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是如何消滅成、漢,三次北伐的?

2021-02-13 天涯之音

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東晉大將,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溫娶明帝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集內外大權於一身。他曾率軍三次北伐,欲收復中原。永和十年,首次北伐前秦,但終因軍糧不繼而被迫撤退。十二年。第二次北伐,收復洛舊。興寧元年(公元363年),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晉,他決定北伐前燕。但是出發僅數月,就以慘敗告終。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溫廢帝突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則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不久便病死。

為父報仇  平步青雲

     當桓溫15歲的時候,父親便被韓晁、江播等人系害。他一心要立志為父血仇。當他18歲的時候,江播病死,桓溫將在靈堂拜祭的江播的幾個兒子盡皆殺絕。當時人們對他的尊孝之節紛紛稱讚。復仇成功後的桓溫得到人們的一致讚賞,從此名聲大振。

     由於桓溫生來相貌端莊身材魁梧,晉明帝對他十分讚賞。於是便將自己的女兒南康長公主許配於他,並將駙馬都尉的官職授予他,讓他出任琅琊太守,以後又升任為徐州刺史。晉明帝的舅舅庾翼趁機向皇帝推薦桓溫道:「桓溫少年得志,擁有無窮雄才偉略,希望陛下不能以對待平常人的眼光來看待他,應該將其委以重任,讓他建功立業。」從此之後,桓溫更得到晉明帝的信任。

     荊州處在要衝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刺史的職位一直為朝廷顯要人物擔當。先前王敦、陶侃、庾亮、庾翼等朝廷重臣分別擔當過這個職位,但庾翼死後,朝廷對由誰繼任荊州刺史,意見很不統一最後晉明帝詔令天下,任命徐州刺史桓溫為荊州刺史,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

 

消滅成漢  大舉北伐

     被任為荊州刺史後的桓溫更加顯露出自己的雄才偉略。當時,蜀地成漢政權呈現出日益衰落之勢,桓溫想要進兵蜀地,消滅成漢政權。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桓溫率兵西徵,當時晉明帝非常擔心桓溫的西徵,擔心桓溫兵力不足,而且蜀道不易行,恐怕受到埋伏。但桓溫堅持西伐,以此來充分顯示自己的政治才於,桓溫非常了解諸葛亮的「八陣圖」他看到八陣圖後說:「這是常山蛇式。」隨行的文武官員俱不能識。進入蜀地後,桓溫三戰三捷,蜀兵大敗,桓溫越戰越勇,晉軍一鼓作氣攻人成都。進入成都後,桓溫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衷心擁戴。

      桓溫平蜀之後,威名遠播。過了一年多時間,中原又陷入一種混亂局面他想藉機北伐,以此來將自己的威名提高。於是,他便幾次向朝廷上表要求北伐。朝延害怕他居功自大,因此他的上書很久都沒有回音。相反,朝廷決定任褚裒為徵討大都督,領兵3萬,向彭城(今江蘇徐州)進發。中原百姓聽說後非常欣喜,每天都有數千人歸附他們。但褚哀在軍事上是個庸才,他一敗再敗,只得退駐廣陵。前秦王苻堅派太子率5萬大軍與晉軍對抗。這年四月,晉、秦兩軍大戰於藍田,秦軍大敗。恆溫率軍佔領灞上,抵達前秦都城長安的郊區。當地老百姓殺豬宰羊紛紛前來犒勞晉軍。六月,因軍中缺糧桓溫被迫退兵。秦軍跟蹤追擊,晉軍損失1萬餘人。

