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這首詩,短短四句既有思鄉之情,又有家國之愁

2020-12-26 詩文大觀園

登高望遠好似文人最喜歡的事情。李白登高望遠,俯瞰長江寫下「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的壯美的景色;杜甫遊覽泰山,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白居易的一首詩,《郢州白雪樓》,寫登樓遠望家鄉。

白雪樓中一望鄉,青山簇簇水茫茫。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塵近洛陽

白雪樓中一望鄉詩人登上郢州白雪樓,悠悠地望著遠處的家鄉。詩題是《登郢州白雪樓》,郢州在盡湖北的鐘祥。白雪樓在戰國時期楚國宋玉《對楚王問》中說,有人在郢都唱《陽春》、《白雪》,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很少。也有唱《下裡》、《巴人》的,跟著唱的卻很多。後人附會此事,就在郢州建了白雪樓。

詩人就在此,在湖北的郢州白雪樓,登樓遙望遠處的家鄉。人在異地,思鄉之情也格外濃烈,回不去的家鄉只能遙遙遠望,一個「望」字,即體現瞭望穿秋水的思念。

青山簇簇水茫茫這裡的青山重疊在一起,水流無限,茫茫流去。詩人努力向故鄉望去,可是一眼望去,群山重疊。水流茫茫,真是「山也迢迢,水也遙遙」,家鄉已被山水路途阻隔了。詩人只寫眼中望到的景象,未說此時的心情,但是思念之愁悶卻可以從景色中想見。茫茫的水,一眼望不到邊的群山遮住了詩人家鄉的視線,家鄉歸路遙遙,怎不黯然 神傷呢?

朝來渡口逢京使詩人登上郢州的白雪樓,早早地來到了渡口,在渡口看到了京城來的使者。使者從京城過來是有什麼事呢?京城來的使者肯定來報一些朝廷中傳來的消息。不知是喜是憂。

「說道煙塵近洛陽」,說起剛剛知道的消息,戰爭已經打到了洛陽。詩人心中思念家鄉,此時卻確是家國戰亂,戰爭頻繁。詩人剛剛知道消息,淮西叛軍已經威脅洛陽,表現出對國事的憂慮。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使陽死,子吳元濟抗拒朝廷,唐憲宗下令討伐,但相持不下,引起了這場戰爭。

戰爭是殘酷無情地,人民流離失所。詩人思家之愁,想到了國家大事,憂心國事,可自己卻報國無門,內心苦痛,更是焦慮萬分。思念自己的小家,又關心國家這一大家,不得不被詩人的壯志所豪情所折服。詩人是想為百姓為國家莫福利,他的這份心值得大家讚揚。

