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卓】
關於55年前的4月9日,人民海軍航空兵8師24團殲-5四機編隊,在海南島上空攔截美海軍從「突擊者」號航母上起飛的F-4B四機編隊的那場戰鬥,網上已有很多相關細節:比如美軍原本出動的3號機起飛時就因故障墜毀、不得不臨時增派1架F-4B;接替3號機位置的4號機(呼號為Showtime 602)卻被其他F-4B發射的空空飛彈誤擊擊落(是1號機/Showtime 603還是5號機/Showtime 610所為,目前尚有爭議),我機則無一損失。
▲Showtime 602較為完整的殘骸於1965年6月2日運抵601所,用於研究分析;一併打撈上來的還有AIM-7D「麻雀Ⅲ」飛彈的殘骸等,成為後來研發霹靂-4的基礎
此前在1960年2月16日,空19師8架殲-5攔截蔣匪空軍一大隊4架F-86F時,也成功躲過敵「響尾蛇」飛彈的攻擊,我軍飛行大隊長王子民還擊傷1架F-86F。這兩次成功應對當時最先進的美制空空飛彈的戰例,足以告慰在1958年的海峽空戰中,被「響尾蛇」飛彈擊落犧牲的王自重烈士了。
▲兩支英雄部隊的傳人,早已整建制換裝國產第三代重型殲擊機:上圖為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某旅參加2018年南海海域海上閱兵;下圖為空19師與空2師殲-11戰機混編起飛,為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進行訓練
而在這幾次空戰中形成的一套規避美制空空飛彈的動作,人民空軍也將其無私傳授給了「徒弟」——即將與美機展開殊死搏鬥的,越南人民軍空軍921團的米格-17F/殲-5飛行員們,讓越戰初期的美軍吃了癟。而在越南戰爭中,美軍有飛行員曾目擊過越南空軍一些米格-17F/殲-5外掛K-13飛彈,這型主要用於米格-21的飛彈,就是根據王自重血灑長空的那場戰鬥後我軍繳獲的「響尾蛇」飛彈,由蘇聯仿製的。
▲921團作為我軍親傳,在越南戰爭中取得了出色的戰功。關於這支至今仍在用落後的蘇-22戰鬥轟炸機的老派部隊的一些戰後掌故,我們之前曾經寫過一些
相比之前由米格-17PFU嘗試掛載無線電駕束制導的K-5飛彈(北約代號AA-1),讓米格-17掛載紅外製導、更好用一些的K-13(北約代號AA-2)的嘗試最早是在1964年。當時一架掛載K-13空空飛彈的米格-17PF成功通過了蘇聯國家驗收試驗,只不過蘇軍當時已經有了更好的新機,米格-17基本用於訓練和對地攻擊,也就沒有在其內部推廣使用。
▲各國都不乏給老機掛新彈的事兒,蘇聯也不例外,比如這架米格-19P(我國仿製型為殲-6甲)就加裝了2枚K-13飛彈
相信通過我們之前的內容,了解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軍打擊蔣匪空軍「黑蝙蝠中隊」那段歷史的朋友們都清楚,米格-17PF在低空攔截擁有完善電子設備的敵偵察機是多麼不易。也有一些朋友暢想過,如果能在米格-17PF/殲-5甲飛機上改裝K-13/霹靂-2空空飛彈,是否能夠提升打擊這些暗夜飛賊的效能?
