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書法求索之路: 由楷行入草直登大狂草

2021-02-20 大狂草

一冰大狂草的形成,風風雨雨,歷時50年。感嘆頗深。1964年至2000年,書法從唐入晉,即由顏柳楷書進到王羲之行草書,廣涉古人碑帖,苦練楷行書法之功性;2000年後書法由晉返唐,又有15個春秋,深入名山大川,感悟自然;在學習秦漢晉唐李斯、蕭何、蔡邕、鍾繇、索靖、衛鑠、王羲之、孫過庭、張旭、懷素、張懷瓘等人之筆法典基礎上,重點研習唐代草聖張旭、懷素之狂草墨跡,書道發生重大飛躍;加上對《易經》《心經》《道德經》和《孫子十三篇》的感悟,寫出了《論中國草書溯源與發展》《論大狂草》兩篇開山書論。從而在北京定都山下形成了中國草書第四種書體:「顛張醉素痴一冰」大狂草。

一冰求索之路有三個裡程碑

第一裡程碑:2000年前為楷行書體階段   

     
1996年一冰為福建佛教名山--靈臺山題《大悲殿》圖中系寺院主持釋滿明,圖右為一冰先生    

         


1998年和書法家陸鳳彬將軍交流書法(左:陸鳳彬  右:一冰)


1999年和賈慶林同志交流書法(左:賈慶林  右一冰)


1999年和賈慶林同志交流書法(左:一冰  中:賈慶林)

 

第二裡程碑:2000-2015年由楷行入草階段

2013年草書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被周總理紀念館收藏。圖右為一冰先生。


2014年為國民黨名譽主席連戰先生在臺北舉辦的書畫邀請展題詞

 

第三裡程碑:201510月大狂草書體形成

一冰大狂草形成後在國學釋、道、儒及書畫藝術界進行了交流、演示,得到廣泛好評。

1、佛教界



在福建佛教名山----靈臺山,為寺院書寫《楞嚴經》,圖左:靈臺山方丈釋滿明



在中國佛學院、法源寺與高僧切磋書法

2、道教界


20169月參加中國道教協會舉辦的首屆(吉林)中國道教文化藝術周書法交流活動







吉林松花江畔,在酒店窗臺上和道長們切磋書藝


書:萬物乃乾坤之子,百咎貞承


書:雲水仙風


書: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教育界



與中國當代國學大師、大書法家李燕傑教授交流書法藝術



20167月,在威海舉行的中國第五屆教育藝術杯、全國語文教師首屆基本功大賽中,一冰先生應邀為參賽的語文教師演示了李白《將進酒》和劉禹錫《陋室銘》兩首長達24米的懸空大狂草書法。為時12分鐘。

4、書畫藝術界


與福建古田會議址古田聖地書畫院廖院長切磋書法



在江蘇溧陽(太白樓)書畫院


在中華鐵道書畫院



在中國高古玉研究會


在無錫與陸鳳彬將軍筆會

在世界文化產業交流聯合會書畫大廳演示筆法


在頤和園為央視製片人演示筆法



在藍絲帶助殘基金公益書畫筆會中捐獻書法,與國家僑聯喬衛副主席合影。


作者為人民禁毒雜誌副總編

2016.11.1

 

 

 

