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鄭成功與荷蘭人的戰爭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如果殖民者的領袖沒有犯下嚴重的錯誤,他們本來可以取勝。

17世紀,荷蘭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不但在與英國的競爭中勝出,還取代了昔日的殖民霸主西班牙。1624年,荷蘭在臺灣南部海岸修建了熱蘭遮城堡,臺灣也逐漸發展成為荷蘭最富有的一座殖民地。而這時,在與清朝對抗中遭遇挫敗的鄭成功也將目光瞄向了臺灣,他將成為荷蘭人在遠東最強勁的對手。

1662年初,經過九個月的激戰,鄭成功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帶領手下將領戰勝了如日中天的荷蘭人,拿下了臺灣。鄭成功是如何做到的?史景遷弟子歐陽泰的第二本關於臺灣的專著,《1661,決戰熱蘭遮》詳盡地敘述了這一過程。

荷蘭人若不犯錯即可取勝

歷史研究的技術與視野似乎不能兼。歐陽泰的《1661,決戰熱蘭遮》就屬於這類作品,作者的謹慎和背景的宏遠不成比例。

歐陽泰一度相信:明軍在數量上擁有十倍的壓倒優勢,勝負沒有懸念可言。一千多荷蘭人即使將海軍算上,數目也少得可笑。明清戰爭的任何一方只要有意,隨時都能蕩平歐洲人的據點。荷蘭總督府早在十年前就預測到:鄭成功一旦在大陸戰爭中失利,就會覬覦臺灣避難所;但他們毫無辦法,只能坐以待斃。然而,軍事細節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在這方面,我們不能不佩服他的勤奮與淵博。當然,這裡面還存在更深層次的因素。同時代的東西方史料不能等量齊觀,前者通常只有泛泛而談、無法核對的文學性描繪。作者對義大利戰爭以來的軍事技術演化瞭若指掌,這些細節決定了戰爭的成敗。荷蘭人的要塞和帆船凝集了歐洲近代早期軍事革命的精華,在層次上遠遠高於明軍。如果殖民者的領袖沒有犯下嚴重的錯誤,他們本來可以取勝。如果明軍沒有獲得歐洲變節者的技術和情報,甚至不會有機會利用敵人的錯誤。

荷蘭人的三角帆船依靠複雜的帆索體系,能夠逆風行駛,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度使鄭成功瀕臨精神崩潰。鄭氏無疑是東亞走私貿易的王者,他的船隻布滿從長崎到澳門的航線。清軍畏鄭成功艦隊如虎,輸掉了南京戰役以前和以後的每一次海戰,坐視鄭家從閩浙海岸搜走了四倍於魯王和唐王的賦稅,最後只能強迫沿海居民撤退到內地。然而,鄭成功的艦隊在荷蘭人面前沒有勝算。如果不是颶風恰好摧毀了北線尾沙洲的堡壘,明軍一開始就無法闖進鹿耳門。英勇的克勞森船長衝破了絕對優勢的明軍包圍圈,從巴達維亞帶來了十二艘荷蘭戰艦。歐洲海軍的速度和機動能力無可匹敵,完全可以在臺灣海峽切斷明軍補給線,置已經開始缺糧的鄭成功於絕境。

揆一選擇了自殺性決策

這大概是延平王畢生最危險的時刻,因為他沒有掌握撤回金門、廈門的制海權。他以前跟清軍作戰時,即使在陸上慘敗,逃亡的海路始終在他的水師控制之下。然而,揆一愚蠢地放棄了自己的優勢。他選擇正面近戰,用援軍補充自己的隊伍。這無異於將海戰變成準陸戰,將優勢奉送給人數多的一方。揆一選擇了敵人都沒有指望的自殺性決策。從這一點看,他的十年徒刑並不怎麼冤枉。此事和鹿耳門風暴加在一起,決定了戰爭的命運。鄭成功完全有理由據此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荷蘭的加爾文主義者有沒有深入挖掘另一個澤蘭省(熱蘭遮)陷落的神學意義,不得而知。

