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房產婚後父母為其償還了8年的貸款,是借貸還是贈與?

2020-12-22 澎湃新聞

案號:(2020)魯10民終1499號

(案例來源裁判文書網,均為化名)

一審訴訟請求

於父、於母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小於、小吳償還於父、於母借款93750元及利息。

一審認定事實

小於、小吳原系夫妻。2012年3月29日結婚,2019年7月經一審法院調解離婚。小吳為分割婚姻存續期間共同居住的房屋增值部分,向一審法院提起訴訟。一審法院於2020年3月3日做出(2019)魯1003民初5043號民事判決,該判決認定如下事實:登記在小於名下的房產系小於婚前購買,婚後共同償還銀行貸款90000元,房屋增值108000元。據此,判令小於向小吳支付共同還貸部分及房屋增值補償款83740.5元。該案審理中,小於主張償還銀行貸款的錢是向借其母親於母所借,要求另案處理。

原審中,於父、於母提交1.小於中國農業銀行銀行卡交易明細,證實該帳戶系償還銀行貸款帳戶,房貸每月需償還1100元左右,2010年11月17日至2019年8月16日,於父、於母每月向銀行還貸帳戶存入1100元左右的金額用於還貸,合計存款93750元;2.於父、於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米山營業所自2011年11月至2019年8月帳戶交易明細一宗、小於中國農業銀行卡存款業務回單一宗,證實每月從帳戶中取出1000元-2500元不等的金額,當天或第二天存入小於還貸帳戶中。

經質證,小於對證據真實性無異議,稱家庭收入4000元左右,要維持家庭生活及孩子的費用,所以房貸由父母每月還。

小吳對證據真實性無異議,稱於父、於母曾經說過房子有貸款,房貸由他們還,不用我們還,還貸期間從來沒有要求我們還款。

一審法院裁判

一審法院認為,小於銀行還貸帳戶2011年11月17日至2019年8月每月存入1100元左右,用於償還銀行貸款,事實清楚。於父、於母主張該款系小於、小吳婚後共同借款,即雙方存在民間借貸關係,應承擔舉證責任。關於涉案款項的來源,於父、於母提交的證據從時間、金額上看相近、吻合,小吳亦陳述於父、於母告知其房貸由他們償還,故可以認定於父、於母從自己的帳戶每月取款,每月存入小於還貸帳戶的事實。從還貸時間上看,2011年11月起於父、於母即開始取款存於小於帳戶償還房貸,此後一直延續至2020年3月21日,該行為亦與小吳陳述於父、於母告知由他們償還房貸的內容相符。

依據合同法的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即民間借貸關係的成立生效,既要有借貸的合意,也要有款項的交付。基於本案認定的事實,於父、於母提交的證據雖然可以證實每月向小於銀行帳戶存入房貸,但未提供證據證實與小於、小吳之間有借貸的合意。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二條第二款: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的規定。於父、於母要求小吳償還借款及利息的訴訟請求,無事實及法律依據,不予支持。小於自認涉案款項系向父母所借,其自願償還,予以照準。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判決:一、小于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於父、於母借款93750元,並承擔以93750元為本金基數自2020年1月8日起至實際還款之日止按照全國銀行間業內拆借中心發布的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二、駁回於父、於母對小吳的訴訟請求。

上訴人主張

於母、於父上訴請求:撤銷原審判決,改判小於、小吳償還借款93750元及利息。

事實和理由:原審判決法律適用錯誤。原審法院參照《婚姻法解釋(二)》第22條第2款認定於父、於母為子女購置房屋出資行為屬於對子女的贈與是錯誤的。認定贈與的事實應高於一般證明標準。

被上訴人辯稱

小於未作答辯。

小吳辯稱:1.婚姻期間內,其並未向於父、於母以書面或口頭的形式借款,於父、於母亦未向其主張過還款;

2.關於房貸的部分,小於有還款的能力,且在結婚之前於父、於母向其承諾房貸的還款由他們償還。

二審法院裁判

本院認為,即使所償還的90000餘元貸款來自于于母、於父的出資,因涉案房屋系小於婚前購買,並由於母、於父持續出資至雙方離婚,期間長達七年左右的時間為婚姻存續期間,而於母、於父出資每月僅為1000餘元,金額較小,且大多數出資發生婚姻存續期間且較長,不屬於婚後購買二套房或改善性住房等父母提供的短期大額的臨時性經濟幫助,不宜認定為系借款。

從民俗習慣角度看,因婚前為子女結婚購買婚房之需而出資,並將房屋產權登記在自己一方子女名下的,多系對子女結婚的經濟幫助,本質上屬于贈與,除雙方有明確的借款合意,否則亦不能認定系借款關係。

即使從婚前購房時父母出資還貸時的意思表示考量,無法認定其出資還貸的本意系借款。從本案事實和證據看,於母、於父沒有證據證實婚前以償還貸款方式幫助子女出資購房系基於借款,亦無證據證實婚後繼續還貸系存在借款合意,更無證據證實與小吳之間存在借款合意。

