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裡 阿里巴巴臨洮產地倉開倉 打造數字...

2021-01-18 每日甘肅

破解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裡

阿里巴巴臨洮產地倉開倉 打造數字鄉村「臨洮模式」

「前店」電商直播中心

繼打造「蘭州百合」和「靜寧蘋果」兩個「超10億」地域品牌之後,阿里巴巴集團又在我省「解鎖」優質農產品再造新動作——建設西北區域首個地產倉,主要包括鑄造精品網貨、整合營銷、培訓電商人才等內容建設,全面建成運營後日處理訂單可達1萬單。

1月10日在臨洮辛店鎮康家崖開倉的阿里巴巴臨洮產地倉,是阿里集團和臨洮縣為了推動農業產供銷全鏈條數位化升級,實現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無縫對接,從源頭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裡」,實現「一城一業」,打造數字鄉村建設「臨洮模式」。

阿里大數據顯示,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線上銷售平臺,阿里巴巴最近三年的初級農產品總成交額超過5400億元。僅2020年天貓「雙11」,平臺累計助銷1406個縣域的41萬款農產品,成交額達120億元。

「前店」展示的產品

企業成本降

生產數位化、物流規模化,兩頭都節餘

近年來,為推進鄉村產業扶貧,臨洮縣實施了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改革。 2019年上半年,和阿里釘釘平臺牽手共同打造數字鄉村後,有效破解了農資配送過程中監管缺失和農村普惠金融兩大瓶頸問題,為這一改革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受到了百姓和企業的青睞。截至目前,已經建立起了採購平臺、金融服務機構、農資配送渠道和農機服務隊,真正打通了農產品源頭「最先一公裡」和惠農服務「最後一公裡」,僅在農村政法服務體系平臺上,全縣有17萬人激活使用。

「最先一公裡」,狹義是指農產品出村進城所需的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廣義則可涵蓋整個農村流通體系,並延伸至最源頭的育種研發與種植養殖。

來自臨洮縣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臨洮線上農資配送項目已經覆蓋了全縣90%的自然村,有3.1萬戶通過釘釘平臺訂購1.1萬噸化肥。

1月10日啟動的產地倉是釘釘數據平臺的「升級版」。該項目通過整合當地已有的電商運營等資源,打造「前店後倉」新模式——在倉內可以質檢、分揀和運輸的同時,進行「倉播」,給消費者更直觀的體驗,涵蓋了農村流通體系。不僅幫商家提高發貨效率、降低成本,而且將農產品以集約化優勢變成農商品,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甘肅隴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妍說,阿里的「前店後倉」模式此前在臨洮已有探索,不僅能讓企業適時了解市場需求,按照訂單組織生產,實現數位化,而且節約了人力資源、降低了運輸成本。隴材公司2019年涉足農產品銷售以來,線上線下兩手抓,一年就實現了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的驕人業績。下一步,公司將藉助臨洮產地倉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線上銷售。

阿里的大數據顯示,入駐產地倉的企業,藉助物流規模化優勢,每單物流成本可以降低12.5%。

阿里相關負責人介紹,產地倉項目為當地提供了新的賣貨平臺,除了打通物流堵點、降本增效外,還融入了品質檢測和防偽溯源等功能,實現多方共同記錄溯源信息,信息一旦記錄無法刪除、不可篡改,在保證商業隱私的同時,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程質量追溯,保證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市場增信、品牌增值。

此外,在農村普惠金融方面,阿里的措施是,農戶在三年之內只要一次授信,可獲得多次貸款,隨貸隨還,貸款最高額度可以達到30萬元。如今,平臺向當地農戶發放的信用貸款已經超過了10.31億元。

產地倉首單快遞發出

經營模式新

要素創新、思路提升,實現「兩個銜接」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隨著網際網路和5G產業的迅速發展,這種觀念已經被打破,產品包裝和營銷方式已在經營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除了打通農產品源頭「最先一公裡」外,阿里集團還藉助自身在全國線上銷售平臺優勢,和臨洮縣合作培育營銷新模式。

