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90後小夥小林(化名),上班時突然整個人癱倒在地上,同事緊急打120送醫,血壓飆到220!卻不知自己有高血壓。
4月22日下午5點,小林被送到醫院急診科,此時的他神志清醒,但身體整個左側偏癱,肢體無力。護士拿血壓計一量,發現小林的收縮壓高達220mmHg,舒張壓160mmHg。
血壓的正常值範圍:收縮壓90-140mmHg,舒張壓60-90mmHg。
小林懵了,還沒來得及接受自己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這件事,就被醫務人員推去頭部CT,結果提示小林腦出血,血腫量25毫升左右。急診科醫生初步診斷小林為:高血壓急診、出血性腦卒中。
突然偏癱,90後小夥被緊急送入ICU
「腦卒中」還有一個更為人知的名字叫「中風」,它的致死率、致殘率極高。一旦發生「中風」往往患者都是十分危急。急診科立即聯繫神經外科會診。
入院不到1小時,小林從原本的神志清醒,漸漸陷入「嗜睡」狀態。患者「嗜睡」是一個危險分水嶺,也是外科醫生進行急救時的重要信號。
如果在這個狀態下,能夠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那麼整個救治的成功率將大大提高;但如果小林完全進入了昏迷狀態,那麼救治難度將變大。
所幸經過2天的精心治療,小林目前已經逐漸清醒,病情趨於平穩,搬出了監護室,正在準備開始適量的康復治療。
醫生在詢問家族史中得知,小林的父親也有高血壓,去年因為腦出血突然去世了。
小林此次的發病可能有遺傳因素的參與,但後天的不良生活習慣也佔了大部分因素。
小林是一名程式設計師,常常為了修改一個bug要加班到凌晨3、4點,忙碌的工作幾乎填滿了整個生活。吃飯靠外賣解決,愛喝可樂以及吃高熱量高油高鹽的食物。加上他又不愛運動,身高180cm的他,體重有200多斤;而同樣身高,常運動的哥哥只有150斤。有時,小林也會感覺到身體不舒服,但從來沒有在意,更別說去體檢了。以至於完全沒有發現自己有高血壓。
其實高血壓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壓會帶來的併發症招招致命,如:中風、心梗等。如何識別中風?平時我們應該怎麼識別中風症狀呢?
這些症狀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別忽視!
1、眩暈或頭暈
反覆出現瞬間頭暈或眩暈,感覺周圍的物體或自己在旋轉,走路時感覺路也在搖晃,步態不穩,幾秒鐘後便恢復常態,千萬別認為是低血糖,可能是「中風」,應及早診治,防止中風發生。
2、單側肢體麻木
如果反覆單側肢體麻木就不一定是糖尿病神經病變或頸椎病了,如再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舌頭髮脹等症狀,或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等病史時,就要警惕中風發生了。
3、眼前蒙黑或視力模糊
眼前蒙黑就是突然一過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隻眼睛出現識物不清,或者是看東西模糊,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後便完全恢復正常,其發生的原因與病人在中風前,出現腦供血不足,影響了視覺中樞的功能有關。
4、說話吐字不清
腦供血不足時,使人體運動功能的神經失靈,常見症狀之一是突然說話不靈或吐字不清,甚至不會說話,但持續時間短,最長不超過24小時,應引起重視。
哪些人屬於易患腦中風的高危人群?
1. 有中風家族史者
與高血壓病一樣,腦血管病具有遺傳傾向。
2. 有高血壓或高血壓病史者
高血壓被公認為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3.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和脂肪代謝紊亂,增加了動脈硬化和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4. 心臟病
特別是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的減少了腦血流量,容易形成心臟微血栓脫落,使發生腦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增加。
5.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
俗稱「小中風」,往往是發生腦血管病的先兆。如反覆發作,近期更易發展成「完全性中風」。
預防中風,這些常識不可少!
第一,留意中風前兆,一旦出現出現眩暈,口角歪斜,肢體麻木無力,言語不清等症狀時,需要立即到神經科就診。
第二,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戒菸酒,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定期接受腦健康檢查。
【中醫推薦一個日常「防中風」小金方】
準備:青錢柳葉、桑葉、梔子、菊花、決明子、玉竹
1、青錢柳葉中含有的皂苷、三瓣、黃酮、多糖等有效成分,具有很強的降血脂作用。特別是微量元素硒能夠有效改善脂質代謝,對人體內血清總膽固醇的升高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2、青錢柳葉中富含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皂苷、黃酮),均可以保護血管通透性,擴張冠狀動脈和改善血液循環,能夠有效的調節人體糖代謝,激活胰島器官功能,從而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3、決明子:能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從而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抑制了膽固醇的合成,有效降血脂。
4、桑葉含有多種生物鹼、胺基酸等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等作用。
清靈茶正是由以上幾種材料配成,每天喝兩杯,300ml開水衝泡5分鐘 。
溫馨小貼士:
健康成人每周應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持續40分鐘中等或以上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或有其他有氧運動等)。日常工作以靜坐為主的人群,每靜坐1小時進行2-3分鐘身體活動。#中風#
睡覺出現這4個症狀,可能是腦血管堵了,佔1個,也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