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推出《能擊敗西班牙軍團,荷蘭莫裡斯方陣牛在哪?未必是明朝白杆兵對手》一文之後,有讀者質疑,認為鄭成功復臺之役中鄭軍2.5萬攻打1000多荷蘭軍,尚且苦戰一年,故荷蘭軍隊戰鬥力遠勝當時的中國軍隊。事實是如此嗎?
▲鄭成功雕像
我們首先必須指出一個事實,鄭成功1647年起兵時,不過擁有南澳一隅,1650年才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地,雖然巔峰時代擁兵20萬,但由於長期只能控制沿海的狹窄地區,無法深入內陸,鄭軍的陸軍是非常少的,水軍、雜役在其軍隊中佔了很大比例。陸軍又有大部分需要承擔屯田任務來生產軍糧,有戰鬥力的並不多。
鄭氏未能與李定國呼應,以及北伐南京的失敗,確實也有實力不足,戰兵缺乏的緣故(在南京之役時鄭成功的戰兵可能也只有2萬多人),不宜過於苛責,能夠與清軍纏鬥十餘年,越打越強,鄭成功已經足以稱為英雄人物了。鄭成功攻臺時雖有兵力2.5萬,但經過南京之役的損耗,其以鐵人軍為首的陸軍戰兵損失慘重,陸戰力量此時已經非常虛弱。
鄭成功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在澎湖暫駐之後,利用對水文的熟悉,趁著漲潮避過荷蘭人的封鎖,穿越海上險隘鹿耳門,成功登陸臺灣。此時臺灣有荷蘭士兵1500人。抵達臺灣之後,鄭成功首先通過切斷水源的方式,迫降了荷軍要塞赤嵌,大致與此同時,和荷軍之間爆發了北線尾會戰。
▲戎克船
北線尾會戰分為海戰和陸戰兩個部分。海戰方面,鄭軍30艘戎克船圍攻三艘荷蘭戰船,但荷蘭作為海洋殖民強國,船隻比鄭軍大很多,火力也很兇悍。鄭軍利用風向巧妙避開炮火接近敵船,荷蘭「赫克託」號為避免被奪取而自爆,鄭軍通過施放火箭掩護登上「斯·格拉佛蘭」號,在甲板上肉搏極為慘烈,但終被趕出,經過45分鐘的海戰後,三艘荷蘭大戰船一沉一傷,倉皇敗回南泊口。
陸戰方面,陳澤所部1000人對戰荷軍240人。荷蘭指揮官貝德爾上尉按照莫裡斯規範,將240名荷蘭人組成2個方陣,每陣10列,每列12人,邊前進邊放槍。鄭軍有500人和荷軍直接對陣,包括弓箭手、火槍手、盾牌手,以及極少量鐵人軍。雖然荷蘭人的火器要勝過鄭軍,而且經過南京之役的損耗,鄭軍的火槍手比例已經很低,但鄭軍的箭雨依然給予荷軍極大壓力,很快鄭軍就頂著彈幕撲到荷蘭人面前,逼迫荷蘭人與他們肉搏。
期間,鄭軍以50尊小型火炮對荷軍展開炮擊,荷蘭領航船上4門艦炮也不斷對鄭軍發射彈丸,但雙方士兵素質都不錯,炮擊沒有對他們造成多大影響。荷蘭人後來對鐵人軍評價非常高,認為他們兼顧了防禦力與機動性,火槍無法傷害他們。鄭軍刀盾手也異常強悍,和荷蘭人肉搏絲毫不落下風。當鄭軍500人的迂迴部隊無聲無息地穿越密林,夾擊荷蘭側翼時,荷蘭人很快崩潰,鄭軍遂全線突擊,兩面夾擊荷軍,荷軍戰死160人,損失三分之二,貝德爾上尉被殺。
北線尾陸戰中鄭軍雖然數量多於荷軍,但火器配置卻遜色甚多,但仍然打出了一場成功的殲滅戰,至少證明鄭軍單兵戰鬥力與荷軍是同一檔次的。戰前荷蘭人曾經說,一個荷蘭人可抵25個中國人,此戰被證明純屬笑談。
▲熱蘭遮要塞模型
