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的憤懣,柳宗元的剛直,李太白的飄逸,組成唐詩情感三原色

2021-01-08 東西大街

感傷的詩多是文人墨客的孤憤失意之作,或羈旅愁思,或兒女情長,或家園離恨,或人生困厄,涵詠品味,給人以纏綿悱惻、抑鬱悲悽之感。

但是也有一類詩,叩問古往今來的歷史,審視宇宙時空的脈動,窮究生命本原的意義,視野開闊高遠,底氣沉雄博大,感情憂憤深廣,格調慷慨悲涼,品讀、體會這類出自大家手筆的感傷詩作,給人的感受常常是傷感卻不纖弱,悲壯卻不哀怨,一股至大至剛、至悲至壯的浩然之氣撲面而來,激蕩人心。這類詩作的代表作家當推唐代的陳子昂、柳宗元和李白。

頂天立地陳子昂。他是吹響「盛唐之音」第一聲號角的領軍人物,他以驚世駭俗的膽識和才華橫溢的底氣標舉「漢魏風骨」,狂掃初唐盛行的濃豔頹靡的齊梁詩風,給詩壇吹來一股剛鍵清新的大風。《登幽州臺歌》是他的千古傳誦的代表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寥寥四句,震古爍今,喊出了千秋百代志士不遇的孤憤心聲。

據記載,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徵邊塞討伐契丹,擔任參謀軍事。武攸宜只會享樂,根本不會打仗,在他的瞎指揮下,前軍敗績。陳子昂再次進諫,武攸宜乾脆把他貶為軍曹,讓他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陳子昂滿腔憤怒無處發洩。遂登上薊北樓,仰望蒼天,俯視大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唱出了這支其響孤絕的《登幽州臺歌》。

全詩四句,一、二兩句俯視古今,突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顯現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落寞、悲憤苦悶的情緒,兩相映襯,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廣闊蒼茫的圖景,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兀立其間,頂天立地,氣壯山河!

頂風傲雪柳宗元。柳宗元剛正不阿,直言敢諫,他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而被貶官降職,長達十四年,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寄情山水、託物言志的詩文,這些詩文含蓄地抒發他的苦悶失意,也表明他耿直不阿,孤傲清高的絕世情懷。

《江雪》是最能見出其凜然風骨的代表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漁翁,披蓑戴笠,孤舟獨釣,不懼大雪紛飛,無畏寒風凜冽,表現出一種泰山崩於頂而不動聲色,風雲聚於前而不改神情的風範,這種至剛至強、至冷至硬的精神早已非一般江湖釣徒所能望其項背。再加上詩人所刻意營構的環境:千山萬嶺,白雪皚皚,飛鳥絕跡;千徑萬道,冰封雪鎖,人煙不見。如此浩瀚無邊,沉寂幽冷的世界更烘託出漁翁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也可看出他的戰天鬥地、寧折不彎的精神風範。

其實,結合詩人的創作背景和人生經歷來看,不難發現,這兀兀獨立、頂風傲雪的漁翁又何嘗不是剛強正直、凜然不可侵犯的柳宗元的化身呢?詩人正是通過這位超然絕世的漁翁抒寫了一種臨危不懼、堅強不屈的戰鬥精神,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面對權貴的打擊排擠,面對革新運動的失敗,詩人不是畏首畏尾,明哲保身,不是違心負命、苟且偷生,而是孤高獨傲,戰鬥到底!從這個意義講,漁翁是孤憤失意的,漁翁同時又是崇高偉大的,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一曲悲壯感人的英雄頌歌!

悲愁嘆老李太白。他是浪漫飄逸的大詩人,就連他筆下的悲憤哀傷也無一不呈現出氣勢磅礴、悲壯感人的特點,他往往借用奇特的想像和驚人的誇張來抒憤洩怨,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作品當推《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和《將進酒》。

《秋浦歌》全詩四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開篇兩句劈空而來,如驚雷乍響,似大潮奔湧,若火山爆發,像長風出谷,駭人聽聞,動人心魄!愁生白髮,人所共知,但白髮之長長達三千丈,可以想見李太白的深愁大恨有多沉重!有多綿長!奇想天成,誇張造勢,品讀愁思,我們不覺得抑鬱、悲悽,我們分明感覺到了詩人久積於心,不吐不快的深廣憂憤。這是悲壯而不是悲哀,是憤怒而不是怨怒。

《將進酒》開篇四句是這樣寫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一組排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撲面而來。寫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裡,東走大海。來,勢可擋;去,勢不可回:隱喻人生易逝,韶華不再;寫白髮,高堂明鏡,騷首顧影,朝如青絲,暮成白雪,朝暮之間,轉瞬即逝,隱喻人生苦短,老大傷悲。兩句綜合,深思玩味,不難發現,空間的遼闊綿遠,時間的短暫倉促,反襯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李白是在悲嘆自己懷才不遇,抱負成空;李白是在悲嘆自己美人遲暮,青春不再;李白更是在悲嘆人類盛衰無常,世事難料。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悲而不傷,悲而能壯,這正是典型的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

感傷是有層次的,有境界的,巨人式的感傷尤其如此,這些叱吒風雲的巨人,由於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命運,由於胸懷天下的遠大抱負,由於深邃高遠的時代眼光,他們流諸詩文的感傷常常呈現出一種攸關天下,攸關人類的大悲大憤,大憂大患,品讀他們的作品,我們心中總是充溢著一種蒼涼悲壯的情思,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們是絕世英雄!

