前的各個朝代都有諸葛亮的粉絲。唐朝的宰相房玄齡就曾經因為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批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對其破口大罵,還拉上了魏徵一起批判。
  • 劉禪真是「扶不起的阿鬥」?別再被小說騙了,他投降其實是對的
    對於這名兒子,劉備也是加大力度培養,在公元221年稱帝建立蜀漢以後,根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為了讓他掌握治國的本領,讓諸葛亮親自抄寫《韓非子》、《管子》等書,還讓他拜伊籍為老師學習左傳
  • 諸葛亮並無腿疾,為什麼打仗總要坐輪椅?這就是他最精明的地方
    有細心的朋友發現,雙腿健全且毫無腿疾的諸葛亮,每逢打仗時,總是堅持坐輪椅,這是為何呢?其實這恰恰就是諸葛亮的最精明之處。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坐著「輪椅」打仗的人除了諸葛亮還有一位,即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他因才能過於出色而受人妒忌陷害,殘酷的臏刑讓他失去了行走能力,所以只能乘坐輪椅。但諸葛亮卻不是因為身體原因才坐輪椅的。
  • 諸葛亮最後一計,防劉禪清算後帳,奈何後主太實在
    一直到諸葛亮46歲的時候,他和他的妻子黃月英才生下了諸葛瞻。首先講的是子子孫孫,子子孫孫先是在孫吳政權中任職,子子孫孫過繼給諸葛亮後在蜀漢擔任駙馬都尉。諸葛亮北伐,就讓諸葛喬和士兵一同出徵督戰。這項工作相當辛苦,估計是過度勞累,諸葛喬25歲就死了,生下一子諸葛攀。
  • 諸葛亮北伐,從一開始就註定無法成功,為什麼他還要強行北伐?
    劉備在世時,他出謀劃策、諫言獻策,這就不用多說了; 劉 備仙逝後,他進行了五次北伐,雖然北伐結果甚微,但他從未放棄,直到死的那一刻還在這條路上鬥爭著。
  • 諸葛亮死後,劉禪維持蜀漢三十年,這樣的君主真的是扶不起嗎?
    除了這句,劉備還同時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兩句話不僅體現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同時強化了諸葛亮的權力,既然諸葛亮等同劉禪的父親,那隨時教育、鞭策劉禪就很合理。而劉禪即位後,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侯,兼益州牧,讓諸葛亮實際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
  • 劉禪是否一無是處?諸葛亮死後劉禪去拜祭,看見家產後惱羞成怒
    按理說他上任後,在對外還是對內上絕對不會太差勁,事實證明他確實還是有兩把刷子。最好的事實就是蜀漢政權在他的手裡安穩了幾十年,就算是諸葛亮去世之後,也延續了十幾年,這還是在親近小人的情況下。劉備在臨死的時候說的不是自己的兒子不才,而是說自己的兒子若是可以輔助就輔助,不能輔助取而代之,可能劉備自己也沒有搞清楚自己兒子到底有沒有治國之才。
  •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清查他的家產,查完後怒摔酒杯,說出七個字
    這些事,一直被世人認為是劉禪軟弱無能。 但不要忘了,就算劉禪無能,諸葛亮卻是「有能」的,他不會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不會不知道「功高蓋主」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放開手腳去幹,只能說他和劉禪之間是絕對的信任。
  • 五虎上將死後,劉禪分別給關張趙馬黃,不同的諡號,諸葛亮都服!
    提到蜀後主劉禪,想必很多朋友隨口便說出,扶不起的阿鬥、安樂公、窩囊廢等關鍵詞。那麼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他真的有這麼不堪嗎?
  • 張邦昌出於無奈被迫登基稱帝,後雖還政於趙構,為何仍不得善終?
    一場冊封大戲正在上演,主角張邦昌痛哭流涕,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去獻祭的,實際上,這正是他的登基大典。百官、僧道都早早地來到尚書省,等待著冊封大典的開始,金朝也派遣了五十多位使者,帶著數百隨從騎馬趕到,他們還帶來了許多禮物,以示對新政權建立的祝賀。張邦昌身著皇帝服飾,在御街上朝北面拜謝,表示認可金國的正統身份,自己雖然貴為皇帝,也只是金國冊封的附庸而已。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反對,下場如何?
    劉巴鬱鬱而終 當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時,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就是劉巴。這個是荊州人士,但和諸葛亮、馬良這樣的"荊州派"不同,他更看好曹操。
  • 諸葛亮曾親手培養一員猛將,假如劉禪不排擠他,蜀漢其實不會滅亡
    ▲後主劉禪及黃皓劇照遺憾的是,蜀國各派系並沒有預見到這一次是亡國之災。直到鄧艾率奇兵深入腹地,兵臨益州城下,後主劉禪大驚失色,這才匆忙組織守軍。可惜天妒英才,霍峻英年早逝後,劉備為表敬重哀悼,親自為其服喪,並且下令將其子霍弋接入宮中,與劉禪接受相同的教育。從這一點來說,後主與這位發小可謂是情同手足。
  • 劉備稱帝後,給張飛馬超黃忠封侯了,為何不肯給關羽趙雲封侯
    天下大亂後,他以「興復漢室」為奮鬥目標,開始起兵成就大業。在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張飛、黃忠等人的幫助下,劉備逐漸拿下荊州、益州、漢中等地,成了和孫權、曹操並駕齊驅的一方梟雄。公元220年時,曹丕逼迫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了他,漢朝就此滅亡。得知這個消息後,蜀地百姓大臣人人憤恨不已,他們為了延續漢朝國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