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 陳子昂在初唐

2021-02-13 遂寧文旅

  陳子昂(公元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遂寧射洪市)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詩歌理論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考取進士,任麟臺正字,後升任右拾遺,直言敢諫,後世稱「陳拾遺」。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雕像 李四海 攝

【主要貢獻】

  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其詩文革新舉措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了鋪墊,是唐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也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標。陳子昂提倡「風雅」之音,使唐詩的創作風格貼近社會生活實際,奠定了唐詩的壯闊景象,散文革新也開風氣之先。代表作有《感遇》詩38首、《登澤州城北樓宴》《登幽州臺歌》《觀荊玉篇》《喜馬參軍相遇醉歌》《度荊門望楚》《晚次樂鄉縣》《送魏大從軍》等。

【歷史功績】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峰,光耀百世,但其發軔離不開陳子昂的詩文革新和創作實踐。陳子昂開創了唐代詩文從封閉走向開放的先河,在唐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四川的歷史遺存】

  遂寧射洪市有陳子昂古讀書臺、陳子昂墓等遺蹟。

【當代價值】

  陳子昂的詩文理論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其革新求變的精神在當下同樣有啟示意義,值得含弘光大。陳子昂為官清正,敢於直諫,也為後世景仰。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一千三百餘年前,陳子昂以一首《登幽州臺歌》名垂青史。從此,幽州臺與陳子昂緊緊聯繫在一起。可是有誰知道,在這首詩背後,陳子昂的崢嶸詩骨、慷慨人生?

一、伯玉毀琴

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 李四海 攝

公元682年,唐高宗永淳元年,正月十五日。

長安,春日融融,料峭輕寒。

這是新年伊始的長安。家家戶戶都換了簇新的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神荼、鬱壘的桃符,新制了回頭鹿馬、天行帖子的畫像。東市、西市高懸著吉祥如意的紅燈籠,煥然一新,酒肆、食鋪、茶舍、香料坊、中藥坊、金銀坊、衣料坊、染料坊、樂器坊,盡皆張燈結彩,璀璨奪目。剛剛從陳年舊歲中走出來的長安,一下子抖落塵埃,陡然間從睿智老者蛻變為活潑孩童,生機盎然。

紅塵紫陌,斜陽暮草,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難得的天高雲淡、滿城的普天同慶。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上,這座城堪稱是一個奇蹟——它有紅牆、碧瓦、金吾衛;也有霓裳、胭脂、墮馬髻。它有宮闕九重,廊腰縵回;也有淵渟嶽峙,馬咽車闐。它有宮苑依傍著山明,也有夜弦追逐著朝歌。

可是,表面的寧靜下醞釀著滔天的風浪。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後,頻頻改元,永徽六年十二月改元顯慶,顯慶六年二月改元龍朔,龍朔三年正月改元麟德,麟德二年十二月改元乾封,乾封三年二月改元總章,總章三年三月改元鹹亨,鹹亨五年八月改元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改元儀鳳,儀鳳四年六月改元調露,調露二年八月改元永隆,永隆二年九月改元開耀,開耀二年二月改元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改元弘道——三十四年,十四次改元,讓李治高高在上的歲月充滿著詭譎和迷幻。

七年前——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治的風眩症愈加嚴重,他便與大臣們商議,準備讓天后武則天攝政。但是,宰相郝處俊等人都不同意,他們上諫道:「陛下怎麼能將高祖、太宗的天下,不傳給子孫而委任給天后啊!」反對聲音如此之大,李治只得暫時停議。武則天得知此事受阻,就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共約千餘卷;並且密令參決百官疏奏,以分相權。

此時,武則天羽翼尚未豐滿,她還要等上十幾年的時間,才能建立她的武周帝國。在反對勢力的攻擊下,武則天的支持者李義府、許敬宗等先後倒臺,武后的政敵先後拜相,被廢掉的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在受到重用,他們共同擬定了《內訓》和《外戚誡》,以壓制武氏一族。可是,又有誰抵擋得了這個權傾朝野、野心勃勃的女人呢?此時,李治仍然掌握實權,武則天卻已經開始過問朝政,天帝與天后共同商議國是。

這一年,在高高的廟堂之外、並不遙遠的江湖之上,一個長得有點醜萌的年輕人收拾行囊,離開家鄉,來到了首都長安。

679年六月,李治剛剛將年號由儀鳳改為調露,可是,突厥部酋、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號十姓可汗,便與李遮匐煽動部落,聯合吐蕃,侵逼安西。大唐建國以來,西部邊患一直是最大的困擾。這個練得一聲好武藝、胸懷經緯之才的年輕人,立志以身許國。他東出三峽,北上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

不料,此次科考成績並不理想,年輕人落第還鄉,不過他毫不氣餒,蓄志再發。於是,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光倥傯而逝,轉眼到了永淳元年(682年),學有所成的年輕人,躊躇滿志,再度入京。

可是,這一次,他又一次名落孫山。

為什麼胸藏錦繡,才華橫溢,卻無人賞識?這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機靈古怪的陳子昂日夜琢磨,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端倪。

這天,百般寂寥的年輕人在長安的大街上閒遊,他身穿著月白色綾羅深衣,頭髮用黑紗羅幞頭緊緊攏住。忽然,他看見一位老者在街邊吆喝:「上好的胡琴,求知音者,快來買呀!」圍觀者竊竊私語,老者已在這裡賣琴數日,索價百萬,諸多豪貴圍觀,莫敢問津。

年輕人擠進人群,端的是一把好琴!斯琴如斯人,藏在匣中無人知。年輕人醍醐灌頂,頓生憐憫。他靈機一動,走上前去,對老者說:「老人家,我想買這把琴,您出個價吧!」

老者把陳子昂打量一番後說:「年輕人果真想買這把琴嗎?我看先生舉止不俗,定非尋常之輩,實話對你說,別人買不能少於三千緡,先生若買就兩千緡吧。只要這把琴尋到真正知音之人,能夠物盡其用,老朽也就心安了……」

