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詩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背後有什麼事引發了他的感慨?

2020-12-23 藝術泛舟

陳子昂:初唐詩人之一,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曾任職右拾遺,所以又稱陳拾遺。

(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與司馬承禎、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一、為什麼經常會出來姓+官名的稱呼?

這就牽扯古代禮儀和諱名兩個原因,一般在古代稱呼一般為謙稱自己,年紀相差不大即使比對方大也會稱對方為兄,很少有稱對方為弟。而且在古代稱對方都是用尊稱。

二、尊稱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般為姓或者字+兄,很少直接稱名道姓,如果是任官員,一般稱姓+大人或者職稱。即使對方官職比自己小也會如此稱呼,對於有德行或者賢者,有文聲之人,會直接姓+曾任最高官職為稱呼。

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比如後人在整理杜甫著作會稱杜甫為杜工部,杜甫曾任成都尹嚴武的檢校工部員外郎,也就是做參謀的職位角色。也有稱為杜拾遺,因為杜甫曾任左拾遺。

三、拾遺是個什麼職位呢?

總起來來說是官位不大,卻權力不小,雖為八品官,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諫議,拾遺實際是皇帝的諮詢建議官員,字面意思是撿起皇帝的遺漏(政策失誤),相當於當代的監察兼助理機構。以諫為職的官員稱作諫官,又形象地被稱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監察官員。可以看出這個職位可以直接被皇帝詢問或者提醒皇帝決策失誤,可以直接上達天聽的職位,品級不高,但是重在於可以直接在皇帝左右。

歷代監察制度

從拾遺這個職能來分析,也就引發為什麼陳子昂會寫出《登幽州臺歌》的詩句,作為給皇帝提醒政策失誤的官員,有抱負之人在提出中肯建議如果不被皇帝採納甚至頻頻被漠視,尤其是關乎民生的重大事宜,自然心中會有忿忿之聲。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為什麼前面是五言?後面是六言?實際唐詩格律起初並不是那麼嚴格的,而且這也不是絕句和五言格律,不需要嚴格遵守。實際唐詩有五言、六言、七言的,後來六言基本消失,具體原因可能是六言更比較難寫吧?(只是個人分析)。注釋: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念天地之悠悠,獨愴(chuàng)然而涕(tì)下!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和人生的執著追求中產生的喟嘆。

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經常被引用,也經常被懷才不遇作為抒發情緒用得最頻繁的句子,當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很大的失落時,也難以理解兩句話所蘊含的感情、情緒、情結的;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個人認為在欣賞詩詞時,除了要了翻譯出來的意思外,更要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所寫詩詞所處地點、時間、事情,嘗試去感同身受作者的情緒心情,然後才能真正感受到詩詞的魅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現在也形容一些空前絕後的功德或者重大事務。

雖然有人調侃過:我(指作者)就是寫個詩詞,你們後人怎麼就翻譯引申出來這麼多意思,實際我不支持這種觀點,任何文章詩詞都是作者意思的表達,雖然我們有時很難完全理解作者真正的意圖,但是大部分情況下,人類的情緒是相通的,人類的情感也是相通的,雖然有特殊情況,但是我們更多是用普遍現象來進行研究,特殊的自然要用特殊的方法來考古佐證。

陳子昂從史料來記載上看:他是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也有抱負的,只是鬱郁不得志。他做言官時敢諫,他在做言官前也是生性耿直,得罪不少當權者,他雖然在武則天當皇帝後任為拾遺,但是卻也很少採納他的諫言,屢受擊,心情鬱郁悲憤。

陳子昂曾經兩次隨軍北徵,在北徵過程中,陳子昂北徵,積極反對外族統治者製造的分裂戰爭,多次直言進諫,不但未被採納,卻被斥降職,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擠和打擊,壯志難酬的陳子昂三十八歲辭職還鄉,後被權臣武三思指派射洪縣令羅織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陳子昂年少好武,擊劍傷人之後棄武從文,這也是他會隨大軍北徵的原因,畢竟能武能文,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相關焦點