赤嵌戰役和北線尾戰役使鄭軍分別控制了臺灣島西南部以及北線尾島,荷蘭人被困在當中的大員島上,困守著名的熱蘭遮要塞,要塞是典型的稜堡結構,非常堅固,易守難攻。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五月,鄭軍一萬人猛攻赤嵌城,由於城池堅固,失利,陣亡500餘人。鄭軍遂對城池轉為圍困,挖掘壕溝將熱蘭遮城封鎖。6月開始缺糧,鄭成功下令2萬部隊都去屯田,只留不到5000人圍困有千餘荷蘭士兵(另有家眷等其他人員若干)駐守的熱蘭遮城,最少的時候,包圍熱蘭遮的鄭軍只有2000人,但荷蘭人仍然不敢出城與鄭軍野戰。可見在北線尾會戰的陸戰中,鄭軍的戰鬥力給荷蘭人以很深的恐懼。
七月,荷蘭從巴達維亞調遣的援軍抵達大員,除了725名士兵、十一艘軍艦以外,增援部隊亦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隨後,臺江海戰爆發。
荷軍出動了5艘夾板船(從料羅灣海戰來看,一艘夾板船可以對陣3-5艘中國帆船),2艘雙桅船及十幾艘小艇,進攻12艘鄭軍帆船及岸上的炮壘,由於水淺和逆風,以及鄭軍有著更優越的航行技巧,實力佔優的荷蘭艦隊慘敗,損失300多人,鄭軍只損失了不到百人。臺江海戰證明了東方的海軍戰鬥力完全可以不輸給來自西方的殖民者。此後雙方陷入了長期的對峙。10月10日,荷蘭軍「安克汶號」前往澎湖列島劫掠食物,90名荷蘭人被30多名鄭軍伏擊擊敗,有36人被殺或者俘獲,這次以少勝多再次證明鄭軍的戰鬥力。
援軍統帥考烏在12月率軍乘船逃回巴達維亞,熱蘭遮守軍陷入絕望。由於和鄭軍的零散戰鬥,對射,以及疾病,到考烏逃走之後,城內能戰鬥者不到900人。
1662年1月26日,鄭軍對熱蘭遮城的附屬堡壘烏得勒支堡發起猛攻,由於得到日耳曼裔荷蘭士官Hans Jeuriaen Rade的投靠,鄭軍的工事修築技術大有提升。陸上的炮臺架設了30門火炮,海上的戎克船艦炮也參與炮擊,7小時內發射了2500發炮彈,其中1700發擊中烏得勒支堡,烏得勒支堡屋頂被摧毀,梁柱全部斷裂,無法防守,守將魯爾上尉率軍逃走,鄭軍在一天之內就攻克了烏得勒支堡壘。
▲沃邦元帥,波旁王朝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名帥
佔領烏得勒支堡壘之後,鄭軍獲得制高點,能夠居高臨下攻打熱蘭遮,熱蘭遮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此時大員島上的鄭軍只有3000人,但荷蘭人不敢出城襲擊,鄭成功下令一邊修建戰壕,一邊向熱蘭遮城推進,並用火器還擊荷蘭人的射擊。這一戰術與後來沃邦發明的平行戰壕推進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此時沃邦還只是29歲的年輕人,在太陽王的宮廷中尚未嶄露頭角。
▲荷蘭臺灣總督揆一
在鄭軍的壓迫下,荷蘭臺灣總督揆一於2月1日向鄭軍投降,率殘部狼狽離開臺灣。在長達九個月的戰爭中,荷蘭人餓死、戰死、病死達1600人以上(包括女眷)。就臺灣之役而言,西方軍隊雖然經過三十年戰爭的洗禮,比起東亞軍隊似乎仍無明顯優勢,其土木工事技術的先進之處也能被東方軍隊迅速掌握。歐洲軍事體系真正大幅度超越東方,要等到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