臨洮恆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王經理說,他們公司是最早從事當地農產品的開發和網上銷售的企業,主要業務是當地特色野菜的生產和百合加工,今年線上銷售額大約有五六百萬元。目前電商團隊的營銷能力相對較弱,希望今後加入阿里產地倉後,能在電商團隊建設和文案策劃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說,農業產業轉型實際上就是產業形態的轉變,起決定作用的是創設新的要素。比如現在去種土豆、百合、中草藥等特色農產品的人,已不再是傳統農戶,也就是說要素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數字鄉村就是實現產業轉型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鄉村振興的空間和形態變化非常大。「臨洮模式」實現了教育、醫療衛生、農產品銷售等項目「線上辦」,使產業形態發生了質變。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認為,「臨洮模式」具有樣本意義——欠發達地區目前能不能建設發展數字鄉村?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他說,目前,臨洮的數字鄉村建設只是一個起步,但已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經驗——實現了「兩個有機銜接」:一個是鞏固扶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一個就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阿里巴巴數字鄉村的整體解決方案以雲計算為基礎平臺,提供數字興業、數字治理方案,為縣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決策的系統支持。其中,阿里最重視的是數字興業,下一步將攜手縣域,打造「一縣一業」,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格,助力鄉村振興。

截至2020年10月25日,阿里集團已經打造了兩批20個「超10億」農產品地域品牌,我省的「蘭州百合」和「靜寧蘋果」榜上有名。

「後倉」分揀中心

百姓生活變

各類智慧服務功能增強百姓幸福感獲得感

虎鋒的愛人是小學老師,孩子在上初中。去年疫情期間,愛人每天對著電腦給學生上網課時,孩子在另一臺電腦學習,他則在公共服務平臺上處理工作。「一家三口都在釘釘上。」虎鋒說。

阿里集團和臨洮縣聯手打造的公共服務平臺,根據當地農民的需要,在富民產業、供銷服務、金融授信和民生服務四大板塊下又設立不同的服務欄目,提供智慧服務功能,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幸福感和獲得感越來越強。

趙曉妍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臨洮縣在阿里巴巴釘釘平臺及時推出了一個二維碼,把菜送到村民家門口或小區門口,在外包裝上貼上條碼,掃碼付款。同時,在門口還貼了兩個二維碼:一個是超市的,一個是藥店的。居民只需掃碼下單,訂製的商品、藥品就直接送到門口。

在臨洮的數位化建設進程中,縣委書記石琳變身產品經理,App下載量、激活人數、每天的活躍人數、農資產品上傳量、點擊數等指標信手拈來。他認為,「數字鄉村,最重要的是把數字找到。」

數據顯示,從2019年9月至今,臨洮已經有18.1萬人安裝了公共服務平臺,日均活躍用戶超過了6萬人。在全國2800多個縣城裡,臨洮的數位化排名從1000多位上升到了600多名。

對臨洮而言,公共服務平臺不僅解決了農民不會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對接供需的問題,更能長期為臨洮整合資源、優化平臺、打造品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2019年,臨洮縣數位化探索被中國民生發展論壇組委會評為「2019年民生示範工程」。下一步,臨洮縣將在百合、中藥材的標準化種植加工、特色網貨產品推廣營銷,以及農村數位化建設等方面全方位與阿里巴巴開展合作。

李少華說,未來,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探索實踐數字農業,助力鄉村振興。在技術創新方面,將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在業務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在模式創新方面,與農業科學家將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共同探索農業科技創新的新模式、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效益。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楊志彬 梁亞東 文/圖

