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2020-12-23 邂逅詩詞的生活美學

初次與你相遇,餘生請多指教

世界上1%的人關注了我

感謝你也是其中一個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人,曾任右拾遺,故後世又稱陳拾遺。曾兩次落榜,文明元年(684),這時他24歲,終進士及第,之後於垂拱二年(686)和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出徵,後因被武三思陷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陳子昂第二次從軍出徵時,正是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徵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而武攸宜此人剛愎自用,胸無韜略,致使前鋒屢敗,陳子昂直言進諫,惹怒武攸宜,被貶為軍曹,鬱郁不得志,此時,他登上幽州臺,滿懷悲憤,遂寫下這首《登幽州臺歌》,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登幽州臺歌》作者:陳子昂 (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自己以前未曾遇到聖賢之君,之後還能不能遇到,估計不大可能了,天地之大,人生短暫,自己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一身才華,卻無英雄用武之地,時不待我啊!

長短不齊的句法,蒼勁奔放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音節,慷慨激昂的調子,讀罷令人動容。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天地茫茫,巨大的時空之下,是他獨自一人,面對著永恆的時間和空間,一種悲天的孤獨湧上心頭。

他發出來痛苦地呼喊,時間無窮無盡,人生卻是如此短暫,在這短暫的人生中,賢明的君主難遇,懂我的知己何在?在這浩瀚無垠的宇宙中,人也不過是一粒細沙。

他對時代如此熱忱,時代卻留給他無限孤獨,這一年,陳子昂辭官回家,卻被迫害,冤死獄中,享年四十二歲。

原來,孤獨只是一個人的狂歡。

俯仰古今,瞻望未來,一種生不逢時的悲哀油然而生。

這首詩,道出了歷代以來仁人志士壯志難酬的悲憤,伯樂難遇的孤獨,時不待我的焦灼,悲愴中滿是豪情,激憤中滿是無奈,慷慨悲涼,震懾人心,讓人深思,堪為千古絕唱。

詩人已去,即使滄海桑田,每當人們吟誦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依舊會想起,在幽州臺悲歌痛哭的孤獨詩人。

