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今天是不是起了個早,和家人一起圍在電視機前看盛大的閱兵式。我也剛剛看完,激動的心,直到現在也難以平靜。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我愛你中國!今天我要說的這部電影在國慶檔原本是被認為最紅最專,商業片屬性較弱。
沒想到,從9月25日開始,預售票房就超過其他國慶檔影片。9月28日下午三點全國點映上座率超過88%,場均人次超過156人,一二線城市幾乎全線售罄。
這部電影,擁有神仙陣容製作班底。這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之作。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黃建新擔任總製片人。匯聚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璐、徐崢、寧浩、文牧野七位導演共同拍攝。
參演的演員更是黃金配置。有老戲骨葛優和惠英紅,有實力派黃渤、吳京和張譯等等,有優秀青年演員杜江、佟大為、劉濤、佟麗婭等,也有周冬雨、朱一龍、劉昊然和彭昱暢這樣優質偶像。光是主要演員表,就能列出來一大堆。
是的,就是這部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分為七個獨立的篇章,特寫祖國經歷的無數個歷史性經典瞬間。不同以往的獻禮電影,這一次,《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從平凡人物出發,通過小人物的故事彰顯大時代的變遷。
分別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開幕、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等重大歷史事件。演繹了七組普通人與國家大事件息息相關的經歷,以小人物見證歷史時刻。
誕生於50年代的陳凱歌,是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見證了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的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身為《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陳凱歌早在1987年就拍攝過獻禮片《大閱兵》,以此紀念新中國成立35周年。這一次導演之間的聯合創作,有著非比尋常的歷史性意義。
就像在電影啟動發布會上,陳凱歌說道:八位導演共同創作一部影片,禮敬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這種事過去沒有做過。
導演管虎指導的第一篇章《前夜》中的演員黃渤、歐豪、耿樂、梁靜、王天辰以自己飾演的角色,展現開國大典那些默默保障新中國第一面國旗升起的背後人物。
管虎妻子梁靜在發布會現場爆料,劇組所有演員都是零片酬出演。但每位演員都認真對待,真摯演繹,齊心為祖國獻禮。
繼《廚子戲子痞子》之後,管虎和黃渤這兩位老搭檔,時隔六年再次合作。1949年9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夜。全世界的目光將注視北京,每一位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有一個人卻格外緊張,徹夜難眠。林治遠(黃渤 飾),是負責建國當天電動升旗的工程師。
他要站在毛澤東的身後,看著主席按下按鈕,確保升旗儀式萬無一失。這是新中國第一面國旗的升起。
也是新中國首次使用電動升旗裝置。絕對不能出任何差錯。關於國慶日當天的各項任務,當所有人立正站好,喊下「萬無一失」的軍令狀時。只有林治遠一個人硬著頭皮說了真話:電動升旗,不敢保證萬無一失。
林治遠無比清楚這項任務的意義,但同時他亦比任何人都知道這項工作的難度。升旗設備必須要滿足三大條件,即:能使國旗自動升降、升旗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相一致,以及國歌奏畢,國旗正好升到旗杆頂端並自動停止。那段時間,林治遠一行人整日奔波於旗杆與天安門城樓之間,翻來覆去、不厭其煩地查看自動升降設施運行情況。
哪怕是千辛萬苦無數次的試驗,在開國大典前6個小時,還是出了意外。幸好經過一夜的搶修,裝置恢復了正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開國大典如期舉行。國歌響起,紅旗升空。當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在音樂停止的同時,順利升到旗杆頂端時,守在角落裡的林治遠團隊早已是淚流滿面。這個篇章也是七部短片中調性最濃的。所以可以抒情的地方,導演都進行了著重渲染。一根旗杆,它的頂端立著祖國的歷史與未來,下面卻藏著成百上千萬人的堅守與不易。
第二篇章《相遇》由張一白執導。儘管之前多拍攝都市愛情題材影片,張一白卻透露說自己一直有一個願望——拍一個大歷史,大時代背景下的愛情。片中演員張譯、任素汐、張嘉譯深情講述「兩彈元勳」鄧稼先「舍小家報國家」的感人故事。