一把琴兩千緡,這絕對是天價。可是,年輕人卻毫不猶豫地掏出腰包,將琴買下。圍觀的人見這位書生花這麼多錢買了一把琴,都開始好奇,想知道是誰這麼大的口氣,於是有一個人問:「你會彈這種胡琴嗎?」年輕人看看眾人說:「在下略通琴技,明天我要在寓所宣德裡為大家演奏,敬請各位蒞臨。」

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第二天一早,人們紛紛趕來宣德裡,想一聽究竟。人群中不乏文人騷客,社會名流,轉眼間便將宣德裡圍得水洩不通。

買琴的年輕人終於抱著昨天的琴出場了。他對觀者抱拳一揖道:「感謝各位捧場!」話音未落,將琴高高舉起,重重地摔在地上。果然是一把好琴,琴身瞬間四分五裂,幽鳴之音繞梁不絕,眾人驚得目瞪口呆。

年輕人隨即朗聲大笑:「我乃四川射洪陳子昂。想我自幼刻苦讀書,經史子集爛熟在心,詩詞歌賦,長文短句,件件做得用心。可是,我奔走於京師,風塵僕僕,卻始終未遇伯樂,至今無人知曉,就像碌碌塵土一樣。這把胡琴,不過是喝酒助興的東西,竟然價值百萬!難道我陳子昂的傳世之作比這博人一樂的物品還不如嗎?今日,有幸邀請眾位讀一讀我的詩文,這才是我買琴的真正理由!」年輕人越說越激憤,從箱子裡取出大疊詩詞文稿,分發給在場的每一個人。其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

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

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

果然!這一首首詩氣勢豪邁,風骨崢嶸,寓意深遠;這一篇篇文章字字珠磯,精美絕倫,令人耳目一新。在場的人們讀罷詩文,興奮不已,他們翻開書稿,看到上面赫然寫著一個名字——陳子昂!

陳子昂的名字和他的錦繡詩文,風一樣在京城傳開了。

歷史文獻記載:「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後,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這就是陳子昂在歷史舞臺上出場,橫空出世,卓然不群。

從此,陳子昂的住所每日來訪者絡繹不絕。不久,陳子昂的詩名便傳到朝廷,這位才華出眾的詩人終於嶄露頭角。

二、顯慶四年

金華山陳子昂讀書臺 李四海 攝

時間的指針向回撥到公元659年,唐高宗顯慶四年,這一年是己未年。

這,註定是個不平靜的年份——

三月,西突厥興昔亡可汗擊殺真珠葉護。

四月,武后殺長孫無忌等 因廢立皇后事,武后深怨長孫無忌,令許敬宗伺機誣陷之。許敬宗因誣奏長孫無忌謀反,下詔削無忌太尉及封邑,安置黔州。許敬宗又奏褚遂良、柳奭、韓瑗、于志寧與無忌同謀,下詔追削褚遂良官爵,柳奭、韓瑗除名,于志寧免官。

六月,許敬宗以太宗時所修氏族志,不敘武氏門族,奏請改之,以後族為第一等,其餘按仕唐官品高下,共分九等。於是以軍功致位五品者皆入士流,時人謂之「勳格」。

七月,命李勣、許敬宗等覆審無忌事,許敬宗遣人至黔州逼無忌自縊。詔斬柳奭、韓瑗。一時株連頗多,自是政歸武后。

八月,以普州刺史李義府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九月,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皆唐西部小國)置州、縣、府百二十七。

十月,山東士族在婚姻問題上「自矜門地」,「多責資財」,為矯其流弊,詔崔、盧、李、鄭、王諸族子孫不得自為婚姻。定嫁女受財之數,不得受「陪門財」。

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然而,這件事在當時是如此的不為人注目,以致世世代代的史官用盡力氣也難以找到蛛絲馬跡,以致一代又一代文學家、歷史學家很多很多年都在為此爭論不休。

今天,我們已經無法推知當時的一切,特別是那些需要刻意渲染的細節。一個偉大文學家的誕生是需要故事的,他將為沉醉於齊梁頹靡詩風初唐文壇帶來一場文學革命。可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傳說,沒有神話。究竟是在炎炎夏日,還是在凜凜冬時?究竟是在暖暖仲春,還是在靄靄金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聲驚天動地的啼哭,宣告了一個不甘寂寞的孩子破繭而出。

四川,射洪。

笑破了臉的男主人比誰都高興,家裡終於盼來新丁,這是多少年潛心祈禱的神祇福報!夫妻倆望眼欲穿,終於等來了這個一出生便哭破天地的娃娃。

弄璋之喜,室家君王——盈門的賓客紛紛恭賀。「可是,這娃娃,他可真是有點醜啊!」一個手捧著溫熱紅雞蛋的客人在心裡默默念叨。

不過,醜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個泡在蜜罐裡的醜娃娃,就是後來振臂一呼、天地響應的陳子昂。他的父親,便是富甲一方的俠義之士陳元敬。

宋本《方輿勝覽》記載,陳元敬性格直爽,瑰偉倜儻,博覽群書,弱冠之時便有豪俠之舉。某年,四川大災,鄉人阻飢,陳元敬散粟萬斛,以濟災民。陳元敬二十二歲時,鄉貢明經擢第,官拜文林郎,不久因父喪依制丁艱辭官返鄉。此後陳元敬潛心黃老學說,以長隱山林,志趣平淡,畢生以煉丹研易為樂,不再復職。但官民與陳元敬相見時,仍尊稱其為「文林公」。

陳子昂,字伯玉。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曾中開耀進士。曾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故後世人稱陳拾遺。陳子昂同其父親一樣,性耿直,重情義,為官仗義執言,屢屢上書諍諫,敢於陳述時弊。

陳元敬的慷慨、豪爽、博學,對陳子昂影響極大。這個快樂的年輕人,在父親的呵護下快樂成長。《陳氏別傳》說,陳子昂「好施輕財而不求報」,這一點,像極了陳元敬。

然而,出身豪門望族的陳子昂,卻「始以豪子馳俠使氣,至年十七八未知書」。十七八歲的「古惑仔」,在一次聚眾鬥毆中擊劍傷人,在厭煩了招貓逗狗、鬥雞賭博,突然在某一天頓悟,開始棄武從文,「從博徒入鄉學,慨然立志,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該覽。」陳子昂果然聰明過人,沒幾年時間,便學涉百家,博覽群書,奇傑過人,姿狀嶽立,尤其擅長文章,「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

