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提到陪寫作業,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是一肚子的苦水。即使孩子還沒上過學,你也一定從各種媒體上聽說過不少父母因為陪寫作業而把家裡鬧得雞飛狗跳、甚至陪出心臟病、高血壓的傳聞。
父母「越陪越差」?確實是讓人感到困惑。上學寫作業本是孩子應該要做的事情,可為什麼現在卻把父母給「拖下了水」,似乎變成了父母的學習任務?
01 父母越陪越差的真相在哪?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大多數父母都希望儘可能為孩子的未來提早做好準備,在孩子教育上未雨綢繆的意識早已深入每個父母的心中,當然,中國父母尤其突出。在孩子下午放學到晚上睡覺前的這段時間裡,很多父母幾乎是守在孩子的身邊「督戰」功課,從小學到中學概莫能外。
然而,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如果父母仍舊對孩子的作業指手畫腳,很有可能會降低孩子的學習能力,影響到考試成績。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在長期陪寫作業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而誤導孩子的作業等,畢竟不是每個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更何況很多父母已經離開學校很久了,或許早就忘了當年所學的這些中學課程內容,除了小學課程尚能吃吃老本之外,對中學課程的輔導往往是力不從心。
更讓人擔憂的是,我們經常看到有些父母出於擔心孩子完不成作業等原因,直接幫助孩子做作業。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越俎代庖」更像是在添亂和幫倒忙,孩子也不可能真正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一般而言,父母可以在小學階段陪寫作業,但主要目標是為了培養孩子在進入初中後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否則,父母看似抓了孩子小學階段的成績,卻可能影響孩子初中階段成績的提升。
02 陪寫作業變成幹預行為具有三個危害
父母在陪寫作業的過程中如果過度幹預,很可能會導致以下三個危害:
第一個危害:責任人的角色產生混亂
孩子在年齡還小的時候,對責任的認知度還不夠,也就是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完全建立起責任意識。如果父母從小學到中學都全程陪孩子做作業,這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號,使得孩子容易產生做作業不是自己必須要做的分內事的錯覺,無形之中,做作業的分內事就在悄然之中變成了分外事——父母對作業的好壞都要承擔責任。我們不妨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這是多麼離譜的事情,可在現實中卻都真實發生著。
因此,在許多家庭裡出現了一種怪現象:父母陪寫越是勤快,孩子做作業越是被動;父母越是著急,孩子就越是磨蹭。其根源之一就在於父母對孩子寫作業過度幹預,導致孩子不大明白做作業應該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父母的事情的道理,這就是俗稱的」責任人角色混亂「!
第二個危害:親子關係變得越來越惡劣
習慣於陪寫作業的父母,在陪寫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受到孩子不懂做題、不愛思考等問題的刺激而失去了耐心,對孩子大加指責,數落孩子的不是,長此以往,容易惡化親子關係。在親子關係沒有得到理順的情況下,等到孩子進入青春逆反期,親子關係一定會出現大問題。
第三個危害:孩子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不少父母陪孩子做作業的過程是這樣子的:一開始還能保持耐心,一旦發現問題,就按捺不住地開始埋怨起孩子來。如果孩子依然不懂做題或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父母就會從埋怨升級到責罵或乾脆就狠揍一頓了事。
這樣造成的一個嚴重後果是:在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中,會把學習當作是一件要冒著挨父母打罵風險的可怕事情,若長此以往,就很有可能把孩子逼上厭學的道路。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同行者,不斷地給孩子鼓勁、加油、打氣,從而引導孩子把學習變成一件雖有挑戰、但充滿樂趣和享受的事情,這種感覺就像陪著孩子一起去攀登秀美山峰的那種「累並快樂著」的感覺。有了這樣美好的感覺,孩子在漫漫「攀登」之旅中才不會輕言放棄。
所以,父母必須用正確的方式去有限度、有階段性地陪孩子做作業,而這樣做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到小學高年級時就能做到獨立自主完成作業,為順利進入初中做好準備。
那麼,正確的陪寫作業是個什麼樣子?父母如何在孩子四個不同年齡段採用合理策略來陪寫作業?這些都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重要話題。下面分別介紹孩子在四個不同成長階段的陪寫策略,以便解決「越陪越差」的難題。
03 小學低年級陪寫策略:建立起做作業技能,從根本上解決作業拖拉問題
在孩子第一次接觸家庭作業的時候,父母不要急於要求孩子把作業做到完美的境地,更不能為了讓孩子又快又好的完成作業,自己擼起袖子去幫孩子做作業。
正確做法是:父母要抓住孩子第一次接觸作業時還帶著新鮮感的契機,幫助孩子建立起以下兩個重要的做作業技能:
一是讓孩子學會按照老師的基本要求來完成作業,可以把要求變成標準執行程序;二是建立起科學用時觀念,知道自己正常完成作業應該要花費的時間長度。如果父母能夠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幫助孩子建立起以上這兩大學習技能,那麼孩子寫作業拖拉的問題就被消滅在萌芽狀態了。
具體要怎麼做呢?下面介紹兩種實用小方法。
方法一:建立起做作業的「儀式感」
我們不要小看了「儀式感」,對孩子來說,在很多時候,有了「儀式感」,也就讓他們有了更多想成就完美的感覺和一份期待。
這裡所說的做作業「儀式感」,在操作上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複雜,簡單來說,做作業「儀式」分為兩個步驟:
一是對作業進行科學分類;二是讓孩子讀懂悟透老師的作業要求。從表面上來看,多一道做作業的「儀式」好像是一件麻煩事。但如果沒有這道「儀式」,直接讓孩子寫作業,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孩子對當天的作業任務並沒有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理解。
如果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的,孩子在做作業這件事上就會變得被動且無自主管理作業的能力,對父母有強烈的依賴心理,比如每次都需要父母來安排自己要先做哪科作業、後做哪科作業。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做作業之前,我們引導孩子開展「為作業分類、讀懂悟透老師的作業要求」的儀式,並不是一件可有可無、多此一舉的事,而是在幫助剛入學的孩子建立起對作業的認知度和責任心的重要一環。一旦孩子變得習慣於這種做作業的「儀式感」,假以時日,高效完成作業將是水到渠成。
方法二:為孩子示範做作業所需的時間長度
我在第七章節「5步破解『重度拖延症』僵局,消除孩子不願做作業障礙,親測有效」中,著重介紹了如何幫助孩子認識時間、控制時間、安排時間和時間策略等四大問題。在這裡,我想再次藉助沙漏的演示法來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時間。
眾所周知,很多剛上一年級的孩子寫作業拖拉,並不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想好好寫作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沒有形成正確時間概念,不明白時間與完成作業之間的因果關係。為解決這一問題,你可以多買幾個不同時間規格的小沙漏,比如時長10分鐘、20分鐘、半小時等等,最好每種沙漏的顏色也不同,以方便區分。
我們可以花上大約一周的時間,用這些沙漏做一個實驗,然後和孩子一起匯總完成每項作業所需花費時間長度,最後取一個平均值。這樣一來,孩子每天寫不同科目作業時,就有了相對應的時間標準作為參考。同時,孩子也能直觀地理解完成作業進度和時間長度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合理控制好完成作業的時間。
此外,由於完成不同學科作業的時間快慢不一,因此,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好,不同作業之間可以互相借用時間。比如有時候提前完成語文作業,省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借」給時間花費較多的數學作業。
當然,我們還可以把剩餘的時間作為一種獎勵,讓孩子自由支配和安排時間。
04 小學中年級陪寫策略:教孩子學習策略,提高完成作業效率
教孩子在做作業之前,要先規劃出寫作業的策略。幫孩子規劃作業策略的方式,不僅是在教孩子關注作業效率問題,同時也是在教他合理規劃作業,避免過度糾纏弱項,磨掉自己的時間和學習信心。一旦孩子掌握了這些學習策略規劃,就會大大提高完成作業的效率。
如果孩子對自己的作業已經建立起良好的認知和時間觀念,我們就可以在他做作業的過程中,刻意保持一個若即若離的距離,管住自己不去隨意打擾孩子。當然,為了防止孩子在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我們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好,如果遇到難題需要幫助,可以先把問題收集起來,最後再和父母一起討論,直至問題得到解決。
這樣一來,孩子就明確了哪些責任是自己的,哪些責任是可以和父母一起承擔的。父母還可以通過「責任階梯法」,一步步提升孩子獨立做作業的責任階梯難度。比如:
第一級責任階梯難度:鼓勵孩子為作業做出難度分類;第二級責任階梯難度:按照既定的難度順序完成作業;第三級責任階梯難度:按時按量完成作業,提交給父母檢查。需要提醒的是,在習慣養成初始階段,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主動而高質量地完成作業,所以,我們要陪伴孩子一步一步地明確好責任,再按照孩子的能力和速度引導他逐級爬升責任階梯。
05 小學高年級陪寫策略:父母全線退出,孩子獨立自主完成作業
等到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之後,在身心發展上已經開始逐漸進入青春期,他們有了更強的自主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像以前那樣緊盯不舍地陪寫作業,往往會招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須知,孩子不僅在生活上需要空間,在學習上同樣也需要有空間,因此,我們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學會放手,一步步退出孩子的學習領地,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