  • 中國詩詞大會,念天地之悠悠,陳更讀《登幽州臺歌》詩句,展風採
    在詩詞大會的賽場上,才女選手陳更和朱彤的精彩對決,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時刻,人們都屏住了呼吸來觀看這場精彩的對決,高手過招,分外精彩。在飛花令環節,陳更從容的說出了詩句:「前不見不見古人」,引來了觀眾的一片掌聲,這句詩來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登幽州臺歌[ 唐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登幽州臺歌詩詞翻譯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原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作者簡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學家。二、寫作背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國家受外族入侵,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徵,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李薊北樓寫下這首詩。
  • 古詩文學習084:七年級下冊,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①選自《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幽州臺,即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②〔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 【金臺詩鑑003】《登幽州臺歌​》
    黃金臺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成為陳子昂、李白、杜甫、司馬光、湯顯祖等歷代文人、雅士反覆吟詠的主題。甚至宋恭帝、康熙帝、乾隆帝等也不吝辭藻,抒發豪情。黃金臺已經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成為文人士子期盼明君賞識,施展平生抱負的載體;成為歷代君王「但得一士賢,可以收群材」的媒介;也成就了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賦佳作。今天向大家推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請大家欣賞。
  • 有人說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不押韻,不是不押韻,是你不知道
    有人說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不押韻,不是不押韻,是你不知 經常有人告訴我,說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如果我們對詩詞有所了解,只要去查查韻書,就可以知道,者和下,同屬於上聲二十一馬,在一個韻部,自然是可以押韻的。這裡的「下」字,因為和今天的馬字的發音韻母相似,比較好理解。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走近詩人陳子昂,他的成名不容易
    唐朝詩人很多,好多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記得第一次看到登幽州臺歌,感覺特別的震撼和悽涼,想著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走近初唐詩人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陳子昂其人陳子昂(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有《陳伯玉集》傳世。陳子昂小時候很聰明,少年時代特別希望仗劍天涯、行俠仗義,所以那時候並沒有讀 什麼書,後來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因為擊劍傷人,給自己帶來了麻煩,所以決定棄武從文。
  • 陳子昂的這首詩,短短二十二字,卻寫出了寂寞的最高境界!
    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無疑是其中最為恰當的一首。身為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指出了武則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卻不被採納,反而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就這樣在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遭受打擊的情況下,他登上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的一首古體詩,更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
  • 孤獨的吶喊,陳子昂代表作《登幽州臺歌》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臺歌》,全詩一共四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這樣經典的作品到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又為何能夠讓人感動,值得仔細分析一下。按照一般的套路分析,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不適合這首詩。詩中四句都是情景交融,所以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陳子昂的生平經歷,以及這首詩的創作過程,在理解這首詩。
  • 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的實質是什麼?為什麼說他開啟了盛唐氣象?