揆一的朋友在三級會議為他辯護,強調他苦守孤城一年多的難度。然而,三級會議沒有辜負賢明的盛譽。荷蘭的宿敵西班牙人在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經常只有幾千駐軍,一再擊破土耳其和摩洛哥的數十萬大軍。較之明軍,穆斯林戰士的素質並不遜色。歐洲人天生就應該以寡擊眾,正如亞細亞帝國就應該以多取勝。揆一在類似情況下不能取得同樣或更好戰績,就是他的失職。鄭成功在南澳島基地訓練出來的私家軍隊號稱鐵人,戰鬥力不是腐敗的明朝正規軍所能比擬的。他們身披重鎧,刀槍劍戟樣樣精通。鄭成功本人武功了得,虛榮心很重。他親自上陣,向兩軍將士炫耀飛馬連射的絕技。看來,《三國演義》描繪的那種大軍等於觀眾的場面並不是小說家向壁虛構的產物。這些確實非常出色的表演僅僅贏得了數百名歐洲觀眾的嘲笑,鎮江和寧波的滿洲將領是不會如此輕佻的。我們不必奇怪:國姓爺一再勃然大怒,甚至屠殺俘虜洩憤。

鄭成功幾乎全軍覆沒

荷蘭人的自信有其道理,因為軍事工程學的奧秘在東方仍然不為人知。熱蘭遮的大炮火力猛,射程遠,精度高。稜堡和炮位相互配合,實現了交叉火力的全方位覆蓋。鄭成功部隊掌握了火槍齊射的技術,已經比大部分清軍強很多;但遠不能跟納騷親王的步兵操練相比,他的火炮也沒有荷蘭火炮射程遠。他沒有意識到雙方軍隊的質量差距,或者原本就打算不計傷亡,貿然進入自己的火炮死角和敵軍的火炮範圍,幾乎全軍覆沒。

鄭成功沒有足夠的給養。他原先的作戰方式接近流寇主義,依靠行動迅速、軍容浩大震懾毫無準備的州縣,迫使他們自動投降,然後掠奪浮財和物資,棄空城而去。清軍駐防部隊趕到時,只剩下必須救濟的饑民。這種方法使清軍對付明朝正規軍的大部分技術都喪失了作用,也使他無法建立可靠的地方管理機構,白白浪費了軍事勝利造成的許多有利機會。張煌言和眾多遺民都批評他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甚至因此懷疑他對大明的忠誠;但這更有可能出於海上走私集團的本性,他們條件反射地認為海盜貿易是任何遠徵的唯一正當目的。而且,海盜貿易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難以見容於士大夫,使鄭成功缺少文官儲備。根據司徒琳的說法,他即使在佔領臺灣以後,也只能實施軍事統治。

鄭成功很可能像豐臣秀吉在朝鮮一樣,以為荷蘭人的物資就是為自己準備的,現在大失所望。他的知識儲備只剩下屯田這一招,前線只留下三百人。與其說是圍攻,不如說是偵察。可想而知,屯田的效果很差。這主要是出身和行為模式的問題,走私者和農民兵的性格完全不同。後來臺灣的墾殖,仍然少不了招募流民。無論怎樣解釋,次年春天的鄭軍已經處在饑荒的邊緣。巴達維亞曾經遭到爪哇土著王朝的圍攻,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解圍的。正在這時,揆一的愚蠢抵銷了鄭成功的輕率。

以廉價的生命和詭詐的手段獲勝

即使援軍失敗,熱蘭遮的防禦仍然是堅固的。據說,要塞的陷落最終仍然必須變節者。任何一邦都出不起東方大皇帝的高價,購買或盜竊他們的關鍵技術並不特別困難。鄭成功有自己的洛迪斯中士,他是鄭軍當中唯一精通歐洲兵法的人。明軍在城外的高地照樣修築稜堡,荷蘭人沒有足夠的人力阻止他們。稜堡一旦建成,就不會再有任何援軍入城,荷蘭人的投降只是時間問題。洛迪斯的戰術酷似突尼西亞戰役。二十萬土耳其人也是用同樣的辦法,攻陷了兩千西班牙人據守的果萊達要塞。