飾演原子彈科研工作者的張譯,此前曾參加過1999年、2009年兩次國慶閱兵。此次為了詮釋好角色,他專門嚮導演申請了十天時間減肥,每天只吃黃瓜,瘦了15斤。
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先生在聽聞《我和我的祖國》拍了《相遇》這個故事之後,專門發來寄語:不要讓別人把我們落得太遠!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但我們的工作要奔世界先進水平!以上鄧稼先說,許鹿希記。
核彈科研員高遠(張譯 飾)為了這項國家機密項目,沒有留下任何信息,獨自離開家人和朋友。也離開了相愛的女友方敏(任素汐 飾)。在一次實驗中,高遠身體受到致命核輻射,命不久矣。
在一輛公交車上,消失了三年的高遠和方敏再次相遇。戴著口罩的高遠並沒有和方敏相認。
「我找你找了三年了」
「我不認識你,你認錯人了」
方敏忍住所有的情緒,開始自己講述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故事。
沒有過多的場景轉換,主要靠任素汐的臺詞和張譯的眼神撐起。任素汐的對白倒中規中矩,但張譯那種糾結痛苦的眼神,看得椒妹我心疼不已。
最後,兩個人在歡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人群中被擠開。四目相對。他點頭笑了,她也點頭笑了。這一幕,心酸。曾經的戀人,從此擦肩而過。這次的分別,就是永別。
作為第三篇章《奪冠》的導演,徐崢將自己的女排記憶融入電影中。十二歲的他曾在電視機前目睹了中國女排首次奧運奪冠的時刻:當年電視信號不穩定,需要有人不時舉著天線調整接收。這是我們那代人在為女排加油鼓勁時的特殊記憶。
《奪冠》算是七部短片中講得最有趣的一個故事,徐崢對喜劇節奏的把握可謂是爐火純青。徐崢是上海人,把故事的地點也搬到了上海的弄堂中。整個故事背景十分有生活氣息,相當接地氣。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拼搏、敢打、堅持、不屈、逆轉。這些品質被濃縮成一個名字:女排精神。
薛曉路執導的《回歸》,將鏡頭投向了1997年7月1日0時0分0秒香港正式回歸祖國時的景況。惠英紅在發布會現場曾真情流露:香港回歸的時候,我終於知道自己有國家了,可以大聲告訴所有人,我是中國人。
任達華也補充道:我出生在警察世家,父親和哥哥都是警察,1997年香港回歸那天,每一個普通的警察、普通的市民都是用分秒不差來形容自己期盼準時回歸的急迫心情。
1997年6月30日晚,香港主權交接在即。升降旗的時間卻遲遲未定。英方堅持「到點才降」,降旗時間為7月1日0點0分0秒。但我們要求「到點就升」。7月1日0點0分0秒,就該是中國國旗的升旗時間。這是尊嚴之戰,分毫不能差。
經過16輪的拉鋸式談判,中方終於掌握主導權。中國的五星紅旗將在7月1日0點0分準時升起。中國派出最優秀的海陸空三軍儀仗隊,每一個流程都要求嚴絲合縫,精確到以秒為單位。然而卻因為一位英方發言人拖延時間,儀仗隊加快步伐,反而多出12秒的時間。全場寂靜。
46秒的國歌,22.8米的旗杆。國歌結束,國旗到頂。分毫不差。
歷史時刻不容疏忽。為重現當年交接儀式,所有的流程、場景和細節,也必須分毫不差。杜江、朱一龍、王道鐵飾演的儀仗隊軍人,為拍攝做足功課。除了訓練走正步、升旗這些基本動作,小到下巴、仰頭的角度都被糾正過。
《我和我的祖國》裡的每一篇章,都讓椒妹感到熱血沸騰。歷史的光榮榜上不會將每一個人銘記,但卻會記住他們帶來的感動與付出。無論是守在旗杆下的林治遠,還是隱於人群中的安文彬,亦或是未能飛過天安門的張曉佳……滾滾的歷史長河之中,他們都是出演配角的「小人物」,但同時也是見證與創造歷史的「大人物」。
監製黃建新說:每一位導演的創作,都將遵循著同一個主題——歷史瞬間,全民記憶。
陳凱歌說:我們在這部片子中間想表現的,不僅是國家在7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表現和表達艱苦奮鬥的平凡的中國人民。活躍在這7個故事中間的普通的中國人的個體,一旦和燦爛的歷史瞬間相遇的時候,所綻放出來的能量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我和我的祖國》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主旋律獻禮片。將各個領域老百姓的平凡日子放在浪浪洶湧的大時代背景,敘述平凡又簡單的故事,何嘗不是一種力量。它放低了姿態,用時代記憶,用小人物的視角,喚醒每個見證不同時代歷史時刻的中國人的共鳴。
《我和我的祖國》英文片名叫My People,My Country,將人民放到祖國之前,也說明人民對於祖國的重要性。主題雖然是主旋律,可《我和我的祖國》的故事內容卻接足地氣,能夠引起每個中國人的共鳴。
這就是小人物在大時代裡的正能量,每個中國人所能承擔和體現出其應有的價值。每一位普通百姓,都是時代的參與者創造者。我是一名平凡的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每次一聽到《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心中的澎湃無法用言語表述。請和我一起歌唱祖國,為祖國慶生,祝福祖國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