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閒鬥詩時,借一首詩表達了自己內心想法,只可惜無人明白

2020-12-23 文中話江湖

《慶餘年》中範閒的命運屬實讓人羨慕不已,但與主線情節同時讓人感嘆的,還有範閒的鬥詩環節。哪一首不是脫口而出、驚為天人?雖然能背詩,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但範閒做到的是能將詩領悟透徹,知道什麼場合哪首詩更應景。就像那首《登幽州臺歌》,也是真正的範閒心意、和這個時代的他字字重合的。

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解讀這首詩之前,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這「幽州臺」,到底是何方神聖。燕國燕昭王繼位,那時是燕國內亂、齊國插手未果等一系列大事結束之後的時期。燕昭王原為韓國人質,繼位後手邊一個人才都沒有,因此去請教郭隗,在他的建議下,燕昭王修建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因臺上放置幾千兩黃金便被稱作「黃金臺」,也是幽州臺。

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正值仕途遇挫,不得武則天重用。登幽州臺,想起燕昭王之時,「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那是如何值得羨慕的時代。可自己這時雖有滿腹熱血、慷慨激昂之情,卻不被重用。這英明的君主已是前人,和自己無緣,後代的君王又不能做到像他這樣,廣納賢士。

在幽州臺之上,不禁想起這年華的流逝。幽州臺依然屹立不動,但是天地之間已經過去了幾百個年頭。想到這裡,自己雖然只是天地的一粒塵埃,但是心中何嘗沒有將自己的生命無限延續的理想呢?可惜理想只是理想,終究是沒有辦法實現,想到這裡,不禁熱淚橫流,憤懣之情無處抒發。

為什麼說這首詩最得範閒心意呢?雖然他背過的李白的、杜甫的詩,確實也都是千古流傳的名作,但他們的人生軌跡註定與自己不同。可是陳子昂便和範閒的人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範閒在鬥詩時,一時心中情緒湧上,脫口將這首詩擲地。

範閒重生一次,雖然口口聲聲說自己無法實現母親葉輕眉的願望,只想毫無遺憾地過完這一生,但是心中又何嘗不遺憾呢。

只不過是葉輕眉未能完成的理想,自己雖然贊成,卻不知道該從何處幫忙,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單槍匹馬,缺乏了葉輕眉那份大無畏的勇氣,無法與全世界為敵。所以範閒雖然嘴上說自己要過得瀟灑快活,但是心裡一直替母親那塊已經積灰的石碑感到遺憾。

自從回京之後見遍了大風大浪,習慣了被周遭所有有權有勢的人施壓,範閒在應對自如的同時,也深感這個世界等級制度與威嚴的根深蒂固,自己的母親,便是與這種制度對抗之後的犧牲品。