      黃河北岸的20萬遺民,渡河欲來歸附,因晉軍業已撤退,沒有人去招降他們,導致他們流離失所,幾乎無所生還。沒過多久,朝廷又派揚州刺史殷浩前去北伐,結果大敗而歸。

      朝廷經過幾番深思熟慮,最終還是讓桓溫掌握了軍機大權,再也沒有誰能阻止他領兵北伐了。再次北伐,桓溫擔任徵討大都督之職,他率領軍隊從江陵出發,一路廝殺開來,很快便進入了金墉城,他親自拜謁了先帝的陵墓,並建議修繕毀棄的地方。東晉朝廷對桓溫的北伐持消極態度,他們只求苟安東南,無意北還,桓溫無奈之餘只得退兵南歸。繼而他又回師京都,被封為南郡公。回京師後,洛陽與其他被收復的地方又相繼失陷。太和四年,桓溫開始了第三次北伐,這一次北伐儘管聲勢浩大,但由於前燕得到了前秦的支持,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無奈只得退兵。桓溫在北伐中多次受到朝廷中反對派們的阻撓,最終只能無功而返。後來朝廷罷免了他的都督之職,改授他並、司、冀三州,但他上表拒不接受。朝廷又只好加升他侍中、大司馬等職,讓他都督軍事。

      北伐失敗後,擔任大都督的桓溫雖不可能再運籌北伐之事了,但他還是非常關心朝廷的內政,他提出了七件事:一是要抑制朋黨;二是要減少官員,將幾個官僚機構合併,讓他們各盡其職;三是朝廷的日常事務不能停廢;四是應該獎賞忠良公正的官吏;五是獎賞與懲罰,應該實事求是;六是要依據前典,獎勵並敦促教育;七是選擇史官。編寫晉書。他又率水軍進兵合肥,但不久便被朝廷召回。晉簡文帝司馬昱即位後,桓溫出任中堂,自任太宰。

      晉孝武帝司馬曜即位之後,派謝安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入朝時,又命謝安到新亭迎接,百官全部拜於正道兩旁。桓溫被任命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第二年又兼揚州刺史。桓溫身為宰相,又兼荊揚二州刺史,桓溫獨攬東晉大權。

