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遜北伐無一敗績,大好時機近在眼前,為何不趁機滅了曹魏?
陸遜雖然說是三國後期才出現的年輕後生,但是他在歷史上卻留下了光彩的人生。陸遜是東吳的大將,也可以說是東吳最後的防線,就是這麼一個年輕後生,陸遜一生徵戰中卻無一敗績。作為東吳的大將,陸遜的才華甚至超越了周瑜,卓越的軍事才能也讓後人傾佩不已,古今六十四名將就有他的一席之位。最為經典的是陸遜率領部隊對魏國的四次北伐,而且每場戰鬥都大獲全勝,不過唯一感到疑問的是陸遜打的曹魏疲於應付,為何不一鼓作氣滅掉曹魏呢?
-
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在同一時期攻打曹魏,誰的成果更大呢?
其中,就陸遜北伐指的是陸遜4次參與的東吳與曹魏的作戰,時間為公元277年到公元234年。陸遜四次對魏作戰未嘗一敗,戰績輝煌,戰果豐碩。由此,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次數接近,時間上也可以說處在同一時期。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誰取得的戰果更大呢?
-
同樣是北伐曹魏,陸遜能夠4戰全勝,為什麼諸葛亮卻沒能成功呢?
在諸葛亮進行六次伐魏的戰爭同時,東吳也派陸遜率軍響應,正如赤壁之戰聯合抗曹一樣,只不過這次攻守角色發生了對換。然而陸遜在西面四戰全勝,打得場面可謂十分熱鬧,但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卻屢屢失敗呢?公元228年,諸葛亮派一小股軍隊進攻隴西三郡,自己親率主力攻打祁山。本來進攻很順暢,但由於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害怕被切斷後路,不得已退回漢中。後來的第二、三、四次北伐皆因彈盡糧絕而中途撤退,諸葛亮始終無法更進一步,雖然第五次北伐前期取得重大突破,但司馬懿深知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生生耗死了蜀軍。
-
《臥龍吟》諸葛亮五次北伐全敗 陸遜四次北伐全勝
在三國歷史上,為了消耗強魏的有生力量,吳國跟蜀國都心照不宣地發動了數次北伐戰爭,其中蜀國諸葛亮主持的五次北伐全敗!而吳國的北伐,卻在大都督陸遜的主持下四戰全勝!同樣是北伐魏國,為什麼兩個人的水平會差這麼多?來《臥龍吟》中一探究竟吧。
-
諸葛亮五次北伐,無一次有所大功,為何依舊堅持耗費國力北伐?
若是任由曹魏發展,蜀漢等來的只會是滅亡。但諸葛亮也清楚,就算是蜀漢鼎盛時期,依舊不可能戰而勝之。相較於蜀漢,曹魏的士兵為抵禦北方侵擾,早就身經百戰。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十分清楚——消耗,只要能夠拖延曹魏發展,蜀漢就有機會。所以觀察諸葛亮北伐,就能發現他並非採用兵家的打法,更加側重於穩紮穩打。
-
諸葛亮北伐遇宿敵,曹魏小將率千人擋住數萬蜀軍,戰後卻突然死去
但其實在這些名將之外,三國時代還有很多優秀的將領不被人們熟知。郝昭這個名字大多數人可能不熟悉,他是魏國將領,一生並無多少耀人的戰績,《三國志》中沒有多少筆墨記載。但是郝昭在後世文人筆下卻評價頗高,只因為在臨終之前,他打出了一場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勝仗——陳倉之戰。陳倉在歷史上爆發過多次大戰,郝昭打的陳倉之戰爆發於諸葛亮次二次北伐時期。
-
同樣在諸葛亮北伐中戰敗,馬謖被斬首,趙云為何只是官降三級?
關羽兵敗麥城後劉備悲痛萬分,親率4萬大軍為關羽報仇,遭東吳大將陸遜火攻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因此一病不起,在白帝城託孤,希望諸葛亮能光復漢室北定中原。諸葛亮平定了內部南方部族叛亂後,擺在眼前的只有北伐中原了。
-
桓溫是如何消滅成、漢,三次北伐的?
他曾率軍三次北伐,欲收復中原。永和十年,首次北伐前秦,但終因軍糧不繼而被迫撤退。十二年。第二次北伐,收復洛舊。興寧元年(公元363年),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晉,他決定北伐前燕。但是出發僅數月,就以慘敗告終。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溫廢帝突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則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不久便病死。
-
蜀漢北伐最大的勝利是哪一次?