他雖從沒表現出來,但心中無時不刻都有陳子昂在這首詩中表現出來的憤懣之情。說到底,範閒心中其實也住著一個「葉輕眉」,只不過將她埋藏的極深,不到關鍵時刻不爆發而已。

相關焦點

  • 中國有位文盲皇帝,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卻成為千古絕唱,無人趕超
    但是這位文盲皇帝一輩子只寫了一首詩,卻成了千古絕唱,無人能追上!這是流傳後世的《大風歌》。大風吹來,雲飛揚,貝加海內回到了故鄉。安德拉勇士守衛四周!在勝利歸來的軍隊中,劉再次在去自己家鄉——沛縣(現在是江蘇省)的路上,叫來老朋友、長老、後輩,愉快地一起喝酒了10天。有一天喝醉了,劉邦拍打著建築物,唱著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並且慷慨地跳舞,抽泣(見《漢書高帝紀》)。宴會席上有120人助興,劉邦伴奏,氣氛很熱烈,和大家一起喝酒,宴會上他唱著這首大頌歌,表達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表達了對國事擔憂的複雜心情。
  • 王安石變法困難重重,於是他寫下一首詩,以此來表達內心的孤寂!
    北宋時期的整個的綜合國力,應當說是世界一流,當然比起唐朝來,那自然是無法比擬,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王安石開始致力於改革,希望可以把北宋建設的更加強大,但是由於他的改革觸及到了舊黨的利益,為此他的變法進展的很不順利,從而也使得王安石為此痛苦不已,所以在變法困難重重之下,他為此還寫下了一首詩,那便是他的這首《見鸚鵡戲作四句》,他寫這首詩的目地,除了堅定自己變法的決心之外,同時也是以此來表達內心的孤寂
  • 杜甫與李白分別寫了一首詩,借著對李白的惋惜,表達自己的憤懣
    多數少年都不喜歡杜甫,只因為他太過悲傷和愁苦,真實的好像我們身邊的老者一樣。只是隨著年齡增大,人到中年才越來越懂杜甫的辛酸,原來多數人的命運都和杜甫相似,在平凡中過著艱辛且努力的一生。其實杜甫的人生也不是一上來就那麼艱難險阻的,他也有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少年輕狂,年輕的時候杜甫的心氣也高傲過,甚至不比李白差,只是時運不濟,人終究向命運低頭了,從此杜甫走向了現實,成了紅塵俗世的一個普通人,他將生命融入了詩中, 從此成了平凡人中的「詩聖」。杜甫早年的詩充滿了豪情壯志,即使是寫給偶像李白的,也表達了自己的志向。
  • 實用心理學丨如何高情商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很多時候很多人沉默寡言並不是沒有想說的話,而是因為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怕說錯,也怕別人不接受。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很多人之所以不敢主動去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多數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很深的自卑情結。
  • 白居易水平極高的一首詩,明白如話,卻波瀾起伏
    有些詩儘管明白如話,卻清澈見底,也值得欣賞。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等等,都是膾炙人口、雅俗共賞的名作。當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讀者就可以感同身受,不僅陶冶情操、獲得藝術享受,而且也能從中感悟很多人生哲理。
  • 一首詩表達愛與相思遮遮掩掩,其實就是「花開堪折直須折」
    他是「永明體」詩的倡導者,此詩體的代表人物包括沈約、謝朓、王融等。在此之前我曾介紹過他數首相關詩作,今天同樣介紹一首他的閨怨作品,一首被評論家稱之為具「生人之氣」的作品。南朝梁·沈約·古意挾瑟叢臺下,徙倚愛容光。佇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腸。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錦衾無獨暖,羅衣空自香。明月雖外照,寧知心內傷?
  • 黃庭堅七歲時寫的一首詩,字字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
    黃庭堅七歲寫的一首絕句,雖然明白如話,卻要人到中年才能讀懂!一個七歲男孩寫的詩,字字如話,真正讀懂時已過中年!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
  • 唐朝一詩人路過秦始皇陵時,寫下一首詩評價嬴政,他想表達什麼?
    而在唐朝的時候,也有這樣一位詩人,他途經秦始皇陵時,想起昨日今朝,心生感慨,忍不住寫下了這首詩。只不過這首詩究竟是諷刺還是誇讚,還得繼續往下看。《途經秦始皇墓》許渾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一種青山秋草裡,路人唯拜漢文陵。
  • 李商隱寫下一首諷刺詩,大罵皇帝昏庸無能,沒點水平還真看不出來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賈生》,便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的一首諷刺詩。與其他諷刺詩相比較,李商隱這首詩的文辭更犀利,諷刺意味更辛辣,可以說是大罵皇帝昏庸無能。
  • 歷史上最狂的一首詩「它」出自李白,霸氣無人超越!
    或者你覺得他的哪首詩寫的最好呢?然後要說起李白詩中最狂的一首詩,就是這首南陵別兒童入京,霸氣無人超越。在這首詩中,我們都知道李白是一個擁有遠大抱負的詩人,和他就空有一身抱負,卻無從施展。在李白四十二歲的時候,他就受到唐宣宗召他入京的詔書之後,他滿心歡喜地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告別,心裡想著終於可以進朝廷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在此,當時為了這件李白形容的喜悅就坐下了這一首詩。這首詩中,我們從白酒新熟黃金著手中感受的到肯定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也能感受到此時此刻李白心中的喜悅和歡喜。
  • 範仲淹一首小詩,短短20個字,表達不平常的思想,讓人肅然起敬