      桓溫病逝時,時年62歲。

相關焦點

  • 桓溫滅成、三次北伐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上表朝廷,請求伐蜀。當時朝廷內部大都認為蜀地險要偏遠而桓溫兵少而深入蜀境,擔心他伐蜀失敗。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桓溫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留下參軍周楚、孫盛看守輜重,自己親率步兵直攻成都。同月,成漢將領李福襲擊彭模,結果被孫盛等人擊退;而桓溫三戰三勝,一直逼近成都。李勢於是在笮橋率所有兵力抵抗桓溫,桓溫雖初戰不利,但是最終仍大敗蜀軍。
  • 桓溫既有野心也有才幹,為啥北伐屢遭挫敗?猶豫還只是其次
    桓溫可以說是既有野心也有才幹,更是曾經滅亡成漢,然而廢了老對手殷浩以後,手握東晉大權的桓溫反而做不出像樣的成績來,三次北伐除了收復洛陽以外,便再也沒了風採來,這又是為何呢?早在,攻滅成漢以後,桓溫不僅名聲大噪更是有了不臣之心,殷浩便是東晉推出來制衡桓溫的大員。也正是由於殷浩的庸碌,桓溫等來了機會,永和十年(354年),桓溫解決了老對手殷浩,北伐這一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便落到了桓溫頭上。不過,也正是由於朝堂對於桓溫的制衡,導致了桓溫北伐實際上有著顧慮,不僅分散了兵力,也得不到良好的後勤補給。
  • 152.桓溫北伐-南望王師又一年
    在桓氏家族中,出現了一個傑出的子弟,就是下一代桓家的首領——將軍桓溫。何充死了之後,桓溫就迅速成長為整個帝國最有權勢的人。無論東晉都城和東南的政治派系如何變動,他一直穩固地控制著中部的州郡毫不動搖,這種控制長達幾十年,一直到了桓溫的孫子桓玄。桓玄在公元404年甚至還成功地發動了政變,建立了一個極為短暫的朝代,叫楚朝。
  • 激蕩四百年:桓溫北伐長驅直入長安,前秦躲過一劫卻損失慘重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142篇 殷浩被廢後,桓溫大權獨攬,為了證明自己勝於殷浩,他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北伐 這時,苻雄率領七千騎兵在子午谷襲擊司馬勳,司馬勳大敗,退守女媧堡,兩面夾攻長安的企圖就此破滅,東晉和前秦成相持之勢。 五月,桓溫正在軍營中猶豫不決時,一個名叫王猛的人前來求見。簡單介紹下王猛,這可是一位大牛人。
  • 桓溫桓玄父子亂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鹹和九年(334),庾亮以帝舅身份鎮守武昌,領江、荊、豫三州刺史。鹹康六年(340),庾亮死,弟庾翼繼續鎮守荊州,庾翼從武昌移駐襄陽準備大舉進攻後趙,他徵發長江中遊各州地主的奴隸當兵,徵調車牛驢馬,引起了各地地主的猛烈反對。在內外矛盾的牽制下,庾翼只好停止北伐。
  • 桓溫 樹猶如此 人何以堪
    三十五歲,揮師西進,攻滅成漢,收復益州,威名大振,治下八郡,形同割據。三十九歲,請求北伐,遭帝所疑,憤然東下,兵抵武昌,朝野俱驚。六十二歲,病卒。這是桓溫的故事。如果歷史是一齣戲劇,這一定是一出絕妙的演出。飄搖的時局,偏安的朝廷,梟雄的野心,遲暮的悲哀,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理想的激烈碰撞,觀眾們總是愛看。
  • 並非是「南徵易而北伐難」,而是那些北伐的傢伙大都不靠譜
    桓溫有能力也有野心,但敗於畫蛇添足和太過磨嘰永和二年,桓溫率軍滅掉了氐族的成漢政權,取得了積弱的東晉政權前所未有的勝利。此時姚襄正在圍攻洛陽,桓溫與之交戰並大敗之,姚襄率幾千殘兵逃走,後來被前秦幹掉。此後洛陽守將向桓溫投降,桓溫派人戍守洛陽後南歸,二次北伐結束。二次北伐之後,桓溫在東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幾乎集東晉的軍政大權於一身。如果此時他簡單直接的篡國奪權,無論是採用武力還是和平的方式,恐怕都無人可以阻止。
  • 激蕩四百年:謝安出山桓溫禮敬有加,假意北伐實則爭權奪利
    接受桓溫的徵召時,謝安已經年過四十。上任伊始,謝安前往拜訪桓溫,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歡笑終日。離開後,桓溫對左右道:「你們可曾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後來,桓溫回訪謝安,正碰上他整理頭髮。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整理好,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道:「不要著急,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
  • 桓溫——這個梟雄不太冷 ——讀《世說新語》有感