熱蘭遮戰役是中國和西方的第一次交鋒,但並不是東方和西方的第一次交鋒。遠東形勢孤立,遠離世界秩序的焦點。經典的東西方衝突主要發生在中東,至多包括印度。三千年來,這些衝突的基本模式似乎變化不大。兩套故事情節交替出現。或是寥寥無幾的西方精銳橫掃人數眾多的烏合之眾,以徵服者姿態統治馴服的東方。或是狡詐的東方君主利用謀略和西方的弱點,以數十倍群眾大軍的代價殲滅了少量的西方精英軍隊。這兩種模式交替出現,沒有一方是註定勝利的;但東方總是依靠更加廉價的生命和更加詭詐的手段,抵消西方更加原創的技術和更加勇敢的精神。熱蘭遮戰役雖然是西方的失敗,卻沒有超出古老的模式。這個結論是作者不敢提出的,但他的材料給東方讀者留下的印象就是這樣。東方讀者有權不受作者的限制,直接將問題引向更危險的地方。

相關焦點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何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又殺回臺灣,為什麼最終逃離?
    絕大多數國人都有這麼個印象: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臺灣後,荷蘭殖民者被永久趕出中國領土。其實,歷史遠遠沒有這麼簡單。在鄭成功去世後,荷蘭人便捲土重來,重新佔領臺灣北部的雞籠。那麼,荷蘭企圖再次奪回臺灣的陰謀為什麼最後破產呢?在那段波譎雲詭的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筆者結合中方及荷蘭的歷史資料,揭開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的神秘面紗。
  • 鄭成功兩萬五千人大軍為什麼打敗一千名荷蘭人需要八個月?
    鄭成功的船的優點是船小比較靈活,可以很方便的掉頭,在順風的情況下速度也比荷蘭軍艦快。鄭成功的軍隊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主要依靠弓箭、馬刀等武器造成殺傷,少量裝備的火器也缺乏穩定性。鄭成功的精銳部隊是他的弓箭手,他們射術精湛,能遠距離射中荷蘭人,是能對荷蘭人造成的主要威脅。
  • 鄭成功攻臺3,驅逐荷蘭人,歐洲以少擊多的神話破滅
    進攻剛開始,荷蘭大炮狠狠地讓眾多鄭軍攻城部隊交了學費,更迫使鄭軍放棄火炮,倉皇撤退,不僅如此,荷蘭還趁勢出擊把鄭軍大炮全部封死,戰爭損失上千人,大炮還大批大批的損失,鄭成功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改用包圍戰術,想要餓死荷蘭人。硬的不行,軟的總行了吧?不給飯吃,看你怎麼打。結果荷蘭人都沒餓死?老鄭自己卻沒飯吃了,原來到臺灣後,鄭軍一直為餵糧食所困擾。
  • 中國「海賊王」鄭芝龍:吊打荷蘭人,兒子鄭成功是民族英雄
    鄭芝龍在日本還娶了媳婦,生了個兒子就是後來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所以按照現代詞彙來說,鄭成功是個中日混血。鄭芝龍的運氣其實很好。李旦得病去世後,他侵吞了乾爹的大部分產業,由無名小卒一躍成為東亞海域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好運氣還遠未結束。
  • 1個荷蘭人能抵25個中國人?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中荷軍隊實力對比
    鄭成功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在澎湖暫駐之後,利用對水文的熟悉,趁著漲潮避過荷蘭人的封鎖,穿越海上險隘鹿耳門,成功登陸臺灣。此時臺灣有荷蘭士兵1500人。戰前荷蘭人曾經說,一個荷蘭人可抵25個中國人,此戰被證明純屬笑談。
  • 鄭成功收復臺灣
