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成科學家,和44位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

2020-12-17 授漁與授愚

「凡是較有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毫無例外地都是利用時間的能手。」這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要成為科學家就得有被世人認可舉世矚目的成就,而然一個15歲的學生,怎麼就被稱為科學的呢?先看下她是怎麼出名的。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於10月29日在上海開幕,一群穿梭在會場的 「00後科學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們與諸多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獎項的獲獎者們面對面,掀起了一場科學薈萃的「頭腦風暴」。

此次論壇有44位諾貝爾獎得主和21位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菲爾茲獎獲得者參與,此外還有多位全球優秀青年科學家和中外院士科學家共同參與,涵蓋化學、物理學、醫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具有極高的全球影響力。

而這其中有一位年紀最小的15歲的學生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談方琳。別看她年紀最小,取得的成就卻一點也不遜色,早在初中階段就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收穫一大籮筐的獎盃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專項獎一項;「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一等獎。

什麼是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呢,加拿大知名的數學家Rankin教授曾飽受這個問題的困擾,思考多年始終沒有想出解決辦法。而如今卻被一個15歲的中國女孩找出了解決辦法,教授十分吃驚,特意前去中國拜訪她。

許多網友看過報導後表示,這個什麼拗口的數列數組,每個字都認識,但是組合起來就讓人覺得一頭霧水。於是紛紛感慨這是「天才少女」、「別人家的孩子」。

那麼「別人家的孩子」究竟有多可怕?

說到談方琳我就想到美國好萊塢拍攝的一部電影《天才少女》,看過的朋友應該也會記憶猶新。故事講的是一個7歲的天才女孩,被發現擁有數學天賦後,其舅舅和外婆對孩子的教育撫養問題產生分歧的故事。女孩年僅七歲,可是居然能解決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出的題目,而且是故意出錯的題目,她都能在黑板上滿滿的解答出來。

這個故事還探討了一個深刻的教育問題,既充分的利益時間去鑽研和學習與釋放天性過正常人生活的探討。天才女孩的外婆伊芙琳是一個極有天賦的大學教授,可是最後選擇愛情相夫教子,生下一兒一女。其後發現女兒擁有驚人的數學天賦,於是伊芙琳為了把女兒培養成偉大人物而剝脫了她童年樂趣、青年愛情、其他一切課外活動。把所有的時間都集中於解決世界未解的難題——納維-斯託克斯方程。可是最終她女兒叛逆了,出入社會感情受騙未婚生女,後來抑鬱自殺。

而這個小女孩繼承了兩代人強大的基因,也是一個超級數學天才,六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七歲天賦被大家發現。於是小女孩外婆伊芙琳找上門來,希望繼續把這個外孫女培養成世界偉人,能去解決世界的很多未解難題。

伊芙琳的教育觀是:對於一個天才少女,必須牢牢抓住她的天賦,哪怕絲毫的怠慢和浪費,都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天才就註定要接受不平凡的人生。而人類社會的偉大進步,則都是因為像她這樣的十億分之一的天才創造的。

事實上中國的很多父母和伊芙琳的教育觀點有點類似,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看到鄰家的孩子聰明考第一名,經常會以「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從此成了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心理的惡魔,反感討厭,以後也會變得更加的叛逆和不愛學習。

「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可怕,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那就是「出生比你好的人,比你聰明,比你有遠見,還比你更加的努力。」這才是真正的可怕,這個世界從來就不公平的,因此頭等艙可以優先登機,銀行VIP可以不用排隊……

看看這位15歲「小科學家」的家庭,父親是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談勝利,母親也是大學老師。她小學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初中就讀於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而高中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這個學校被稱為「上海四大」之一。可以說她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上海地區最優的教育了。因此她是一個出生比你好,比你還聰明,受教育比你好,還比你更努力可怕嗎!