這事兒得分兩頭說,首先我軍隨米格-21F-13進口的原裝K-13空空飛彈數量不多,其仿製型霹靂-2直到1967年11月才定型,少量原裝彈當時正隨米格-21F-13在南疆值班抗擊美軍無人偵察機(儘管受限於為大型機優化的引信動作邏輯不適合對付小型無人機、以及飛彈早炸等可靠性問題,效果也一般),沒法勻給其他部隊用。
▲順便,有資料稱1966年3月18日,我軍米格-21使用這款在K-13飛彈的基礎上截短彈體減重、更改控制系統、增大翼面提升高空作戰性能的霹靂-2A飛彈,擊落了一架「火蜂」無人偵察機。但空軍戰史上並無這個「我軍空空彈首個戰果」對應記載,它的故事還需要更多的資料挖掘
另外,「黑蝙蝠」都是在夜間無月光條件下出動,這種情況下,我機使用K-13必須依靠RP-1雷達與導引頭交聯隨動才能完成截獲;而「黑蝙蝠」中隊的偵察機特別是P2V-7U這種電子戰設備完備的型號,對RP-1雷達的幹擾效果極強;如果雷達不能截獲目標,那麼僅靠K-13飛彈自身狹小的跟蹤範圍去盲目截獲,基本不可能咬住邊釋放幹擾邊規避的敵機。
而從蔣哲倫和王文禮兩次駕機截殺「黑蝙蝠」的經驗來看,在實現穩定佔位並完成雷達截獲之後,在情況瞬息萬變的超低空空域,相比使用限制很大的空空飛彈,航炮還是更為值得信賴的武器。所以,即使我們當時有足夠的K-13飛彈可用,它也並不適用於在暗夜裡打擊「黑蝙蝠」。
▲越戰期間,越軍的米格-21PFM等具備雷達的型號夜間攔截B-52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不過此後越南戰爭的經驗證明,K-13飛彈雖然不算先進,但在晝間空戰中仍能給美軍飛機造成很大麻煩;加上霹靂-2也解決了批生產可靠性問題,1975年6月經上級批准,空軍的殲-6系列飛機開始批量加掛霹靂-2(到1981年霹靂-2飛彈停產,共改裝562架)。至於當時已經成為二線裝備、用於訓練和對地攻擊的殲-5系列,雖然自用型的確沒有增掛飛彈,但從史料中仍能找到一些與「四掛架殲-5」有關的蛛絲馬跡。
比如1977年7月,空軍工程部同意了空軍吉林5704修理廠提出將米格-17AS(增加一對掛點的對地攻擊型)的升降舵操縱系統改為和殲-5相同的形制,以改善操縱性能的建議,並要求將具體改裝圖紙往空軍當陽5710修理廠也寄一份。雖然目前公開史料中並無我軍曾引進米格-17AS的證據,但考慮到當時空軍各修理廠長期承擔援外修理業務,至少說明我們通過這種渠道接觸過米格-17AS。
▲與遊戲裡不同,現實世界中的米格-17AS主要掛載火箭彈和炸彈,用於對地攻擊
而在米格-17AS的用戶中,選擇在外側掛點上掛載空空飛彈的例子,長期為人所知的主要是古巴空軍的米格-17AS。據說古巴空軍還嘗試過在米格-17的外側掛點上掛載反坦克飛彈之類,不過古巴距離我國太過遙遠,並無我軍航空修理系統為其修理過米格-17的記載,估計很可能是在蘇聯顧問的幫助下折騰上去的。
▲古巴空軍米格-17AS掛載K-13飛彈飛行的兩張照片
當古巴的這些老古董退役後,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掛載空空飛彈的米格-17系列就此成為絕唱。然而在米格-17第一次投入戰場的地方(根據時任志願軍空軍司令員聶鳳智翻譯的石耀華回憶,1953年4月,蘇軍派出4架米格-17前往浪頭場站進行戰場測試),至少已經部分完成飛彈化改裝的它們,卻一直保留到......
▲2015年3月,人民軍空軍的米格-17F/殲-5首次被目睹到掛載K-13/霹靂-2空空飛彈。除了10架新生產的殲-5之外,我國後來也向其提供過一些翻修過的米格-17F,與殲-5混合使用
▲背景裡這架人民軍空軍的殲-6也加裝了飛彈掛架
▲雖然還有一些能飛,但這些正經的抗美援朝功勳戰機米格-15比斯就沒這個必要折騰掛架了
說到這些還能飛的「老比斯」,如果能像俄羅斯用T-72B1MS換寮國的T-34/85那樣,讓這些連塗裝都不用換的(為了掩護身份,當年志願軍空軍用的就是人民軍空軍的塗裝)米格-15比斯,也能有機會編隊受閱,再安排殲-20編隊緊隨其後,相信對於以王海司令員為代表的那些參加過抗美援朝的人民空軍老飛行員,以及今天的後輩們來說,這種鮮活的歷史傳承一定有著非凡的意義。
▲當然,這也只是個人想法罷了,而受疫情影響,俄羅斯今年的紅場閱兵還能不能辦,倒確實是個難說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