相關焦點

  • 阿里巴巴西安數位化產地倉開張
    記者從阿里巴巴數字農業西安集運加工中心(以下簡稱西安倉)了解到,2020年「雙11」當天,9個小時內湧進超過20萬個農產品訂單,遠超日處理15萬單的極限。大數據提前分析發揮了威力,倉內提前備貨、預包,16條智能分選、打包線全部啟動,平穩度過流量洪峰。
  • 山東產地倉建成,沂源蘋果成阿里巴巴「產地倉+銷地倉模式」又一...
    今年,阿里巴巴在雲南、廣西、四川、陝西、山東5省重投入,建設數字農業產地倉,加之在全國多省建設的20餘個銷地倉,產地倉+銷地倉模式下,一張覆蓋全國的數位化農產品流通網絡,一年可以確保100萬噸農產品,實現數位化的產供銷。
  • 數字農業倉配體系啟用,西安聯手阿里破解農產品「前後」一公裡難題
    近日,阿里巴巴在西安的數位化產地倉投入使用。  到11月底,會有3780萬斤農產品集結入倉。這些農產品將在90秒內完成分選並進入準派送狀態——這個效率比傳統倉提高了10倍。  近年來,阿里不斷升級西北地區農產品上行的全鏈路,持續投入數字農業新基建。
  • 產地倉+銷地倉模式升級全國農產品數位化供應鏈
    產地倉+銷地倉模式升級全國農產品數位化供應鏈】6月30日,阿里巴巴宣布,位於廣西、雲南的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以下簡稱產地倉)已全面運轉。今年之內,阿里巴巴數字農業還將在四川、陝西、山東建設三個產地倉,形成全國農產品五大集運樞紐,並在多個省會城市打造20餘個銷地倉。「產地倉+銷地倉」模式,一張數位化的農產品流通網絡將初步成形,一年可以支撐100萬噸生鮮農產品新鮮送往全國餐桌。
  • 打通最先一公裡到最後一公裡,每年百萬噸生鮮將直供全國餐桌
    從最先一公裡到最後一公裡,買菜這件「小事」正在受到了越來越多巨頭的關注。記者1月5日獲悉,餓了么正力推「餓鮮達」服務打通生鮮配送最後一公裡。而阿里巴巴正加大在「最先一公裡」的投入,已建成5大數位化產地倉,今後每年將可把100萬噸生鮮農產品直供全國餐桌。
  • 冬天也有新鮮的「枝頭水果」,阿里加碼農業「最先一公裡」科技投入
    (阿里的產地倉引入各類智能設備,讓農產品上行在「最先一公裡」跑出科技感。)  1月底,帶著綠葉的網紅水果耙耙柑,將在盒馬等阿里線上線下平臺上市。  消費者在寒冷的冬天能吃上「枝頭水果」,背後的關鍵因素是,科技推動農業「最先一公裡」基礎設施升級,把源頭的鮮美味道從田間帶到餐桌。  在網際網路行業中率先布局「最先一公裡」的阿里巴巴,2020年在全國建成五大數字農業集運加工中心(產地倉)。進入新年以來,五大產地倉都在引入新的智能設備,提升科技含量。  過去,耙耙柑的分選主要靠人工,且不測糖度。
  • 村村旺「聯手」寶能物流 全市布局20-30個生鮮農產品產地倉
    藉助大數據、物聯網建生鮮農產品產地倉市供銷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採取「線上+線下」模式,將在全市14個區縣布局生鮮農產品產地倉項目,進一步完善了全市農產品流通效率與產品附加值,打造數位化農產品流通網絡,賦能農產品產銷對接,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就業。
  • 阿里巴巴這個重大升級,將為你的家鄉帶來什麼新機會?
    阿里與當地合作建設的產地倉項目,「前店後倉」模式節省了物流成本,加快了發貨速度。9月30號開倉第一天,就有超過1萬個訂單從這裡發貨。臨洮高三考生雲複課,以及南和破解物流瓶頸,背後都有數字鄉村建設的默默助攻。這樣的案例,讓當地人感到數字鄉村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概念,而是與大家的工作生活息息相關,阿里巴巴也從中看到了升級數字鄉村解決方案的驅動力。
  • 阿里副總裁李少華:用數位技術實現農產品價值升級
    12月4日,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鄉村與區域經濟發展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阿里幫助鄉村的核心邏輯是通過加強農產品的標準化和提高品質,升級供應鏈,把它變成分級分類商品,讓農產品的價值真正體現出來。「我思考更多的是,阿里可以在三農上做點什麼,我們可以幫助農民從增產到增收。
  • 阿里巴巴和30位院士專家做了一件事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副司長陳勇稱此舉為一次新的探索,希望阿里藉此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農產品購買渠道,進一步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讓農民分享更多網際網路發展紅利。如今,阿里已初步建成以大數據、雲計算支撐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從源頭組織「數位化生產」;670多個菜鳥縣域物流共配中心、五大產地倉和全國各地的銷地倉及盒馬大潤發門店構成「數位化流通」網絡;淘寶天貓領銜「數位化銷售」矩陣……李少華特地介紹,農產品上行最難的是「最前一公裡」,為此,阿里已在雲南、廣西、四川
  • 讓農民富起來,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與農業科學家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實踐數字農業,讓農民富起來。在技術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在業務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在模式創新方面,阿里巴巴與農業科學家將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