相關焦點

  • 唐詩裡的故事丨柳宗元:寓言是個好文體
    柳宗元和劉禹錫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年齡相仿,都是少年成名,且同一年考中進士;兩人都疾惡如仇,有相同的政治理想,都是「永貞革新」主力。這些因素使他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雖然兩人被貶後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做官,聚少離多,但彼此之間的關切卻絲毫沒有減弱。柳宗元的祖籍是山西,屬於河東地區,「河東柳氏」是唐代名門望族之一,一度非常風光。
  • 柳宗元被貶柳州,在柳江岸種柳樹,一首唐詩妙不可言
    柳宗元人生當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柳州度過的。他本姓柳,又被貶柳州,還喜歡柳樹,這麼多的巧合,讓他自己也頗感意外。戲弄地寫了一首唐詩,前十個字就包含了四個「柳」字,文學史上極為罕見。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 一首很孤獨的唐詩,只有短短的22個字,但是讀來讓人感慨萬千
    現在我們提起柳宗元的《江雪》,一定是會想到悽美和孤獨,這首詩也被稱為是最孤獨的一首唐詩,而且千百年來為後人津津樂道,不僅常年收錄在小學課本裡,同時後人對於這首詩的解讀也是爭議不斷,但是無論怎麼去理解這首詩,你都能夠從中感受到那種孤獨,還有詩人對於人生的無奈,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最是能夠引起我們的共鳴
  • 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說他開啟了盛唐氣象?
    文|丁十二圖|網絡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代是古典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陳子昂在唐詩發展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對唐詩的發展具有突出貢獻。要求詩歌有深厚的情感寄託,主張詩歌應該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感或有所寄託。而這也正是「漢魏風骨」的實質所在。陳子昂主張復古,主張「漢魏風骨」。《修竹篇序》中有「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一句,所以更具體的說法應是主張「正始之音」和「建安詩風」。
  • 《唐詩三百首鑑賞》(1—18章)張若虛 王績 王勃 賀知章 陳子昂
    目前,社會上有大量的唐詩編本,而其中衡唐退士的《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海內外的唐詩選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詩三百首》,為當時社會風俗和詩家清規的限制,以「溫柔敦厚」的中庸之道,來選擇詩文。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都沒有入選如《石壕吏》、《賣炭翁》等等,為了惠顧廣大讀者,我們繼承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的精華,又參照多種唐詩編本,精選出了三百首唐詩,編成了這本唐詩大全集。
  • 念天地之悠悠 陳子昂在初唐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雕像 李四海 攝【主要貢獻】  陳子昂進一步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其詩文革新舉措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了鋪墊,是唐詩發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也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標。
  • 每日唐詩 陳子昂:白首為誰雄?
    陳子昂,24歲中進士,為武則天賞識,35歲為右拾遺。後被武三思指使酷吏縣令段簡羅織罪名,誣害入獄,憂憤而死,享年42歲。陳子昂和「四傑」一樣都不滿意當時的宮體詩,四傑改造它,而陳拋棄它。他在《修竹篇序》中明確批評齊梁詩風「彩麗況繁,而興寄都絕」,提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喬侍御是作者的朋友。漢庭榮巧宦意指朝廷只看重巧言令色之徒,而輕視有實際戰功的良臣。所謂雲閣,即雲臺和麒麟閣,是漢代表彰功臣名將的地方。
  • 思想隱士熊逸帶領你深挖唐詩中言外之意,感受其所蘊含的人生滋味
    我們常說「唐詩三百首」,可其實所流傳下來的唐朝詩句何止是三百首,用成千上萬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是絲毫沒有誇張的。在今天,人們喜歡發微博頭條朋友圈來展示自己的生活日常與各種情感。古人在過去感受到各種情感時也想要抒發一下內心的感慨,而詩詞則是一種最為優美的表達方式。這詩歌中的內容講述的其實就是古人的生活日常。
  • 唐詩裡的風花雪月
    唐詩裡通過寫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情感,託物言志是常用的手法。讀了多了,也希望通過唐詩裡的風花雪月做一個總結:一、風唐詩中以「風」為意象詩歌很多,一年四季有春風、夏風、秋風和冬風,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膾炙人口,現在小學生都能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人生得意後的風光滿面;「竹林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夏夜暑熱詩人心靜自然涼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
  • 程千帆:10分鐘讀完300年唐詩史——唐詩的歷程