白居易的這首詩,寫登高遠望家鄉,看著群山水流,想念家鄉,引出自己無限的遐思。此詩由遠望開始,短短四句境界闊大,既有思鄉之情,想家之切,透著士大夫的柔情,又有家國之愁,有著大丈夫願為國家貢獻的擔當。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冬至日白居易寫了一首詩,短短28個字,表達了濃濃的思念之情
    公元804年歲末冬至日這一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宦遊在外,恰好客宿邯鄲一站,孤單寂寞之時中想起家中熱鬧的場景,一家人圍著燈火的樣子,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就寫了一首詩,全詩短短28個字,表達了濃濃的思念之情,至今讀來仍令人感動。《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 如何用詩詞來表達對思鄉之情?這三首詩意境太適合
    ——王維這首詩是王維在九九重陽時所作,也是思鄉類的詩詞中,最讓我感慨的一句。每一個人長大過後,便面臨著自身未來發展的問題,此時我們就要做出選擇,是否背井離鄉遠離父母,獨自在外闖蕩。故鄉是一個人的根,父母是一個人最深的牽掛。
  • 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落日黃昏,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異鄉的遊子,觸景生情,難免生發鄉思之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遊子在落日黃昏時所滋生的濃鬱鄉思。鑑賞: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 王維的這首詩,短短20字,淺白如話,盡顯濃濃的思鄉之情
    今天給大家分享王維的這首《雜詩》,人在他鄉,想念故鄉的梅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開頭詩人就說,你從故鄉歸來,應該知道故鄉的發生的種種事情吧 。兩次說道「故鄉」,卻絲毫沒有囉嗦的感覺,字句中是詩人的思鄉心切,關心家鄉親人的,充滿了急切心情。「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的雕花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詩人看到好友,急切地想探求到家鄉的消息。
  • 柳宗元被貶柳州,寫下一首思鄉詩,短短28字感人至深
    在古代,詩人經常會因謀求仕途、探親訪友、升遷貶謫等原因而不得不客居他鄉,所以就有了思鄉詩。這類詩主要抒寫的就是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心境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菅,一夜徵人盡望鄉」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便是唐代詩人柳宗元很經典的一首思鄉詩。一般來說,唐宋時期的思鄉詩大多寄寓了複雜的思想感情。
  • 兩首送別詩,滯留而不能歸,樂景寫哀情,思鄉之情幾欲發狂
    送別詩在古代特別盛行,尤其是唐代。原因很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一是中國的版圖很大,而交通卻極其不發達。古人一旦分別,就很難重逢;加上行旅艱險異常,生離很多時候就意味著死別,因此特別珍重最後相聚的時光,並以不朽之詩來表達惜別之情、關切之意、勸勉之心。二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 十首思鄉詩,送給身在遠方的你
    落日黃昏,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異鄉的遊子,觸景生情,難免生發鄉思之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遊子在落日黃昏時所滋生的濃鬱鄉思。隱娘說: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 作詩之法|贈別之詩表達不忍之情有哪幾類?如何表達?
    一、贈別之詩 表達不忍之情有哪幾類1、贈別之詩,當寫不忍之情,方見襟懷之厚。贈別的詩,第一等要事是表達自己的「不忍分別」的態度,這樣顯得大度與忠厚。白居易有一首詩雖然沒有寫贈別,但是常被人認為有幸災樂禍的意思。《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獨遊香山寺)》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 蘇軾這首詩,千迴百折的情感波瀾,觸景生情,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
    蘇軾這首詩,千迴百折的情感波瀾,觸景生情,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這首詩創作的作者是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等等,他的這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資歷深,詩文書畫樣樣精通,他的詩特點為喜歡使用誇張、比喻等等的藝術手法。
  • 王維寫給妻子的一首詩,短短20字卻含有無限情味,動人心弦
    古往今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情之念、摯友離合之感,不知道牽動了多少中華兒女的心弦。思鄉懷人,自然也就成了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個永恆主題。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的便是家國之愁、懷鄉之思。再如宋代詞人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表達的則是骨肉親情之念。
  • 十首思鄉詩,濃濃故鄉情
    落日黃昏,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異鄉的遊子,觸景生情,難免生發鄉思之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遊子在落日黃昏時所滋生的濃鬱鄉思。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於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造出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於傾聽的。
  • 白居易的這首詩,只有短短的4句,卻把少女的嬌羞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類詩歌作品,最早可見漢樂府《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南北朝時期也有《西洲曲》:「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之句。而到了唐代,這類詩歌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不乏名篇佳句。譬如,李白的:「若耶溪邊採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張籍的:「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憑船歌」等。
  • 才女一生未嫁,卻將夫妻之情寫成千古名篇,短短四句情真意切
    才女一生未嫁,卻將夫妻之情寫成千古名篇,短短四句情真意切這首詩就是《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這首詩也比較有意思,就字面意思,距離有遠近,溪流也有深淺,關鍵看你站在什麼位置,最後兩句才是點睛之處,由東西、溪流、日月的兩面性引出尋常夫妻關係,最親密又最陌生的伴侶。「至親至疏夫妻」。飽含人世滄桑的感覺,是情愛中的至理名言。
  • 這十首思鄉詩,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
    落日黃昏,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異鄉的遊子,觸景生情,難免生發鄉思之愁。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遊子在落日黃昏時所滋生的濃鬱鄉思。  鑑賞:所謂「滯雨」即因雨而停滯之意,可詩的首句卻不說「夜雨滯長安」,反而說「滯雨長安夜」,於是,「雨」也因「滯」字多了幾分厚實、纏綿的質感,讓人覺得有無法排解的凝重。有雨的夜向來最引人迷醉,最讓人動情,因為夜晚、雨水總是讓人與懷念結合起來,這懷念因夜而深遠,因雨而厚重。更為重要的是,有雨的夜總是為我們創造出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屬於傾聽的。
  • 白居易思念弟弟的一首詩,夢見弟弟卻感嘆沒有寫出好詩
    親情令人溫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親與燈前細密縫補衣衫的畫面最能撩動人心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愛情就是這般如像鳥兒般比翼雙飛,如同連理樹,相互依存緊靠在一起;「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只要有朋友在,又何懼天涯海角呢。親情友情愛情都是那麼珍貴迷人,讓這個世界充滿酸甜苦辣各種滋味。今天給大家分享一首親情詩,《夢行簡》寫白居易思念弟弟行簡。
  • 元稹一首冷門悼亡詩,短短四句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元稹悼亡詩,非真情難動人編寫《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曾說,寫悼亡詩,沒有人能比得過元稹的《遣悲懷》三首,此話言外之意,是說元稹為悼亡詩第一人,對於此話我深以為然。後世都說元稹是渣男,這不過是有媒體故作驚人語罷了。元稹與薛濤的故事,本就無切確的記載,兩人年紀也相差很多。
  • 範仲淹的這首詞寫秋天之景、思鄉之情,景開闊情深切,是經典佳作
    風起葉落,這是一個斑斕的季節,也是一個詩意的季節。面對澄澈的天空,和踩上去沙沙作響的落葉,總讓人忍不住想起範仲淹的《蘇幕遮·懷舊》這首被認為是寫出美美秋天的宋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白居易在冬至夜想起初戀,寫下一首詩,短短20字道盡相思之苦
    千年前的一個冬夜,白居易想起了闊別多年的初戀,寫下一首詩,短短20字道盡相思之苦。《冬至夜懷湘靈》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在古代,冬至是闔家團圓的大節日,宦遊異鄉的白居易在冬至夜寫過很多首思念親人的詩歌,「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這首五絕同樣表達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只是思念的對象由家人變成了他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初戀——湘靈。
  • 談談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作品——山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短短四句,意無窮盡。特別是末句,就像木心評價是說的:字很輕,景大。在初唐及至以後,王勃作品的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他年少、才華橫溢,作品足夠流傳千古。這是一首旅愁鄉思的小詩。「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兩句十字,看似微不足道的,但是稍加品味,意境可以廣大到自己所能認知的盡頭。審美形態讓人至心靈共鳴。
  •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樂府詩在元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餘《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豔詩和悼亡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