不久前一則清華學生邊騎車邊用電腦的消息火了,人們紛紛感嘆清華學霸都如此努力,實在是望塵莫及。雖然最後這位學生回應是,因為程序沒跑完,害怕關閉機蓋後導致程序中斷,因此開著電腦,急忙趕去上課。

然而清華大學多名學生表示,「學堂路車神」事件並非孤例,也不是罕見現象,他們對這種「自行車上的生活」並不感到意外。為了趕時間,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神奇操作電腦的學生並不少見,尤其是為了保持程序正常運行;還有同學撒把騎車吃飯或打傘;而在學校食堂等地方都能見到端著電腦、盯著電腦屏幕的學生,甚至在衛生間裡也會碰到這樣的同學。

可以想像到清華這樣一座國內頂級學府,人才濟濟,學生為了拼在前頭是有多用功,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碌碌無為,而是你不努力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相關焦點

  • 武漢大學這個論壇真高端,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院士!
    1月7日-8日,學校舉行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包括2位諾貝爾獎得主、多名國內外院士及傑青在內的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珞珈山,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諾貝爾獎得主索維奇教授致辭索維奇教授在致辭中介紹了他與武漢大學的淵源以及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研究中心的歷史和現狀,表達了對中心的良好祝願以及對年輕科學家的期望。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說…… 2020-12-09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從 1901 年到 2017 年期間,所有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 59.6 歲,從出成果到獲獎平均要等三十年以上。這也就意味著,諾獎得主在獲獎的時候普遍已經年齡偏大,許多人退出科研和創作一線多年。老年人常有被年輕人和新技術甩開的無力感,越是高知的人,到老往往越敏感於別人說自己「老糊塗」。
  • 15歲中國天才女孩成全球頂尖科學家,刷新世界對中國的看法!
    俗話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在如今這個文化信息共享的時代,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天才人物,如16歲的「詩詞才女」武亦姝,在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中,打敗眾多天才,脫穎而出,榮獲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之後又以613分的高考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還如「少年科學家」談方琳,在15歲的時候就榮獲了「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和主席獎
  • 哈佛劍橋諾貝爾獎得主超百位,清華北大和世界一流大學差距大
    諾貝爾獎是當代最權威的科學獎項,尤其是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三大自然科學類獎項,被普遍視為相應領域最有聲望的獎項。由於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由大學培養的,工作單位也多是大學,因此,觀察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的人數,能從側面反映各大學甚至各國的基礎學科研究實力。
  • 談方琳:15歲成為「最年輕科學家」,孩子的興趣可以創造奇蹟
    怎樣培養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容易走向成功?方法雖然有很多,但是一個受到多數人認可的方法是找到孩子的興趣,加以引導和培養,孩子就會成為某一學科或者領域的特殊人才。在這方面有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是被稱為「最年輕科學家」的談方琳。
  • 6位各自開創新領域的天才科學家,卻都未獲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兼工程師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的名字命名的。1895年,他籤署了他的最後遺囑,並捐贈了他的大部分財富建立了諾貝爾獎。這些獎(物理、科學、化學、文學和醫學等領域)每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頒發。而和平獎是在挪威奧斯陸頒發的。除了聲望之外,諾貝爾獎同樣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
  •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多次與愛因斯坦交流,卻遺憾不曾留下合影
    諾貝爾獎得主 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的最高榮譽,比如一個演員,他最希望自己的作品人人皆知。如果他收穫了影后或者影帝的獎項,那麼不僅能說明他的事業蒸蒸日上,更能說明他演技精湛。對於一些科研人員來講,獲得諾貝爾獎將是他們的最高榮譽。
  • 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30所大學
    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崔琦均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另有9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七)、4位圖靈獎得主及25位普立茲獎得主曾在芝大工作或學習。美國第44任總統歐巴馬曾長期在芝大法學院教授憲法(1992-2004年)。