    桓溫身為宰相,又兼荊揚二州刺史,可謂盡攬東晉大權。他確是有這個資本的。346年,出兵伐蜀,347年定蜀,滅成漢。354年一次北伐,攻前秦入關中。356年,二次北伐收復洛陽。後因369年第三次北伐,攻前燕,因軍糧不繼,受挫而返。敗歸後,桓溫威望大減,便從郗超之議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他也確實做到了。371年,廢司馬奕為海西公,改立司馬昱,即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
  • 北伐推動中國中古南北統一
    但是,南北統一併不表明南方政權在統一進程中消極地充當被統一和被消滅的角色。北伐不單是東晉南朝單純的軍事行動,而且牽涉到南北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乃至社會階層變動。北伐蘊含的歷史影響遠超其軍事上的成敗,是促成北方政權兼併統一、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促使南北政權力量對比發生質變、實現中國中古南北統一的重要因素。
  • 陸遜四次北伐無一敗績,為何不選擇消滅曹魏?原因很無奈!
    陸遜是《三國演義》中屬於東吳陣營的一名將領,世人皆知諸葛亮北伐,卻不知陸遜也有四次「北伐」經歷,而這四次北伐,三勝一平,可謂常勝將軍,既然陸遜四次都能打敗曹魏,那為何不選擇消滅他呢?先來說說陸遜的四次「北伐」,第一次是石亭之戰。陸遜看石亭全是山路,易於埋伏,先佔領了石亭中較為開闊的地方,等待魏軍。
  • 三代人出一個皇帝,僅用一年就敗光了
    巴蜀之地易守難攻,成漢立國四十年,到了後期已經有點兒小驕傲,「恃其險遠,不修戰備」 。桓溫親率大軍西進,先派遣一支奇兵為先鋒長驅直入,轉眼間就到了成漢的腹地青衣(今四川青神縣)。成漢末代國君李勢發兵抵抗,為時已晚。桓溫將輜重留在後方,與將士只帶三日糧,直奔成都而去,沿途三戰三捷。
  • 三代人出一個皇帝,僅用一年敗光了
    在出鎮荊州的第二年,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還沒等朝廷同意,自己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領兵上路了。巴蜀之地易守難攻,成漢立國四十年,到了後期已經有點兒小驕傲,「恃其險遠,不修戰備」 。桓溫親率大軍西進,先派遣一支奇兵為先鋒長驅直入,轉眼間就到了成漢的腹地青衣(今四川青神縣)。成漢末代國君李勢發兵抵抗,為時已晚。
  • 【華夏帝國13】東晉的北伐(四)
    我們上一講講了劉裕北伐為啥無法一統,關鍵在於年齡等因素,他不願意再賭了。戰爭的前提是國力,在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規模就是決定性的,東晉這樣的弱勢王朝,戶籍人口又如此不佔優,那為啥沒有覆滅於北方的兵鋒,還能在缺乏騎兵的情況下屢挫強胡,多次北伐深入中原、關中甚至河北,取得可觀戰果,那麼東晉北伐源源不斷的兵員是如何來的呢?
  • 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在同一時期攻打曹魏,誰的成果更大呢?
    由此,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次數接近,時間上也可以說處在同一時期。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誰取得的戰果更大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對於諸葛亮北伐和陸遜北伐來說,從勝敗上來看,顯然是陸遜北伐的成績更加漂亮。對於陸遜四次北伐來說,三次取得勝利,一次和曹魏打了平手,也即沒有嘗到一次敗績。
  • 桓溫的三面人生
    比如,桓溫第一次北伐歸來被劉琨的老婢女嘲諷的故事,原先記載在《語林》裡(《語林》的產生年代早於《晉書》和《世說》)。這個故事漏洞比較多,據餘嘉錫考證,它可能是東晉末期的人為了醜化桓溫而編排的段子,《世說新語》沒有收錄,《晉書》卻把它當成信史記載下來了。再比如說桓溫的那句名言,「既然不能流芳千古,就應該遺臭萬年」。
  • 諸葛亮是否言過其實,軍事天才還是蠢才,為何5次北伐無功而返
    知道如何削弱對手,聯合盟友。在戰場上隨機應變,來應付隨時有可能發生的狀況。這種人通常被世人成為戰略家。而戰術家卻是在一場戰爭中,知道如何調兵遣將,利用對手的心理弱點去博弈,使用計謀去取得勝利,激發士兵的士氣,提升戰鬥力等。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赫赫戰功的漢初三傑張良與韓信,他們兩個就是戰略家與戰術家的代表。
  • 諸葛亮死後,姜維11次北伐中原,到底獲得了哪些戰果?
    由此,姜維真正主導的北伐中原戰爭,實際上是從公元253年,第六次北伐開始,直到公元262年,也即第十一次北伐結束。在六次北伐中原的戰役中,姜維兩次被鄧艾擊敗,兩次沒有收穫而退兵。在此基礎上,只要第七次北伐和第八次北伐,姜維獲得了一定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