    廈門皓月園鄭成功正面像荷蘭人的軍艦開始發揮了他們船堅炮利的優勢,上來就擊沉了三十多艘鄭成功的小船。而鄭成功的軍艦則對則對荷蘭人無能為力,那鄭成功又是如何取勝的呢?後來一位赫克託號的倖存者曾記載過,由於赫克託號在炮長的艙房內也裝設了一門大炮,而炮長的艙房又連通著火藥室,在戰爭期間,開炮的火花濺到了火藥室內,結果引爆了火藥室,造成了大爆炸,所以赫克託號就沉沒了。斯格拉弗蘭號見到赫克託號沉沒,自己孤掌難鳴,所以趕緊往外海開去,和另外兩艘船會和,去巴達維亞(現印度尼西亞)求援去了。
  • 最靠譜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對抗清人不算啥,荷蘭人直接被打懵
    鄭成功而在眾多的民族英雄當中,鄭成功絕對是當之無愧的一個,很多人說鄭成功對抗的難道不是清朝,他不是在反清復明嗎?事情遠不是這麼簡單的,鄭成功這一輩子做過的事情很多,這一點我們還是從這傢伙的成長時期開始說起。
  • 鄭成功為何能打敗侵臺荷軍
    在這封信裡,他先是承認「向東拓展的風聲」,說這是故意散布來迷惑清軍的,對荷蘭人「輕信訛傳」枉費他真情善意表示遺憾和指責;接著又舉出五月的一場勝仗,說明抗清形勢沒有荷蘭人想像的那麼困窘,之所以搬到金門,是堅壁清野,要誘使清軍深入再一舉殲滅,而商船都在運輸家眷與物資,沒有精力到臺灣貿易,請荷蘭人不要誤以為是他關閉貿易在做戰爭籌備等等。
  • 大航海時代 | 制高點烏特勒支堡及餘情未了的荷蘭人
    荷蘭人的頑強抵抗,使得這場戰爭成為了一場跨年之戰。不過對於以月亮運行周期來計算年份的中國人來說,戰爭還是在當年結束了。公元1662年1月25日(農曆臘月初七),最後的決戰打響。這天距離中國新年還有23天時間。顯然,鄭成功和他的部下們,非常希望能夠在熱蘭遮城,迎來他們登陸臺灣的第一個新年。
  • 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
    廈門皓月園鄭成功正面像荷蘭人的軍艦開始發揮了他們船堅炮利的優勢,上來就擊沉了三十多艘鄭成功的小船。而鄭成功的軍艦則對則對荷蘭人無能為力,那鄭成功又是如何取勝的呢?後來一位赫克託號的倖存者曾記載過,由於赫克託號在炮長的艙房內也裝設了一門大炮,而炮長的艙房又連通著火藥室,在戰爭期間,開炮的火花濺到了火藥室內,結果引爆了火藥室,造成了大爆炸,所以赫克託號就沉沒了。斯格拉弗蘭號見到赫克託號沉沒,自己孤掌難鳴,所以趕緊往外海開去,和另外兩艘船會和,去巴達維亞(現印度尼西亞)求援去了。
  • 大航海時代——荷蘭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鄭成功挑戰海上馬車夫
    荷蘭獨立後,與西班牙的戰爭依然持續,直至公元1648年,西班牙才承認荷蘭正式獨立。2、公元17世紀被譽為「荷蘭人的世紀」,荷蘭人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荷蘭一獨立,便加入了大航海的行列,並公開挑戰葡萄牙在東方的霸權地位。公元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
  • 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登陸臺灣?
    佔領臺灣已經三十七年的荷蘭人在海面上發現了一支龐大的船隊。這場歷時近9個月的臺灣收復戰徹底打響。那麼鄭成功是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呢?1、知己知彼。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著名的海盜頭子,母親是日本人。鄭芝龍黑白兩道通吃,無論是和大明朝廷還是與荷蘭人混得都不錯。少年時期的鄭成功就已經十分了解福建附近海域的人文地理了,臺灣也是不在話下,對於臺灣的一些布防肯定也是了如指掌。
  • 歷史上收復失地的戰爭那麼多,為什麼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人稱道?
