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出名的政治家,終生奉獻給了蜀漢和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見證了諸葛亮的一生。
在《諸葛亮傳》和《出師表》中有體現,劉恩必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是的諸葛亮年僅27歲,出山後的諸葛亮為劉備建言獻策,四處謀劃,直到54歲在五丈原因勞累過度病逝。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曾告訴他若劉禪才能不夠,可取而代之,劉備把蜀漢的未來和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後世一直在解說劉備的臨終之言,其實不管劉備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試探,諸葛亮始終如一,為了實現劉備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遺願,一直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明知北伐不可為而為之。
諸葛亮上朝為何帶甲丈百人上殿?
首先諸葛亮上朝時帶甲士百人是否屬實?帶甲士百人有何作用?
《晉書.桓溫列傳》既逢覆敗,名實頓減,於是參軍郗超進廢立之計,溫乃廢帝而立簡文帝。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從這段記載來看,東晉皇帝簡文帝曾經下詔讓權臣桓溫效仿諸葛亮的故事,意思讓桓溫做一個想諸葛亮一樣的忠臣。帶甲仗百人入殿,說明諸葛亮上朝時帶甲士百人應該屬實。而從這一段話來分析應該是皇帝允許和賞賜給功勳卓著的大臣,因為後面還記載了賞賜眾多布匹。
「甲仗百人入殿」更能說明是皇帝對忠臣安全的一種考慮,這是一種賞賜,與漢初的丞相蕭何「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是一樣的。
再來解釋下帶甲士百人有何作用?很多人認為是諸葛亮為了震懾群臣和後主劉禪,我想說的是有必要嗎?諸葛亮是劉備臨死前的託孤重臣,也是蜀漢一品大員丞相,還是益州牧、武鄉侯,更是皇帝劉禪的「相父」,最後還兼著司隸校尉這一系列官職,劉禪可以信任的只有忠心耿耿的諸葛亮和跟隨劉備的舊臣。
言歸正傳,劉備死後,劉禪已經年過17歲了,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與他,而且帶甲士百人上朝?
1.劉禪年紀尚幼,才能還擔當不起恢復蜀漢的重任。
劉禪的資質才能平庸,劉備清楚,整個蜀漢的官員也清楚,如果諸葛亮過早地交出大權,無疑對蜀漢政權是有致命打擊的。到了後期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劉禪奉行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的策略,劉禪當起了甩手掌柜,把國家大事全都丟給了諸葛亮,而不是想著去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國事。
諸葛亮安排了一批優秀的學者和才能的人去輔佐和培養劉禪,但劉禪終究是扶不起的阿鬥。換句話說,在劉禪沒有真正成熟成長起來、在沒有治國之能之前,諸葛亮是不會輕易把大權還於劉禪的,這裡面的風險太大了。
2.諸葛亮帶甲士百人上朝可以保護自身的安危。
蜀漢內部的權力和組織太過複雜,有各種勢力交錯,諸葛亮治理蜀國,靠著的依法治國和自身清廉正直,由此可以想像追求公平、公正的諸葛亮難免會得罪一些人。在那些人眼中,有人對其恨之入骨,有些人想除之而後快。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安危時刻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諸葛亮有意外的話,後果不堪設想,而帶著甲士百人可以警告那些人,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安全的係數。
3.蜀漢的內憂外患比起魏吳兩國更加嚴重。
劉備建立蜀漢不僅靠著軍事力量佔有益州,更靠的是各種權謀和拉攏人心的辦法,把益州各種勢力糅合到一起得到了支持,才勉強在益州站穩了腳跟。
劉備死後,經過丟失荊州和夷陵慘敗後,剛經歷的蜀漢政權,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叛亂不止,恢復和穩定蜀漢政權是需要傑出的政治家,劉禪尚且不具備這些能力,諸葛亮也是花了近5年的時間才把岌岌可危的蜀漢穩固起來,並恢復了益州的民生,更是組建了足以自保和北伐的軍事力量。
總結:劉禪登基稱帝後,年紀尚幼加上資質平庸,還不具備治國的才能,諸葛亮在有生之年未把大權歸還於他,是從蜀國的綜合國情考慮的,同樣帶甲士百人也是從大局著想保護自身的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