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50ETF、新三板基金、公募REITs……剛過去的2020年,公募基金行業改革創新提速,規模和業績均表現不俗。
Wind資訊統計顯示,2020年公募基金存量規模突破18萬億元關口,同比增長26%。較2019年底公募基金新增約4萬億元,刷新歷史新高。在新發基金方面,2020年共成立新基金1431隻,合計募集規模達到3.16萬億元,超過2017至2019年3年基金髮行規模總和。其中,股票型和混合型新發基金規模合計2萬億元,佔新發基金的64%,絕對規模為歷史最高,佔比為近5年最高。
公募基金存量和增量市場發展順暢,與2020年業績表現穩健和賺錢效應提升密切相關。聯泰基金統計顯示,2020年權益類基金業績表現搶眼,共有84隻主動權益類基金收益率超100%,這是繼2007年以後翻倍基金數量較多的一年。
分類別看,2020年股票型基金與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均超過25%,遠跑贏2020年的大盤指數。在股票基金方面,根據基金2020年三季報的持倉顯示,2020年業績前十名基金經理的重倉股基本集中於新能源、光伏主題。相對來看,2020年業績排名靠前的混合型基金中,基金經理的配置更加多元,除了新能源板塊以外,高端製造、消費醫藥等板塊也均有涉及。
在債券型基金方面,可轉債債券基金表現突出。受債市調整、信用債違約等影響,2020年債券型基金業績表現相對低迷,債券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僅為3.3%。而在A股市場持續上漲的背景下,可轉債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10.5%,超出債券基金平均收益水平約7個百分點。
2020年公募基金為何能實現規模和業績「雙豐收」?金牛理財網高級分析師宮曼琳表示,基礎市場走勢給力,政策支持權益類基金髮展、居民儲蓄「搬家」需求增加以及行業自身管理水平提升等因素共同促成基金業發展日趨良性。
2020年,股市、債市等基礎市場走勢穩健,為公募基金等資管產品帶來業績支撐。A股2020年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科創50指數分別上漲13.87%、38.73%、64.96%、39.30%,中債總財富(總值)指數、中證全債指數、中證轉債指數分別累計上漲3.07%、3.05%、5.26%。
「公募基金市場的發展離不開賺錢效應,2020年公募基金收益大幅度跑贏主流指數,得到投資者廣泛認可。」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趙亞贇表示,相比其他投資渠道,公募基金較為規範,投資者資金安全有保障,在賺錢效應的加持下,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居民儲蓄從房地產等渠道搬家,促進基金規模增加。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理財意識不斷加強,公募基金成為居民理財的重要工具。從2020年市場表現看,貨幣環境寬鬆與權益類產品業績持續走高,也是助力公募行業規模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過去一年裡,監管部門一直不遺餘力支持公募基金尤其是權益類基金髮展。2020年1月召開的證監會系統工作會議在部署2020年重點任務時明確提出,持續推動提升權益類基金佔比。在12月布置2021年重點工作中,證監會再次強調「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
投投科技旗下聯泰基金金融產品部總監陳東認為,監管部門反覆強調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為權益類基金營造良好制度環境,有利於基金註冊、發行、評價、基金投顧等業務的發展,有效提升專業機構投資者的佔比,推動我國資管行業以及資本市場繼續高質量發展。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公募基金通過更理性的投資行為和更強的價格發現能力,能夠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推動資本市場深化改革,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2020年,從修訂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相關管理辦法,放寬公募基金牌照「一參一控」限制,到公募基金獲準參與投資新三板精選層,再到涉及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的一系列文件陸續發布,公募基金投資範圍和領域不斷擴大,新基金品種不斷豐富,牌照界限有所變化,產品運營管理的規範水平持續提升。
趙亞贇表示,目前市場流動性充足,基金賺錢效應吸引增量資金借道資管產品入市,2021年公募基金髮展機遇更大。
1月4日,A股2021年的首個交易日就見「日光基」,景順長城核心招景混合型基金、廣發興誠混合型基金、富國均衡優選混合型基金和中歐悅享生活混合型基金均「一日售罄」,4隻基金募集規模上限達到380億元。
李湛表示,權益類基金有望成為公募基金未來重點發力方向之一。首先是因為我國A股市場發展不斷成熟,長期投資的理念逐步形成,優質上市企業易脫穎而出,對公募基金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其次,我國居民資產配置中權益類比例相對較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將處上升趨勢,配置權益類產品也意味著增加直接融資比重,整體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趨勢,也符合監管層對公募基金市場的引導方向。
「公募基金的未來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公募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策略靈活的私募基金競爭。隨著我國金融市場逐步放開,公募基金還要面對外資基金的競爭。未來唯有修煉好資產管理內功,才是在市場長久立足的保證。」趙亞贇說。(經濟日報記者 周琳 馬春陽 )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