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一首冷門悼亡詩,短短四句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2020-12-27 國風美詩文

生離死別,是人類一直以來,無法遏制悲傷的場景。江淹《別賦》中說的不過是生離的場景,讀來尚且令人潸然淚下,若是死別的永絕,該是多麼令人難以承受的痛,是多麼悽惻腸斷的悲啊!

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有許多詩人將這種痛,付諸於筆端,這便是悼亡詩了。

經過千百年的時間流轉,我們即便不認識詩人,也不認識詩人記掛著的人,但通過那些文字,依舊能夠感受到,那種刻骨銘心的痛,以及詩人,那止不住的相思與悼念。

身別魂飛,陰陽兩隔,無疑是令人痛心,而男人對妻子,女人對丈夫的悼亡,更是悲至心死。因為那個人,是陪伴你走過大半生的摯愛,是心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另一半離去了,心也不就死了。

元稹悼亡詩,非真情難動人

編寫《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曾說,寫悼亡詩,沒有人能比得過元稹的《遣悲懷》三首,此話言外之意,是說元稹為悼亡詩第一人,對於此話我深以為然。

後世都說元稹是渣男,這不過是有媒體故作驚人語罷了。元稹與薛濤的故事,本就無切確的記載,兩人年紀也相差很多。

元稹雖然後來續娶,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畢竟他在朝為官,家裡必須有人鎮守,何況他還有年幼的兒女,需要人照顧,續娶無可厚非。

若如此就是渣男,那白居易、辛棄疾等人,老年還妻妾成群,蘇軾既狎妓,還娶了髮妻王弗的堂妹,是不是也是渣男呢?

無論如何,元稹那幾首悼亡妻子韋叢的詩,的確感人肺腑,每次讀來,不禁墮淚。陳寅恪說元稹悼亡詩之所以造詣獨絕,就是真實。是啊,若非真情實感,元稹的悼亡詩,如何能冠絕古今,感動無數人。

《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五》

元稹寫給韋叢的悼亡詩除了《遣悲懷》組詩,還有《離思》組詩同樣名動千古。在妻子韋叢去世兩年後,元稹又寫了一組悼亡詩名為《六年春遣懷八首》,這八首詩,同樣情感真摯,令人黯然神傷。

且錄組詩其五,與大家共品析:

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怪來醒後傍人泣,醉裡時時錯問君。

元稹的前半生,仕途一直很坎坷,當陪他度過那些艱難歲月的妻子病逝後,他仿佛失去了精神的依靠,意志消沉,每天都借酒消愁。

首句雖然說是陪客人一起喝酒,但其實是元稹想給自己找一個喝酒遣懷的理由。淚是和酒而入愁腸的,酒是從愁腸中化作淚流出的。

因為是陪伴客人,元稹不能肆意一醉,還要強打著精神,強忍著淚水,對朋友的安慰說著不要緊,不希望讓旁人看見他的脆弱。可以偶然情緒受到劇烈的波動時,悲從中來,元稹也會控制不住,大醉一場。

因為醒著就會想妻子,想著想著,心就難受,他只能醉了,不能醒著。

後兩句,只是極為平淡的敘述。醉後酒醒,元稹發現旁人在低頭啜泣,不禁奇怪,問為何如此?聽了眾人的回答,元稹才知道,自己在醉酒之後忘記妻子韋叢已經病逝,還在不停地呼喊她的名字。

這恐怕就是蘇軾後來說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對於另一半的悼念,不用刻意去想,卻怎麼也不會忘記與之生前的點點滴滴,心中的愛,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化、消逝。

即便是醉酒無意識的狀態,元稹心中想的還是妻子,因為相思早已經深入骨髓、早已經痛徹心扉。詩人並沒有寫自己如何傷心落淚,而是從旁人落淚,來寫自己的痴。

好的絕句,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雖然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但通過元稹對自己醉後狀態的描寫,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他是醒著的,那麼對妻子韋叢思念,豈不是更加強烈?他的悲痛是否更加錐心?

這詩外之意,是讀者想像的空間,也是詩的意境,只不過這種意境是悽惶悽苦的。醉中呼喊韋叢之名,可見詩人心中的空虛落寞,這個細節非常真實。

每次讀到這樣的詩,我都有一種不期而遇的驚喜,當然,這樣的冷門詩,需要自己去發掘。如果喜歡讀詩的朋友,我推薦下面一套詩詞集,大家可以從中去發現,那些流傳並不廣泛,但卻令人驚豔的詩詞。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感情深厚的夫妻,在另一半去世之後,整個人性格大變,每天都失魂落魄一般。元稹詩中描寫的,正就是這種狀態。最後一句夢裡的呼喚姓名,又體現了元真對韋叢的依賴。