    杜甫稱讚他是「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新唐書·陳子昂傳》:「唐興,文章承徐庾之風,天下尚祖,子昂始變雅正。 」韓愈《薦士》詩評價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什麼意思呢?簡單點說,就是陳子昂叩開了盛唐詩歌的大門。
  • 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一首詩,短短四句二十二字,天地為之動容
    曾兩次落榜,文明元年(684),這時他24歲,終進士及第,之後於垂拱二年(686)和萬歲通天元年(696)兩次從軍出徵,後因被武三思陷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蒼勁有力,徹底肅清了齊梁詩歌旖旎纖弱的風氣,對於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他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使命。
  • 寫出「前不見古人」的陳子昂,曾在京為官,為何卻被一縣令害死
    說起陳子昂,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他所寫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簡乃因事收系獄中,憂憤而卒,時年四十餘。」在《新唐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陳子昂辭官回鄉後,遭遇了父親去世。在此期間,由於縣令段簡覬覦其家族財產,所以誣陷陳子昂,將其害死。雖說陳子昂最終的結局,在不少文獻中都是這樣記載的,但仍然有很多人覺得有問題,什麼問題呢?
  • 念天地之悠悠 陳子昂在初唐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一千三百餘年前,陳子昂以一首《登幽州臺歌》名垂青史。從此,幽州臺與陳子昂緊緊聯繫在一起。可是有誰知道,在這首詩背後,陳子昂的崢嶸詩骨、慷慨人生?一、伯玉毀琴難道我陳子昂的傳世之作比這博人一樂的物品還不如嗎?今日,有幸邀請眾位讀一讀我的詩文,這才是我買琴的真正理由!」年輕人越說越激憤,從箱子裡取出大疊詩詞文稿,分發給在場的每一個人。其中有一首詩這樣寫道: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雲隈。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果然!
  • 陳子昂:堅持講真話的那些年,總有小人想謀害本尊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然都能背出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是的,這兩句詩便出自陳子昂的招牌詩作《登幽州臺歌》。第二、 唐代著名大詩人時時都有跪舔陳子昂的衝動。這個真是不帶吹的,在唐代詩壇,有三位著名大詩人特別佩服陳子昂,真的是時時都有跪舔陳子昂的衝動。
  • 陳子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心情有多悲愴?
    一、陳子昂長安摔琴話說公元682年,繁華的大唐京都長安街頭,一個倜儻的青年走在街上,兩次的科舉落榜,令他有點鬱悶,內心有種不平加不服。陳子昂並沒有目的地走著,猛抬頭,見前面圍了好些人,不知幹什麼,他擠過來一望,原來是一個賣胡琴的,琴製作十分精良,只所以圍觀的人多,是緣於這琴要價一百萬,人們好奇,紛紛議論,不泛豪紳(有錢有勢的人),卻沒有一個人買,認為這琴的要價實在太離譜,究竟什麼材質所作?到底音色如何?昂貴在什麼地方?
  • 陳子昂此詩,並沒有用太多的意象,卻營造出一種空曠蒼茫的意境
    在陳子昂短暫的一生中,一共創作有一百二十多首詩歌,他的詩總會透露出的強烈的孤獨情懷,在陳子昂的詩中「孤」字出現 21 次,「獨」則出現 19 次。《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全詩如下: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陳子昂,李白,馬致遠:孤獨,是生命最高貴的美感
    01、懷才不遇,悲憤而登幽州臺武則天時期,鎮守東北的松漠總督李盡忠忽然發生叛變,朝廷派兵鎮壓。恰在這時,東北邊境的契丹乘機起兵侵犯大唐,攻陷了幽州、冀州和營州等地。邊疆告急,武則天派他的侄子武攸宜率兵匆匆迎戰。但武攸宜不諳軍事,剛與敵人交鋒便遭慘敗,大將軍張玄遇亦被生擒。一時之間,邊關人心惶惶。
  • 他的四句詩成了孤獨的一座山峰,陳子昂還有其他照樣出彩的詩
    陳子昂不是歷史上知名的詩人,但是他初唐到盛唐詩風轉變的重要人物之一。《幽州臺歌》是他傑出作品的代表,但是他還有其他同樣不錯的作品。比如《感懷三十八首》展現了他的革新精神。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人陳子昂和他的《感懷·其二》。孤獨的詩人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 影響李白和杜甫的詩人,欣賞陳子昂 10首詩,感受蒼勁有力的詩風
    在初唐詩人中,除了「初唐四傑」外,還有一位詩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陳子昂。陳子昂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的詩蒼勁有力,寓意深遠,不僅發展了「初唐四傑」所追求的充實,剛健詩風,還對盛唐張九齡,李白,杜甫產生巨大影響。
  • 精選:那些開頭平淡無奇,讀完卻令人驚豔叫絕的詩詞
    下面小編精選了一些經典詩詞,裡面或有清新爾雅的文字,或有唯美高遠的意境,或有跌宕起伏的情緒,或有驚為天人的內容,或有真摯的情感,或有磅礴的美,總之令人不禁為之稱奇稱妙!一起跟小編來感受詩詞的魅力吧!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賈誼,為的不是問蒼生百姓而是鬼神之事。該詩諷慨深沉、跌宕有致,最妙之處在於末句的轉折,帶來一種反轉的魅力,辭鋒犀利、諷刺辛辣,不僅有一種抑揚吞吐之妙,更是一種穿透紙張的叩問。
  • 用一首詩感遇射洪:陳子昂《感遇·聖人不利己》
    這首詩出自於陳子昂的《感遇詩》第十九首。這裡的憂濟是:關心、救助的意思。而元元是:百姓,老百姓。聖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關心、救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引用了陳子昂這句感遇詩,對信訪工作的意義做了進一步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