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此身非我有,何至貓不能停?

2021-02-19 簡貓在撿貓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我想,當年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的蘇大文豪一定萬萬沒想到,自己醉酒後寫的曠世之作會在935年後,被一個新時代官吏用來形容一種想當初連十二生肖都沒擠進的弱爆了的物種。

什麼官?鏟屎官。不知為何,近年民間立志為此官者絡繹不絕。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包庇買官賣官,想當官,買個主子就成。

鏟屎官不及九品,說小小,零俸祿,還得掏錢供主子。十分奴顏,十分卑膝,十萬諂媚,官場怪現象一個不少。

官說大也大,畢竟主子都叫「朕」。

想想古時有資格貼身伺候「朕」的,哪個不得付出點代價。寒窗苦讀算平穩了,然而伴君如伴虎,拎著腦袋,都得提心弔膽。

像現在這樣輕輕鬆鬆就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不僅過去難想像,就算現在也得看投胎的技巧。

想來,這大概就是鏟屎官階層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鮮少人對主子追本溯源。

比較知道的一點是,人類史上最先膜拜貓的是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深信貓有神性,能帶來好運。總將貓打扮得光彩照人。貓死了是大事,填入香料,做成貓乃伊再安葬。為表悼念,養貓人把眉毛剃光,這種類似守喪的儀式一直持續到眉毛重新長出來。

古埃及神話裡有個叫巴斯特(Bastet)的貓女神廣受崇拜,一到她的節日,幾十萬人蜂擁而至,將四面環水的帕巴斯特城(Per-Bast)堵得水洩不通。

一個物種被捧得這樣高,多半懶得走。然而貓的祖先極有先見之明,清楚物種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基因的大量複製之上,於是貓們決定衝出埃及,走向世界。

這一段波瀾壯闊的出埃及記因為被一個叫摩西的人給搶先了,也就不那麼為後人道。

貓在歐洲的地位不提也罷,一句話,算是憋屈了整個中世紀。尤其是黑貓,認為是惡魔化身。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頭一回對黑這個顏色表歧視,遠遠早過美利堅。

歐洲的貓被大肆屠殺,老鼠樂壞了,後來湯姆兄大爆發,在地上畫了一個又一個小圈圈,使得十四世紀的歐洲籠罩在大規模黑死病(鼠疫)的陰影之下。

貓在中國的歷史倒是十分神秘。

你問貓何時傳入?何種途徑?何時馴化?這些全都「不可考」。

有一種說法是說貓最早出現在漢朝。東方朔在《答驃騎難》一文中寫:

騏驎、綠耳、蜚鴻,驊騮,天下良馬也,將以捕鼠於深宮之中,曾不如跛貓。

意思是,騏驎、綠耳、蜚鴻,驊騮,這都是天下良馬,用來在深宮中捕鼠,竟不如一隻瘸了腿的貓。

古人馴貓的首要目的是捕鼠。中國人講究民以食為天,糧食是桿秤,對糧食好是益,對糧食壞是孽。益畜孽畜由此劃分。古人少寫貓。貓要不是能捕鼠,估計連在古籍裡跑龍套的資格都沒有。

唐朝對貓的記載開始多了,有將貓與為臣之道聯繫在一起。這也好理解,說的是當臣子就得像勤奮捕鼠的貓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貓後來如何從為人臣到君臨天下,這段野史少有人考。

我自己有一種猜想,覺得喵星人應該是活明白了,知道要想提高種群地位,必須先從文字下手。

貓在中國的第一次失策是來晚了。

假若貓真是漢朝來,十二生肖形成於戰國。遲到了,結果沒排上。

後來貓來了,勤勤懇懇給農民幹活,跟搶了它生肖位置的老鼠做鬥爭,這也不太好,過於務實了。殊不知青史要留名,第一重要就是收買文人。

貓到民國才有了第一次覺醒。

過往一直被喚「狸奴」,趁著新氣象搞逆襲,傍上碼字人,狸奴們翻身把家當。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的一幫資深鏟屎官們包括豐子愷,季羨林,老舍,冰心,鄭振鐸,夏丏尊.更有像錢鍾書這種,自家的貓跟林徽因家的貓打架,是一定要拿竹竿前去助陣的。

豐子愷寫貓也畫貓,無論怎麼排,豐老都能位列鏟屎官三甲

倒是魯迅好像不怎麼喜歡貓。

《朝花夕拾》裡有一篇他寫的《狗.鼠.貓》,談及自己仇貓理由有二:

一、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

二、它不是和獅虎同族的麼?可是有這麼一副媚態!