    景祐元年(1034),範仲淹寫了一首小詩,在這首小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內心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江上漁者宋代:範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這首詩是寫漁民的,全詩沒有一個生澀的詞彙,沒有一個拗口的句子,平白得就像是詩人隨口說了幾句話。詩人說,江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那些來來往往的人,都愛吃美味的鱸魚。但是,請你看一下,江中有一條小船,在急風險浪中,像一片樹葉一樣,起起伏伏,若隱若現。
  • 陸遊的一首詠物詩,構思精巧,令人遐思
    古詩詞中有很多詠物詩,作者或託物寓意,抒發內心的情感;或描摹情態,表達自己對大自然中景物的喜愛之情。比如杜甫就描寫過桃花,也寫過菊花。可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少陵野老存詩千首,詠物詩也不在少數,卻唯獨不見描寫海棠花的詩作。
  • 這首借喻抒懷的詩,表達了作者晚年仕途不順,懷才不遇的憤慨
    本文由作者《小娜娜談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歷代詩人都有用愛情故事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悅和苦悶的,因為愛情的故事本來就是兩個極端,要麼非常幸福,要麼只能深愛,但卻沒有結果。那種心情正是詩人要借來運用的,所以咱們著名的詩人李商隱也不例外,借愛情的故事來表達自己,正適合李商隱的風格。那咱們就話不多說,下面咱就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作者主要想表達什麼?《無題》這首無題詩以東家貧窮老女為主要描寫對象,訴說她因「嫁而不售」而自傷遲暮,與那些過著豪華奢侈、悠然自在生活的貴族夫婦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她愛情之不幸。
  • 陸遊最有氣勢一首詩,讀起來慷慨激昂,讓人熱血沸騰,堪稱經典
    在我國曆朝歷代的詩人之中,陸遊是一位個人特點極為鮮明的詩人,在他的眾多作品中,表達的都是對於國家的那份愛,這也讓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最偉大的一位愛國詩人。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收復祖國北方丟失的土地,可以看到祖國的統一,為此他也付出了無數的努力,在軍隊中呆過,只可惜沒能得償所願,以至於他並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戰爭之中。
  • 王勃唯一一首入選教材的詩,其中一句堪稱傳世之經典,無人能超越
    王勃從小接觸儒家思想,雖為人放蕩,但一直以儒家禮法作為行事準則,如今父親因自己犯事而遭到牽連,王勃內心非常自責懊悔,便一路輾轉前去看望父親,不料在歸途中卻不幸遇難,因溺水驚悸而死,可惜,一代英才就此隕落,永遠長眠於歷史之中!
  • 每天品讀一首詩:二孩矛盾怎麼解決?在《七步詩》中感悟兄弟情深
    一首古詩一種境界,珍惜陪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吧!即便再忙,也請拿出一首詩的時間,與孩子共同品讀,靜下心來,享受這一刻溫暖的親子時光,讓孩子因為有文化的浸潤,內心更加豐盈。 今天淑悅老師選的詩是曹植的《七步詩》,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讓我們在這首詩裡感悟親情。
  • 王勃很感人的一首詩,獨自在異鄉漂泊,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憂愁!
    那他除了文章寫得好,詩歌也是一絕,譬如這首《山中》,那同樣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儘管這首詩名氣並不是很大,但是通篇情感細膩,處處充滿了憂愁,讀來也是令人肝腸寸斷。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這是一首很典型的五言絕句,當時詩人一處人獨自在外漂泊,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所以寫了這麼一首傷感的作品,以此表達了對於故鄉的思念之苦。
  • 蘇軾很美的一首哲理詩,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
    這句詩出自他的《東欄梨花》,,寫盡歲月滄桑,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東欄梨花宋代·蘇軾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而蘇軾這首詩中的梨花不一樣,雖然也暗含著淡淡的惆悵,但更多的是寄託了他看淡世事豁達,讀懂了也就明白了人生。這首詩寫於公元1077年,雖然那時他還未經歷烏臺詩案,但是妻子和父親的相繼離世,已然讓他遭受了很大的打擊。
  • 五千年來最霸氣畢露的一首菊花詩,最後兩句氣勢無人能及
    ——《不第後賦菊》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他家中世代以販賣私鹽為業,家境十分富足。黃巢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不僅善於劍術、馬術和箭法,還自小就有詩才。可惜的是他生在唐朝末年,朝綱混亂,成年後幾次參加科舉,都名落孫山。後來他離開長安,繼承祖業成為鹽幫首領。
  • 王勃的一首經典離別詩,別具一格,傷感離愁之間卻滿含溫情!
    王勃最經典的送別詩,1000年來無人能超越,全詩可謂句句聞名遐邇在送別詩中,名篇頻出,王勃可謂是送別詩的奠基之人、扛旗之人。比如之前我們介紹過的一首王勃享譽世界的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除了這首詩以外王勃還有很多著名的送別詩,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這首詩,這首詩在名氣上雖然不能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提並論,但讀來同樣能夠感受到傷感的離別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