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元稹的詩《菊花》《離思》欣賞

2021-01-12 在線閱點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元稹8歲喪父,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登書判出類拔萃,授秘書省校書郎。28歲列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遺。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初,應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09)為監察御史。因觸犯宦官權貴,次年貶江陵府士曹參軍。後歷通州(今四川達州市)司馬、虢州長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員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長慶元年(821)遷中書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為同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為尚書左丞,五年,逝於武昌軍節度使任上。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僕射。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仿佛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樂府詩創作,多受張籍、王建的影響,而其「新題樂府」則直接緣於李紳。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作有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所由。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八百三十多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 卷。

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並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樂府詩在元詩中佔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並序》「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啟發了白居易創作新樂府,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缺點是主題不夠集中,形象不夠鮮明。和劉猛、李餘《古樂府詩》的古題樂府19首,則能借古題而創新詞新義,主題深刻,描寫集中,表現有力。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在元集中也列為樂府類,旨含諷諭,和《長恨歌》齊名。其鋪敘詳密,優美自然。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豔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緻生動,不同一般豔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均依次重用白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影響很大,也很容易產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傳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創以古文制誥,格高詞美,為人效仿。其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敘述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悲劇故事,文筆優美,刻畫細緻,為唐人傳奇中之名篇。後世戲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創作出許多戲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和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等。元稹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合集多種。其本集《元氏長慶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

白居易與元稹的生死之交

唐寶民詩歌史上有「元白體」之說,語出自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嚴羽將白居易與元稹的詩體並稱為「元白體」,蘇東坡也曾將其二人相提並論,稱為「元輕白俗」。白居易與元稹不但是詩歌創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白居易與元稹是貞元十七年(801年)在長安相識的,白居易進士及第,元稹則考中了明經,後來通過了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同時被授予校書郎的官職。這是個沒什麼事可做的閒職,二人便一起遊山玩水、飲酒吟詩,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二人都準備參加制科考試,便一起住進華陽觀學習。元和元年(806年),二人在制科考試中雙雙勝出。以後的歲月裡,宦海沉浮、萍蹤不定,二人聚少離多,屈指算來,二人在一起相處較長的時間只有兩次:一次是在長安應試的五年;另一次是同朝為官的兩年,但這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友誼。

元、白二人不僅在文學上情趣相同,在政治主張上也具有相同的理念,白居易文集中有《策林》七十五篇,宋人洪邁將《策林》看作是元、白二人合作的作品,是在華陽觀準備制科考試時共同撰寫的,《策林》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針對當時的現實提出的政治主張。

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在華陰縣的敷水驛與宦官發生衝突(史稱「敷水驛事件」),但由於宦官當時權勢燻天,唐憲宗竟然將挨了打的元稹貶為江陵士曹參軍,白居易挺身而出,連上三書為元稹鳴冤,要求朝廷公正處理此事、以還元稹的公道,白居易如此為元稹仗義執言,不但會得罪宦官,而且會得罪皇帝,但他不管這些,足見他與元稹的感情之深。

元和元年(806年),元稹的母親去世,白居易為元稹的母親寫了一篇聲情並茂的墓志銘;元和六年(811年),白居易的母親病逝,元稹當時身在江陵,無法親自弔喪,便委派侄子專程前往代表自己弔祭,並寫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中說自己與白居易「堅同金石,愛等兄弟。」白居易在家守喪期間,經濟拮据,元稹自己雖然也不寬裕,卻三次寄錢資助白居易,總計有二十萬錢,白居易非常感謝,在《寄元九》中寫道:「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繾綣。念我口中食,分君身上暖。」元稹曾寫過一組《夢遊春》詩,記述了自己少年時代的情感經歷,他把這首詩與白居易分享,在《題序》中寫道:「斯言也,不可使不知吾者知,知吾者亦不可使不知。樂天知吾也,吾不敢不使吾子知。」顯然把白居易當成了可以傾吐內心秘密的知己,白居易收到此詩後,當即寫了首《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來唱和。元稹的妻子韋叢去世後,他寫了許多悼亡詩來紀念,也把這些詩寄給了白居易,白居易借用韋叢的口氣,寫了三首答詩安慰元稹。這樣的傾訴與安慰,正是二人情同手足的見證。