魯迅後來覺得這麼說不靠譜,太過和人性關聯,終於放軟了口氣坦白道,是貓發情,那嗷嗷聲吵得人心裡煩!

之後再細細回憶,發覺真正仇貓的源頭得追溯到十歲上下,貓吃老鼠,竟把自己飼養的一隻小隱鼠給吃了!

這件事是長媽媽告訴他的。長媽媽就是《阿長與山海經》裡的那個女主角。

再後來,魯迅得到一個意外消息,說隱鼠不是貓吃了,而是被長媽媽一腳踏死的!魯迅悵然若失,說「已經記不清當時是怎樣一個感想。」

此處先心疼迅哥兒一秒。

雖有童年陰影,成年後的魯迅對貓也算相當客氣,自言到了萬不得已,才會將貓趕走,但是一定不傷害。到最後,認為自己也不到仇貓的地步。

他這篇《狗.鼠.貓》一寫,貓是受冤的,鼠是枉死的,至於狗寫的什麼,已經完全給忘了。

苦情戲有了,貓的地位又一次被提升。

不過魯迅不喜歡貓倒是可以理解,畢竟我以為,硬把他和貓湊CP,畫風也不對。不信你看:

.真的猛士,

喵——

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喵——

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喵——

這是怎樣的哀痛者.

喵——!喵嗷嗷嗷嗷喵——!

哎喲怎麼了怎麼了,不是剛給過你吃的了?

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徵服了碼字的,喵星人開始對文化界發起大總攻。不過幾十年,拍電影,搞音樂,畫畫,講段子,但凡和記錄沾邊,無一不拿下。

另一方面來說,貓的功能性也降到令人髮指的低。現在的貓大多是「鼠盲」,老鼠長啥樣不知道,根本不知道祖祖輩輩是在怎樣的重複勞作下為它們打下今天的江山。

現在的貓也大多貪吃貪睡,大概覺得這樣底盤穩,供起來的時候比較不會倒。算是另一種盡責了吧。

說了這麼多,都快忘了這篇是軟文,是要鄭重介紹一下我家的貓。一隻美短,閨名牙牙,看文的人可能多半都認識。我這麼跟她講,她不信,拼命催我寫。我不得不在她全程緊盯屏幕的情況下寫下此文。