隨後,諸葛亮大力發展內部,堪平內亂之後便著手準備北伐事宜。夷陵之戰後的那幾年,曹魏的主要軍事目標是東吳,東吳也疲於應對而無暇西顧,因此也給了諸葛亮發展內部的時間。但是,整體實力終究是有差距的,如果保持穩定發展,那這一差距只會越拉越大。為報先帝之知遇之恩;為轉移國內政治矛盾。趁著魏帝曹丕病逝,曹魏處於一個政權交替的階段,於漢建興六年(228)發動了北伐戰爭。
-
關羽北伐為何功敗垂成?成也時局,敗也時局
此外還有幾場大戰,也對三國局勢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文將要要講述的正是關羽在漢中之戰後北伐的表現。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關羽在取得一系列戰績後,最終卻功敗垂成。
-
孫權不讓陸遜接任呂蒙?錯了,陸遜是東吳四英裡唯一的大都督
陸遜關於這件事,會讓大家覺得陸遜沒有真正得到信任的原因是呂蒙一先一後推薦了兩次繼任者,第一次是陸遜,第二次是朱然。田餘慶先生便據此認為孫權不滿意由陸遜來繼任呂蒙,要呂蒙重新推薦。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乃召遜,拜偏將軍右部督代蒙。虎威將軍呂蒙病篤,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在不少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看來,姜維和鄧艾之間的關係,正如同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二者的能力和水平,是比較接近的。
-
夷陵之戰,劉備近乎全軍覆滅,為何陸遜不趁機滅蜀?
可要是陸遜等人趁著夷陵大勝,直接攻取西川,諸葛亮還沒有接掌軍政大權,劉備身體也不好, 吳軍完全可以借著這個勢頭,直接滅掉蜀漢,這也是吳軍陣營裡面諸將普遍的觀點,可是陸遜否決了這些建議,孫權也沒有繼續對蜀開戰的意思,究竟為何?
-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國策,蜀漢政權的未來會怎樣?
蜀漢很快獲得了勝利,無奈蜀軍並麼有馬上北伐,而是繼續選擇修養生機,等待內外都安定的時候才選擇北伐。 蜀漢選擇北伐原因,主動出擊,保證優勢 劉備選擇佔領益州,最重要原因就是益州相對安定,中原經過多年戰爭可以說並不安寧,這個時候對於國力最弱的蜀漢他們雖佔領了益州,這裡優勢是易守難攻,無奈地方並不大,人口也不多,可以說資源相對是比較匱乏的,經濟並不發達,綜合所述他只能選擇進攻,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
諸葛亮是否言過其實,軍事天才還是蠢才,為何5次北伐無功而返
如果沒有張良在後面把握全局,那麼韓信就算能夠僥倖的取得一兩場的勝利,最終還是會失敗的。而我們今天所說的這位臥龍先生諸葛亮,他無疑是一位傑出的戰略家。當年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就天下的大勢為劉備規劃了一系列的政治藍圖。他讓劉備首先是拿下益州,漢中與荊州。然後將益州作為後方根據地,發展生產。
-
曹魏名將張郃之死, 司馬懿的局?
在三國裡,他從漢末黃巾起義就出場,先後跟過五個主子:韓馥、袁紹、曹操、曹丕、曹叡,直到後期蜀漢和曹魏的關中之戰(即諸葛亮的北伐),他仍然活躍在戰場第一線。如果不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中箭身亡,他還能活得更久。
-
劉備伐吳打到夷陵,收複數百裡土地,為何不能見好就收呢?
進一步來說,一旦突破了東吳在夷陵一帶布置的防線,那麼接下來的荊州,幾乎就是無險可守了,這也是陸遜選擇在夷陵一帶和蜀軍決戰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夷陵之戰中,劉備之所以要和東吳死磕到底,是因為在夷陵之戰爆發時,曹魏進攻東吳比較容易,進攻蜀漢在比較困難,也即劉備不擔心曹魏趁勢偷襲蜀漢,反而願意拖延下去,等到曹丕討伐東吳這一機會。如果劉備能夠等到這一機會的話,那麼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東吳,很可能要面臨滅頂之災了。三因為關羽發起的襄樊之戰,曹操將眾多精銳士卒都調到了襄樊一帶。
-
公元253年,蜀漢和東吳第三次聯手北伐,結果一無所獲
所以,在公元253年,蜀漢和東吳第三次聯手北伐,想要通過削弱曹魏,以此繼續維持三國鼎立的格局。在公元253年,得知姜維大軍包圍南安的消息後,曹魏不敢怠慢。彼時,魏國魏雍州刺史陳泰率軍解圍,進至洛門(即洛門聚,今甘肅甘谷西)時,姜維因久攻南安不克,糧食耗盡,所以只能撤圍退走。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一第一次北伐:公元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與魏軍相持不下。第二次北伐:公元244年,漢中都督王平擊敗曹爽,姜維、費禕前去支援王平。第三次北伐:公元247年,姜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大戰洮西。
-
續命之戰:諸葛孔明的五次北伐真的是為了收復中原嗎?
圖/成都武侯祠01 實力對比懸殊蜀漢在失去荊州後,侷促益州一地。是魏蜀吳三國中最為弱小的政權,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諸葛亮北伐的對手曹魏佔有司冀等9州之地,人口數較之蜀漢多出三至四倍(蜀漢亡國時人口不僅有90萬,而曹魏保守數據為將近400萬)。曹魏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比蜀漢強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