相關焦點

  • 孤獨的吶喊,陳子昂代表作《登幽州臺歌》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臺歌》,全詩一共四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這樣經典的作品到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又為何能夠讓人感動,值得仔細分析一下。按照一般的套路分析,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不適合這首詩。
  • 陳子昂的這首詩,短短二十二字,卻寫出了寂寞的最高境界!
    所以李白才會在詩中發出「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慨嘆。王維的詩中也有「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的寂寞情懷。假如要在古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選擇一首詩來代表詩人的這種寂寞。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無疑是其中最為恰當的一首。身為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指出了武則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卻不被採納,反而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
  • 古詩文學習084:七年級下冊,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①選自《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幽州臺,即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②〔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 念天地之悠悠 陳子昂在初唐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一千三百餘年前,陳子昂以一首《登幽州臺歌》名垂青史。從此,幽州臺與陳子昂緊緊聯繫在一起。可是有誰知道,在這首詩背後,陳子昂的崢嶸詩骨、慷慨人生?一、伯玉毀琴其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果然!這一首首詩氣勢豪邁,風骨崢嶸,寓意深遠;這一篇篇文章字字珠磯,精美絕倫,令人耳目一新。在場的人們讀罷詩文,興奮不已,他們翻開書稿,看到上面赫然寫著一個名字——陳子昂!
  • 他的四句詩成了孤獨的一座山峰,陳子昂還有其他照樣出彩的詩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之涕下」這一首詩雖然短小,但是橫跨古今。語言藏進奔放,極具感染力,所以是唐詩描寫孤獨的一座山峰,成為千古名篇。陳子昂不是歷史上知名的詩人,但是他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的重要人物之一。《幽州臺歌》是他傑出作品的代表,但是他還有其他同樣不錯的作品。比如《感懷三十八首》展現了他的革新精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人陳子昂和他的《感懷·其二》。
  • 中國詩詞大會,念天地之悠悠,陳更讀《登幽州臺歌》詩句,展風採
    在飛花令環節,陳更從容的說出了詩句:「前不見不見古人」,引來了觀眾的一片掌聲,這句詩來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登幽州臺歌[ 唐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是一篇人們傳頌的經典,通篇都是名句,很能調動人們的情緒。
  • 一首很孤獨的唐詩,只有短短的22個字,但是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現在我們提起柳宗元的《江雪》,一定是會想到悽美和孤獨,這首詩也被稱為是最孤獨的一首唐詩,而且千百年來為後人津津樂道,不僅常年收錄在小學課本裡,同時後人對於這首詩的解讀也是爭議不斷,但是無論怎麼去理解這首詩,你都能夠從中感受到那種孤獨,還有詩人對於人生的無奈,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最是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
  • 念天地之悠悠
    在唐詩由初唐到盛唐的詩風發展轉變過程中,陳子昂承前啟後,貢獻非凡。他「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等產生了深刻影響。白居易贊道:「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一千三百餘年前,陳子昂以一首《登幽州臺歌》名垂青史。從此,幽州臺與陳子昂緊緊聯繫在一起。
  • 登幽州臺歌詩詞翻譯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原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作者簡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學家。二、寫作背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國家受外族入侵,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徵,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李薊北樓寫下這首詩。
  • 範閒鬥詩時,借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內心想法,只可惜無人明白
    《慶餘年》中範閒的命運屬實讓人羨慕不已,但與主線情節同時讓人感嘆的,還有範閒的鬥詩環節。哪一首不是脫口而出、驚為天人?雖然能背詩,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範閒做到的是能將詩領悟透徹,知道什麼場合哪首詩更應景。就像那首《登幽州臺歌》,也是真正的範閒心意、和這個時代的他字字重合的。
  • 白居易的這首詩,短短四句既有思鄉之情,又有家國之愁
    李白登高望遠,俯瞰長江寫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壯美的景色;杜甫遊覽泰山,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白居易的一首詩,《郢州白雪樓》,寫登樓遠望家鄉。白雪樓中一望鄉,青山簇簇水茫茫。
  • 用一首詩感遇射洪:陳子昂《感遇·聖人不利己》
    感遇詩三十八首•其十九唐•陳子昂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這首詩出自於陳子昂的《感遇詩》第十九首。這裡的憂濟是:關心、救助的意思。而元元是:百姓,老百姓。聖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關心、救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
  • 陳子昂此詩,並沒有用太多的意象,卻營造出一種空曠蒼茫的意境
    在陳子昂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創作有一百二十多首詩歌,他的詩總會透露出的強烈的孤獨情懷,在陳子昂的詩中「孤」字出現 21 次,「獨」則出現 19 次。《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全詩如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金臺詩鑑003】《登幽州臺歌​》
    黃金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成為陳子昂、李白、杜甫、司馬光、湯顯祖等歷代文人、雅士反覆吟詠的主題。甚至宋恭帝、康熙帝、乾隆帝等也不吝辭藻,抒發豪情。黃金臺已經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成為文人士子期盼明君賞識,施展平生抱負的載體;成為歷代君王「但得一士賢,可以收群材」的媒介;也成就了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賦佳作。今天向大家推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請大家欣賞。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走近詩人陳子昂,他的成名不容易
    唐朝詩人很多,好多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記得第一次看到登幽州臺歌,感覺特別的震撼和悽涼,想著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走近初唐詩人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其人陳子昂(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有《陳伯玉集》傳世。
  • 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鑑賞
    特下「幽獨」二字,可見詩中孤芳自賞的命意。  詩的前四句讚美蘭若風採的秀麗,後四句轉而感嘆其芳華的零落。「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由夏入秋,白天漸短。「遲遲」二字即寫出了這種逐漸變化的特點。用「嫋嫋」來形容秋風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傳神。然而「嫋嫋秋風」並不平和。「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芬芳的鮮花自然也凋零了。
  • 「懶」詩之最,全篇有39個字其中36個字重複使用,被後人爭相模仿
    古代人用詩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而詩歌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詩經》就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內容體現出當時朝代的社會風氣,讓後人能更加直觀地去了解歷史。
  • 每日唐詩 陳子昂:白首為誰雄?
    可憐驄馬使,白首為誰雄?陳子昂,24歲中進士,為武則天賞識,35歲為右拾遺。後被武三思指使酷吏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害入獄,憂憤而死,享年42歲。陳子昂和「四傑」一樣都不滿意當時的宮體詩,四傑改造它,而陳拋棄它。他在《修竹篇序》中明確批評齊梁詩風「彩麗況繁,而興寄都絕」,提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喬侍御是作者的朋友。漢庭榮巧宦意指朝廷只看重巧言令色之徒,而輕視有實際戰功的良臣。所謂雲閣,即雲臺和麒麟閣,是漢代表彰功臣名將的地方。
  • 寇準七歲時寫下一詩,短短二十字,卻成人人會背的千古名篇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詠華山》,便是北宋政治家、詩人寇準七歲時寫下的一首詩。相傳在寇準七歲那年,寇準父親帶他攀登華山,當登到華山高處極目遠眺之時,寇準見八百裡秦川盡收眼底,便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詩。儘管《詠華山》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它卻是詠物詩中的一首典範,歷來為人所稱道,如今更是成為了人人會背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