相關焦點

  • 一冰大狂草的攀登路
    1964年至2000年,書法從唐入晉,由顏柳楷書進到羲之行書,廣涉古人碑帖,苦練楷行書法之功性;2000年後書法由晉返唐,又有15個春秋,深入名山大川,感悟自然;在學習秦漢晉唐李斯、蕭何、崔瑗、蔡邕、鍾繇、索靖、衛鑠、王羲之、孫過庭、張旭、懷素等人之筆法經典基礎上,重點研習唐代草聖張旭、懷素之狂草墨跡,書道發生重大飛躍;加上對《易經》《心經》《道德經》和《孫子十三篇》的感悟,寫出了《論中國草書溯源與發展
  • 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中國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 狂草是書法的最高境界,你認同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書法:「無色而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有音樂之和諧」。
  • 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書法評傳
    從留存的臨習遺蹟研判,如他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採用的是「對臨法」,力求做到與原作形神兼似;而當他臨懷素另一名帖《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汲取兩位狂草宗師之精髓,這樣的臨習方法前無古人,匠心獨具。在植根堅實書法功底之上,李志敏最終開創了引碑入草獨特書風。
  • 書法藝術化的巔峰——「不破不立」的狂草
    草書歷經章草,今草發展至狂草,書寫過程中無論是書者情感的表達還是書寫的形式上都更為自主自由,限制的因素也越來越少,在創作過程中,書寫者擺脫條條框框的束縛,完全放鬆自我,在拘謹的大環境裡尋覓著自由的氣息,這是人類本能的欲望所在,也是狂草本質的追求,更是表現主義書法產生的動力。
  • 書法字體,看看你適合哪種書法!
    主要書法字體為: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釐米,橫102.4釐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 狂草,應該這麼寫!
    草書寫得狂放不羈,被稱為大草,也稱狂草,狂草是唐代張旭首先創造出來的,後又有懷素加以推波助瀾,狂草逐漸被人們所認可。草書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狂草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深得歷代書家的鐘情和喜愛。狂草以狂放不羈、瀟灑恣肆、飛動張揚為特性。以強烈的節奏感和翻江倒海的氣勢震撼人心。由於狂草多是書家草書技法高度純熟後的極致發揮,行筆極為放縱,線條連綿不絕,筆畫省簡之甚,都到了極點。
  • 【展訊發布】「狂草四人展」懷素故裡 書法重鎮(湖南站)
    書法的技法集中在點畫中,但是,人們如果到草書的點畫中去尋找使轉便成了天方夜譚,因為草書與真書不一樣,「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書的點畫以情性為主要構成,而使轉卻構成了形質。
  • 成為狂草大家,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愛 中國書法幾千年,真草隸篆大師數不勝數。其中唯有狂草大家少的可憐,至今屈指可數。
  • 第八講 書體——《書法十講》白蕉著
    《書譜》云:「元常專工於隸書(即今日之楷正),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可見有一專長,已是很不容易了。右軍書聖,流傳下來的也僅見真、行、草呢。  說到這裡,本人更有一種偏見,從來寫篆、隸字的,不論對聯、屏、軸等等,年月及上下款,也都是寫正、行的。
  • 當代楷書之王:精通楷、行、草、隸、篆,獨創「破體」,比田體強
    今人書法字帖中,尤其是硬筆書法字帖,基本上以田英章為主,其字帖,通過電腦修飾後,成為規範字,實用有餘,而藝術性不足,也算是一種缺憾!硬筆書法相對於毛筆書法而言,有如去其肉筋,存其骨質,分為實用硬筆書法和硬筆藝術兩種範疇,田英章字帖屬於前者,因缺乏歐楷的精髓,被譽為"田體」!
  • 《草聖》張芝小傳及其書法
    至西漢隸書盛行,同時也產生了草書,可謂「篆、隸、草、行、真」各體具備,但行筆較為遲緩且有波磔的隸書和字字獨立、仍有隸意的章草,已不能滿足人們快速書寫需要,而使書寫快捷、流利的「今草」勃然興起,社會上形成「草書熱」。
  • 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傅山,狂草書法創作品鑑,行雲流水且法度自然
    申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草以使轉為形質」,多參考篆書的筆法,把篆書的環轉筆法儘可能地運用到狂草的筆法中去。在使轉書寫中充分運用提、按、頓、折、翻等筆法,起調換筆鋒,增加使轉迴環變化的作用,對於提高狂草造詣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 一位文化部長寫的狂草,曾經賣了4000多萬,被書法界封為「神筆」
    在當代很多的大型展覽當中,展出的作品,對與普通的民眾來講,基本是看不懂的,一些看起來比較「醜」的書法,可能往往是藝術價值較高的作品,而在民間許多看起來很好看的字,其實可能連書法的大門都沒入。在2010年的匡時秋拍上,有一件狂草作品以4536萬元成交,這件作品總計45字,合單字200多萬一件,這件作品的名字叫做《雒州香山作》。它的作者就是王鐸。王鐸是做到了明代的禮部尚書,「降清」之後當了「貳臣漢奸」,也同樣被授予了禮部尚書的官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文化部部長了。
  • 中國書法史三次大飛躍
    (《書法美學資料選注》16——17頁)二、從今草到狂草今草是一種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適應隸書向楷、行體發展趨勢和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畫波磔,成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體。我國最早的今草大師,是東漢的張芝。
  • 江蘇書協副主席徐利明:書法是一門「規矩學」,一定要打好基礎
    幾十年的刻苦研習,他的書法作品獲中國書法蘭亭獎金獎,第五屆全國展「全國獎」,篆刻作品獲全國篆刻評比一等獎。徐利明先生的外祖父、曾祖父都是晚清秀才,他學習書法是受他舅舅的影響。他舅舅身為中醫,卻精通詩文,愛好京劇,寫得一手好字。小時候每年寒暑假都去舅舅家度過,看他用毛筆給病人開藥方,聽他說古論今,看他作詩寫字,潛移默化,養成了他對古典文學、傳統藝術的愛好。
  • 王冬齡新狂草書法欣賞:越寫越瘋狂,作品讓人瞠目結舌
    王冬齡新狂草書法欣賞:越寫越瘋狂,作品實在讓人瞠目結舌說到草書文化的藝術美,並不是每一人都可以理解的,但對於草書的魅力,從古人留下來的作品就可以感受一二。但如今的狂草市場之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瘋狂的書法家,他們一直被大家議論,甚至有一些喜歡傳統書法的書友們開始抵制他們,形容他們是醜書亂書的帶頭人。比如中書協的沈鵬和王冬齡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這兩位書法狂人的作品對眾多學習書法的人影響比較大,尤其是王冬齡的作品,受到了太多人的質疑。
  • 明代一位頂級書法大師,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連王羲之都比不上!
    草書這一單一書體其實也可以細分,但是其筆法有著許多的共通之處,有小草、章草、狂草等等,這也是普遍被認為的書法的最高境界。藝術的更高境界往往是脫離了實用主義的體現,其內核與外在表現,往往一般人很難看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外行稱之為「鬼畫符」的原因。
  • 書法各種書體的區別,講的真明白!
    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了解區別有助於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佔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
  • 狂草之狂,在於不狂
    狂草要講究中鋒用筆用軟的毛筆寫出有意蘊的點線,這是中國書法在世界藝術大家庭中的貢獻,這已是共識。於狂草來講,在大開大闔、高速運轉的情況下,什麼樣的筆法才能讓整體筆觸統一協調,形成旋律呢?當然是中鋒用筆。王羲之的《十七帖》,張旭、懷素、王鐸、毛澤東,無不是在草書中充分發揮了中鋒的優長,特別是張旭、懷素、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