梓州射洪,自此以陳子昂聞名遐邇,以陳子昂彪炳千秋。

這個位於四川盆地中部的小城,西北高,東南低,丘壑縱橫,四季分明。岷江、沱江、嘉陵江環繞射洪,奔流而來,奔湧而逝;梓江、青崗河、桃花河、富同河如同大樹般開枝散葉,將豐富的水道,運送到青山綠水的每一個角角落落,布局在四處延伸的每一處枝枝蔓蔓。

就像陳子昂,在他短暫的人生裡振臂一呼,卻將思想的晨曦微光散布到中華民族的每一道皺褶、每一個瞬間。

三、登澤州城

  683年,李治第十四次修改年號。去年十二月,他剛剛將永淳改為弘道,可是,這些還是沒能逃過死亡的魔咒。弘道元年,李治病逝,他在遺詔中為武則天掌握國家政權留下了足夠的線索:「軍國大事有不能決斷者,請天后處理決斷。」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雕像 李四海 攝

在大唐王朝這個嚴密運轉的封建機器裡,每一個人都只是其中的一個零件。可是,武則天這個女人,便要憑著自己的聰明任性扭轉乾坤,她做到了。於是,從此時開始,陳子昂的政治生命便與武則天息息相關。

陳子昂不願做一個只會擺弄文字的文人,而是要求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對這點,他在《諫政理書》中有非常清楚的自白:

臣子昂西蜀草茅賤臣也,以事親餘暇得讀書,竊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經,歷觀邱墳,旁覽代史,原其政理,察其興亡。自伏羲、神農之初,至於周、隋之際,馳騁數百年,雖未得其詳,而略可知也。莫不先本人情,而後化之,過此已往,亦無神異。獨軒轅氏之代,欲問廣成子以至道之精理於天下,臣雖奇之,然其說不經,未足信也。至殷高宗亦延問傳說,然才救弊,未能宏遠,自此之後,殆不足稱。臣每在山谷,有願朝廷,常恐沒代而不得見也。

大唐建國以來,開始推行詩賦取士的制度。唐太宗勵精圖治,廣開言路,打破了魏晉以來豪右世族壟斷政治的局面。政治上的強盛鞏固、經濟上的高速繁榮、科學技術上的快速進步,帶來了整個社會的昂揚風氣,這驅使著壯志凌雲的陳子昂在文學上不斷思考,在政治上不斷成熟,在事業中不斷建功立業。他在《贈嚴倉曹乞推命錄》中寫道:

少學縱橫術,遊楚復遊燕。

棲遑長委命,富貴未知天。

聞道沉冥客,青囊有秘篇。

九宮探萬象,三算極重玄。

願奉唐生訣,將知躍馬年。

非同墨翟問,空滯殺龍川。

李治病逝於洛陽,陳子昂上書在洛陽建高宗陵墓。認為將高宗靈柩運回長安不僅會加重關隴頻遭荒災人民的負擔,而且護靈的數萬大軍也疲於奔波。此時武則天大權在握,四處網羅人才,看到陳子昂的上書後大加稱讚,特地召見了他,就國家大事「有所諮詢」,拜陳子昂為麟臺正字,負責管理文獻,校讎典籍,訂正訛誤。武則天欲發兵討伐西羌,陳子昂又上書諫止,武則天對他愈發欣賞,擢升其為右拾遺。

陳子昂雖然年輕,但是有卓識,有膽略,他的諫疏不外乎四種:關注民瘼,改革吏治;揭露酷吏,反對淫刑;重視邊防,反對黷武;任用賢能,用人不疑。由於他以不同尋常的政治見解和超群才華贏得武則天的重視,因此文人爭相購買他的書籍,互相傳閱。

陳子昂喜歡研究歷朝歷代的興廢與盛衰的原因,為武則天執政出謀劃策。他經常上書武則天,對當時的政治提出建議。然而,在武則天看來,他不過是舞文弄墨的一介書生,幼稚,簡單,他的意見常常衝撞朝廷,武則天對其建議置之不理,一笑了之。可是,不知好歹的陳子昂,竟然大膽地說出武則天是「外有信賢之名,內實有疑賢人心」,這一下更得罪了剛愎自用的武則天。同時由於他上書直言不諱,也得罪了一些權臣,遭到他們的嫉恨。

陳子昂的苦日子來了,人生開始走下坡路。他想努力改革政治弊端,可是自己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酷吏貪官橫行無忌,武姓一族權傾朝野,他越來越感到心灰意懶。

棄武投文的陳子昂,懷著許身報國的宏願,終日鬱鬱寡歡。此時他想到了什麼?史料無從追溯。他的落魄卻飄蕩在他的詩文裡,化為千古哀鳴。陳子昂兩度報名參加大唐軍隊對北方遊牧部族的戰爭。金戈鐵馬,浴血沙場,陳子昂似乎是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此同時,他也深深懂得了戰爭的殘酷。可是,年輕的他,也許還不知道,政治的殘酷將遠遠超過戰爭。

這是陳子昂短暫生命裡的兩次重要戰爭,也是唐朝和契丹的兩次重要戰爭。第一次,發生於西北,從垂拱二年(686年)持續至垂拱三年(687年),陳子昂隨左補闕喬知之軍隊到達西北居延海、張掖河一帶。

第二次是十年之後,即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徵討契丹,陳子昂又隨武攸宜出徵。《列傳》記載:武攸宜「統軍北討契丹,以子昂為管記,軍中文翰皆委之。」管記,也就是軍中書記官。武攸宜是武則天的侄子,這個身份或許過度強化了他的自信。然而,事與願違,武攸宜出身權貴,紈絝子弟全然不曉軍事,兼之輕率而無將略,致使前軍陷沒,一時間,軍心渙散。

