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東晉大將,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桓溫娶明帝女南康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集內外大權於一身。他曾率軍三次北伐,欲收復中原。永和十年,首次北伐前秦,但終因軍糧不繼而被迫撤退。十二年。第二次北伐,收復洛舊。興寧元年(公元363年),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以便代晉,他決定北伐前燕。但是出發僅數月,就以慘敗告終。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桓溫廢帝突為東海王(即海西公),改立簡文帝。自己則以大司馬鎮姑孰專擅朝政,不久便病死。
當桓溫15歲的時候,父親便被韓晁、江播等人系害。他一心要立志為父血仇。當他18歲的時候,江播病死,桓溫將在靈堂拜祭的江播的幾個兒子盡皆殺絕。當時人們對他的尊孝之節紛紛稱讚。復仇成功後的桓溫得到人們的一致讚賞,從此名聲大振。
由於桓溫生來相貌端莊身材魁梧,晉明帝對他十分讚賞。於是便將自己的女兒南康長公主許配於他,並將駙馬都尉的官職授予他,讓他出任琅琊太守,以後又升任為徐州刺史。晉明帝的舅舅庾翼趁機向皇帝推薦桓溫道:「桓溫少年得志,擁有無窮雄才偉略,希望陛下不能以對待平常人的眼光來看待他,應該將其委以重任,讓他建功立業。」從此之後,桓溫更得到晉明帝的信任。
荊州處在要衝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其刺史的職位一直為朝廷顯要人物擔當。先前王敦、陶侃、庾亮、庾翼等朝廷重臣分別擔當過這個職位,但庾翼死後,朝廷對由誰繼任荊州刺史,意見很不統一最後晉明帝詔令天下,任命徐州刺史桓溫為荊州刺史,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
消滅成漢 大舉北伐
被任為荊州刺史後的桓溫更加顯露出自己的雄才偉略。當時,蜀地成漢政權呈現出日益衰落之勢,桓溫想要進兵蜀地,消滅成漢政權。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桓溫率兵西徵,當時晉明帝非常擔心桓溫的西徵,擔心桓溫兵力不足,而且蜀道不易行,恐怕受到埋伏。但桓溫堅持西伐,以此來充分顯示自己的政治才於,桓溫非常了解諸葛亮的「八陣圖」他看到八陣圖後說:「這是常山蛇式。」隨行的文武官員俱不能識。進入蜀地後,桓溫三戰三捷,蜀兵大敗,桓溫越戰越勇,晉軍一鼓作氣攻人成都。進入成都後,桓溫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衷心擁戴。
桓溫平蜀之後,威名遠播。過了一年多時間,中原又陷入一種混亂局面他想藉機北伐,以此來將自己的威名提高。於是,他便幾次向朝廷上表要求北伐。朝延害怕他居功自大,因此他的上書很久都沒有回音。相反,朝廷決定任褚裒為徵討大都督,領兵3萬,向彭城(今江蘇徐州)進發。中原百姓聽說後非常欣喜,每天都有數千人歸附他們。但褚哀在軍事上是個庸才,他一敗再敗,只得退駐廣陵。前秦王苻堅派太子率5萬大軍與晉軍對抗。這年四月,晉、秦兩軍大戰於藍田,秦軍大敗。恆溫率軍佔領灞上,抵達前秦都城長安的郊區。當地老百姓殺豬宰羊紛紛前來犒勞晉軍。六月,因軍中缺糧桓溫被迫退兵。秦軍跟蹤追擊,晉軍損失1萬餘人。
黃河北岸的20萬遺民,渡河欲來歸附,因晉軍業已撤退,沒有人去招降他們,導致他們流離失所,幾乎無所生還。沒過多久,朝廷又派揚州刺史殷浩前去北伐,結果大敗而歸。
朝廷經過幾番深思熟慮,最終還是讓桓溫掌握了軍機大權,再也沒有誰能阻止他領兵北伐了。再次北伐,桓溫擔任徵討大都督之職,他率領軍隊從江陵出發,一路廝殺開來,很快便進入了金墉城,他親自拜謁了先帝的陵墓,並建議修繕毀棄的地方。東晉朝廷對桓溫的北伐持消極態度,他們只求苟安東南,無意北還,桓溫無奈之餘只得退兵南歸。繼而他又回師京都,被封為南郡公。回京師後,洛陽與其他被收復的地方又相繼失陷。太和四年,桓溫開始了第三次北伐,這一次北伐儘管聲勢浩大,但由於前燕得到了前秦的支持,截斷了晉軍的糧道,桓溫無奈只得退兵。桓溫在北伐中多次受到朝廷中反對派們的阻撓,最終只能無功而返。後來朝廷罷免了他的都督之職,改授他並、司、冀三州,但他上表拒不接受。朝廷又只好加升他侍中、大司馬等職,讓他都督軍事。
北伐失敗後,擔任大都督的桓溫雖不可能再運籌北伐之事了,但他還是非常關心朝廷的內政,他提出了七件事:一是要抑制朋黨;二是要減少官員,將幾個官僚機構合併,讓他們各盡其職;三是朝廷的日常事務不能停廢;四是應該獎賞忠良公正的官吏;五是獎賞與懲罰,應該實事求是;六是要依據前典,獎勵並敦促教育;七是選擇史官。編寫晉書。他又率水軍進兵合肥,但不久便被朝廷召回。晉簡文帝司馬昱即位後,桓溫出任中堂,自任太宰。
晉孝武帝司馬曜即位之後,派謝安召桓溫入朝輔政,桓溫入朝時,又命謝安到新亭迎接,百官全部拜於正道兩旁。桓溫被任命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第二年又兼揚州刺史。桓溫身為宰相,又兼荊揚二州刺史,桓溫獨攬東晉大權。
桓溫病逝時,時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