這首是在元稹的詩中雖然冷門,但相比那些千古名句,並不遜色。其實,有很多詩,沒有什麼家國天下的情懷,沒有大徹大悟的人生境界,但它們的語言意境,卻非常優美,或者感人。

從元稹的《遣悲懷》三首當中,我們可以讀出韋叢是一個非常賢惠的人。

即便自己粗布舊衫,她也要搜刮家中的布匹,為元稹做新衣。看到丈夫因為仕途不順,即便是家裡沒錢,她甚至當掉首飾,給元稹買酒喝。一個富家千金,本是眾星捧月,嫁給元稹後,吃盡苦頭,卻毫無怨言,還說喜歡這樣的生活。

每次讀元稹的悼亡詩,我每每哀嘆,這樣一個好的女子,那麼年輕就逝世了。與元稹共苦,卻沒能和他同甘。

曾經你陪我吃了那麼多苦,我答應要給你過上好日子,可有一天我有能力了,你卻不在了。人生的痛苦,莫過於此,正如《遣悲懷》那句所說: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相關焦點

  • 十首經典悼亡詩:用一生換一首詩
    悼亡詩古已有之,早在《詩經》中就出現了悼亡詩。西晉潘安曾寫《悼亡詩》緬懷妻子,後來,悼亡詩多指丈夫悼念妻子的詩。中國人講究含蓄的感情,情不外露,夫妻感情更是如此。當詩人們飽含感情,寫下深情懷念妻子的悼亡詩時,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 元稹為妻子寫下悼亡詩,第一句寫錯了,知名度卻最高
    我們知道唐朝的宰相、大詩人元稹是一個情場浪子,或者乾脆可以說是「渣男」。他流落到舅家時,曾經與表妹珠胎暗結,後來卻始亂終棄,元稹卻以此寫下了《鶯鶯傳》,其中不乏洋洋自得之情。另外,元稹還與薛濤,劉彩春鬧出緋聞。但是,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元稹對原配妻子韋叢也應該是真心的。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一位唐朝有名的多情才子,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詞,這兩者之間似乎在感情上不存在任何交集,但是在邏輯與現實歷史中,卻是真實存在的。這位多情的才子就是元稹。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在韋叢死後,元稹寫過數首悼亡詩,並且每首詩都寫得十分出色,這在整個唐代都少有,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令人動容的悼亡之作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 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二人一直相敬如賓,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公元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其悽涼沉痛、黯然銷魂,絕妙千古獨步古今!
  • 元稹VS李商隱,誰的愛情詩更深入人心?
    一、先看一首不朽的愛情絕唱公元809年,元稹之妻韋叢去世,年僅26歲,從19歲嫁與元稹,7年時間連生六胎,這在現在是無法想像的,估計很多人會噴生育工具之類的話。如此高頻產子,應該是她早亡的原因。元稹對這位陪著自己吃了不少苦的妻子,還是很有感情的,最直觀的表現是,自妻子身亡,元大詩人寫了一系列懷念她的悼亡詩。題主所列的這句,便是《離思》組詩5首中的第四首。這一首不僅是《離思》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整個詩詞史上愛情詩的標誌性篇章之一。
  • 元稹生性多情風流,對亡妻卻是深情無比,一首悼亡詩成為千古名篇
    元稹在妻子韋氏去世後,曾寫下一首七言絕句《離思五首·其四》,首聯兩句寫得用滄海之水、巫山之雲,比喻他和妻子的愛情,因情感真摯、熱烈而千古流傳。 寫到這時,元稹又開始檢討自己:從前一個這麼風流的浪子,為什麼現在變成了這樣呢?這大概一半是因為自己最近開始修習禪道,學著清心寡欲,另一半還是因為放不下亡妻。 元稹這一首悼亡詩比喻用得非常高妙,且抒情感十分強烈。用滄海和巫山來比喻愛情,恰好對應了戀人間的「海誓山盟」。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陳子昂第二次從軍出徵時,正是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徵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而武攸宜此人剛愎自用,胸無韜略,致使前鋒屢敗,陳子昂直言進諫,惹怒武攸宜,被貶為軍曹,鬱郁不得志,此時,他登上幽州臺,滿懷悲憤,遂寫下這首《登幽州臺歌》,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 上最經典的一首悼亡唐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令人感動
    他的詩受到了李商隱的影響,很多詩設喻之奇、對仗之工、用語之美,真令人嘆為觀止、為之絕倒,煙分頂上三層綠,劍截眸中一寸光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這四句更是千古名句。接下來欣賞崔珏的悼亡詩,全詩如下: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豔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
  • 中國悼亡詩詞的文學史上,這六首悼亡詩詞堪稱絕唱,首首催人淚下
    潘嶽的悼亡詩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富有感情,仿佛將所有的感情都熔鑄與詩詞的字句之中,感情深沉,頗為感人,此外由於潘嶽的悼亡詩是為悼念亡妻而作,故後世悼亡詩也就成了悼念亡妻的專門詩篇,不在用於悼念其餘的亡者,也由此可以看出潘嶽的悼亡詩有著深遠的影響。
  • 元稹催人淚下的一首詩,短短28字,卻讓人回味無窮
