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育娃」的道路上,總是不遺餘力。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所受的教育不同,家長應該承擔的職責也隨之改變,但在孩子成長階段一直繞不開的,必然是輔導孩子「攻克難題」的環節,家長根據自己的教育水平,多多少少會參與到孩子的寫作業當中。
而有許許多多的家長,就是在這一關裡被孩子磨平了稜角,無論是多麼堅強多麼負責的父母,總會有那麼一個瞬間,被孩子做功課的狀態折磨的歇斯底裡,甚至瀕臨崩潰,那麼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要如何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呢?
最近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則視頻,雖然是經過重新演繹的,但是能反映出許多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所發生的狀況,視頻中的父親,因為覺得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情緒失控,自己主動承擔起了輔導孩子的任務。
這位父親是一名理科學霸,按理來說,對於數學這樣的學科也應該更為擅長,在以後的一段時間裡,都是爸爸給孩子講解功課,並且也付出了十足的耐心,終於到了孩子考試檢驗成績的時候,爸爸覺得自己的教導悉心又專業,一定能取得好成績。
然而等到成績公布,爸爸看著孩子剛剛及格的試卷,直接癱倒在地。
說起來簡直令人不可思議,曾經數學經常考第一名的爸爸, 花費時間和精力輔導作業,孩子卻只能考個及格分,媽媽看到爸爸頹然的狀態覺得特別有趣,就拍成視頻分享到了網絡上。
明明是學霸父母,卻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遭遇滑鐵盧,孩子的考試成績不但沒有大踏步地進步,反而更像是一個學渣,問題出在了哪兒呢?
其實一個較為普遍的誤區就是,父母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代入到孩子身上,明明在大人眼裡是很簡單的試卷和題目,但是孩子拿到了卻不會做,甚至沒有頭緒。即使家長用自己的話給孩子解釋清楚了,當時孩子可能是明白了,但在後來遇到同樣的知識點,還是無法掌握和運用,這也是許多父母抓狂的原因。
在這種時候,抓耳撓腮的父母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孩子的知識儲備遠遠少於家長,尤其是小學階段,孩子其實才剛剛進入學習狀態不久。孩子的成績提升,絕不是靠學霸父母心血來潮,進行一兩個月的輔導就顯著提升並穩定下來的。
父母「陪孩子寫作業」,不能只憑一時興起,而是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做法。
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許多家長往往在輔導了孩子一段時間後,因為看不到結果就心急,覺得孩子太笨,「可能已經沒救了」。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孩子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家長要投入更多的耐心在其中,給孩子一些空間,接受孩子在一些方面的不優秀。
同時,作為父母要學會梳理自己的情緒。
家長憤怒的狀態,並不會加快孩子的理解速度,孩子在學習中其實也想做對、做好。家長太過憤怒著急,只會把孩子也帶入到煩躁和負面的情緒狀態,甚至會讓孩子變得懼怕起讀書、學習和作業。家長想要教育好孩子,高質量陪伴孩子,那麼自己首先要保持冷靜,找到孩子缺少的知識儲備和想不明白的、繞不開的那些結,才能幫助到孩子。
與其一直灌輸知識,或者讓孩子去硬記,不如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啟發。
不管孩子把作業做成什麼樣,都不要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輔導功課是為了孩子的進步,而不是去傷害孩子的。況且,作業寫得多好、考試成績有多高,並不能完全決定孩子的未來。
學會給孩子和自己都留有一定空間,這才是正確而溫情的教育態度。
所以說,孩子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只是輔助的角色,作為家長應該儘量監督和督促孩子,讓孩子保持專注、高效的學習狀態。但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尋找教育問題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