此時,身在燕國故地的陳子昂一定想起了昔日樂毅將軍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的英姿,他不由得豪情勃發,連夜上書,進諫武攸宜,建議武攸宜親自出徵沙場,為國立功。但是,武攸宜這樣的紈絝子弟,怎麼可能捨生忘死、衝鋒陷陣?果然,武攸宜斷然以陳子昂「素是書生,謝而不納」。頃刻間,陳子昂的滿腔熱血降到了冰點。他怎麼也沒想到武攸宜會因為他是個文人、詩人而輕視他,使他盡忠報國的壯志在輕描淡寫間就被否定了。可以想像,他當時的心情一定是既難堪又失望。過了幾天,陳子昂不死心,再次進諫,這一次徹底激怒了武攸宜,他不但不採納陳子昂的建議,反而將陳子昂的官職由參謀貶為軍曹,也就是管管文牘而已。

《陳子昂別傳》這樣記載此事:

屬契丹以營州叛,建安郡王攸宜親總戎律,臺閣英妙,皆署在軍麾。時敕子昂參謀帷幕。軍次漁陽,前軍王孝傑等相次陷沒。三軍震,子昂進諫,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建安方求鬥士,以子昂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子昂體弱多疾,激於忠義,嘗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

毫無懸念,這次戰役以失敗告終。

陳子昂期待武攸宜「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遭到毫無謀略又貪生怕死的武攸宜的拒絕,他欲「欲奮身以答國士」,徒懷凌雲壯志卻又卻無計可施。如此這般,又能奈何?

戰役結束後,軍隊返回洛陽,途途徑澤州(今山西晉城)。這是赫赫有名的長平之戰的戰場。戰國初期,秦、趙兩國因爭奪上黨,秦國率軍於境內長平邑(今晉城市高平西北)攻打趙軍,爆發長平之戰,秦國的昭襄王曾親自到此,盡徵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一鼓作氣,進佔長平。而趙王聽信讒言,用趙括換下了廉頗,終致大敗。趙軍被秦軍斬首阬殺者四十五萬人之多,一時間,屍骨累累,血流漂杵。

正是因為有了長平之戰,秦國加快了兼併六國的戰爭步伐——垂沙之戰,大敗楚軍;伊闕之戰,戰勝韓、魏兩國,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華陽之戰,大敗趙、魏聯軍,攻取了魏國的幾座城池和趙國的觀津。

而今,重過古沙場,陳子昂睹物思人,悲憤交集,不能自抑,奮筆寫下五言懷古《登澤州城北樓宴》:

平生倦遊者,觀化久無窮。

復來登此國,臨望與君同。

坐見秦兵壘,遙聞趙將雄。

武安軍何在,長平事已空。

且歌玄雲曲,銜酒舞薰風。

勿使青衿子,嗟爾白頭翁。

陳子昂在詩中提到的《玄雲》是漢代儀式樂歌,慶賀皇帝選擇賢明的輔佐之臣;《薰風》相傳為聖君舜所作,「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此時的陳子昂,仍對朝廷滿懷希望:皇帝(武則天)任用賢才,將這個國家帶入輝煌的新時代。

一腔熱血空拋擲,誰者應是同悲人?

兩次徵戰,陳子昂深刻認識了戰爭,認識了朝廷,認識了邊塞形勢和人民生活。為國圖安,為民請命,這讓他的創作細辨涇渭,獨立風骨,迥然不同於當時盛行一時、紙醉金迷的齊梁文風。

歷史何其相似乃爾?在陳子昂之後一個世紀,詩人李賀也來到長平舊地,寫下同樣震爍古今的《長平箭頭歌》:

漆灰骨末丹水沙,悽悽古血生銅花。

白翎金竿雨中盡,直餘三脊殘狼牙。

我尋平原乘兩馬,驛東石田蒿塢下。

風長日短星蕭蕭,黑旗雲溼懸空夜。

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盡將羊炙。

蟲棲雁病蘆筍紅,迴風送客吹陰火。

訪古丸瀾收斷鏃,折鋒赤璺曾刲肉。

南陌東城馬上兒,勸我將金換簝竹。

陳子昂的《登澤州城北樓宴》、李賀的《長平箭頭歌》,是他們留給歷史的生命祭奠,是他們對自己蒼涼悲愴的哀歌,耿是他們留給人世的悽涼而無奈的一聲冷笑。

陳子昂與李賀,究竟有著怎樣的緣分?陳子昂的一生好勇好鬥,永不言敗;李賀的一生顛沛流離,抑鬱寡歡,不融於時世。李賀出生於公元790年,比陳子昂晚131年,他們卻有著同樣的狷狂與落拓,同樣的悲苦與嘆惋,會不會李賀就是陳子昂的又一次轉世託生?他帶著同樣的失落再次來到這個世界,來到長平之戰古戰場,又帶著同樣的失落離開這個世界,走入望不到頭的亙古長夜。一支生鏽的舊箭頭,讓李賀唏噓不已,國殤故地無人祭,悽悽古血生銅花,此間黑雲壓城城欲摧,睹物思人,心情怎能不「瞧悴如芻狗」?

陳子昂的生命停止於他的四十二歲,李賀則在二十六歲就匆匆告別塵世。在他們短暫的生命裡,鬼神與死亡是經常造訪的常客,他們才對生命有流逝有著切膚之痛。千年之後的今天,陳子昂和李賀的兩首詩給予我們不同的感傷,卻是相同的悲壯。

四、天地悠悠

此時,陳子昂感到深深地絕望了。他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空餘滿眼黑暗、滿腔憤激。

這一年,這一天,這一刻。

殘陽如血,寒風凜冽,懷抱著刻骨憂思的陳子昂登上了幽州臺(今北京薊北樓),一邊思念以往的明君聖主,一邊回想自己的不幸遭遇,深感前途一片黯淡。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雕像 李四海 攝

也是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也是從營州回洛陽的路上,陳子昂寫下了《登幽州臺歌》。歷史無從想像,可是,陳子昂那亙古的滄桑、鬱郁的悲憤,卻穿越時空,像一道震古爍今的閃電,劈開我們久已封閉的心扉。