  • 光明時評:從諾貝爾獎看科學家精神
    作者:施鬱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10月30日,習近平主席向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作視頻致辭。這個論壇的主體是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從諾貝爾獎看創新、看科學家精神,很有啟發性。
  • 澳洲這些大學原來盛產諾貝爾獎得主
    諾獎得主們都是來自於世界各所頂級高校的教授們,作為留學生,我們當然更關注去哪所大學能夠更近距離的接觸到諾貝爾獎的得主們,去哪所大學能夠親自得到他們的指導,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澳洲各大學得過諾貝爾獎的各位教授~阿德萊德大學諾貝爾獎作為科學界 ( 包括人文科學 ) 的至高榮譽,是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科研和人文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 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曾後悔:多次與愛因斯坦交流時卻沒留下合影
    諾貝爾獎得主每一個行業都有它的最高榮譽,比如一個演員,他最希望自己的作品人人皆知。如果他收穫了影后或者影帝的獎項,那麼不僅能說明他的事業蒸蒸日上,更能說明他演技精湛。對於一些科研人員來講,獲得諾貝爾獎將是他們的最高榮譽。
  • 諾獎得主彭羅斯:滿門學霸,不得個諾貝爾獎都不好意思見親戚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 編譯 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分享這一獎項: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
  • ...包括諾貝爾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20)、奧利弗·哈特(2016...
    文 / 夏洛特2020-10-25 15:44:10來源:FX168 【700多名經濟學家強烈反對川普連任】包括7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700多名經濟學家對川普的連任發出緊急警告,稱川普的連任是對民主的「持續攻擊」、對疫情的反應失策以及「危險的錯誤信息」的傳播。
  • 2020首個諾貝爾獎揭曉!盤點近1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該獎項的得主中,12人為女性。其中,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於2015年獲獎。2018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晚宴舉行,諾貝爾獎得主、瑞典王室成員與眾多名流出席,觥籌交錯。最年輕的得主是加拿大醫生弗雷德·班廷,他因發現胰島素於1923年獲獎,當時才32歲。
  • 他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他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回到北大
    活動主辦方邀請了65位世界頂尖科學家與會,這個科學家陣容很是強大,裡面有44位是諾貝爾獎得主。此次參會還有一位科學家甚是引人關注,他被人稱為「四院士」,此人就是57歲的謝曉亮。謝曉亮是誰?歷史上多位獲得過該獎的科學家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因此謝曉亮也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在國外頭頂諸多耀眼「光環」,可是謝曉亮卻一直關注著祖國的變化和科研的發展,他希望有朝一日能為祖國和母校北京大學作出貢獻。2018年7月,56歲的謝曉亮放棄了在美國優厚的科研條件,正式全職回到母校北京大學任教 。據說美國曾開出高薪挽留謝曉亮,可是他拒絕了。
  • 中國天才曹原打破107年超導魔咒,科學家稱他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
    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甚至很多資深科學家都稱未來曹原極有可能因為這項發現獲得諾貝爾獎。那麼這位中國留學生曹原又有什麼樣的傳奇人生呢?1996年曹原出生在成都,從很小開始他並不是一個很「乖」的孩子,不到10歲的年紀,他便開始將父母的銀首飾化解,用以提取自己需要的硝酸銀實驗材料,小學的前5年他是在成都度過的,那個時候的他和其它小朋友沒有太多區別。
  •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2015-07-07 10:02: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丁文蕾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Eric A.Cornell(中)到臺灣懷舊之旅,與昔日學生相聚,師生開心合照。
  • 諾貝爾獎得主指出更可怕後果
    作者:書南/編輯:弘文 全文880字,閱讀約需2分鐘 新冠疫情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深重災難,特別像印度這樣的重災區,疫情已經失控了,這不僅關係到民眾的生命健康問題,還涉及到經濟民生問題,很多窮人不得不賣兒賣女來維持生活,諾貝爾獎得主也指出了更可怕的後果
  • 半個多世紀以來,諾貝爾獎頒獎禮首次發生變化……
    中新網12月11日電(陳爽)12月10日,是瑞典科學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自1901年起,除因戰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諾貝爾獎組委會都會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然而,由於新冠疫情的肆虐,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改為線上舉行,頒獎晚宴也不得不取消,半個多世紀以來首次打破傳統。