    因此,唐人思想比較活潑,言行較少拘束,這就為詩歌創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從而形成了唐詩的群眾性,大家都愛寫詩、愛讀詩。這,對於唐詩的發達,詩人的成長是不可能不發生積極作用的。 其四,唐帝室為了鞏固其統治,制定和執行了通過科舉從庶族地主中選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門大族對仕途的壟斷。
  • 每日詩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背後有什麼事引發了他的感慨?
    陳子昂:初唐詩人之一,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曾任職右拾遺,所以又稱陳拾遺。(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 孤獨的吶喊,陳子昂代表作《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他和李白、賀知章、王維等人都是好朋友。陳子昂為人正直,敢於仗義執言,痛斥權奸,一度被誣陷謀逆而落獄。696年,契丹攻打大唐北方邊境,武則天派軍出徵,陳子昂被任命為參謀出徵。
  • 陳子昂,李白,馬致遠:孤獨,是生命最高貴的美感
    這個年輕人,就是參加了幾次科舉都沒有考中,最後不得已以重金市琴,然後將其摔碎,才提高了自己知名度的初唐詩人陳子昂。火速到達前線以後,作為軍事參謀,陳子昂針對武攸宜的錯誤策略,屢次向其進獻作戰良策,但武攸宜拒不聽取。眼看軍情緊急,陳子昂向武攸宜請求分兵萬人前去驅敵,但武攸宜依然認為,陳子昂所言俱是書生之見,故再次拒絕。
  • 韋柳體與韓孟體,對唐詩的發展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故而柳宗元詩歌地位的確立,與蘇軾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後來的唐宋詩之爭,也在韋柳問題上有所異同,主唐者重韋而不盡廢柳;主宋者,韋柳同稱而更崇柳,其實質在於清淡的詩風,至於柳宗元時,亦即元和前後,已於王孟家數的主體上,初逗宋調之特徵。韋應物與柳宗元雖然同屬中唐,但二人年代實相距甚遠。韋應物生於開元二十五年,約卒於貞元九年,主要活動在大曆時期。
  • 唐詩詩祖跌宕起伏的人生
    作者:賀賀(Hope)陳子昂,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這人一定氣度不凡,不然也寫不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幽幽,獨愴然而涕下!」這麼氣勢磅礴的詩句。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這人年輕時候,家境富裕,家中有糧食,幹啥都不用慌啊。他為人也是樂善好施,仗劍走天涯,多少灑脫。
  • 陳子昂此詩,並沒有用太多的意象,卻營造出一種空曠蒼茫的意境
    在陳子昂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創作有一百二十多首詩歌,他的詩總會透露出的強烈的孤獨情懷,在陳子昂的詩中「孤」字出現 21 次,「獨」則出現 19 次。《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全詩如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色料三原色和色光三原色,它們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都說色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而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那大家有沒有想過,同樣都是「三原色」,它們為什麼會不一樣呢,兩者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我們常說的色料三原色(CMYK)——「紅黃藍」,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品紅(magenta)、黃(yellow)、青(cyan)這三種顏色;而色光三原色(RGB)是指紅(red)、綠(green)、藍(blue)這三種顏色(相當於顏料中的大紅、中綠、群青的色彩感覺)。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何瀛中 楊俊 ‖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
    陳子昂讀書臺:金華山中伯如玉何瀛中 楊 俊陳公讀書堂,石柱仄青苔。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 ——唐·杜甫這位被一代詩聖尊為曠世雄才的,便是開初唐一代詩風的射洪詩人陳子昂,陳伯玉。射洪以北40裡,有山「貴重而華美」,於是名曰金華山。山下有涪江浩浩若練,山中有古木森森如海,山巔覽景御風,豪情沛於天地……穿幽徑,拾石階,緩步而上,陳子昂讀書臺便巍然於眼前。
  • 影響李白和杜甫的詩人,欣賞陳子昂 10首詩,感受蒼勁有力的詩風
    在初唐詩人中,除了「初唐四傑」外,還有一位詩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陳子昂。陳子昂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詩蒼勁有力,寓意深遠,不僅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詩風,還對盛唐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巨大影響。
  • 柳宗元最寂寞的一首詩,僅4句話,寫盡了人間孤獨,驚豔千古
    ——《江雪》柳宗元年少成名,30歲叱吒官場,一時風光無限,哪成想,後半生卻淪落到了「偏遠山區」,《江雪》這首詩就是他被貶到永州之後所做的,此後,他再也沒有年少時的意氣風發,只剩下無盡的孤獨,《江雪》不光寫出了孤寂感,而且還寫出了千古文人的那種荒寂美。《江雪》是一首經典的五言絕句,也是柳宗元的壓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