    時值大清建國,明朝愛國將領鄭成功在內陸發動北伐戰爭未果,只能退守東南諸島與清廷長期鬥爭。在此期間,鄭成功發覺寶島臺灣的戰略地位,於是決定從西方侵略者手中奪回失地,在此重整旗鼓,重建大明河山。1662年初,鄭成功所統領的「鄭家軍」兵分兩路,從水陸兩方面同時進攻荷蘭人修建的堡壘。
  • 協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臣--何斌
    早年曾去日本經商,明朝天啟年間,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到臺灣。明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歸降明朝,於是遷往福建任明防海遊擊,後積功至都督。何斌擬與好友楊天生、陳衷紀、李英等前往投奔,但因在去福建途中遭遇海盜李魁奇的襲擊,同行者皆死,只有何斌與李英得以逃脫,因此只好返回臺灣。當時,荷蘭人已經佔據了赤嵌(在今臺南市),何斌於是改信荷蘭人所信之教,學習荷蘭語,荷蘭人遂任何斌為通事。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臺灣卻數次被外敵侵佔,又數次被收回,在歷次的收復臺灣戰爭中,尤以鄭成功收復臺灣最為振奮人心。公元1662年1月25日,鄭成功率軍進攻荷蘭在臺灣修建的熱蘭遮城,大破荷蘭軍隊,同年2月1日,荷蘭臺灣總督揆一無奈之下,籤署投降協議,並率領全體荷蘭人撤離臺灣。
  • 妙用氣候出奇兵:鄭成功妙用地理知識擊敗荷蘭殖民者
    鄭成功古往今來,在戰爭中,地理因素從來就是一個不可控的變量,它可以像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那樣讓一方優勢大增,也可以像陸遜火燒連營一樣,讓敵方國運大衰,國勢夭折。在17世紀著名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的戰鬥中,季風,農業,颱風,洋流,潮汐等因素,都影響了這場中西對決的具體過程。
  •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兩萬五千人大軍打一千名荷蘭人為什麼需要八個月?
    鄭成功的軍隊主要還是以冷兵器為主,主要依靠弓箭、馬刀等武器造成殺傷,少量裝備的火器也缺乏穩定性。鄭成功的精銳部隊是他的弓箭手,他們射術精湛,能遠距離射中荷蘭人,是能對荷蘭人造成的主要威脅。荷蘭人的軍艦開始發揮了他們船堅炮利的優勢,上來就擊沉了三十多艘鄭成功的小船。而鄭成功的軍艦則對則對荷蘭人無能為力,那鄭成功又是如何取勝的呢?
  • 鄭成功攻臺1,當海賊王遇上歐洲海上霸權-荷蘭
    我們常說鄭成功趕走了荷蘭人,但其實說精確一點,鄭成功只是趕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其實也差不多了,東印度公司可以說代表荷蘭政府,但某方面說也不完全代表荷蘭政府,他雖然具有準政府的權力,有自己的軍隊可以發動戰爭,監禁囚犯,與其他國家籤訂正式條約,以及發行自己的貨幣以及建立殖民地,但它終究不是荷蘭政府。
  • 歷史那些事,鄭成功智逼荷蘭人,借惡劣天氣鼓舞人心
    鄭成功從小聰明好學,十五歲時就考取秀才。鄭成功到國子監讀書時,聽到關於史可法死守揚州抗清的故事,深受感動。後來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鄭成功跟著父親去朝見。隆武帝一見鄭成功,十分喜愛,就賜他國姓朱,並封他為招討大將軍。在當時,能夠姓皇家的姓是一種特殊的榮耀,因此國內外的許多人都尊敬地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後來清軍攻人了福建,鄭芝龍見大勢已去,投降了清朝。鄭成功那年二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