二人都是大詩人,所以,經常用詩歌來傳遞彼此的友誼,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七日,元稹離開長安前往梓州審案,二十七日那天晚上,白居易與友人在朋友李建家喝酒,席間,白居易放下酒杯說:「微之(元稹)今天應該走到梁州了吧!」隨後提筆寫了一首《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十多天後,有人帶來了元稹給白居易的信,信後附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元和十年(815年),元稹被貶為通州司馬,三月二十九日啟程上路,白居易一直送到長安西邊的蒲池村,兩人在此借宿一晚,次日依依不捨地分手,元稹贈詩與白居易:「今朝相送自同遊,酒語詩情替別愁。忽到灃西總回去,一身騎馬向通州。」白居易也寫了一首《醉後卻寄元九》相和:「蒲池村裡匆匆別,澧水橋邊兀兀回。行到城門殘酒醒,萬重離恨一時來。」幾天後,因長安陰雨連綿,白居易又為元稹擔起心來,在《雨夜憶元九》中寫道:「天陰一日便堪愁,何況連宵雨不休。一種雨中君最苦,偏梁閣道向通州。」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元稹得知消息後,寫了一篇《聞樂天受江州司馬》:「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讀到此詩後,特別感動,寫了一篇《舟中讀元九詩》:「把君詩卷燈前讀,詩盡燈殘天未明。眼痛滅燈猶闇坐,逆風吹浪打船聲。」後來,他寫信給元稹說:「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

大和五年(831年),元稹病逝於武昌,消息傳到洛陽,白居易傷心地寫了一首《哭微之》:「今在豈有相逢日,未死應無暫忘時。從此三篇收淚後,終身無復更吟詩。」並作《祭微之文》:「既有今別,寧無後期?公雖不歸,我應繼往。安有形去而影在,皮亡而毛存者乎?」白居易又為元稹寫了墓誌。在此後的歲月中,白居易多次寫詩追憶元稹,「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夢微之》)會昌元年(841年),此時元稹已離世十年了,白居易讀到了盧貞詩集中有盧貞與元稹唱和的詩,傷感不已,再次寫詩懷念道:「早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相看掩淚情難說,別有傷心事豈知。聞道鹹陽墳上樹,已抽三丈白楊枝!」

今天,距元稹和白居易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千餘年,但兩位詩人之間那種超越生死、榮辱與共的友情,卻依舊放射著至真至純的人性光輝!