只要我寫東西,她常跳上桌,對文字很緊張。倒是這麼一看,以為現在的人對文字的重視程度同貓相比,實在自愧不如。

以下純曬圖。

簡貓又去撿貓了

回來給你一個獨一無二的公眾號

是的

她保證

長按二維碼識別訂閱

相關焦點

  •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詩人的矯情與無奈其實我們也有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怎麼樣解讀「長恨此身非我有」這句話?長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蘇軾的《臨江仙》一詞。原文是: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古詩詞中類似「長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比比皆是。老街覺得,有不少古人喜歡在作品發發牢騷,但是又不肯真得歸隱田園,這是文人的虛偽和矯情。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不也是這樣嗎?因為還有太多的放不下。
  • 心情筆記-長恨此身非我有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是蘇軾寫在《臨江仙 夜歸臨皋》中的句子,卻成了我現在心境的真實寫照。《鴻影》,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古風曲子了。原來也不過是傾倒於它動人的旋律和出色的編曲。
  • 長恨此身非我有,且看蘇東坡的悲喜惆悵
    的的確確,如果千百年來的文人都能夠像蘇東坡一樣樂觀且上進,不為朝廷的汙濁之事而喪氣低沉,說不定又會有很多佳話流傳到當今。可是蘇軾再怎麼樂觀,也會有為自己不公平坎坷崎嶇的經歷而抑鬱的時候。那是在半夜,在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都睡著了的時候。蘇東坡半夜驚醒,恍然如夢,他來到了海邊。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佛三更。
  • 蘇軾反思寫出最有哲理宋詞,「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在此之前,他是全國聞名的大才子,而且官職也不低。但是經歷了烏臺詩案之後,他來到黃州,這成為了一個連飯肚子都填不飽的身無長物之人。所以在這裡他躬身農耕,所以在這裡,他也得以有時間縱情山水。在汗水的澆灌下,在這一方山水的滋養之下,蘇軾完成蛻變。
  • 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長期怨恨自己不能主宰本身的命運,什麼時候才能忘卻為功名利祿而勞碌奔波的思想呢?這是謫遷黃州的牢騷,是「醒復醉」的思想表白。
  • 蘇東坡不愧為北宋第一才子,從三個層面解讀「長恨此身非我有」
    蘇軾大家都很熟悉,是北宋第一的大才子,也是第一大通才,何為通才?就是樣樣都會,且樣樣精通。他的詩、詞、書、畫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蘇軾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豪放詞」,一改靡靡之音,頹廢之感,用豪邁之氣掃蕩了整個北宋詞壇,成為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蘇軾的黃州歲月:夜飲東坡,長恨此身非我有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再介紹下詞作的背景。在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因「烏臺詩案」陷獄四個多月的蘇東坡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一直到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離開黃州,蘇軾謫居黃州有五個年頭。
  • 長恨此身非我有,忍看歸鳥背人飛。粵港詩鐘社 4月1日積分賽
    草船此去曹無術,全壁歸來藺有功。趙 婧 龍江詩鐘社101.早識此身非我有,未知歸處竟誰同。目送歸鴻何所寄,心懸此際獨相思。奚之坤蕪湖濡湏詩鐘社194.且惜此君猶直節,得鐫歸妹化兇籤。儒丁此呂彈愚用,道歷歸真曰寡能。李勁松(北線詩鐘社) 注,進士丁此呂,彈劾禮部侍郎高啟愚用舜傳禹事。道人歷歸真,對曰梁太祖問其有何能,其曰:「衣單愛酒,以酒禦寒,用畫償酒。此外無能。」
  • 宋詞鑑賞與理解:水調歌頭.長恨復長恨——辛棄疾
    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餘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一杯酒,問何似,身後名?人間萬事,毫髮常重泰山輕。什麼人可以為我跳一支楚舞,聽我狂放的歌聲?我種了一百零八畝蘭花,一百零八畝蕙草,平時更是飲露水、吃秋菊。門外清澈的滄浪水,正好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一杯酒怎麼能夠和身後的名譽相比呢。人間萬事,常常是毫髮重泰山輕。世上的悲傷之事莫過於生離死別,樂事莫過於結交新的朋友,這是古往今來的人之常情。
  • 惟願天下有情人,此生廝守無長恨
    這不僅是當年唐明皇與楊貴妃對愛情的希望,這也是白居易對天下有情之人的期許,只願有情之人終無長恨。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梧桐雨》是元代白樸創作的雜劇,該劇被譽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這部作品與《長恨歌》不同的是,它重點講述了楊貴妃死後,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馬嵬坡下逼明皇賜楊妃縊死。
  • 看到寂寞沙洲冷,你第一印象不能只是小剛的那首歌曲哦
    為官二十餘年,從平和世界的年代到混雜不堪,與王安石的政治意見又有衝突,此時的他就如詞中孤雁一般,希望自己的政見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回饋他的並不能如願,無奈被貶,而這時的自己不就像那孤雁一般在冰冷的沙洲上獨自過活嗎?
  • 人生至暗時刻,讀蘇軾三首詞,隨緣自適恬淡曠達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甚而遭遇至暗時刻,此時是被痛苦壓倒還是超然物外?讀大文豪蘇軾的三首詞,不禁被其直面逆境,隨緣自適,恬淡曠達的精神所深深折服。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不斷地西去東來,南遷北徙,嘗盡了人生苦味。
  •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後人諷刺李煜,失國者不殉宗社卻任人宰割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作為一個曾經的皇帝,後來的階下囚,李煜似乎遠沒有悟透了「樂不思蜀」的劉禪聰明。李煜在後期的詞作中,總是表達出自己對於現實的不滿和對於過去的悔恨,也因此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一、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