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計劃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起侵蘇行動的代號,但它最初並不叫「巴巴羅薩計劃」,而叫「奧託計劃」。
希特勒主持高級軍事會議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級軍事會議。會上,希特勒宣布了一個預謀已久的作戰計劃,以突然襲擊蘇聯的方式,一舉將這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摧毀,這就是「奧託計劃」。當時,蘇、德兩國政府已籤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仍命德軍總參謀部根據自己提出的「奧託計劃」雛形,著手擬定對蘇聯作戰的具體行動方案。該方案於同年12月底完成,並改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在對英作戰結束前,以一次迅快的戰役,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打垮蘇聯。具體方案則是,先以突襲的方式殲滅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使其沒有能力退回內地,然後以坦克部隊作為先導,輔以空軍支援,分三路向蘇聯腹地進攻,最終以佔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頓巴斯三地作為勝利的標誌。
歷史上的戰爭狂人們向來都好大喜功,納粹頭子希特勒就是典型代表。在巴巴羅薩計劃出爐後,希特勒曾不無得意地說:「當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全世界將大吃一驚,並感到難以置信!」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巴巴羅薩計劃示意圖
1941年6月22日夜晚,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夥同僕從國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芬蘭,以巴巴羅薩計劃為戰略指導方針,集結了190個師、共550萬人的兵力,及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整片東歐大地瞬間炮火隆隆,再也難以平靜。戰爭初期,蘇聯全線潰敗,其中空軍遭受的巨大損失更將蘇聯拖入苦戰,以至於在兩年內,蘇聯始終無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擊。
根據德國空軍總司令赫爾曼·戈林收到的前線報告顯示,德國空軍轟炸機共炸毀來不及起飛的蘇軍飛機1489架,德國空軍戰鬥機聯合陸軍高炮部隊共擊落已升空的蘇軍飛機322架,共計殲滅敵機1811架。之後,另一份秘密調查報告則顯示,「巴巴羅薩」空戰的戰果不止1811架,而是超過2000架。但是戈林並未對此事展開深入調查,同時,蘇聯空軍方面也沒有公布損失飛機的數字,因此人們對這一戰果始終抱持懷疑。
蘇德戰爭是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較量
儘管數量不明確,但我們根據此後蘇軍與德軍的表現可以合理推斷,「巴巴羅薩」空戰確實是希特勒大獲全勝。空軍損失慘重,正是蘇聯連續兩年節節敗退的原因之一。不過,到1941年10月,巴巴羅薩計劃也宣告失敗,因為儘管蘇軍不斷敗退,這時卻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頑強抵抗德軍的進攻,而德軍也遠未攻入到蘇聯腹地,兩個月內滅亡蘇聯的妄想顯然已完全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