元稹的詩

1、《秋夕遠懷》

旦夕天氣爽,風飄葉漸輕。

星繁河漢白,露逼衾枕清。

丹鳥月中滅,莎雞床下鳴。

悠悠此懷抱,況復多遠情。

2、《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3、《使東川·南秦雪》

帝城寒盡臨寒食,駱谷春深未有春。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

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

飛鳥不飛猿不動,青驄御史上南秦。

4、《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5、《早春尋李校書》

款款春風澹澹雲,柳枝低作翠櫳裙。

梅含雞舌兼紅氣,江弄瓊花散綠紋。

帶霧山鶯啼尚小,穿沙蘆筍葉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

6、《遠望》

滿眼傷心冬景和,一山紅樹寺邊多。

仲宣無限思鄉淚,漳水東流碧玉波。

7、《水上寄樂天》

眼前明月水,先入漢江流。

漢水流江海,西江過庾樓。

庾樓今夜月,君豈在樓頭。

萬一樓頭望,還應望我愁。

相關焦點

  • 中唐詩歌巔峰,元稹十首詩文字秀美,那句千古名句,你一定知道!
    而「元白」則代表著元稹及白居易。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元稹的詩,他的那句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人人皆知。在中唐詩壇中,元稹與白居易是影響力最大的兩位詩人。二人是「生死兄弟」,終生詩友,他們發明「郵筒傳詩」,經常以書信的形式通知彼此的新詩。元稹比白居易小八歲,但在白居易之前離世。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宦遊生涯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說到友情,我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遇,或許是管仲和鮑叔牙不言而信的情誼。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在往來唱和間,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其中最繞不開的當屬白居易和元稹了。
  • 元稹向白居易借歌妓,一月後才歸還,元稹一首詩讓白居易轉怒為喜
    元稹想白居易時說「是夕遠思君,思君瘦如削」,白居易思念元稹則是「夢中握君手,問君意何如」;元稹收到老白的來信激動壞了,「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老白想起逝去的元稹,揮淚寫下「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要不點明作者,還以為是某對痴男怨女的閨中之詞呢!
  • 白居易和元稹的曠古「愛情」
    古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李白杜甫,沒有文人相輕,只餘淡淡欣賞。這樣的感情雖好,卻欠缺些真正朋友的味道。可了解了元稹和白居易的相愛相殺,才似乎明白古今之情原是相通。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這位多情的才子就是元稹。元稹似乎除了在友誼方面與白居易交好之外,剩下的感情生活、交際基本上是與不同的女性打交道了。他與薛濤的斷舍離,使他成為《西廂記》張生的原型人物,但是元稹卻不是一位薄倖的人,當他後來遇到了韋叢,倆人的愛情中成為唐朝的一段佳話。
  • 元稹和他的詩(上)
    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軼事典故元稹與白居易  白居易與元稹是當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世人將他們並稱為「元白」。兩人之間經常有詩歌唱和,即使兩人分處異地,也經常有書信往來,並發明了「郵筒傳詩」。
  • 元稹與白居易筆下的櫻桃花
    在唐代詩人元稹(779年~831年)簡明凝練、情景交融的《櫻桃花》中,櫻桃花明豔、活潑。櫻桃花繁英如雪,吟詠者眾。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的白居易(772年~846年),更是愛詩詠櫻桃花。櫻桃花,見證著元稹與白居易的情誼。
  • 元稹和白居易,這是什麼神仙友情!
    他們,就是元稹和白居易,世人習慣將他們倆合稱為「元白」。元稹和白居易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們的詩作流傳千古,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之間生死不渝的友情。公元801年,白居易與元稹同時參加科考,白居易進士及第,元稹考中明經,後來通過了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同是年少成名,又同是文壇新秀,白居易和元稹惺惺相惜,從同僚,變成好友。
  • 唐朝詩人元稹和李商隱,都善於寫愛情詩,誰的藝術成就更高呢
    元稹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李商隱元稹詩詞風格言簡意賅,妍麗豔美,如《菊花》中的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不久,元稹西歸京城應制科試,中舉後棄之不顧,攀附高門,娶東都洛陽留守韋夏卿之女韋叢為妻,這則軼事成為後世《西廂記》的藍本,只不過事實和戲曲結果截然相反。婚後元稹夫妻和睦,韋叢「懿淑有聞」。後韋叢病逝,元稹寫下著名的《離思五首》和《遣悲懷三首》。然元稹後來又與多名女子發生糾葛,其中不乏薛濤,劉採春這樣唐朝有名的才女。李商隱的愛情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具特色。