    送別詩作為唐詩主要題材之一,在璀璨的文化聖殿中佔有一席之地。自漢唐以來,送別詩在唐詩中就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其中不乏許多流傳千古的佳作,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譬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等等。古人云:「詩言志」,但詩更能傳情。
  • 悼亡詩
    悼亡詩: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於西晉潘安的《悼亡詩三首》。
  • 元稹在妻子去世後寫下三首詩,句句刻骨銘心,讀來感人肺腑
    其中有一類詩歌是專門為悼念亡故的妻子而作,因而被稱為悼亡詩。悼亡詩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寫作傳統。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綠衣》和《葛生》兩篇詩歌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悼亡詩歌了。西晉文學家潘嶽的為亡妻而作的《悼亡詩》,詩風格質樸,流露的夫妻之情真摯深沉,流傳深遠,對後來的悼亡詩有很大影響。悼亡詩因其動人的情感和獨特的哀傷,在詩歌長河中獨樹一幟。
  • 韓愈很浪漫的一首詩,開篇就想像奇特,最後14字更令人動容
    一首詩有一個令人驚異的開篇,又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必然會讓無數人感到驚豔。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寫作也是如此,好的開篇可以統領全文、提綱契領,但如果虎頭蛇尾,也會令人遺憾。比如白居易的《憶江南》,開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強調自己的親身感受,令人信服;結尾「能不憶江南?」以反詰作結,作者無疑問而提問,卻加強了所肯定的意思。雖然全文只有短短的27字,作者卻非常用心地處理好了這些細節。下面介紹韓愈很浪漫的一首詩,開篇就想像奇特,最後14字更令人動容。
  • 元稹和他的詩(上)
    鑑賞二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採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已經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戀情。它接連用水、用雲、用花比人,寫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僅四句,即有三句採用比喻手法。一、二兩句,破空而來,暗喻手法絕高,幾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筆意所在。「曾經滄海難為水」。是從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孟子·盡心篇》脫化而來。
  • 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十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詩
    同《葛生》一樣,這首詩被後世均奉為悼亡詩經典。這是一首懷念亡故妻子的詩。睹物思人,是悼亡懷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一個人剛剛從深深的悲痛中擺脫,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製作的東西,便又喚起剛剛處於抑制狀態的興奮點,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這首詩在文學史上有較大的影響。晉潘嶽《悼亡詩》很出名,其實在表現手法上是受《綠衣》影響的。
  • 千古悼亡詩
    創作背景:這首詩古人認為是莊姜夫人因失位而傷己之作,今人一般認為是一男子悼念自己的亡妻之作。詩人目睹亡妻遺物,倍生傷感,由此浮想聯翩,寫下此詩。悼亡詩三首魏晉:潘安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 如果你深愛過一個人,那你一定能讀懂元稹這首詩,而且會無比懷念
    在唐詩宋詞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多深情,令人豔羨不已。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和元稹是很好的朋友,兩人各自都有著令人唏噓的愛情。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20歲的韋叢嫁給了元稹。彼時,元稹尚沒能考取功名,所以婚後的生活是十分貧困的,但是韋叢作為一個弱女子,默默幫丈夫承擔家庭的重擔,沒有半句怨言。但是好景不長,短短七年的時間,勞累和疾病將這個善良美好的女子帶離人世。
  •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李商隱這首悼亡詩,雖冷門卻極深情
    說到唐朝的「悼亡詩」,很多人都會想到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以滄海之水,巫山之雲,來比喻他和妻子無與倫比的感情,浪漫又深情。然而即使他的悼亡詩寫得再好,也改變不了他花心濫情的本質。
  • 《詩經》中最深情的悼亡詩,如歌如泣,讀之令人淚目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男子,也是西晉的文學家潘安,在妻子亡故之後,以《悼亡詩》為題,作詩三首,以紀念亡妻。從此,「悼亡詩」成了一個專用名詞,一般是指丈夫用來悼念妻子的詩作。盡人皆知的悼亡詩,是蘇軾為妻子王弗寫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打動了近千年以來的無數讀者;除此之外,還有唐代詩人元稹為妻子韋惠叢寫的《遣悲懷三首》,也非常著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是他對亡妻最深情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