站在幽州臺上,陳子昂極目遠眺,歷史和現實漸漸在他眼前和心裡縱橫交錯,對歷史、對人生、世界的曠絕塵囂的悲哀和絕望,漸漸瀰漫在胸中,遂成千古絕唱: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理想破滅的悲歌。與《登幽州臺歌》幾乎同時創作的《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或可為此資做參證。在這組詩的序中,陳子昂寫道:「丁酉歲(神功元年,697年),吾北徵。出自薊門,歷觀燕之舊都,其城池霸異,跡已蕪沒矣。乃慨然仰嘆。憶昔樂生、鄒子,群賢之遊盛矣。因登薊丘,作七詩以志之。寄終南盧居士。亦有軒轅之遺蹟也。」《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共有七首詩,陳子昂憑弔軒轅古臺、碣石館、軒轅臺,緬懷了燕昭王、樂毅、燕太子丹、田光、鄒衍、郭隗,毫不掩飾地表達對盛世的嚮往、對明君古賢的追慕,以及自己生不逢時、壯志未酬的無限感慨。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人生何以如此生不逢時?

山河依舊,古今迥然。陳子昂登臺遠眺,更見星高雲闊,宇宙茫茫,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淚流。

天地悠悠,何其慷慨悲涼?愴然涕下,又何其寂寞苦悶!這塵世如此凌虐人心,陳子昂看不見「古人」,也看不見「來者」,他所能看見的,只有眼前這個狹窄的幽州臺,這個逼仄的大時代。

一首《登幽州臺歌》,音情頓挫,力透紙背,一掃六朝弊習,猶如醍醐灌頂。

陳子昂擅長詩文。他於詩,強調興寄,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唐代初期,詩歌創作沿襲六朝餘習,風格綺靡纖弱,陳子昂挺身而出,反對柔靡之風,力挽齊梁頹波。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中五言古詩最多,約六十餘首,五律約三十首。所作《感遇》三十八首、《登澤州城北樓宴》、《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臺歌》等等,指斥時弊,抒寫情懷,有金石錚錚之聲,風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頗有影響。陳子昂在他的重要詩論《修竹篇序》中寫道: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鬱。不圖正始之音、建安風骨,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僕亦以為知言也。

陳子昂的古詩對後世影響極大。《酬暉上人秋夜山亭有贈》中「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靜」、「風泉夜聲雜,月露宵光冷」的秋夜禪坐,《酬暉上人夏日林泉》中「巖泉萬丈流,樹石千年古」、「林臥對軒窗,山陰滿庭戶」的夏日唱和,直接啟發了後來的王維、孟浩然。《送別出塞》中「平生聞高義,書劍百夫雄。言登青雲去,非此白頭翁」之句一掃當時流行的豔麗纖弱,他的素樸雄健直接影響了盛唐的高適、岑參,開啟了慷慨悲壯的邊塞詩歌。陳子昂獨起一格,為李白、杜甫開風氣之先。杜甫晚年他蜀中漂泊,常遊於陳子昂故裡,留戀低回,不忍離去,蜀中人物,杜甫最為敬仰的,陳子昂當屬第一。杜甫入川以後的詩歌,受陳子昂影響極大,他的「杜鵑」之詠直接承繼於陳子昂的「鳳凰」之作,他的「白鷗沒浩蕩,萬裡誰能馴」既是陳子昂的「不然拂衣去,歸從海上鷗」、「鳳歌空有問,龍性詎能馴」,可以說,他們不僅在詩歌上息息相通,在靈魂上也是心心相印。

陳子文於文,堅持樸實暢達,標舉漢魏風骨,反對浮豔,重視散體。陳子昂的各種體裁文章今存120多篇,賦頌之文不過數篇,暫且存而不論。表計40篇左右,正如清朝文學家陳沆所言,這些都不外乎是「順例」和「應制」之作,不足以代表陳子昂之文的特點和優點。但如《為喬補闕論突厥》卻是極好的文章。他的上書、奏議這類文章有20餘篇,序約為14篇,碑銘墓誌將近20篇,祭文有幾篇。這些才應算是陳子昂文章的本體書,奏議等文又是最重要的。《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寫道:

昔孔宣父以天縱之才,自衛返魯,迺刪《詩》、《書》、述《易》道而修《春秋》,數千百年文章粲然可觀也。孔子歿二百歲而騷人作,於是婉麗浮侈之法行焉。漢興二百年,賈誼、馬遷為之傑,憲章禮樂,有老成之風;長卿、子云之儔,瑰詭萬變,亦奇特之士也。惜其王公大人之言,溺於流辭而不顧。其後班、張、崔、蔡、曹、劉、潘、陸,隨波而作,雖大雅不足,其遺風餘烈,尚有典型。宋、齊之末,蓋憔悴矣,逶迤陵頹,流靡忘返,至於徐、庾,天之將喪斯文也。後進之士若上官儀者繼踵而生,於是風雅之道,掃地盡矣。《易》曰:「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泰。」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君諱子昂,字伯玉,蜀人也。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非夫岷、峨之精,巫、廬之靈,則何以生此?故其諫諍之辭,則為政之先也;昭夷之碣,則議論之當也;國殤之文,則大雅之怨也;徐君之議,則刑禮之中也。至於感激頓挫,微顯闡幽,庶幾見變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際者,則《感遇》之篇存焉。觀其逸足駸駸,方將摶扶搖而陵太清,躐遺風而薄嵩、岱,吾見其進,未見其止。惜乎湮厄當世,道不偶時,委骨巴山,年志俱夭,故其文未極也。嗚呼!聰明精粹而淪剝,貪饕桀驁以顯榮,天乎天乎,吾殆未知夫天焉,昔嘗與餘有忘形之契,四海之內,一人而已。良友歿矣,天其喪子!今採其遺文可存者,編而次之,凡十卷。恨不逢作者,不得列於詩人之什,悲夫!故粗論文之變而為之序。至於王霸之才,卓犖之行,則存之別傳,以繼於終篇雲耳。