  • 白居易寫詩諷刺薛濤倒追元稹,通篇輕侮之言,滿紙狎褻之意
    唐朝寫詩最多的人,既不是「詩仙」李白,也不是「詩聖」杜甫,而是「詩魔」白居易,有近三千篇詩作傳世。正如言多必失,詩寫得多了,也更容易招惹是非,畢竟基數越大,出錯的概率越大。比如《贈薛濤》(又稱《與薛濤》),就是白居易筆下非常具有爭議的一首詩。看到《贈薛濤》這個標題,讀者很容易聯想到元稹的《寄贈薛濤》,很顯然,這兩首都是寫給名妓薛濤的贈詩。
  • 元稹是情種?《鶯鶯傳》是真的嗎?鶯鶯拒絕元稹「憐取眼前人」
    大唐盛世出現過很多的詩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等。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元稹是十分痴情的人,而在他所有的詩中最出名的就是《離思五首》裡的」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這首事表達了人對亡妻韋叢的思念以及忠貞不渝的愛情。
  • 白居易與元稹:世間最好的友誼,是找到另一個自己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難。……不為同登第,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白居易《贈元稹》 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看完先別急著吐槽老白的詩肉麻,因為元稹的更厲害。 任職校書郎三年後,白居易離開京城,出任外地縣尉,元稹失魂落魄、日思夜想: 昔作芸香侶,三載不暫離。逮茲忽相失,旦夕夢魂思。……官家事拘束,安得攜手期。
  • 有一種友誼,叫元稹和白居易
    當時元稹被貶江陵,無法親自弔喪,委派侄子專程前往代表自己弔祭。深知好兄弟守喪期間經濟拮据,雖然自己手頭也不寬裕,卻三次寄錢資助白居易,總計有二十萬。關於這一段,白居易在《寄元九》一詩中這樣說的: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豈是貪衣食?感君心繾綣。二十萬對元稹來說多不多?在白居易同時期創作的詩中可以找到參考:「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
  • 元稹與白居易:一起當憤青,一起慘敗於現實
    作為剛剛踏入仕途的晚輩,元、白都堅定地支持永貞革新,同情敢於以身犯險的二王八司馬,並為之鳴不平。元稹還把此前直詞落第之人的策文抄寫後放在身邊,日夜翻讀。白居易打趣說,微之(元稹字),你篋中有不祥之物。這些人都是因為得罪權貴而被迫遠離朝政,元、白卻深深佩服他們。
  • 1200年,白居易與元稹仍是最感人的生死之交
    在寫給元稹的那篇著名的長文《與元九書》中,白居易對新樂府運動做了總結,喊出了那句震古爍今的口號: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自考中制舉任盩庢(今陝西周至縣)縣尉起,到在京擔任諫官的十餘年間,白居易就寫了一百多首諷喻詩,幾乎每一首都語言犀利,鋒芒畢露。
  • 元稹和白居易的瓜,你吃了嗎?
    元稹和白居易的瓜,你吃了嗎?同桌的你當時元稹還是翰林學士,令狐楚為宰相,不是令狐衝哦。令狐楚當時很希望能看到元稹的詩,於是元稹編纂一百卷,獻給令狐楚。在這一百卷的前言裡,元稹還念念不忘地寫下白居易的名字。
  • 白居易&元稹:這大概就是友情最好的樣子
    白居易和元稹的友誼,不僅是中唐詩壇的一段佳話,更是古往今來的一段美談。他們在詩歌史上所留下的蹤跡,詮釋著何為生死知音。  沿定鼎門向東而行,曾經白居易在履道裡的故居,不久就抵達了,不過只留下了一塊文物保護石碑。而履道裡附近,就是元稹故居之所在。他的故居在履信坊,更是早已埋沒隨百草,什麼遺蹟也發現不了了。但定鼎門前的那條大道,白居易和元稹,不知多少次從上面走過。
  • 元稹最獨特的一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卻暗藏玄機,最後7字驚豔千古
    另外,元稹和才女薛濤之間,也有不清不楚的關係,雖說古代三妻四妾很正常,但不能做出違背道德的行為。或許元稹未曾想到,死後千年竟然成為渣男的典型。元稹對友情的態度,還是非常值得稱讚的,他和白居易是鐵哥們,經常寫詩互訴思念之苦。在元稹的心目中,無人能夠取代白居易的地位,他曾毫不掩飾地向白居易「表白」,有詩句為證:「官家事拘束,安得攜手期。願為雲與雨,會合天之垂。」
  • 元稹一首冷門悼亡詩,短短四句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元稹悼亡詩,非真情難動人編寫《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孫洙曾說,寫悼亡詩,沒有人能比得過元稹的《遣悲懷》三首,此話言外之意,是說元稹為悼亡詩第一人,對於此話我深以為然。後世都說元稹是渣男,這不過是有媒體故作驚人語罷了。元稹與薛濤的故事,本就無切確的記載,兩人年紀也相差很多。
  • 元稹的宦海沉浮,人們頗有微詞?
    元稹,字微之,河南人,憲宗元和九年(806),在科考試中名列第一。獲得如此優異成績,進入仕途是理所當然的事;對他的宦海沉浮,人們也頗有微詞。元和二年(807),他在左拾遺的位置上,升任為監察御史,也算位高權重;就因為得罪了宦官仇士良,於元和五年一下子被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