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初唐詩人之一,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曾任職右拾遺,所以又稱陳拾遺。
(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與司馬承禎、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一、為什麼經常會出來姓+官名的稱呼?
這就牽扯古代禮儀和諱名兩個原因,一般在古代稱呼一般為謙稱自己,年紀相差不大即使比對方大也會稱對方為兄,很少有稱對方為弟。而且在古代稱對方都是用尊稱。
二、尊稱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般為姓或者字+兄,很少直接稱名道姓,如果是任官員,一般稱姓+大人或者職稱。即使對方官職比自己小也會如此稱呼,對於有德行或者賢者,有文聲之人,會直接姓+曾任最高官職為稱呼。
陳子昂曾任右拾遺。比如後人在整理杜甫著作會稱杜甫為杜工部,杜甫曾任成都尹嚴武的檢校工部員外郎,也就是做參謀的職位角色。也有稱為杜拾遺,因為杜甫曾任左拾遺。
三、拾遺是個什麼職位呢?
總起來來說是官位不大,卻權力不小,雖為八品官,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諫議,拾遺實際是皇帝的諮詢建議官員,字面意思是撿起皇帝的遺漏(政策失誤),相當於當代的監察兼助理機構。以諫為職的官員稱作諫官,又形象地被稱作言官,但言官亦指監察官員。可以看出這個職位可以直接被皇帝詢問或者提醒皇帝決策失誤,可以直接上達天聽的職位,品級不高,但是重在於可以直接在皇帝左右。
從拾遺這個職能來分析,也就引發為什麼陳子昂會寫出《登幽州臺歌》的詩句,作為給皇帝提醒政策失誤的官員,有抱負之人在提出中肯建議如果不被皇帝採納甚至頻頻被漠視,尤其是關乎民生的重大事宜,自然心中會有忿忿之聲。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為什麼前面是五言?後面是六言?實際唐詩格律起初並不是那麼嚴格的,而且這也不是絕句和五言格律,不需要嚴格遵守。實際唐詩有五言、六言、七言的,後來六言基本消失,具體原因可能是六言更比較難寫吧?(只是個人分析)。注釋: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向後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前:過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後:未來。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念天地之悠悠,獨愴(chuàng)然而涕(tì)下!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這是一種在對事業和人生的執著追求中產生的喟嘆。
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經常被引用,也經常被懷才不遇作為抒發情緒用得最頻繁的句子,當一個人如果沒有經歷很大的失落時,也難以理解兩句話所蘊含的感情、情緒、情結的;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個人認為在欣賞詩詞時,除了要了翻譯出來的意思外,更要了解作者所處時代背景,所寫詩詞所處地點、時間、事情,嘗試去感同身受作者的情緒心情,然後才能真正感受到詩詞的魅力。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現在也形容一些空前絕後的功德或者重大事務。
雖然有人調侃過:我(指作者)就是寫個詩詞,你們後人怎麼就翻譯引申出來這麼多意思,實際我不支持這種觀點,任何文章詩詞都是作者意思的表達,雖然我們有時很難完全理解作者真正的意圖,但是大部分情況下,人類的情緒是相通的,人類的情感也是相通的,雖然有特殊情況,但是我們更多是用普遍現象來進行研究,特殊的自然要用特殊的方法來考古佐證。
陳子昂從史料來記載上看:他是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也有抱負的,只是鬱郁不得志。他做言官時敢諫,他在做言官前也是生性耿直,得罪不少當權者,他雖然在武則天當皇帝後任為拾遺,但是卻也很少採納他的諫言,屢受擊,心情鬱郁悲憤。
陳子昂曾經兩次隨軍北徵,在北徵過程中,陳子昂北徵,積極反對外族統治者製造的分裂戰爭,多次直言進諫,不但未被採納,卻被斥降職,一度遭到當權者的排擠和打擊,壯志難酬的陳子昂三十八歲辭職還鄉,後被權臣武三思指派射洪縣令羅織陷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陳子昂年少好武,擊劍傷人之後棄武從文,這也是他會隨大軍北徵的原因,畢竟能武能文,對他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