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裡節多,剛過了臘八不多久,小年來了。
中國人不知從什麼時候把年分出了大小,臘月三十到正月十五那是大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了年人說就長了一歲。有些不願意長大的人,老是過不完年,什麼「不過二月二還是年」,更有甚者,合吆喝著:「六月六之前都是年」,那真是過出年癮來了!
正因為大年太重要,提前六七天就要開始預備,做好伏筆,什麼事都得開始張羅了,開始預備的這一天算是小年。不管貧富,有兩件大事是必須的,掃屋、辭灶。
在我印象裡,中國人在衛生程度上,是比不過日本鬼子和歐美人的,有點紊囊。但再紊囊,過年了也得板正板正,利索利索,幾間破房子,積了一年的塵土,要打掃打掃;床底下的破鞋頭子,該扔的得扔。從老祖宗開始,我們做個什麼事都得打個旗號,說這樣能把這一年的晦氣一掃而光,改頭換面,迎接新的開始,真不真不論,願望總是好的。另一件事就是辭灶。
居家過日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全是和吃有關的,你說中國人對吃看得多重吧,不管什麼點,見面頭一句話,都是「你吃了滿,您哥!」吃什麼?吃飯!飯從哪裡做?鍋屋!犯洋暈的人叫廚房。不管誰家的鍋屋,總不如堂屋板正,低矮簡陋,灰不溜球的,但卻住著一家之主。一家之主?那肯定是家裡的老大,管事的,把總的,多數男當家的,個別怕婆子的,那就是娘們當家了,按說得住最好的那間屋,怎麼住鍋屋裡呢?在咱們中國,這一家之主可不是誰想當就當的,是個神仙,管這家人飯食的神,叫灶王爺,我們那塊都叫丈門爺爺。他呆哪個位置不確定,看你把他貼哪了。
小年這一天,各家都要請丈門爺爺,說是請,但得花錢從小販子那裡買一張楊家埠木版畫,上面有男女兩位神仙,男的叫灶丈門爺爺,女的叫丈門奶奶,旁邊有散財童子等伺候的,但頭面要小很多。最上面是一年的年曆表,都是以農曆為主的。每年請丈門爺爺回來,大人們最關心的是來年幾龍治水,如果是九龍治水,那就毀了,非旱不成,龍少了澇,龍多了靠,誰都不想負責,就沒得雨下了。
正宗的楊家埠灶王像,最下面是一隻狗、一隻雞,細心的人貼的時候就注意了,要狗頭朝門外,要是朝屋裡,那準保來年雞犬不寧。這張副貼哪,灶神之位就在哪了,但一般在鍋臺邊上。但過小年這天,一般人家都不貼新的,或是貼上新的,兩邊不掛對聯,因為這天是辭別他的日子,灶王爺要寫好年終總結,上玉帝那述職,一去就是六七天,到年三十才回來值班。為何日子這麼長,是因為匯報的太多,玉帝聽完匯報怪費事。
他匯報什麼呢?當然是這家人一年的言行事跡,好事孬事都得匯報,人家孬好是神,什麼事瞞得了別人瞞不過他,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家都害了怕,特別是家裡的女主人,心眼特別小,特別擔心自家那點小私房事被灶王爺打了小報告,有些事家裡人知道就行了,千萬不能拱出去,那不敗壞了慢。女人做事有女人的辦法,他們就在小年這天,買了一堆麥芽糖做的糖瓜,還有其他好吃的,給灶王爺餞行,尋思他老人家吃了,把嘴粘的張不開,見了玉帝光喜不說話,什麼就都過去了。真乃婦人之見,你尋思著喜!人家灶王爺可識字,總結報告都列印好的,見了玉帝不張嘴就匯報上去了!再說,各家的灶王爺去了天庭,都不張嘴,玉帝開啞巴會呀!肯定認為這夥子小神違背仙界的中央「八項規定」,不履行政治規矩,反腐反到你家裡,事可就大了!
管用不管用,辭灶的習俗可延續了下來,這習俗有多久,咱不敢說準,但《論語》裡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可見從先秦時期,大家就開始向灶王爺獻媚了。
在十歲之前,有件事悶昏了好久,就是為何鍋屋裡這位神仙叫丈門爺爺?我們那莫乎,管嶽母叫丈門娘,管嶽父叫丈門爹,按這道理,丈門爺爺應該是嶽父老大人他親爹,怎麼跑來看鍋臺了呢?後來才曉得,不知哪位祖宗咬字咬的太狠了,把灶門咬成丈門了,欺負小孩慢!
為什麼說灶王爺要去六七天呢,因為哪天過小年是不確定的,有的臘月二十三,有的臘月二十四。有人說「君辭三,民辭四」,這麼一說,原來皇帝也敬灶王爺呀!其實想想也不對,皇帝是天下之主,自己的主咋做不了呢?但後來,隔壁磨刀的王二麻子家也二十三過年,這怎麼說?還有種說法,是脫產的,當老師的、當兵的、開門市部的過二十三,還有的說姓什麼的過二十三,反正是二十三過小年的,就比別人先進,有點諞能。我們青駝那邊,三代血貧農的,都過二十四,做人要低調嘛。後來我尋思著,哪天過小年,好麼和逢集有關,這個地方如果三的集,那就三過,四的集就四過,方便置辦東西,不知對不對。
丈門爺爺不在家的這幾天,是各家最忙乎的一段時間,添這置那,拾拾掇掇,有句話叫「賠送不完的閨女,置不完的年」,光磨就推三萬步,煎餅烙三米高,你說忙不忙?忙著忙著,年三十到了,下午坐下喝酒前,那得貼對子,門多門少,都少了丈門爺爺那付,一萬年不變的話:「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一家之主」。一家人大吃大喝,自然少了丈門爺爺那一口,鍋裡要壓上饃饃,還得帶紅棗的。位子前放個盆,裡面放上菜、點心、糖果,點上柱香,香菸繚繞裡,紅燈盞盞,神州大地,祥和一片,咱們過年了!
附:灶王歌
灶王爺爺本姓張,
自幼取名張萬昌。
家財萬慣多富有,
命裡會被他敗光。
其父為其選賢妻,
聘得漁女郭丁香。
郭氏多才更賢孝,
善做烏魚面魚湯。
滋味美好營養高,
家道富貴人安康。
萬昌嫌棄漁家女,
一紙休了郭丁香。
至此家道遭敗落,
萬貫家財一掃光。
十冬臘月去訖討,
二十三日遇丁香。
丁香生性本善良,
施其烏魚面魚湯。
萬昌羞愧無榮地,
頭扎灶底一命亡。
上帝念其有悔意,
封他管家為灶王。
丁香壽終百年後,
也把灶王奶奶當。
一段灶王始末話,
送給大家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