駢體文的過度膨脹,是六朝文章的一大弊端,到齊梁時期,駢文已經發展至高峰。士人崇尚華麗詞藻,不僅抒情寫景駢體偶化,官方的文牘、奏議,以及信札、論說等各種實用文亦完全用駢文寫作,文意晦澀、蒼白貧乏,重形式輕內容等駢體文已經成為自由抒發思想等桎梏。在陳子昂看來,做文章道理敗壞已經有五百年。這五百年,大約言之,指的是從西晉初年至陳子昂生活的武則天時代。這五百年,詩文凋敝,文風淪喪,他希望重振漢魏風骨,他就此提出了「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詩歌標準。

陳子昂之文,論文體,已變儷偶之習,純真自然。論內容,則都是有物有則、利國利民之言,超越八代,直追先秦、西漢。但是,陳子昂文章,又不是一切復古之論,而是針對當時混沌之世的客觀現實,匡謬治弊,篇篇皆有為而發。論文格,則邏輯極嚴密,條理極清徹,不為支離、模稜之辭,浮泛不經之語,侃切周至,古樸安雅。此所以陳子昂的文章實為處文風正在漸變之時,而以其實績開風氣之先,卓然有無可動搖的歷史地位。所謂「唐有天下幾二百載,而文章三變,初則廣漢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全唐文(補闕李君前集序)》)

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一文中,他慨嘆漢魏風骨,晉宋莫傳;批評齊梁間詩,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他稱美東方虯的《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這些言論,表明他要求詩歌 繼承《詩經》風、雅的優良傳統,有比興寄託,有政治社會內容;同時要恢復建安、黃初時期的風骨,即思想感情表現明朗,語言頓挫有力,形成一種爽朗剛健 的風格,一掃六朝以來的綺靡詩風。陳子昂文章對於唐一代以及後世的政治都有很大影響,於文學史上高標一席,所謂「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語)、「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韓愈語),亦在於此。元代方回在《瀛奎骨髓》中感慨陳子昂對唐朝文學的卓越影響:「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

陳子昂的詩文,直斥時弊,抒寫情懷,高昂清峻。有唐迄今逾一千三百年,後世言必陳子昂者,為其振臂高呼應聲雲集者,代不乏人。與陳子昂同一時期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之後的張說、張九齡、王維、陸贄、蘇頲、李華、元結、獨孤元、元祐、梁肅,以及更晚些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李白、杜甫、杜牧、李商隱、皮日休、陸龜蒙……他們的思想一脈相承,薪火相傳。

正是因為他們的一脈相承,薪火相傳,才有了中國在經歷近三個世紀的分裂之後走向統一的大時代,有了這個時期文化的空前繁榮鼎盛。清朝大學士董誥等人編輯的《全唐文》一千卷,收錄了唐朝文學家三千餘人、各體文章一萬八千四百餘篇。這個數字,遠遠超過了唐以前所有文章總和兩倍有餘。以至於西方學者在談到中國大唐王朝時,由衷感慨:「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威力遠被,同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分裂,對照得那樣鮮明,以致在世界文明史上立即引發了一個頗為有趣的提問,中國如何由迅速恢復了統一和秩序而贏得了這個偉大的領先。」(赫伯特·喬治·韋爾斯《世界史綱:生物和人類的簡明史》)

五、獄中卜命

公元2011年,一位叫作許嵩的中國歌手寫下了他的代表作《拆東牆》,如泣如訴的歌聲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初唐的故事:

公元六五九年

十九歲,他接他爹的班

考不取功名的後果是接手自家酒館

又聽說同鄉誰已經赴京做上小官

他的夢 往來客誰能買單

嘆嘆嘆世道難,人心亂,可又能怎麼辦

……

興也苦,亡也苦

青史總讓人無奈

更迭了朝代

當時的明月換撥人看

西牆補不來

可東牆面子上還得拆

19歲的小酒館老闆接下了父親的生意,由此展開了他的悲情人生。朗朗上口的歌聲裡,念唱流暢如水,吉他絲絲入扣,節奏布魯斯扣人心弦,副歌旋律清晰。我們不妨借著這歌聲還原一下他的故事——

公元640年,小酒館老闆出生在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公元645年,父親對五歲的小男孩給予厚望,望他能光耀門楣,擺脫官壓民的那種生活,小男孩吮著手指,懵懂地點點頭。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登基繼位,年號永徽。小男孩十歲了,他因逃學出去玩耍而挨了父親的板子,他流著眼淚背著「人之初,性本善……」公元656年,小男孩長大了,十六歲的他還是不喜歡學習,他經常獨坐在自家酒樓門檻上看著對面的胭脂鋪,看著鋪裡的那個勢利眼的肥婆子老闆娘,獨自納悶為什麼那麼醜的肥婆子卻能生出那麼漂亮的姑娘?

公元659年,長大的小男孩十九歲了。父親已經老去,健康日漸衰退,這年一病不起。同年,他與同鄉同去參加科舉,可是卻落榜了。他搖頭笑了笑,看見同鄉已經大喊大叫地跳起來了。他走過去,摟住同鄉的肩膀,想說幾句祝賀的話。可是,他卻在同鄉的眼中,看到了驕傲和鄙夷。

長大的小男孩終於回到家鄉。可是,父親已經去世,他接手了自家的酒館。不久,朝廷派人來接同鄉上京了,街道上人山人海,同鄉騎馬走在中間,周圍大小官役無數,好不威風。這個小酒館老闆在人山人海中顯得那麼的卑微、那麼的不起眼。他又笑了。笑裡充滿了無奈與自嘲。

接下來,他跟其他年輕人一樣,娶妻成家。娶的就是對面胭脂鋪的姑娘,那肥婆子嫌他窮,很不情願。費了好大勁說媒,加上酒館多年營業攢下的大部分積蓄才把事辦成。新婚燕爾,小酒館老闆卻沒有想像中的喜悅,他總是無奈地一個人端著壺酒坐在自家門檻上,看著對面發呆,那裡已經沒有了美麗的胭脂鋪姑娘。內堂中,已經成為他妻子的美麗姑娘不言不語,同樣兩眼無神地看著窗外。