從本案的成因看,繫於母、於父因其子小於與小吳離婚訴訟中將所償還的貸款及房屋增值利益作為共有財產進行分割引起,但小吳作為配偶,在婚姻存續期間因照顧家庭、子女及提供生活幫助等對涉案房屋貢獻較大,付出較多,其亦有理由相信小於的工資收入足以償還貸款,故有權利獲得相應的房屋增值收益和共同還貸收入。據上,於母、於父以借款為由訴請小吳返還涉案款項,與法、理不合,原判決對此未予支持並無不妥。

綜上所述,於母、於父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來源:裁判文書網、麗姐說法

原標題:《婚前房產婚後父母為其償還了8年的貸款,是借貸還是贈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父母贈與房產給子女新政策 父母贈與房產可以收回嗎
    在子女結婚的時候,父母總是將自己名下的房子贈與給子女,這樣方便子女有一個獨立的空間,也擁有了自己的婚前財產。一、父母贈與房產給子女新政策1、根據父母贈與房產給子女新政策來看,若是婚後一方父母出全資為子女購買房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
  • 父母為子女購房,教你怎樣規避風險
    在司法實務中,有的父母通過自己出資購房為子女使用,房產登記所有權為父母自己,這種情況下,屬於父母將自己的房產借給子女使用,屬於借用合同的範圍,不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贈與,該財產不會因為子女的使用而改變所有權的性質,只能作為以後的遺產處理。這種情況下,房屋所有權的認定和子女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會比較有利。二、父母出資購房。
  • 婚前房產贈與配偶是否有效?沒做這件事,房子不一定是你的!
    案情摘要被告孝某洋於2013年10月28日購買位於某地的12-2號房屋,面積為106.65平方米住宅,總價款為400150.8元,首付款為150150.8元,貸款25萬元。2014年12月10日,被告孝某洋與原告陳某麗籤訂了《婚前房產協議書》約定:該房屋歸雙方共同所有,財產所有權分配比例:甲、乙各佔50%;甲方不得私自將此屋進行轉讓、贈送、抵押、拍賣、租賃、借用等其他用途。2014年12月12日,孝某洋與陳某麗登記結婚。2019年1月8日,孝某洋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 婚前婚後房產證上加名字法律效力一樣嗎?
    溫霏霏律師戀愛期間的一方為另一方花的錢,一般屬于贈與行為,分手後一般無需返還。但如果這筆費用屬於借款,則需要償還。認定為產權登記方男方的個人財產,夫妻二人共同支付的貸款及房屋相對應的財產增值部分屬於共同財產;尚未償還的貸款視為產權登記方男方的個人債務。如果婚後登記在男女雙方名下,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共同支付的貸款及房屋增值部分屬於共同財產。以男方婚前個人財產購房,房屋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 婚房棘手問題:何時買、寫誰名字、誰還貸款?
    1.婚前:婚前買的,如果是全款,只寫一方名字的,會被認定為個人財產。如果婚前辦理了按揭貸款,無論房產證是婚前取得還是婚後取得,首付部分也註定是個人財產。2.婚後買的,不論是寫一個人名字,還是寫兩個人名字,首先推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共同財產在正常情況下,離婚是要平均分割的,在特殊情況下,可以不平均分割,因一方對房屋的貢獻比較大:首付出資多、單位福利分房、父母出錢等等。
  • 房子加名字就是夫妻雙方所有嗎 如何解釋婚前買房的歸屬情況
    如何解釋婚前買房的歸屬情況呢,這些相關的內容對於大家了解買房歸屬這個問題會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房子加名字就是夫妻雙方所有嗎產權證加上他人名字,財產一般認定為共同財產;也就是是婚前個人所有的房屋,如果婚後在房屋房產證上加了配偶的名字,可視為夫妻對婚前財產的歸屬重新進行了約定,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如果產權登記有另一方名字,另一方對房產就有產權份額。
  • 父母「贊助」購房款,離婚後需要償還嗎?
    新婚的甜蜜隨著時間被慢慢衝淡,夫妻雙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的思想差異日漸顯現,婚前夫妻間的一些小爭論在婚後反而更加嚴重,雙方都感到畢業後衝動結婚實屬有點草率。沒過多久,兩人的矛盾終於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便開始分居並協議離婚。雙方都同意離婚,但對購買的房屋曾經借下的欠款卻有不同想法,協商未果。
  • 父母「贊助」的購房款,離婚後還需要償還嗎?
    但一旦感情發生破裂,即使父母婚後出資購房,在沒有明確贈與意思表示下,也只能:「各走各路,錢返原主。」子女婚後購房父母出資屬於借款還是贈與今天一個案例講清楚!因嶽霖夫妻倆離婚,並對曾經借款爭執不休,母親王某便起訴至法院,要求嶽霖與陸瑤連帶償還借款本金及逾期利息。法院判決:共同償還60萬元及逾期利息!本案中,雙方婚後購房,其二人的購房款中有60萬元系王某出資。