  • 5大產地倉+20個銷地倉,阿里布局數字農業的「野心」有多大?
    近日,阿里巴巴數字農業西安集運加工中心(簡稱西安倉)正式開倉使用,這也意味著西安將成為西北五省以水果為代表的農產品數位化集運樞紐。除西安倉外,雲南昆明、廣西南寧、四川成都、山東淄博四大產地倉也已在一年內全部建成,自此,全國形成了一張覆蓋18個省份的數字農業流通網。
  • 讓農民富起來: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與農業科學家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實踐數字農業,讓農民富起來。在技術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 在業務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推動13個涉農業務,對接農業科學家的全產業鏈創新系統,用數位化打通「研-產-供-銷-服」全鏈路; 在模式創新方面,阿里巴巴與農業科學家將著眼破解農業關鍵領域的
  • 農田「蹦」出淘寶村集群,阿里「畝產一千美金」帶動中西部農業換道...
    《2020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全國農產品百強淘寶村,村均交易總額達到4500萬元;49%的貧困縣淘寶村位於中西部地區,以銷售農副產品為主。此外,農產品淘寶村還呈現出集群化趨勢。例如,江蘇沭陽縣有14個淘寶村農民以種花種草為業,蘇州相城區有5個淘寶村賣大閘蟹。
  • 數位化興農助農,「蘇品網上行」加快農產品出村進城
    「2019年全省農產品網絡銷售額達626億元,淘寶鎮、淘寶村數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以農產品銷售為主的淘寶村數量位居全國首位。」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黃非介紹,江蘇農產品網絡營銷已經蔚然成風,比如大閘蟹、小龍蝦、鹹鴨蛋、鹽水鴨、水蜜桃以及花卉綠植等特色優勢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渠道暢銷全國乃至海外。
  • 9個淘寶村就有1個在山東!山東數字農業發展領跑全國
    作為農業強省,山東省數字農業建設也喜獲豐收:農產品電商銷售50強山東佔了10席,全國第一;全省淘寶村598個,佔全國11%,比去年猛增33%;2019年在阿里巴巴平臺銷售農產品全國第四……藉助數字鄉村新基建,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本名頭越來越響。全國第一!農產品電商銷售50強山東佔10席疫情之下,拓寬農產品線上銷售渠道成為當務之急。
  • 今年新建改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一點四萬個
    ——  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後一公裡」  農產品銷售困難?農產品運輸、流通過程中,常常存在出村前「最先一公裡」和進城後「最後一公裡」問題。針對這類農民群眾民生痛點和現代農業堵點,有關部門正加大補短板力度。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著力解決農產品出村「最後一公裡」問題。
  • 今年新建改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一點四萬個——打通...
    農產品銷售困難?流通損耗大?農產品運輸、流通過程中,常常存在出村前「最先一公裡」和進城後「最後一公裡」問題。針對這類農民群眾民生痛點和現代農業堵點,有關部門正加大補短板力度。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著力解決農產品出村「最後一公裡」問題。按照有關部署,農業農村部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通過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落實優惠電價等措施,支持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設一批田頭倉儲保鮮、分揀包裝、產後初加工等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
  • 讓農民富起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共探數字農業創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表示,阿里將聚焦「三個創新」,與農業科學家和社會各界一起努力,探索實踐數字農業,讓農民富起來。在技術創新方面,阿里巴巴將支持農業科學家激活農業大數據,幫助農業生產者精準規劃管理,提高農戶的生產效益和資源利用率。
  • 【聚焦產業一線】經開區京東本地倉開倉
    7月28日,京東集團在經開區舉行本地倉開倉儀式。山西運城本地倉開啟運營後,可為我市及晉陝豫地區居民帶來全新的網購體驗。 該項目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全部運營後可為經開區乃至周邊地區的企業提供系統的商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