這天,他外出回來,聽店裡夥計說自家東牆被衙門的人拆了,他火急地跑回去,只看到一片廢墟。他又跑到衙門,縣太爺說要以一平米八吊錢來跟他折算。他不幹,不是他不賣,而是他不能賣,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百年祖業,若賣掉,他怎能面對列祖列宗。縣太爺大怒,令衙役打斷他的一條腿,他一瘸一拐走回去後,大病一場。醒來後,發現自家酒館已經被拆了個乾淨,妻子坐在他身旁掩面哭泣。他什麼也沒說,看著窗外發呆。雪夜,他一瘸一拐地背著行囊奔赴京城,數日後,他終於在京城找到了做官的同鄉,若不是為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百年基業,他想,這輩子都不會來求他吧,他現在只希望他能顧及同鄉之情幫自己一次,挽回那百年祖業,可他卻被拒之門外。他再次笑了,這是從心底最深處發出的冷笑。

小酒館老闆艱難地回到家鄉,站在那早已被拆盡的自家門前。百年的祖業已變成一片雜草,再看看對面的胭脂鋪,早已人去樓空。當日離去之時,家裡還剩的一些值錢東西也已經被夥計們搶光,妻子也早已經跑了。他頹坐在地上仰頭大笑,笑這世道,笑這世人,笑著自己……笑著笑著,一滴晶瑩的淚珠順著眼角滑下,對著這片無邊無際的天空,他的眼神沒有一點焦距。當恢復正常時,他的眼裡充滿了麻木、冷漠、蔑視、絕望……站起身,他向著不知名的方向前進,那樣子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自此之後,無人再看見他。

數年後,唐高宗李治下令將所佔百姓田宅歸還百姓。衙役因沒有找到他,便沒有再理會此事。一位與他同鄉的商人在一次遠赴異地做生意的途中看見了他,但他已瘋瘋癲癲,衣衫襤褸,嘴裡唱著、喊著。若不是從他的家鄉口音以及以前常去他的小酒館時常常看見他,恐怕誰也不知道這個瘋子,究竟是誰。

小酒館老闆已經走出很遠、很遠,可是,人們依然能聽到他在反覆唱著一句話:

「世道難,人心亂,情義並絕,淚落誰安……」

拆東牆,是公元659年。這一年,陳子昂出生。

陳子昂的出生,其實是個謎。657、658、659、660、661……世世代代的研究者為此爭論不休,不知道有沒有人願意相信,在這個平凡又不平凡的公元659年,有一個驚世駭俗的人物已經降臨,一個驚世駭俗的故事開始生根發芽。

這一年,在射洪,一個醜萌醜萌的嬰兒呱呱墜地;在長安,走投無路的小酒館老闆,滿懷憧憬準備開始自己人生。相差十九年的他和他,他們的人生,或許有交集,或許只是如箭矢般擦肩而過,來不及回頭,等不及相認。在歲月的漫漫長夜裡,無數個這樣如流星划過夜空的陳子昂、無數個自生自滅的小酒館老闆,就這樣積澱成為歷史,也許有一天他們會浮出平靜的水面泛著淋漓波光,也許有一天沉入記憶的深奧谷底化為時代的塵埃。

從戰場上回來的陳子昂,勘破紅塵,立志歸隱。聖曆元年(698年),陳子昂以父親陳元敬年老多病為由,上表請求辭官回鄉,侍奉老父,以盡孝道。武則天同意他的請求,他回到了家鄉射洪。不久,陳元敬病逝,陳子昂本以為可以就此遁世。但是,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等人卻不放過他,他們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陷陳子昂,將他關進大牢。盧藏用在《陳子昂別傳》中記載:「屬本縣令段簡貪暴殘忍,聞其家有財,乃附會文法,將欲害之。子昂慌懼,使家人納錢二十萬,而簡意未塞,數輿曳就吏。」

陳子昂素來身子羸弱,怎經得起這樣的牢獄之災?他驚恐交集,不堪折辱,五內俱焚,心灰意懶。他的病得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倚杖不能起,哀怨不能絕。此時,朝廷苛政連連,民間哀嚎遍野,陳子昂自忖以一己氣力不可能苟全於亂世,遂命蓍自筮。頃刻,卦成,陳子昂仰天哭號:「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陳子昂憂憤交加,終致抑鬱辭世。