  • 2021年開始,夫妻離婚後房產不用再爭了,一律按「新規」處理
    5、婚前或者婚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或一方父母用個人所有財產出資首付款,夫妻一方用個人婚前財產償還貸款,房屋產權登記在出資人一方名下。對於上述5種情況,房產屬於夫妻一方個人所有,不屬於夫妻共同所有,在離婚時,夫妻個人所有房產不參與分割。
  • 受贈房產卻不贍養父母,法院:撤銷贈與!
    1992年,他與父母進行了分家,他和妻子居住在東面,父母住在西面。後房屋拆遷,拆遷所得的新房也由其進行修繕、裝修,基於該事實,他也是房屋所有權人之一。二是他一直在履行贍養義務,為紀大爺支付醫療費、贍養費且數目巨大。三是涉案住房、養老協議的性質並非贈與,而是對家庭財產的分配。而且,紀大爺、陳大媽主張撤銷條款的撤銷權也因經過1年的期限而消滅。紀大爺、陳大媽則提出不同看法。
  • 父母將房產直接登記在未成年子女名下的六大隱患!
    如今,很多家長在購置房產時,出於各種原因,將房產直接登記在未成年子女名下。這樣做看似百利而無一害,但凡事都有兩面,有利必有弊。在父母看來,將房產直接登記在未成年子女名下的好處很多,可以規避稅費、規避家庭破產風險、提前為孩子準備婚前財產等等。
  • 【以案普法】受贈房產卻不贍養父母,法院:撤銷贈與!
    1992年,他與父母進行了分家,他和妻子居住在東面,父母住在西面。後房屋拆遷,拆遷所得的新房也由其進行修繕、裝修,基於該事實,他也是房屋所有權人之一。二是他一直在履行贍養義務,為紀大爺支付醫療費、贍養費且數目巨大。三是涉案住房、養老協議的性質並非贈與,而是對家庭財產的分配。而且,紀大爺、陳大媽主張撤銷條款的撤銷權也因經過1年的期限而消滅。紀大爺、陳大媽則提出不同看法。
  • 離婚協議約定將房產贈與孩子,反悔了還能撤銷嗎?
    可當徹底脫離一段婚姻開始新生活時,難免又要為自己謀劃。因此離婚協議中約定某一房產歸子女所有,離婚後一方又反悔要求撤銷對子女的房產贈與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樣的反悔在法律上有效嗎?  黃先生和張女士於1995年登記結婚,婚後育有一子黃小軍。起初婚後生活是美好幸福的,但隨著兒子黃小軍的長大,兩人時常因教育孩子觀念不同產生矛盾,吵得不可開交。
  • 夫妻之間的房產歸屬問題的具體說明
    原標題:夫妻之間的房產歸屬問題的具體說明結合實際情況,為了更加明確夫妻之間的房產歸屬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司法解釋,具體如下:(1)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
  • 離婚協議將婚前房產約定給另一方能否按照贈與性質請求撤銷
    本案為離婚後財產糾紛,訴訟時效為一年,而雙方籤署離婚協議的時間為2014年5月21日,姜某在彼時已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所享有的權利義務,其在2018年3月提起本案已超訴訟時效;第二,李某將其名下50%的房產份額給姜某不是其真實意思表示,該約定無效。
  • 兒子受贈房產卻不贍養父母,法院:撤銷贈與!
    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社會保障範圍小、水平低,當老人把房產贈與兒女後,兒女對老人不再關心,老年人的權益如何保障?江蘇省宜興市人民法院丁蜀人民法庭就審理了這樣一起合同糾紛案,判決撤銷父母與子女籤訂的附義務贈與協議。
  • 前夫贈與的房產能收回嗎?
    2004年10月14日,陳強的爸媽出全款替陳強在南寧市江南區購買了一套房產,並且再三要求陳強,不能給曾莉莉加名。2006年兩人登記結婚了,小夫妻的好日子過了沒多久,矛盾就越滾越大。婚後陳強為了工作總是早出晚歸,動不動就一身酒氣的回家,每次喝醉了酒要和曾莉莉大吵一番。
  • 房產贈與能否反悔?什麼情況下可以撤銷房產贈與?
    本文作者 | 孟園園(北京金訴律師事務所)今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房產證在銀行抵押,房子可以辦贈與嗎?還有人問,房子有貸款,可以贈與給未成年的孩子嗎?可能在別人看來這是一個問題,只是房產贈與的對象不同而已。
  • 夫妻之間贈與房產後,能不能反悔撤銷贈與?這裡都寫清楚了
    此前我們多次介紹過,夫妻之間,任一方結婚前的財產都是婚前財產,如果婚後想通變成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另一方財產,可以直接採取贈予的方式。最常見的就是為了維護雙方感情及婚姻關係的穩定,夫妻之間相互贈與房屋,一般來說丈夫贈與妻子的情況可能更多;那麼如果決定贈與房產後因為一些原因後悔,能不能撤銷贈與呢?
  • 什麼情況下可撤銷贈與?
    本文以實務為切入,精準摘錄最新裁判要旨,供參考。婚內協議將一方個人所有財產中的部分約定為對方所有,如未變更登記,可予撤銷約定為涉案贈與房產並未變更登記至楊某名下,且該《協議書》亦未經過公證,故張某主張撤銷該《協議書》與法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