相關焦點

  • 念天地之悠悠
    在唐詩由初唐到盛唐的詩風發展轉變過程中,陳子昂承前啟後,貢獻非凡。他「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對盛唐詩人張九齡、李白、杜甫等產生了深刻影響。白居易贊道:「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一千三百餘年前,陳子昂以一首《登幽州臺歌》名垂青史。從此,幽州臺與陳子昂緊緊聯繫在一起。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陳子昂第二次從軍出徵時,正是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出徵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而武攸宜此人剛愎自用,胸無韜略,致使前鋒屢敗,陳子昂直言進諫,惹怒武攸宜,被貶為軍曹,鬱郁不得志,此時,他登上幽州臺,滿懷悲憤,遂寫下這首《登幽州臺歌》,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 中國詩詞大會,念天地之悠悠,陳更讀《登幽州臺歌》詩句,展風採
    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舉辦給社會帶來一股清新的詩詞之風,讓詩詞的浪潮席捲了大江南北,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期間播出的詩詞大會掀開了春天的篇章。古典詩詞也因為詩詞大會這個節目重新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 每日詩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背後有什麼事引發了他的感慨?
    陳子昂:初唐詩人之一,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曾任職右拾遺,所以又稱陳拾遺。(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 影響李白和杜甫的詩人,欣賞陳子昂 10首詩,感受蒼勁有力的詩風
    在初唐詩人中,除了「初唐四傑」外,還有一位詩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陳子昂。陳子昂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詩蒼勁有力,寓意深遠,不僅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詩風,還對盛唐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巨大影響。
  • 聯題幽州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者:楊柳青青杯酒酹千秋,蒼茫見督亢陂荒,廣陽宮廢,念往事悠悠,皆隨易水煙波遠;風雲容一嘯,依稀聽伯玉孤吟,青蓮獨嘆,慨知音杳杳,徒教英雄涕淚多。王永江:聯作長而氣脈不斷。是為不易。然而總體表達的意思無出窠臼之外,因此就顯得長而不凝練了。
  •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而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初唐四傑以及陳子昂。關於初唐四傑,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駱賓王和王勃,他們確實也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詩歌作品。以至於當他們遭受非議的時候,杜甫還專門寫詩為他們辯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實這樣的評價也完全適用於陳子昂。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走近詩人陳子昂,他的成名不容易
    唐朝詩人很多,好多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記得第一次看到登幽州臺歌,感覺特別的震撼和悽涼,想著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走近初唐詩人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其人陳子昂(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有《陳伯玉集》傳世。
  • 古詩文學習084:七年級下冊,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①選自《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幽州臺,即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②〔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 陳子昂送朋友從軍,這首詩慷慨激昂,氣壯山河,讀完久久不能平靜
    送魏大從軍唐代: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提到初唐的詩人,怎麼也繞不開的才子就是陳子昂。他少年時就輕財好施,慷慨任俠,不僅精通武藝,而且24歲就中了進士。在同輩的眼裡,他是佼佼者;在對手的心中,卻是必須除去的肉中刺。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
    ——唐·杜甫這位被一代詩聖尊為曠世雄才的,便是開初唐一代詩風的射洪詩人陳子昂,陳伯玉。射洪以北40裡,有山「貴重而華美」,於是名曰金華山。山下有涪江浩浩若練,山中有古木森森如海,山巔覽景御風,豪情沛於天地……穿幽徑,拾石階,緩步而上,陳子昂讀書臺便巍然於眼前。
  • 他的四句詩成了孤獨的一座山峰,陳子昂還有其他照樣出彩的詩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之涕下」這一首詩雖然短小,但是橫跨古今。語言藏進奔放,極具感染力,所以是唐詩描寫孤獨的一座山峰,成為千古名篇。陳子昂不是歷史上知名的詩人,但是他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的重要人物之一。《幽州臺歌》是他傑出作品的代表,但是他還有其他同樣不錯的作品。比如《感懷三十八首》展現了他的革新精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人陳子昂和他的《感懷·其二》。
  • 陳子昂:堅持講真話的那些年,總有小人想謀害本尊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王勃為四傑之首。文 | 王焱通常情況下,提到初唐代表詩人,我們率先想到的都是「初唐四傑」。即,王楊盧駱。不管是標籤上,還是名片上,全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他們的名字: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及他們寫下的這些千古流傳的,膾炙人口的,絕美詩篇。
  • 陳子昂的這首詩,短短二十二字,卻寫出了寂寞的最高境界!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無疑是其中最為恰當的一首。身為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指出了武則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卻不被採納,反而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就這樣在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打擊的情況下,他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的一首古體詩,更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
  • 孤獨的吶喊,陳子昂代表作《登幽州臺歌》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臺歌》,全詩一共四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這樣經典的作品到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又為何能夠讓人感動,值得仔細分析一下。按照一般的套路分析,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不適合這首詩。
  • 每日唐詩 陳子昂:白首為誰雄?
    陳子昂,24歲中進士,為武則天賞識,35歲為右拾遺。後被武三思指使酷吏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害入獄,憂憤而死,享年42歲。陳子昂和「四傑」一樣都不滿意當時的宮體詩,四傑改造它,而陳拋棄它。他在《修竹篇序》中明確批評齊梁詩風「彩麗況繁,而興寄都絕」,提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喬侍御是作者的朋友。漢庭榮巧宦意指朝廷只看重巧言令色之徒,而輕視有實際戰功的良臣。所謂雲閣,即雲臺和麒麟閣,是漢代表彰功臣名將的地方。
  • 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說他開啟了盛唐氣象?
    在陳子昂和「初唐四傑」之前,初唐的詩風都是以宮體詩為主的。宮體詩的內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則追求詞藻靡麗,但感情蒼白,華而不實。「宮體詩」產生於六朝梁,其名字來自於梁簡文帝蕭綱,但蕭綱並不是第一個開始寫「宮體詩」的,在他之前,梁武帝蕭衍及吳均、何遜、劉孝綽等人已經有了開端。
  • 四川:丁真是我們的,李白、蘇軾、陳子昂都是我們的
    《大鵬賦》:「背嶪太山之崔嵬,翼舉長雲之縱橫。左回右旋,倏陰忽明。歷汗漫以夭矯,羾閶闔之崢嶸 。……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李白運用多個神話典故,對虛構的大鵬形象做了誇張而生動的描寫。《老子像》明 文徵明巴蜀有很多豪俠的記載,李白常在詩歌中進行歌頌,他有著俠士的重諾重義的精神,並有濟世拯民的理想。
  • 陳子昂此詩,並沒有用太多的意象,卻營造出一種空曠蒼茫的意境
    在陳子昂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創作有一百二十多首詩歌,他的詩總會透露出的強烈的孤獨情懷,在陳子昂的詩中「孤」字出現 21 次,「獨」則出現 19 次。《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全詩如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陳子昂的憤懣,柳宗元的剛直,李太白的飄逸,組成唐詩情感三原色
    感傷的詩多是文人墨客的孤憤失意之作,或羈旅愁思,或兒女情長,或家園離恨,或人生困厄,涵詠品味,給人以纏綿悱惻、抑鬱悲悽之感。但是也有一類詩,叩問古往今來的歷史,審視宇宙時空的脈動,窮究生命本原的意義,視野開闊高遠,底氣沉雄博大,感情憂憤深廣,格調慷慨悲涼,品讀、體會這類出自大家手筆的感傷詩作,給人的感受常常是傷感卻不纖弱,悲壯卻不哀怨,一股至大至剛、至悲至壯的浩然之氣撲面而來,激蕩人心。這類詩作的代表作家當推唐代的陳子昂、柳宗元和李白。頂天立地陳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